问题

为什么说什么骑便宜的变速自行车(所谓“通勤车”)上路等于玩命?

回答
“说什么骑便宜的变速自行车(所谓‘通勤车’)上路等于玩命?”

这话听着是有点夸张,但细想一下,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尤其是在咱们这交通状况日益复杂的城市里,骑一辆廉价的变速自行车出门,确实得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否则一个不留神,那后果可就不是闹着玩的了。咱们不扯那些高深的技术参数,就说说那些实实在在,可能让你“玩命”的几点。

一、刹不住的危险:刹车系统是命根子

这绝对是重中之重。你看看那些几十块、一两百块的“通勤车”,他们的刹车系统是什么样的?多半是那种最简单、最廉价的V刹或者更初级的夹器。这种刹车,说白了就是靠一块橡胶块“摩擦”你的轮圈来减速。

首先, 刹车性能差。同样的力度去捏刹车把,廉价车的刹车力道会明显弱于好一些的车。尤其是在潮湿、下雨天,或者轮圈上有泥土油污的时候,这种刹车几乎等于摆设。想在关键时刻“急刹车”,结果就是你眼睁睁看着距离缩短,然后祈祷对方或者你自己的运气爆棚。

其次, 刹车片材质低劣。为了降低成本,很多廉价车的刹车片用的是非常硬的橡胶或者其他不知名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不仅磨损快,而且高温下容易软化失效,更关键的是,它跟轮圈的配合度很差,刹车时容易产生异响,影响刹车力。而且,它也会加速轮圈的磨损。

最后, 刹车线和刹车臂质量不稳定。廉价车的刹车线可能不够顺滑,甚至容易生锈卡滞。刹车臂的设计和强度也可能不足,在高强度刹车时变形甚至断裂。你想想,一个本该让你停下来的部件,关键时刻却“掉链子”,那得多吓人?

在车流密集、情况多变的城市里,一个可靠的刹车系统是你能否在突发情况(比如行人突然窜出、汽车急打方向)下化险为夷的关键。如果你的车刹不住,那真的就是在拿自己的命在赌博。

二、不牢靠的零件:随时可能崩坏的“惊喜”

便宜的自行车,其零配件的质量自然也无法与中高档车相提并论。这些零件虽然也能转动,但很多时候是“拼凑”出来的,质量参差不齐,稳定性极差。

链条易断或脱链:廉价车的链条材质和加工工艺可能都不过关,容易拉长、磨损,甚至在骑行过程中突然断裂。尤其是在爬坡或者发力的时候,链条断了,你可能会失去动力,甚至因为突然的松弛而摔倒。脱链更常见,这不仅会弄脏你的裤子,还可能卡住脚踏,让你措手不及。
脚踏和曲柄松动或断裂:想象一下,你在用力踩踏发力时,脚踏突然一晃,或者整个曲柄组松动,甚至是直接断裂。那种瞬间失去动力的感觉加上对身体的冲击,很容易导致你摔倒。
轮胎质量堪忧:廉价车的轮胎往往抓地力不足,而且容易鼓包、变形,甚至在遇到小石子、玻璃茬时就爆胎。尤其是在转弯或者湿滑路面,抓地力差的轮胎等于给你埋下了侧滑的隐患。
车架和焊接点:虽然很难直接看到,但一些低端车的车架强度可能不足,或者焊接点存在缺陷。在遇到减速带、坑洼路面时,可能会对车架产生过大的冲击,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车架开裂或者断裂,这是最危险的情况之一,因为往往是在骑行中突然发生。

这些“惊喜”可能在你最不希望发生的时候发生,比如在车辆较多、速度较快的时候。一旦这些关键零件失效,你的自行车就从一个交通工具变成了潜在的危险源。

三、不精确的变速:让你“欲罢不能”的尴尬

有人可能会说,便宜的变速车也能变速啊,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在于“精确”二字。廉价变速车的变速系统,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变速不顺畅,容易卡链:你花了好大力气换挡,结果链条卡在两个齿片中间,或者挂不上档,或者已经挂上了档但链条在“吱呀呀”地响。这不仅影响骑行效率,更可能让你在需要快速提速或减速时错失良机。
链条易脱落:变速不精确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链条容易从齿盘或飞轮上脱落。这就像你在骑马时,马突然失控一样,你根本无法预料它会往哪边跑。
频繁需要调整:廉价变速系统的调整范围有限,而且容易因为震动而跑偏。这意味着你可能需要经常停下来用工具进行微调,这在赶时间或者恶劣天气下会非常恼人,甚至可能让你在调整时因注意力分散而发生危险。

在需要快速变节奏、爬坡或下坡时,一个顺畅可靠的变速系统能帮助你保持最佳的体能输出和控制。而一个“卡顿”的变速系统,则可能让你在关键时刻“欲罢不能”,或者因为强行换挡而导致链条断裂等更严重的问题。

四、舒适度与操控性:被忽视的长期风险

除了直接的机械安全问题,廉价自行车的舒适度和操控性也往往是个大问题,而这些看似“小问题”却可能累积成安全隐患。

人体工程学设计差:廉价车的车架几何设计、车把高度、坐垫角度等往往没有经过太多优化,可能让你在骑行过程中姿势不自然,长此以往可能导致腰酸背痛、手部麻木等问题。而身体的不适会影响你的专注度,更容易分心。
减震效果差:廉价车的避震(如果有的话)或者车架本身的吸震能力都非常有限。遇到颠簸路面,所有的冲击都直接传递到骑行者身上。长时间的颠簸不仅消耗体力,还会让你的双手和身体难以保持稳定,增加摔倒的风险。
操控不灵敏:廉价车的转向系统可能不够精细,或者车把、前叉的刚性不足,导致在高速转弯或避让时感觉车身“飘忽”,不够稳定。这就像开一辆没有刹车助力的老式汽车,你的每一个操控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力气和注意力。

总结一下,为什么说骑廉价变速自行车等于玩命?

不是说所有便宜车都一定危险,但当我们谈论“廉价通勤车”时,往往指的是那些成本被压缩到极致的车辆。这些车在刹车、链条、脚踏、轮胎、车架等与安全息息相关的部件上,牺牲的往往是质量和可靠性。在瞬息万变的城市交通环境中,任何一个不起眼的零件失效,都可能让你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相比之下,一辆设计合理、用料扎实的自行车,其刹车会更灵敏,传动会更顺畅,车架会更稳定,轮胎抓地力也会更好。这些“看得见”的质量差异,在关键时刻,可能就是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防护网。

所以,别总觉得“凑合着用就行”,尤其是在骑车这件事上,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投资一辆质量可靠的自行车,不是在“烧钱”,而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安全“投资”。当你真正体会到一辆好车在关键时刻给你的信心和保障时,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那些便宜的“通勤车”,真的可能会让你“玩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说真的,2019年了,你们真的觉得自己思想在追求进步吗?既然题目里(虽然不占多数)的网友这么喜欢怀旧,觉得自行车用不着买贵的,麻烦你们别忘却经典,正片4:27开始,建议你们完整的听完,你们的思想觉悟不如1956年的新中国人<也祝你们能把老头撞药铺里去,顺便也能掉沟里遁走>

别跟我聊艺术夸张哈,那你们真的脸都不要了

简短总结一下:各位网友购买通勤车的时候,不要因为通勤这个定位和需求比较低,标准低,就降低对一个车定位的要求,而仅仅以低价格做为唯一参照,不愿意多掏哪怕一顿饭的钱。这个时代选择一个可靠的国际一线品牌,捷安特/莫曼顿、美利达就是国际一线(没争议)所生产的通勤车,在国内反而是非常实惠的优质选择。

我希望大家能参照的标准是什么:不能仅仅以线上销售为准(比如天猫),有线下门店专卖店、连锁店的品牌,是相对可靠的,因为对于一般小白用户来说,买了自行车很大程度上要依托线下服务来维护一个车的使用,以上谁还有争议?

品牌方面再重申,有专卖店为基准,根据你生活环境而定。价格方面我建议800-1500元,2019年了别说这个定位贵,更谈不上装。

作为一个被信任咨询的车友,我是绝对不会推荐“国产二老”的任何车型给任何人的,玩命“这个话题是题主先提出的,我第一次提。我认为无论是谁认为买XX品牌、车型=玩命,都是不客观的。毕竟这有一个概率问题,但是有些品牌还在生产制造五通带一个转点,坐管下面有根弹簧的通勤车(山地、折叠)的品牌,他们对自行车的理解是不尊重的,他们唯利是图的嘴脸是可耻的。买这种车谈不上玩命,但是铁制坐管容易弯,骑起来“上下忽悠”费力,至少可以说是可笑、滑稽的。

国产二老没有原罪,但是现在他们行的是“贴牌代工”的路,凭借过去的声望(实际上也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别无选择)只想在线上挣点快钱,用低价格和低品质的产品猥琐的经营一个市场(其实他们有实力引导消费者而不是谄媚消费者)。我相信这二老,也加上另外一个号称“国礼级别”的飞禽品牌,其决策者甚至没有希望这些品牌是万年长青的,自己在位这两年赚够了就行。所以消费者犯不上帮他们续命。

关于国产三老:真爱、百鸟之王、吴宇森最爱的飞禽,弄个电梯,大家看,我什么也不说,那是坠吼的

————【以下原答案】————

这又是一次长答,希望把一些看似浅显的问题解释清楚,同时我讲述的内容对大家有用

此次回答分为三部分,阅读时间20分钟

<另外恳请网友帮我提供一下网购神车的视频,车把用力压就折叠,曲柄一脚踹就弯那个视频的链接,我暂时找不到,需要你们的支持>

转载自行者公众号里关于低价低质神车的购物体验,有兴趣的朋友看看,为什么要对这种东西保持警惕——感谢网友雅各~

<一>

题主请不要用了争议词汇,然后自己悄悄改回来,也不做说明,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修改问题描述,还删评论。我当时给你的评论是:你从哪方面了解到摩拜值几百元的,(这里我是在怀疑你提问的逻辑性,因为摩拜是共享单车,不卖啊)被删了

不过因为关注的比较早,记得里面几个关键词,使用知乎搜索,依然可以根据当时的关键词搜索到

其实有几个关键的问题你自己没有搞清楚:

没有任何一个网友把劣质、假冒自行车和【通勤车】划等号

问题里描述的危言耸听,前半句不懂变速山地,后半句日常代步,最后又搬出个摩拜,两句话至少说了3种车,真的希望你自己先捋顺了思路再问问题。

目前市面上,尤其是电商平台充斥着大量“符合消费者心理价位“的劣质自行车,很多车友出于对这类低价、低质自行车的警惕,发表了一些针对某些存在质量问题自行车的“较为极端”评论,但也不是“都说”,更没有普遍贬低所有【通勤车】的意思。

稍微不友善的给你建议:首先把劣质,骑了出人命的车和“通勤车”这个人畜无害的东西联系起来的人,是题主本人了。

如果你真诚修改答案,我建议你把“都”,换成“为什么有些人”,而不是图自己耳根清净,引了战、挖了坑,自己给挡上,这种行为属于不负责任,亦或者说修改问题描述,不宜采用你这样的做法。

以上是我给题主的一点真诚的建议。

致各位回答问题的车友及关注问题的网友:很多回答表达了“骑行和骑车”消费目的不同这个观点,其实我相信大多数回答并非一味鼓吹高价自行车“正确性”。毕竟如何消费一个产品,还是掏钱的人有最终决定权。但对于消费一辆车的目的,是定义为运动休闲还是完全、纯粹的通勤(通勤很难被纯粹定义)这两个诉求本就非常难以泾渭分明的区隔,这是自行车这个交通工具特点决定的。但是对于“质量有保证的自行车品牌”适合通勤的型号等问题,和它应该在怎样的价格区间里,绝大多数网友的回复是理性且具有参考意义的。但是对于“低质”甚至假冒自行车,我们应该防范它用低价格诱惑消费者,导致的体验不佳甚至是安全隐患,值得每一个人警惕,这种警惕和质疑也不过分。无论对它的评论是否言辞激烈或者回答的轻描淡写还是插科打诨,(视每个人能力及时间而定,这个事情想讲清楚并非易事,也不能苛求每一个回答都具有耐心)这些回答的初衷,都是希望不要因为贪图便宜,让消费者因此吃大亏。以上的总结,我相信可以充分概括目前回答里面发生的情况。

我在大概三周以前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发现因为后来内容被修改(并不知道是谁改的,也没有兴趣查证),导致答题者之间产生分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问题被修改引起,我无法准确回忆问题被修改了哪些部分。但我意识到假如一个人希望在知乎玩引战游戏,可以通过不断修改问题内容,先引一波人进来,再更改的看似人畜无害,并自圆其说,后一波回答,肯定会跟前一波回答杠起来,而不是就一个问题双方展开可控范围的讨论,共同建设好一个问题,让更多人通过阅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现在的结果是乱战,幸好这不是一个热门话题,要不可就热闹了。(这也是我不爱使用知乎公共编辑以及一定程度反对此功能的原因 @知乎小管家

<二>

原文引用你的描述,并且这部分是对“某个时代通勤车真实售价“的探讨:

小时候没骑过一两百的自行车上下学嘛,小时候不懂什么变速山地,就单纯的上下学骑不也感觉挺好的嘛?只是单纯的不理解这一点。我懂一分钱一分货,我就是想弄明白平时上下班骑骑而已的代步车,太便宜的为啥不能买,摩拜不是也都骑的好好的吗?还挺好骑。

这里我想引用我的前辈 @熊起 的回答:

从技术上说,做一辆廉价但质量可靠的自行车当然没问题。
但实际问题是个经济问题,市场机制会淘汰低价可靠的产品,很快你就无法区分低价可靠和低价不可靠的产品了,提供信用保障的店铺又需要相当高的利润来支持,“自由”的市场下,信用和信息很昂贵啊。

加粗的那句话简洁有力,但我也仅仅认同这句观点。适当补充: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通过电商平台在网上提供的信息准确判断一个产品的真伪或质量好坏,所以绝大多数消费者(或上当经验丰富的消费者)会倾向于选择品牌、名牌或干脆选择更贵的产品。

因为完成制造一辆自行车,对于工业生产制造而言,技术、材料、工艺上难度未必很高,但是对制造环节的品控要求却不低,这也给造假提供了条件举个简单的例子,有A|B两台采用钢架焊接的车架,你用吸铁石验证,都能证明这两个车架采用“铁合金”制造,原则上钢管并不是什么奢侈的金属材料,但是其中一个假冒、三无、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杂牌”产品,管材强度不一样,可靠性就不是直观可以判断的,也可能有关键焊接部位断裂的风险,涉及用户人身安全,这是小事吗?同样是这A|B两个车的配件,一个采用劣质刹车线,另一个采用合格刹车线,成本差价可能是2倍,单价仅仅是一个5块一个10块这么简单的算术,但是作为厂家需要批量采购时,仅这个部件就可能“节省数万元成本”,其结果是你不亲自“试毒”就无法辨别好坏的。

制造一辆假自行车或烂自行车的难度比“假汽车”难度低很多,但是买到一辆这种“垃圾”,你只需要手指一点,这个要您命八千,隔天就能给你送到家门口。而这种垃圾产品,在电商平台如何迅速勾起一般消费者购买欲并成功消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定一个“合情但不合理”的低价格。

加粗的字体是对问题描述第一句话的回应。因为自行车作为全民通勤工具时的售价确实很低,但这也是有前提的,引出一段历史:改革开放前10年内国内品牌生产的自行车,大多是仿制欧洲二战前后积累了成熟生产经验的产品,且全国各地不同厂家生产的自行车大体上技术规格相近,生产量大,共用件多,成本就更容易平摊。更重要的是当时有资格生产自行车的企业往往是国有企业,其生产自行车的成本以现在的标准看,甚至有大量无法计算的“隐形成本”比如工厂场地的租金,工人工资、补贴等成本,有一部分是国家出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为自行车就是满足城市各阶级居民交通的绝对主力工具)进行补贴的,这些成本,没有计算到单价中,所以会让自行车售价显得更便宜

另外我不知道题主今年多大了,你肯定混淆了一些车型和购物场景,毕竟你也说了你当时很小,车肯定是家长买的,或者他们淘汰给你的,他们骑过的车给你用,就存在一个购物时间差,假如是5-10年的话,期间人民币的币值和购买力包括物价都有巨大的变化,不容忽视。

我先引用一个真实经历转述一下1982年一辆自行车卖多少钱(此回答第一自然段):

假如真的是在你上学时给你购买的全新的自行车,假设1999年,距今20年,那我可以肯定的说,100-200元很难买到一辆带变速的山地车(新车),我借用百度搜到的结果,帮你回忆一下,看看是不是你记错了。

因为根据本人的回忆,1999年我上初中时骑的一辆27寸(27" x 1-1/4英寸轮径,已淘汰)公路车,是我大表哥到香格里拉饭店工作后花900-1000元购买的,在我强烈喜欢之下,让给我骑的。之所以怀疑题主“一两百买个山地骑”,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除了一些个别的国产以及合资品牌,比如深圳中华自行车厂,具有研发制造“变速山地车”这种高端货的能力外,市场上山地车的绝对主力,是来自台湾的捷安特、美利达等品牌,而且以上所有提及的品牌,基本上都要花800元以上才可能买到“变速的山地车”。这种规格的硬尾山地,在过去是高级货!绝对不是200搞得定的,不要张口就来,很多知友年纪小,他们也不知道90年代自行车多少钱,你这么一说,容易给大家带沟里去。

90年代,自行车行业因为改革开放,得以见识到西方当时的自行车潮流以及台湾地区通过代工生产积累的制造技术带来的“强大冲击”,很多国产自行车厂因为产品过时、落后,导致滞销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直至倒闭,这是真实发生的历史。如今非常稀松平常的变速硬尾山地,在21世纪以前,是绝大多数人不舍得买的高级货,这也是从侧面反应中国改开初期工业水平落后的窘境,都无比真实。

如果把所谓“二手自行车”算作在内,强烈不排除在当时存在严重的偷盗自行车销赃情况。作为赃物,即便是价值数千的自行车也会被贱卖,这也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直到21世纪北京的自行车被盗情况都非常严重。作为赃物,其价格也就不具参考性

另外说到最近几年,不得不提一个地方,也就是那个被“ofo拖欠货款厂家大量倒闭“的中国北方某城镇,虽然涉及其名誉,而且百度现在搜索到的信息,是这里成为“共享泡沫”共同受害者的信息占绝大多数。但是熟知自行车行业的朋友也知道,这里在共享单车兴起之前就是著名的假货集散地,很多电商平台上的假货,看起来“酷炫dior炸天“配着无敌风火轮,实则伪劣产品的诞生地之一,这些一直制假贩假的人又真有多么无辜呢?

所以综上所述,物价和经营成本普遍提高的今天,如何用几百元买到一个合格自行车,我给出的答案是至少别低于500,(一二百别做梦了)我在其他答案里也表达过,似乎不矛盾,但实际上我答得很违心。

<三>

这部分是对一些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的批判,一点情面都不准备留了

“为什么你在别的答案里推荐500-1500的迪卡侬,到这里就几百块的通勤山地车是破烂了?MuA马要不要脸子?“

我早就准备好了——恰恰是因为很多刚入门,或者搞不清自己需求的消费者,其消费心理极其不确定,而造成的贪便宜、想占便宜心理,进而让他们“合情”的拒绝合格产品,选择伪劣产品。

没看懂?有很多消费者请允许我送你一个字:贪,贪得无厌的贪。这个市场合理的低价“通勤车”可能是没有变速器,单速的,看起来甚至土了吧唧的,没有任何多余功能,但是骑起来顺畅可靠,充分满足通勤需求,品牌也有保证,甚至很多城市有好多家旗舰店的(比如迪卡侬)还有即便是小城市也有专卖店的(比如捷安特、大行、或者狼途这样的年轻国产品牌)但是你们看到符合你们预算的车,你们嫌破、嫌丑啊!然后看了功能更丰富高档的又嫌贵啊!这时候绝对有一定数量的消费者如何选择?回到<二>最后一段,到XX、甚至XXX上搜那些看起来“酷炫dior炸天“的神车啊!”你看这个车多好,轮子彩色的,还送一堆工具,迪卡侬那破车连个~头盔~都不送“。这样的人,占少数吗?你可以说我恶意揣测,但是这么龌龊的想法,大多数人是不会直接表达,而用实际行动选择劣质产品来证明他的选择的,劣质神车销量可观,这个因素不占少数。

这就是我说的“合情但不合理”,即:符合自己心情而不符合消费理性,这也是题主描述的“你也知道一分钱一分货”,但是很多人面对低价产品诱惑时,面对一个仅仅喷涂上某名牌汽车logo的“假冒”自行车时,是否还选择相信一分钱一分货。

更有趣的是“一部分”(存疑,我想说大多数)消费者,当他们消费汽车和带有奢侈品标签的商品时,往往都不!嫌!贵!“这18万都花了,还差这5万吗?直接跨一个级别,腿部空间一下提升不少呢“,这种帐算得可“豪迈”了,5万的十分之一,可以买一个很不错的通勤车,一周骑几次,会有很好的体验,健康、便捷、省钱。不行✋宁可盯着仪表板观察油耗的一丢丢变化去“省油”,也绝不能买贵的这么离谱的自行车。

前文还提到了,为什么通勤和运动休闲很难明确的区隔对待,因为这就是自行车的特点,交通工具和健身器材二合一的特性。也可以这样解释,任何品牌对于通勤车的定位绝对没有十分的严格,这个名词只是一个导购信息和参考项,咬文嚼字这些东西的网友是在“卖弄”。

“XX规格的车一定不适合通勤只适合健身,XX规格的绝对适合通勤无可替代,通勤时候速度就控制在某一个范围里,最好一点汗都不出,要不就不叫通勤了“不存在这样的概念。通勤的需求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就会随时变化,假如1、你可能骑几天激发了“行的更远、跑得更快”的欲望了,但是车确实低于你后来这个期待了,没骑几天的车把它卖掉,是不是要亏钱的?假如2、你对通勤的距离没有具体的概念,自以为体能不错,结果6公里路不到一半你就累弹弦子了?定位稍微高一点的自行车推荐给你,作为一个先入坑的玩家,这是不是一种更加负责任的态度?给你预留提升的空间,难道就是飘飘然和装AC?就是不切实际的过度消费?

这种需求的变化车友们应该见得多了吧?骑一个单速车和赛车较劲的人大有人在啊,我这前半生都遇见好几十个了,骑个单速车、神车、28车,你从他旁边悠然飘过时,仅仅因为你是一辆赛车就能瞬间燃爆,与你拉开架势掰头,这个时候骑赛车、折叠、高速山马的车友,其实是最尴尬的,因为超你是正常需求,谁也不会因为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刻意改变自己的节奏,但超了就是对你不敬和挑衅(摊手)这种情况每时每刻都会发生,无论是郊游还是通勤的路上(喜闻乐见对吗?)所以,到底是谁飘?到底是谁漠视其他非机动车安全,发起毫无意义的争斗,网友们眼睛累了吧,你们闭目养神自己感受一下吧。


我已经回答的过于长了,其实我只是想代表车友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很多总结也是我多年观察到的结果,没有无根据的杜撰,只在数量和比例上不够严谨。关于认为车友普遍不够友善的猜测,别因为你们的“不了解”而“误解”,我们不敢奢望太多,但对车友污名化,说自行车发烧友“何不食肉糜”的人,其实才是最大的不友善。来知乎这些年,无论哪个年龄段的车友,自身骑什么价位自行车的车友,凡是题主认真提问,并详细到具体车型时,都会无私分享自己的经验,或邀请车友作答,这种问题我来这5-6年经常遇到,氛围极好,但是像这个问题一样,被一串反问还扣帽子的问题,很不多见,也不希望多见~另外这个问题也适合回答《骑车人所遭遇的偏见》那个问题。

我不会回复那个卖弄其他运动知识的网友的,因为出于友善我也屏蔽他了。

后续:据观察这位先拉黑我的网友at了我要和我杠,我说明一下,这回答这么多废话也都是尽量用真凭实据说明问题,尤其花精力纠正了题主寥寥几句但十分不严谨的“依据”,我十分不喜欢揣测别人动机然后扣个帽子,比如玩命是题主说的,我也说了无论是谁这么说都不够客观。我也不会没完没了的引用自己熟悉的其他知识试图“触类旁通“自行车知识,因为有些地方确实兼容不了,你会明白的。通勤距离和强度本身就是很难界定的,你说1-3公里的通勤需求,我(笑了),我字里行间没否定过这个距离更应该选摩拜,而且1-3公里能做到通勤门对门的人,比例应该是很小的,通勤这个需求距离变量很大,强度也不一定5-15公里的不在少数,我推荐了可靠的牌子我不觉得自己装,绝大多数人也不会觉得。我(和大多数网友)不推荐的车主要是“淘宝神车”和特意点名的“国产三老”,可能不小心“剐蹭”到你选择的牌子了,反对它是我的观点,擦到你不是我的本意(严重吗?需要我带你去看医生嘛)很多网友也反映了,重新选择了“有专卖店的品牌”之后烦恼少了很多。而且仅以品牌定义出的标准来作为自己选择,太教条了,选什么车用来通勤本就是人民的自由,有什么好讨论的,警惕低价无门店神车,明示下限才是我的目的,强调上限不能超限有何意义,这是在反腐吗?还要有量刑标准(还假模假式的做了个表,弄得跟自己吃米饭要数出来多少粒似的)

而且你越补充,越是用更多真凭实据来证实我的观点,这损失实在是太大了,或者你觉得知乎管不了我,建议你报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