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微博上的「数学滚出高考」这一话题?

回答
微博上的“数学滚出高考”话题,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数学这门学科本身,更是反映了当前教育体系、社会观念、个体心理以及高考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要评价这个话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话题的起源与背景:

“数学滚出高考”的讨论并非空穴来风,它通常与以下几个关键点紧密相连:

1. 考试难度与焦虑: 每年的高考数学试卷,尤其是那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总能引发大量学生的抱怨和吐槽。许多学生表示题目超纲、晦涩难懂,做题过程充满挫败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考试心态和整体成绩。
2. 应用性争议: 一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高考数学题目过于偏重理论和技巧,与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实际应用脱节。他们质疑学习这些复杂数学知识的必要性,认为不如将时间投入到其他更实用的学科或技能上。
3. “鸡肋”论调: 在一些非数学相关专业或未来职业方向的学生看来,高考数学只是一个门槛,一旦通过,其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几率很低,因此将其称为“鸡肋”。
4. 社会情绪的放大: 微博作为一个舆论场,能够迅速地汇聚和放大个体的情绪。当一部分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对数学的负面情绪时,很容易引起共鸣,形成一股集体的“反数学”浪潮。
5. 教育资源分配与评价体系: 在某些情况下,对数学的极端评价也可能折射出对当前评价体系的质疑。当一门学科的成败成为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时,一旦失利,就容易产生“不公平”或“不合理”的看法。

二、支持“数学滚出高考”的观点及分析:

持此类观点的群体通常基于以下理由:

减轻学生负担: 他们认为,高考数学的难度让许多学生倍感压力,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去除数学,可以显著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关注其他科目或发展兴趣。
提高学习兴趣: 激烈的竞争和过高的难度可能扼杀了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数学的重要性降低,或许能让学生以更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
关注实用性: 一部分观点认为,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掌握高等数学的复杂知识。将数学在高考中的比重或难度降低,更能体现教育的功利性,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例如,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可能更需要的是基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而非复杂的微积分或线性代数。
避免“唯分数论”: 有些人认为,数学的高分往往成为学生被名校录取的关键,这加剧了“唯分数论”的现象。取消数学或降低其权重,可能有助于实现更全面的评价。

然而,这些观点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潜在的负面影响:

削弱基础科学根基: 数学是许多理工科和交叉学科的基础。一旦数学在高考中被边缘化,可能会导致下一代学生的基础科学素养普遍下降,影响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长远发展。
影响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培养: 数学不仅仅是计算,更是培养逻辑思维、抽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工具。放弃数学,实际上就是放弃了对这些核心能力的系统性训练。
重新制造新的不公平: 如果数学被移除,其他科目可能会被赋予更大的权重,从而导致新的“唯X论”现象,并不能根本解决评价体系的问题。而且,对于擅长数学的学生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他们优势的丧失。
脱离现实需求: 现代社会对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有一定的数学素养要求,从金融、经济到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甚至市场营销和数据分析,都离不开数学。完全抛弃数学,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相悖的。
治标不治本: 真正的问题可能在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评价方式,而非数学本身。将数学“滚出高考”更像是一种逃避,未能触及问题的本质。

三、反对“数学滚出高考”的观点及分析:

反对者通常认为,这是一个短视且危险的想法,其理由主要包括: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训练的是严谨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任何领域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学科的内在联系: 高考科目之间的设计并非孤立,而是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数学作为连接其他学科的重要桥梁,其缺失会对整个教育体系造成冲击。
避免“应试教育”的另一面: 一方面大家抱怨“应试教育”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又想通过“滚出高考”来规避考试难度。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教育的简单化理解,没有认识到考试作为一种选拔和评价机制的必要性。
关注改进而非抛弃: 许多反对者认为,问题不在于数学本身,而在于如何更好地教学数学、如何设计更科学的考题、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数学。应该改革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让数学变得更有趣、更易懂、更具应用性,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将其剔除。
国家长远发展需要数学人才: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科技进步离不开数学的发展,数学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四、评价“数学滚出高考”话题的几个维度:

1. 从教育公平角度: “数学滚出高考”可能触及教育公平的讨论。如果数学难度过高导致大量学生失分,影响其升学机会,这确实会引发对公平性的质疑。但解决方案应是优化考试内容和评价体系,而不是简单移除。
2. 从人才培养角度: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数学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途径。过分强调“实用”而忽视基础学科的培养,可能导致人才培养的短视化。
3. 从社会心态角度: 这个话题也反映出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感和功利心。当家长和学生将高考成绩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尺时,任何可能阻碍成功的因素都会被放大和攻击。
4. 从制度设计角度: 高考作为一种重要的选拔制度,其设计需要平衡多方面的需求:保证选拔的科学性、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应对社会对不同领域人才的需求等。简单地将一门学科“请出”高考,是对制度设计的简化和破坏。

五、更深层次的思考:

“数学滚出高考”这个话题,更像是一个由“冰山一角”引发的讨论,其背后是更深层次的教育痛点:

课程设置是否与时俱进? 现行的数学课程内容是否过于陈旧,未能充分体现现代社会对数学应用的需求?
教学方法是否过于死板? 是否应该探索更多启发式、探究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评价体系是否过于单一? 除了分数,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社会观念是否需要转变? 是否应该破除“唯分数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关注一两门科目的得失?

总结:

微博上的“数学滚出高考”话题,本质上是学生对考试压力、学科学习体验的一种宣泄,也反映了社会对于高考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焦虑。从辩证的角度看,这个话题具有一定的讨论价值,它迫使我们反思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考试的科学性以及教育的本质。

然而,直接将数学“滚出高考”是一种极端化且不可取的解决方案。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在培养思维能力、支撑科学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更合理的做法是:

1. 深化教学改革: 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增加趣味性和应用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2. 优化考试内容: 适度调整数学考试的难度和侧重点,减少过度偏难怪题,增加对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3. 完善评价体系: 推动多元化评价,不应过度依赖单一科目的分数,要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4. 引导社会认知: 加强对数学重要性的宣传,帮助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数学滚出高考”更多地是一个警示信号,提示教育系统和社会需要关注数学教学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改进和创新,而不是简单地将问题推卸给学科本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转这个话题的妹子,赶快追;

转这个话题的汉子,请拉黑。

user avatar

数学当然应该滚出高考,小学学的就够买菜算钱了。

英语也该滚出高考,又不是所有人都出国。

物理化学更不用说了,谁买菜还用物理化学的知识啊,负分滚粗。

生物也没用,没上过学的照样是养殖专业户,滚出高考。

政治不用说了,大家深恶痛绝,滚粗。

历史?反正TG说的都是假的啦,负分滚粗啦。

地理,谁不会看地图啊,滚粗。

语文,嗯,扬我国威的东西,现代文当然是不行了,都是共产中文,首先当然应该四书五经走起,之后是各种经学,上课上闷了还可以讲点史记神马的,高考应该加强。

鉴于此,本人建议高考应作如下改革:明经一门,250分,经义一门,250分,策论一门:250分

如果行之,国家幸甚,社稷幸甚,万民幸甚。

user avatar

以自身为例子证明了不学数学对智商和情商的影响……

user avatar

把所有科目剔除得了,到时候考大学大家就抽签吧,全凭运气,机会均等,绝对公平

但这时候就有人问了:先抽后抽几率一样不?他把签先抽走了我抽到的概率不就小了么?

众人一听很有道理,纷纷大吵大闹

这时候就体现出数学的重要性了~

PS:同学们,关于抽签后看不看的问题,P(B|A)和P(B)不是一回事好吧

user avatar

一群愚民被带节奏了吧。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教育程度越高越能对此有深刻的体会,换言之,数学就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键工具。当今世界的发展,都脱不开数学。

有人又把韩寒小时候说过的话拿出来了,何不现在再去问韩寒,是不是还觉得数学没有用呢?

user avatar

说明中国和过去几十年一样,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最大的风险是同一件事——超前教育。那些说“数学滚出高考”的人可能学的不算好,但肯定也在高中学到了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与微积分初步。其中一半到三分之一的人可能还学过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他们抱怨工作和生活用不到这些数学知识,原因无非是三点。

  • 1 工作所属的产业水平太低,大多数雇员只是流水线上的固定环节。
  • 2 工作所属的企业技术冻结,技术人员总是面对重复的问题。
  • 3 个人没有主动改变工作模式,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愿望,能接受或至少是忍受程序化工作(及其风险)

只有在这三种情况下,他们才完全用不到大一乃至高中的数学。而一旦工作模式超越了流水线,或是工业技术水平还在提升,你就绝不可能用初中数学包打天下。80年代初,我父亲在一个实验性企业工作,负责上百台/十几个型号卡车的修理工作,他当时就发现,那些没读过高中的修理工往往只能对付一个型号,只有高中生才有足够的立体思维,举一反三,搞定所有卡车的类似问题。这就是产业升级对工人提出的新需求。而另一个长辈的经历证明,仅仅是在看懂三视图之后对曲面进行简单积分,估算重量和面积,就需要自学大学课程。至于概率论,只要你有心对过去几年的成果做一个最初步的总结,从而寻找下一步的个人发展空间,就不可能绕开。就连司机还得统计自己在不同状况下的耗油曲线呢,别以为做数据分析、写论文只是为了搞基础研究评职称。

现在,无数的大学生抱怨“数学用不上”,说明这一轮扩招的速度再次超越了产业升级,上亿新增劳动力有意愿参与产业升级,让自己的报酬追上十年来的学长,增速几倍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个需求很强劲,可能推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如果得不到满足,也会激发前所未有的怨气。这就是扩招的双刃剑。

其实这个问题本来不用重复回答的,但之前切题的文章被本站封掉了,引用一下我大观察者网的地址:

超越冷战思维,延续中国经济奇迹

1951年到1956年,小学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1957年到1968年,初中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1971年到1976年,高中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1997年大学招生达到每年100万,我上大学的1998年大学招生108万,是大学招生超过100万的第二年。
1997+4=2001,从2001年到2008年,大学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2016年,预计将有770万大学毕业生,54万人获得硕士学位,6万人获得博士学位。
具体来说,70年代末,中国勉勉强强把大多数年轻人都送进了中学。但是中国工业劳动力算上集体工厂7000万,教师干部军人加起来5000万,合计1.2亿,不到十亿人口的1/8,加上家属也就是四分之一。只有这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真正进入了工业社会。所以,毫不意外,当时读过中学的年轻人正好是四分之一能就业,四分之三要当农民。80年代以前,这个矛盾一年比一年激化……读过书的年轻人做什么的问题,是1980年中国从上到下的一号问题。但很快这个压力得到了一个新的出口。

去年世界人口73亿,按实际购买力算,人均GDP比中国大陆高的人口大概是13-14亿,加上中国人一共是27.7亿。占世界人口的37%。考虑到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的人口统计完全不靠谱,,可能漏算了好几亿没有统计到的穷人,再考虑到人民币折算成购买力比实际汇率强一些。我们终于落实了一句老的宣传口号——“要解放世界上2/3受苦受难的人民”。换句话说,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已经基本站稳前三分之一的位置了。

但是,其他落后国家为什么没做到这一点呢?

我想,这首先和劳动力的性价比有关系。70年代末,虽然大多数中国人是农民,但通过教育和军事训练,起码有一半人口有知识,有纪律。适合搞工业。当然,世界上有比中国更好的劳动力,也有更廉价的。但是,比我们便宜的,往往素质差很多;比我们素质好的,价格就贵了。中国劳动力的性价比是最强的。而且我们一直在扩招,当年中小学扩招,现在大学生扩招,在工资上升的同时,保证了劳动力的性价比持续提升。当然西方的工业要优先转移到中国。
之所以同样的抱怨持续了60多年,就是因为一代代的新人受教育水平都比上一代高,对社会提出的需求和上一代人不一样。他们在学校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会模型。你要么充实他的模型,要么给他更合理的模型。不能强求他们无条件接受上一代的世界观。否则就会产生激烈的矛盾。

我举几个例子。中国最著名的现代诗是1968年的《相信未来》。1980年又有一首类似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1984年阿城写了一部知青小说,《棋王》。结尾主角悟出来一句话:“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这体现的都是受教育人口提出的新型精神需求。

…… 这一系列作品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受教育的人在物质上需要体面的生活,精神上需要有更多的参与感。这两个需求如果不能满足,会制造很强大,也很危险的力量。中东和非洲现在的战乱,起因就是受教育的青年上街要求新生活,再加入极端组织寻求精神安慰。这个阿拉伯之春是从突尼斯开始的。突尼斯的大学入学率是32%。

但是你说这些年轻人就彻底错了么?回到我们中国,难道说几十年来参与政治运动的年轻人都是疯子吗?显然不是,因为他们对工业社会的期盼,他们对参与决策的需求都是国家教给他们的。国家在宣传主流生活方式的时候,无论是教材,还是宣传画,都是按中等偏上的水平制定的,就是引导他们向往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我们的课本反复告诉学生,说遇到了不平等的现象,就要主动反抗。学校里的制度也努力培养普通人参与社会决策的积极性。比如说学生干部的人选,尽管很多是学校指定,但也肯定会有民主选举的程序。这个程序几十年潜移默化的影响,显然是鼓励年轻人主动参与社会事务。

所以说,既然中国选择了用教育拉动经济,就必须接受教育对社会制度的冲击。我们现在的基本制度,是在大多数人不识字,没去过县城的时代建立的,还从苏联照抄了很多。但苏联的许多制度也是在普遍文盲的状态下建立的,等到社会现代化以后,矛盾就出来了。

至于解决方案么……也请看上一篇文章:

马平:超越冷战思维,延续中国经济奇迹

以后我写的东西,知乎看不到的话请看观察者网,还找不到就看我的微博原创头条文章好了:

比如:知乎下脚料:外国人说中国侵略西藏,怎么反击?

最后,回到正题,很多人说数学没用,物理没用,地理没用……其实根本就是没学什么。真要是高中门门考到接近满分,不用上大学也能轻松横扫职场。下面是我前几年的微博截图:

user avatar

如果高考真的不考数学,不考物理化学语文英语……

这些统统不考。

高考改考打游戏!

这样的话,或许很多懒惰厌学的学渣们就高兴了?

呵呵……

你们以为你们风光的时刻就来临了?!

你们以为你们就可以轻松的碾压那些学霸了?!

幼稚!

如果……那些优秀的学霸们统统去去钻研打游戏的话……

最后你会发现,你一样是只剩被碾压的份儿。

……

或许有人会觉得:玩游戏我怎么可能输给那些书呆子!!

图样图森破。

试想一下,假如高考是考游戏,学校里教的也是考游戏。

那么你的作业可能是这样的:

回家把XX游戏第XX关通关300遍。

用六十种不同的武器杀死XXBOSS,并截图交作业。

开局虫族限制XXX资源的情况下,必须在十五分钟内击败对手。

请绘制艾泽拉斯国家地理地形图一份!

请说出至少108各不同的方面论述霜之哀伤的窃取灵魂能力的优劣。

考试作文题:德玛西亚的精神理念到底在何种程度上映射了现实主义以及人文关怀,它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有何区分……

如果你是学渣的话,你确定你有这份钻研的狠劲和毅力??

遇到这种情况,你以为学渣还能赢?

呵呵……

也许那个时候,一样会有70%的人高喊:

魔兽滚出高考!

SC滚出高考!

LOL滚出高考!

我的意思是:不努力懒惰废柴的人,换个竞争项目,也一样是废柴。

以上。

user avatar

教育的本质,

是提供孩子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而不是只给他让一个人生存下去必须的知识。

一个人只要小学五年级的语文,小学四年级的数学。加上有手有脚不残疾,就可以在社会上生活了。

我只要知道26个英文字母怎么读就行了,要英语做什么?

我只要知道方圆几百米有哪家馆子好吃,要地理做什么?

我知道我爷爷的名讳就可以了,要历史做什么?

我知道越往高层做水龙头水压越小,要物理做什么?

我知道头孢能消炎,要生物做什么?

是,

这种人只要肯卖力气,在急需劳动力的今天也不是不能活下去。

可是由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个廉价劳动力。浑浑噩噩活下去的劳动力。

看不懂外文说明书

看不懂工程图纸

看不懂词藻稍微华丽的文章

不清楚整个世界的运转模式

生了病只会吃头孢扛着。

这样的教育出来的人,也只能够活着了。

我们要的下一代,应该是个合格的国民。

我们应该教他语文,让他知道唐诗宋词背后的含义,

我们应该教他数学,让他能够适应以后的理工学习,

我们应该教他英语,让他看到另外一个文化的世界,

我们应该教他生物,让他知道世间众生是如何运转,

我们应该教他各种东西,让他有可能成为工程师,医生,律师,艺术家,运动员,科学家,等等各种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我们不应该定义我们的孩子将来不用到这些知识

你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定位成用不上数学的人,但是你扼杀了他成为工程师和会计的可能性。

你可以觉得学英语只是个特长不用去专门学习,但是你以后的孩子看到英文的文化产品时,只会一脸茫然。

你可以觉得学物理化学生物都是奇技淫巧,那么你的孩子将来会被各种无知的医疗养生而洗脑,甚至丢掉生命。

我们不应该让孩子获取更少的知识,

孩子学的东西越少,他的可能性就越少,

孩子学到的东西少到一定程度,他的命运只会被固定住,永远不能翻身,永远只能麻木愚昧地活下去。

我们羡慕孩子的,

不就是孩子以后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吗?

user avatar

数字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不懂数学的人,不配称之为文明人,充其量是大半个文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博上的“数学滚出高考”话题,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数学这门学科本身,更是反映了当前教育体系、社会观念、个体心理以及高考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要评价这个话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话题的起源与背景:“数学滚出高考”的讨论并非空穴来风,它通常与以下几个关键点紧.............
  • 回答
    微博上的“公知”群体,是个挺有意思但也挺复杂的现象。想评价他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这帽子戴在谁头上,以及被谁戴上,都挺值得玩味的。“公知”这顶帽子是怎么来的?首先,得明白“公知”这个词本身的变化。最初,它大概指的是那些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公共利益发声、能够引发社会思考的知识分子。他们可能在某个领.............
  • 回答
    “日本10式坦克展示惊人稳定性能,2杯葡萄酒放在炮口弯曲度感应器上岿然不动”这条微博信息,乍一看,确实能吸引眼球,强调了10式坦克的“惊人稳定性能”。不过,咱们不妨冷静下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这件事,看看它究竟有多“惊人”,或者说,有没有那么一点“宣传”的成分在里面。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条消息.............
  • 回答
    关于微博上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德国留学生遭遇撒旦教”事件,我的看法是:首先,这件事极具争议性,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疑点,需要我们审慎地看待。事件的起因是几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爆料,声称自己在一个名为“撒旦教”(Baphomet Church)的社团中遭受了精神控制、不当诱导,甚至有“献祭”.............
  • 回答
    郭敬明微博上的诗词,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褒贬不一。要详细评价这几首诗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内容、形式、艺术性、情感表达以及与他自身文学风格的关联等等。一、 内容与主题:首先,我们要看这些诗词所表达的内容和传达的主题。郭敬明的文字风格一贯以细腻、感性、甚至带有忧郁和浪漫色彩.............
  • 回答
    微博上关于“轼界”账号爆料颜宇鹏(yyp)推广安索机油并非全合成一事,引起了不少车主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爆料的来源和可信度: “轼界”账号的性质: 首先要了解“轼界”这个账号是什么来头。它是一个专门针对汽车行业、特别是汽车评测、技师圈子进行爆料和评论的账号吗?.............
  • 回答
    在评价微博上赵薇对电影《没有别的爱》被抵制事件所发表的声明之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背景和赵薇的声明内容。事件背景:2016年6月,赵薇导演的第二部电影《没有别的爱》因其主演阵容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其中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 启用台湾演员戴立忍担任主演: 戴立忍被指控过去曾参与或支持台湾的“反服贸.............
  • 回答
    关于奔驰删除抖音杨笠宣传视频、微博视频改为“仅粉丝可见”一事,舆论场上的声音可以说是此起彼伏,观点也相当多元。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捋清楚。奔驰选择与杨笠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宣传视频,核心是围绕着“奔驰GLB”这款车型,并且试图将杨笠的个人风格和奔驰品牌.............
  • 回答
    包贝尔在2016年4月1日微博上发布的道歉,可以说是在娱乐圈一次相当有话题性的事件,也让“道歉”这件事本身,以及道歉的“方式”和“诚意”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焦点。要评价这次道歉,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背景: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把事情捋清楚。2016年4月1日,正是愚人节,而包贝尔的这次道歉,是针.............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点。在微博上看到这种说法,很多人可能会先愣一下,然后开始琢磨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这种观点是在描述一种“反向内卷”或者说“向下兼容”的生活方式,但用的词更像是抓住了一个大家都能体会到的普遍心理——“别太卷了,差不多就行了”。我们来拆解一下,看看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想法和现实考量.............
  • 回答
    2015年12月22日,沉珂(CK)在微博上发布的长文《我是沉珂》,无疑是当年中文互联网上一次颇具影响力的事件。这篇长文的出现,不仅让蛰伏多年的沉珂重新回到公众视野,更以一种近乎“爆炸式”的方式,揭开了她神秘面纱下的真实生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事件的背景与影响力:要评价这篇文章,首先要理解它出.............
  • 回答
    关于 Negar Kordi 男友在微博上就质疑进行澄清的说明,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出现在微博,本身就自带了“围观”属性,吃瓜群众多,声音也杂,所以男友出来解释,这反应挺正常的。首先,咱们得看这澄清说明本身的内容。一般这种澄清,都会涉及到几个方面: 承认或否认指控: 到底是真的有这回事,还.............
  • 回答
    谢飞导演在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中的微博发声,可以说是搅动了娱乐圈和学界的一池春水,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一个影坛前辈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番话,有其维护行业尊严的出发点,但也确实触及了一些敏感和复杂的问题。首先,谢飞导演发声的 背景和意图 是值得关注的。翟天临事件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根源在于学术造假对学界和.............
  • 回答
    关于江歌妈妈在微博上泄露刘鑫家人个人隐私的行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事件,涉及到法律、道德、情感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深入分析。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他人同意,不得收集、使用、加工、传输其个人信.............
  • 回答
    黄秋生在脸书上发表了一些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些言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黄秋生作为公众人物的身份和其言论的影响力。 他是香港演艺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多年来凭借精湛的演技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和业界的认可。这种身份意味着他的言论,无论是在专业领域还是在社会议题上,都更容易被放大.............
  • 回答
    抱歉,我无法对@霍真布鲁兹老爷 1 月 21 日在微博上辱骂荆州地区学生的言论进行评价。原因如下: 缺乏具体信息: 我没有访问微博特定用户过往言论的权限,也无法查询到“@霍真布鲁兹老爷”在1月21日发布的具体内容。因此,我无法了解其言论的具体上下文、内容和性质。 评价需要独立思考和判断: 对.............
  • 回答
    您好!关于《三体》电影版制片人孔二狗在微博上力挺“诺贝尔哥”郭英森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能聊聊里面的门道和各方看法。背景梳理:孔二狗力挺郭英森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孔二狗是谁?他是《三体》电影项目的重要推手,在科幻圈和电影行业都算是个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诺贝尔哥”郭英森.............
  • 回答
    前阵子,微博上那场围绕“无线网络下盗取网银密码”展开的论战,可谓是火药味十足,参与者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这场唇枪舌剑,不仅牵扯到了技术细节,还触及了商业利益,甚至还有点“站队”的意味,让人看得是既过瘾又有些眼花缭乱。最初的导火索,据说是王思聪的一条微博,他提到“在免费WiFi下,你的网银密码可能早.............
  • 回答
    王思聪怒怼花千芳“英语无用论”,这事儿在微博上可以说是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吃瓜群众们一边倒地看热闹,一边也跟着琢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要说这事儿,得从花千芳在一次访谈里那句惊世骇俗的“英语无用论”说起。当时,花千芳在节目里发表了自己对于学习英语的看法,大概意思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咱们有自己的文化和.............
  • 回答
    小米公司官方微博近期发布的“快来帮MTK上魅族官网”以及针对魅族的多条微博,反映了小米在品牌竞争、市场策略和舆论场中的多维度互动。以下从背景、可能意图、舆论影响及行业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信息1. MTK与魅族的关系 MTK(联发科)是台湾芯片厂商,长期为多家手机品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