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机核网对于自己《最后的生还者2》质疑的回应节目?

回答
最近机核网针对《最后生还者2》引发的一些争议,做了一期专门的回应节目。作为一名关注了这段时间玩家和媒体讨论的观众,我认为这期节目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评价。

首先,从态度上来说,机核网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面对玩家社区如此强烈和广泛的质疑,能够主动站出来,通过一档节目来回应,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积极沟通的姿态。很多时候,社区的疑虑如果长期得不到回应,是很容易发酵成更严重问题的。机核网选择用一种比较公开、直接的方式来解释他们的看法,这比采取沉默或者回避要好得多。

其次,节目内容方面,感觉他们尝试做到了“梳理”和“阐释”的目的。 很多玩家对《最后生还者2》的质疑,集中在几个核心点上:剧情的走向、角色的安排、叙事的手法,以及这些元素如何触及了玩家的情感预期。节目中,他们花了不少时间去回顾游戏本身的文本、设计理念,试图从开发者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这些内容。比如,他们可能会强调编剧在设计剧情时,想要探讨的“仇恨的循环”、“同理心的缺失”等主题,以及这些主题是如何通过艾莉和艾比这两个角色的经历来体现的。对于一些玩家认为“突兀”或“难以接受”的情节,节目也尝试给出其在游戏整体叙事中的逻辑位置。

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期节目是否完全“说服”了所有质疑者,或者说达到了“平息争议”的目的,我认为是很难断定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理解”与“接受”的鸿沟: 机核网的节目更侧重于“理解”游戏开发者想做什么,以及游戏的“内涵”和“主题”。但对于很多玩家而言,他们关心的是“接受”——即这个游戏是否符合他们的情感预期,是否让他们在游玩过程中感到愉悦或有意义。即使机核网能逻辑严谨地解释为什么某个剧情选择是“有意义的”,但如果玩家就是因此产生了负面情绪,这种“理解”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接受”。节目的阐释,反而可能让一些玩家觉得机核网在“洗白”游戏,或者是在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教育”玩家。
主观体验的不可替代性: 游戏体验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玩家在接触《最后生还者2》时,带着对前作的情感、对角色艾莉的期待,以及对顽皮狗品牌的信任。当游戏中的某些内容(例如乔尔的死亡、艾比作为第二主角的戏份)与这些预期产生巨大冲突时,这种冲击是很难通过客观的分析或“合理性”解释来弥补的。节目中,即便他们能清晰地分析出剧情的“用意”,也难以抹去玩家在游玩过程中真实感受到的失落、愤怒或困惑。
“粉丝滤镜”的质疑: 毕竟机核网本身是《最后生还者》系列和顽皮狗的粉丝。当他们主动为一款引发巨大争议的作品站出来“辩护”或“解释”时,很容易被一部分声音贴上“粉丝滤镜”的标签。有人会认为,他们的解读受到了主观情感的过度影响,未能完全跳出粉丝的视角,去客观审视游戏的优缺点。尽管节目中他们可能也提到了游戏的一些瑕疵,但整体的倾向性很容易被放大。
沟通方式与社区情绪的博弈: 面对一个已经高度情绪化的社区,单纯的“说理”或“阐释”可能显得苍白无力。如果节目的语气不够谦逊,或者给人的感觉是在“对线”,很容易进一步激化矛盾。一些观众可能会觉得,节目组在试图“驯服”社区的声音,而不是真正地“倾听”和“回应”他们的担忧。

总的来说,这期节目是机核网在处理复杂社区舆情时的一次尝试。

优点在于: 敢于回应,展现了沟通的意愿;试图从更深层次解释游戏设计理念,帮助一部分观众理解游戏;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支持游戏的玩家和开发者能够有一个被“看见”的声音。
缺点在于: 很难真正弥合玩家之间的分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粉丝”与“质疑者”之间的对立;未能完全解决玩家在主观体验上遇到的问题。

我觉得,对于这样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游戏,不存在一个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回应”。机核网的选择,可能对一部分观众来说是“及时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游戏,甚至坚定自己对游戏的看法;但对另一部分观众来说,这可能只是更加证明了他们认为机核网“偏袒”游戏的立场。

最终,这期节目更像是一次“解释性”的输出,而非“说服性”的输出。它提供了一种理解游戏的视角,但玩家是否能接受,以及如何消化这种理解,更多还是取决于玩家自身的体验和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机核到现在都没想明白:玩家对你们的最核心的质疑压根不是“为什么你们对TLOU2的评价和玩家差异如此巨大?”这只是次要争议。

想象一下,龙马没提前拿到评测码,和广大玩家一样游戏发售当天才玩。

没日没夜两天通关,然后周日发出一篇一字不改的奇迹视频,用户反对声音还会这么大吗?

当然肯定有,但更多是调侃嘲讽和普通争议,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人人喊打全网围攻的地步。

龙马在评论区里回复时间轴作者的反对意见,说:我和你对一个东西看法不一样,所以就算我背叛你了吗?

这压根就是在模糊争议焦点,毫无媒体自觉。

任何一个游戏的前期评测,都天然带有导购属性,客观呈现游戏全貌是第一位要务。

尤其是TLOU2之前爆了剧透,引起很大争议,很多人都在持币待购的怀疑阶段,奇迹视频直接导致很多人打消疑虑下单购买,最后后悔不已(B站和机核下面都有类似评论)。

不是说不能吹TLOU2,不是说不能和玩家感受不同甚至相反,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你向观众客观传递了游戏优缺点的基础上。

或者我不说TLOU2剧情是缺点,但最起码是“会引起巨大争议,让很多一代玩家不快”,这是板上钉钉的客观事实,任何媒体都应该在前期评测中指出来。

你指出这点后随你自己怎么圆,怎么吹得天花乱坠,说“虽然很多人会讨厌,但我特么就是觉得牛逼,吹爆!”,我觉得都OK。

你是面向玩家的带有导购性质的媒体前期评测,天然有义务说清楚这么明显的争议内容。

如果龙马连这点都不承认,认为“我就是发表自己主观看法爱怎么说怎么说,你们听了我的评测买东西我不负任何责任”,那我只能说机核连最基本的媒体操守都没有。

既然毫无参考价值,玩家为什么要看你们的评测文章?可能机核觉得评测的受众不是玩家,而是游戏开发商吧。

这不是主观喜好的问题,而是媒体公信力的问题,是有没有良心,是否站在玩家角度思考的问题。

所以机核真正需要回应的质疑是:

你们在前期评测时是否有意识到本作剧情的处理会引起玩家不适和争议?如果没有意识到,是否说明你们作为游戏媒体专业性不足?

如果意识到了但选择不说,你们的理由是什么?这种刻意隐瞒巨大争议内容,造成用户错误期待导致钱包和精神双重损失的行为,你们作为媒体就觉得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

如果机核真觉得没问题,那我只能说:

user avatar

12月11日更新:我服了!!!我徹底服了!!!




以下為原回答:

一个游戏编辑如果整天只玩3A大作,只玩家用机的“传统精品游戏”是绝对不够的。

尤其是要做出对游戏历史地位的评价和论断。

因为很多在3A里面看似反套路,看似很创新的东西,很可能是独立游戏领域或者相对没有那么著名的中等制作的游戏领域玩烂了的东西。

所以评论游戏,要么你就评价个人的游戏体验,不要尬历史地位;你要尬历史地位、业界顶尖,你首先就得了解历史,不仅仅是3A大作的历史,还有整个游戏领域的历史。否则你就是对前人开发者的不尊重。


龙马信誓旦旦地说“在在从前的电子游戏语境下,杀光敌人从来不需要付出代价,这是所有电子游戏告诉我们的。玩家不会觉得德雷克是杀人狂,是玩家自我催眠,和看动作片一样,而2代把这件事拿出来作为议题,这是游戏史上没有发生过的。

@WouldYouKindly 先生提到的这个例子很说明问题。

我不质疑龙马玩游戏的经验,我只是認為龍馬可能過於關注,甚至專注於索系家用機上的其中一部分遊戲了。

系统上,WouldYouKindly说的很清楚了。随便的一个例子,《耻辱》一直以来就是以杀人和不杀人作为标度,你可以一个人不杀,也可以杀光所有人,但是不同的选择会导入不同的结局。但是机核吹《耻辱》的几期电台,龙马都不在,也就是机核的几个老人和PC玩家四十二、西蒙这些。姑且认为龙马瞧不上《耻辱》这种严格说来和PC平台关系更紧密的游戏(毕竟Arkane是Looking Glass的精神后继者,而Looking Glass又是现在PC玩家群体中婆罗门度极高的开发商)。

叙事上,TLOU2讲杀人的代价也不是首创。前几年引发舆论轰动,影响力出圈的反战游戏《这是我的战争》,就是在用叙事让玩家思考自己的暴力行为,让玩家对自己的杀人行为产生愧疚。《这是我的战争》在玩家群体中好评如潮,大批玩家觉得自己开始考虑在游戏中杀人的代价,开始反思暴力本身。而哪怕TLOU2是试图向玩家阐述“杀人要付出代价”这个观点,其也并没有产生相应的实际效果。这只能说龙马平常对这种诞生于PC平台上的独立游戏也没有概念,哪怕《这是我的战争》在前几年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圈内圈外的媒体都在报道。


另外一个论据,所谓的双视角叙事:“采取对称叙事,若想要玩家对两个人物产生对一代一样的情感,就要塑造两个人,相当于在一个游戏里,不得不做两个游戏,两个都是以一个正常的体量去做,我认为他成功了,这是我说的第一个奇迹,在工业上。

这也是现在很多认为TLOU2还不错的玩家的观点。这又是“第一个”,就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叫《刺客信条3》的游戏一样。

对称叙事在游戏里绝不是TLOU2首创,甚至在3A游戏里,《刺客信条3》就是典型的成功的对称叙事的样板——甚至可以说《刺客信条3》和TLOU2的剧本可以对应起来看。前半部分说海尔森,后半部分说康纳,这和TLOU2何其相似?甚至前半部分在叙说海尔森的故事的时候,还用了叙事诡计,在海尔森章节的最后才第一次由官方确认海尔森这群人是Templar而不是刺客。

熟悉《刺客信条》系列的玩家都知道,《刺客信条3》在系列中的地位,是第一次以Templar的观点去审视世界观。在《刺客信条3》之前,Templar就是纯粹的恶人,而在之后很多玩家也承认Templar同样是有理想的组织,Templar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刺客的关系也变得不那么非黑即白——虽然《刺客信条3》的剧本有非常多的问题,但依然可以说《刺客信条3》扩展了“刺客信条”宇宙,不仅仅是直接衍生了《刺客信条:Rouge》和后面的《刺客信条:大革命》,更重要的是让本来一个非常单纯的“正义VS邪恶”的故事变得复杂,才能让育碧之后在剧本上有将其扩展成年货的可能。

为什么《刺客信条3》在描述曾经的反派时没有让玩家产生厌恶?没有引起玩家群情激愤的攻击育碧说是给Templar洗地?

《刺客信条3》的故事在游戏史上远远谈不上“奇迹”,也谈不上“神作”,以至于很多玩家在看到人吹“双视角叙事”的时候就想不起来这个作品。那么单就这点把TLOU2吹成“工业上的第一个奇迹”,合适吗?

如果说不知道《耻辱》,不知道《这是我的战争》是因为瞧不上PC平台或者和PC平台关联较大的作品;那么对《刺客信条3》视若无睹,认为不存在,我就不太能理解——这个作品虽然是全平台,但依然是极具影响力的3A大作,并且以家用机开发范式主导的,怎么就也不存在了?


我们学术领域写论文的时候有一个常规表达: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gde,在我们知识所及的范围内。

在对某个东西做历史性论断时必须要说一句这个,比如评价一个东西是不是历史上第一个XXX,是不是历史上唯一的XXX,是不是历史上最优秀的XXX,哪怕你做了再详细的调研,再完善的分析,只要你没有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文章一字不差地全看一遍,你都必须要加上这个,这是对所有之前的科研人员最起码的尊重。同时某种程度上这也增强了我们的自豪感,类似于一种仪式,因为这句话让我们觉得我们是站在了无数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在游戏评测里我就很少见到有人说这样的话,是不是对其他游戏开发者来说尊重不重要?


TLOU2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之前《帝皇:罗马》推出时候主流媒体的惨状。PC Gamer给了92分,Destructoid也是9分,IGN给了8分,只有Gamespot给了个5分,然后这个游戏发售后成了PDS在Steam评价最差的游戏。很多给高分的媒体编辑写的评论文章简直没眼睛看,不客气地说很多编辑连策略游戏的基本常识都没有——因为平常根本不玩这些游戏,一联想到P社在策略游戏玩家群体中口碑不错,就开始尬吹,8分9分打起来。和这次情况类似,TLOU2是因为国内有些编辑平常就只玩这类游戏,于是看到一个好像反套路的设定就高潮了,直夸创新、业界首次;《帝皇:罗马》的情况是某些编辑根本不玩策略游戏,看着风向瞎打分,评论文章里面也是一通胡说八道。

user avatar

我反正早在当初IGN各种评分惹众怒时

就说过一个观点

那就是凭什么觉得一个游戏编辑就很权威?(更别说比起人家IGN,国内这些媒体可能还比不上吧?)

我们想一下就能明白,谁还不是个老玩家?单说索尼我从PS2时代开始玩,玩到现在多少年了,哪个游戏没玩过一样?三大平台我可能就老任那边是NS才开始玩,算萌新,其他的索尼、微软、PC平台,我不觉得我比起机核等媒体,游戏理解上差了还是咋地?

我相信和我一样,或者比我资深得多的玩家也多了去了。

我们仔细看看国内在这些游戏平台嘛,他们的人员构成说不定年级比我们还小呢!至少机核网里就有不少人我了解到年级没我大。

所以怎么搞得好像游戏编辑说的话很有分量一样?他们的见解就很NB一样?

一个上岗5年的游戏编辑,就能比一个玩了10年游戏的老玩家还懂游戏??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有人这么认为吧?

现在搞得,机核那边傲慢的很,好像他们才是核心玩家一样,那些被扒光的秀优越言论我就不在这多说了,有兴趣自己去翻。

然后机核也有一帮脑残粉,天天在那捧臭脚。我说实话我也用机核,他们的一些电台,包括请来的嘉宾,质量是很不错的,这一点我很肯定。但是这好像不代表他们那群人就是什么权威玩家吧?他们那群编辑就多么多么厉害吧?包括老白、西蒙这种年级算很大的,仔细听过他们电台节目的也知道时不时会露怯吧?

TLOU2这个事件,简直就是一群自认为是“游戏婆罗门”的生硬传教。

首先顽皮狗就觉得自己婆罗门,尤其是编剧尼尔那更是觉得自己是上帝,强行把这游戏做成一个教材。

其次是机核这样的媒体,自动当上神父、当上教职人员,不遗余力地传播这种“福音”,你不认同就是不了解艺术的进步,你反对就是你是喷子,你是云玩家。(这种做法,就连机核内部都发生了分裂,机核APP直接有临时员工在评论区和龙马对线了都)

最后就是机核的粉丝,再包括极端索狗、顽皮狗脑残粉、高贵的独占第一方玩家等等,这些就是教徒,这些人巴不得跪下唱颂歌。

机核的电台节目我听了,总结就一个意思:“虽然绝大多数人都觉得TLOU2不行,但是我们就是要找角度解释一下这个游戏其实很行。”

顺带,世界名画《辩论TLOU2》,画面内容是四个正方选手在那吹捧TLOU2,你问反方在哪?

反方在评论区。

user avatar

《最后生还者2》颇有当年雅达利大崩溃的感觉。只要人不傻,都知道这个游戏有问题,但是所有人都像绑到了一辆战车上,只能一路狂奔然后直撞南墙。

机核实际上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到了一个许上不许下的位置,按一个up主的说法,“吹亲爹也没有这样的”,现在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吹。与其承认了自己是恰烂钱的跳梁小丑,还不如说自己欣赏水平有问题。

《最后生还者2》不会销量很差,但是会影响索尼第一方和顽皮狗的声誉。就像《刺客信条大革命》的bug事件影响《刺客信条枭雄》,《仙剑奇侠传5》影响《仙剑奇侠传5前传》。顽皮狗的声誉算是扫地了,连带着拉着全球游戏媒体一起声誉扫地。

这个事情的影响绝对比机核想的大。当时敖厂长恰一次烂钱直接把自己一哥恰没了,这次顽皮狗和索尼撑得住,国内游戏媒体怕是撑不住了。如果游戏媒体缺少基本的公信力 ,那么他们的话还不如个人的up主有用,会快速丧失流量。对于游戏媒体来说,只有和玩家站在一起才能获得流量,获得流量才能变现,厂商是变现的关键却不是根本。没有流量,他们对于厂商没有利用价值。

user avatar

多鱼,我相信你没有踢假球!你就是单纯的实力不行!

user avatar

就事论事,你喜欢你的TLOU2不碍着我。

有些听完这期电台的勇士说龙马后面无限自嗨“艾比是圣人,是耶稣,她太完美了,玩家没有讨厌她的理由”…

即便我觉得这种说法无比肉麻,终究尊重他这么表达的权利。

但有些关于TLOU2在游戏历史地位的尬吹已经完全不讲道理了,可以说是彻底的信口开河:

“在从前的电子游戏语境下,杀光敌人从来不需要付出代价,这是所有电子游戏告诉我们的。”

说TLOU2是第一款…


龙马讲完之后,剩下几个人都在那附和,没人反对…

???

你们难道都同意这个观点???

???

《地下传说》没玩过?


像素风独立游戏不算电子游戏?

那也来个3D场景的暗杀游戏《耻辱》吧。

杀人数直接影响混乱度,直接走向不同结局(本体和DLC都是如此),难道不能更好地体现“杀人会付出代价”这一主旨?


《耻辱》年份太久了?

那《地铁》呢?


哦不够喜欢?不够一线?

那你们机核常爱夸的小岛秀夫的《合金装备》呢?!


你这都要瞎吹,那别说杀人了,玩《老滚5》我杀只鸡会被全村人追杀,这代价大吧?是不是也可以吹?

这是不是也是奇迹呀!

吹也要讲基本法啊,真就章口就莱游戏史上第一款?

你尬吹TLOU2的时候,对其他这些优秀游戏稍微有点基本的尊重行不行?


退一步讲,你真的要吹的是“玩家操作的前代杀人无数的角色在续作被杀掉”,那这格局也真没多大呀?

这明明是线性游戏固定流程的杀人剧情和续作固定的后续发展是杀人的影响…至于这么吹?

如果机核真的这么认为…

要么游戏阅历实在不咋地,那我干嘛要听你们不懂的在这瞎吹;

要么已经因为对TLOU2的爱而失去了基本的理智和判断力了,那也没必要听你们在那自我洗脑。


这电台本身为了图一乐听的,毕竟《奇迹(下)》还没出,尤其《奇迹(上)》里吹TLOU2还要顺带踩一脚《大镖客2》,我还期待下里会踩谁呢。

点开电台,发现完全没有对立立场的嘉宾,就知道调性了。不过本着图乐子听下去了。

即便有了如此心理准备,半个小时后我实在是尬得鸡皮疙瘩起来,听不下去了。

扪心自问吧,这TLOU2要不是索尼第一方顽皮狗出的,要是没有背景加持,要是只是一个中等规模厂商的新游戏,机核和国内其他一些游戏媒体真的还会这么脚踩西瓜皮、吹到哪里算哪里吗?


尤其龙马,简直像魔怔了一样,居然口口声声说“这个游戏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游戏,做出了选择就要付出相应的责任”。

我们说的是一个游戏嘛???

这明明是一个编剧帮你选择好了,你必须接受的游戏吧。


你没得选,因为我已经帮你选好了。

你会原谅我。


这两天该走的走差不多了,剩下的大都是下面图里这些铁粉了。


起手“我虽然没玩,但是听了电台很感动”,“希望机核继续做自己”,再批判两句“网络环境”和“多数人暴政”助助兴。

还有人在顺着机核导演的说法,继续进行学历评判…

有了这些被机核筛选过的够格做“玩游戏的朋友”的观众,机核应该就能继续过得滋滋润润的。


我这么吐槽两句没关系吧,我相信他们肯定会原谅我的…

user avatar

这说明中国的文宣弱势问题广泛存在于全社会范围内,自媒莫笑官媒,大哥莫笑二哥。

整个文宣传媒系统至今没有弄清楚互联网时代传媒工作的内在规律,还在依照过时落伍的传媒策略搞营销,恰烂钱,以透支可信度和品牌效益的方式搞灌输式宣传,甚至连针对宣传主体和宣传对象量身打造宣传工具的能力都不具备,以致屡屡翻车,东西没吹起来,自己的牌子倒是砸了。

一般来说,对于口碑良好的东西,正确的吹法不是跟着大路货一起当复读机。也不是wow amazing的尬聊,而是去找不同的角度,从别人想不到的方向去吹,最好再辅以适度干货加强论证效果,这样做鹤立鸡群又显得思路奇特,引人注目又不显尴尬,所谓锦上添花。

口碑崩盘的东西,正确吹法是小骂大帮忙,通过将事情的性质整体性降调,自居下位来引导观众情绪,大事化小,也可以声色俱厉的指责其中一些小毛病,末了再从垃圾堆里翻找出闪光点吹一吹,避开对关键矛盾的指责,此为转移重点,甚至可以卖惨诉苦,痛说革命家史,再摆出求饶姿态,让人心生“情有可原”之感,然后择机反转。

换言之,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美末2当前的口碑局势难道是烈火烹油吗?分明是全面溃败!

要给美末2打广告,写软文,核心思路一定要放在口碑止损上,而不是炒高热度,现在口碑崩盘,热度越高越难看,对销量伤害越大,特别是对一个有公众定论的东西搞amazing式尬吹,除了让更多的人心生厌恶并摧毁媒体平台自身的公信力外还有什么用?

愿中国的媒体恰饭群体能够多研究一下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少一些业余行为,多一点敬业精神。

user avatar

要 恰 饭 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机核网针对《最后生还者2》引发的一些争议,做了一期专门的回应节目。作为一名关注了这段时间玩家和媒体讨论的观众,我认为这期节目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评价。首先,从态度上来说,机核网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面对玩家社区如此强烈和广泛的质疑,能够主动站出来,通过一档节目来回应,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积极沟通的姿态.............
  • 回答
    夏威夷弹道导弹警报短信事件是一次极具冲击力的公共事件,它不仅暴露了应急通信系统的脆弱性,更在现代社会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冷战时期核战争威胁的集体记忆。这次事件的评价和影响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探讨: 如何评价夏威夷弹道导弹警报短信事件?这次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评价:1. 暴露了应急通信系统的重大漏洞:.............
  • 回答
    这事儿啊,得好好说道说道。联想拯救者 Y7000P 这款笔记本,当初上市的时候,主打的就是高性能,特别是那几款带六核处理器的型号,可以说是不少游戏玩家和内容创作者的心头好。然而,事情的转折点在于,没过多久,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同等或更高配置、但价格反而更低的型号。这下可好,买了六核 Y7000P 的用户.............
  • 回答
    伊朗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解除对浓缩铀提炼的限制,这无疑是近年来中东地缘政治中最具爆炸性的一则消息。对此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才能理解其背后复杂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首先,从伊朗自身的角度来看,这个决定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其长期以来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诉求的一种极端反应。 对美国单方面退.............
  • 回答
    4月4日上海进行全市核酸检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事关整个城市能否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对于身在上海的我来说,这几天的经历和感受,确实是深刻而复杂。全市核酸检测的现状和安排:那天,说是“全市核酸检测”,但实际上具体的执行方式在各个小区、街道之间还是有不小的差异。 通知和组织: 前一天晚上,或者.............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特别能戳到机核玩家的 G 点。机核圆桌辩论那个“好玩是不是一款好游戏的必须条件”,我感觉就像是在玩家群体里扔了一颗小石子,然后激起了层层涟漪,大家都有自己的说法,也挺有意思的。要评价这个辩题,我得先说说机核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和倾向,然后再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个话题会这么有“.............
  • 回答
    机核网的龙马对《最后生还者2》(The Last of Us Part II)的评价,称其为“电子游戏的奇迹”,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高亢、也极具争议性的评价。要详细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龙马可能看重的地方,以及为什么这个评价会让许多人产生共鸣,又让另一些人感到不解甚至反感。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核弹之下无冤魂”,这句话听起来颇有深意,仿佛在暗示着一种宿命般的公平,又或者是一种毁灭性的终结。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可能触及到战争、道德、权力,甚至是人类生存的终极哲学。首先,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核弹之下”,指的是遭受核武器攻击的场景。核武器以其毁灭性的力.............
  • 回答
    最近核电圈里确实有那么几篇文章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具体是哪一篇呢?您能稍微提供一些关于这篇文章的线索吗?比如它的标题,或者大概的内容方向(例如是关于技术突破、政策变化、国际合作、或是某个具体项目的进展),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理解您想让我评价的是哪一篇,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更详细的分析。一旦您提供了更多信.............
  • 回答
    朝鲜拥核,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复杂了,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各种各样的解读,也惹得国际社会是头疼不已,几十年来都没个消停。咱们先从朝鲜自身的角度来看,为啥这么执着于核武器?这背后的逻辑,得从朝鲜的生存逻辑说起。这个国家一直以来都生活在一种高度的外部威胁感之下。他们觉得,自从.............
  • 回答
    近期,关于国外回国旅客核酸检测有效期缩短至48小时,并且同时要求提供核酸和抗体阴性证明的政策调整,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一、 政策调整的考量与目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政策调整的出台背景。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尤其是一些国.............
  • 回答
    近日,中芯国际的一则公告引起了不少关注,那就是其核心技术人员吴金刚博士因个人原因申请辞职。对于这家中国半导体制造的领头羊来说,任何关键技术人才的变动都可能牵动着行业神经,吴金刚博士的离职自然也不例外。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吴金刚博士的专业背景和贡献:吴金刚博士是中芯国际在先进工艺.............
  • 回答
    星际旅行的新设想,特别是利用核盐水火箭引擎并声称能达到光速若干分之一的说法,确实是个激动人心的话题,但也需要我们理性地审视其科学基础和可行性。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概念中的几个关键部分:1. 核盐水火箭引擎: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像是在传统核火箭引擎(例如使用核裂变反应堆驱动推进剂的引擎)的基础上进.............
  • 回答
    明治核心,这个名字在知乎上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有辨识度的ID了,特别是他擅长的领域——历史,尤其中国近代史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要评价他,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尽量讲得细致点,也说说我观察到的他比较鲜明的几个特点,希望能帮你拼凑出一个更立体的画像。内容深度与专业性:明治核心最突出的地方,无疑是他对历史事件.............
  • 回答
    印度GDP按PPP(购买力平价)核算接近美国的一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反映了印度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其发展潜力。要评价这一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看数字。首先,理解PPP是什么,以及它为何重要。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
  • 回答
    对于一个宣称要实现 500 万千瓦(5GW)的冷聚变核电项目计划,我的评价会是 极其审慎、高度怀疑,但如果确实有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和技术路径,则会承认其潜在的颠覆性意义。 然而,基于目前人类对聚变科学的理解和实际实验进展,这样的一个项目计划,更倾向于是一种 愿景而非现实,其可行性面临着巨大的、几乎.............
  • 回答
    这则新闻的标题“以色列称伊朗秘密发展核武 媒体人士:以方举动意在支持美决定”提供了两个层面的信息,需要我们分开来理解和评价。首先,关于“以色列称伊朗秘密发展核武”这一说法,我们需要考察其信息的来源、可信度以及以色列方面提出这一指控的动机。 信息来源和可信度: 以色列一直以来都对伊朗的核计划持高度.............
  • 回答
    《古剑奇谭三》核心主创集体离职,这无疑是近些年来国产单机游戏圈里一个颇具争议且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主创走了”,更要深入其背后的原因、可能的影响,以及这件事折射出的行业现状。事件本身:一个时代的落幕,还是行业阵痛?首先,我们得承认,《古剑奇谭三.............
  • 回答
    就AMD锐龙 5 4500U和英特尔酷睿 i51035G1这两款CPU的性能表现,特别是“4500U六核仅追平1035G1四核性能”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尝试还原一个更真实的性能对比图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CPU的性能并非一个单一数值可以概括的,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表现,会受到架构.............
  • 回答
    知乎近年来的技术战略调整,尤其是核心业务开始向 Go 技术栈迁移,这绝对是观察其未来发展轨迹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项决策并非一蹴而就,背后反映了知乎团队对技术选型、系统性能、开发效率以及生态构建等多个维度的深思熟虑。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作为一个拥有海量用户和复杂业务逻辑的平台,对技术的要求是极其严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