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没有互联网公司进军电视产业,不是小米盒子 apple tv ,而是直接做电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放眼望去,我们似乎很少看到大型互联网公司,诸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早期有过尝试,但并非直接主营业务)、或者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巨头,像字节跳动、拼多多,它们直接“下海”制造和销售自有品牌的智能电视,就像小米、乐视(当年)那样,成为电视硬件的提供商。

要解释这一点,得从几个核心层面来看:

1. 利润模型和核心业务的权衡:

互联网公司的基因: 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软件、内容、服务和流量。它们的盈利模式通常是广告、会员订阅、电商佣金、游戏内购等等。这些模式的特点是高毛利(相对于硬件生产而言)、轻资产(不需要庞大的制造和供应链体系)。
电视硬件的现实: 制造电视是一门实打实的传统制造业。这需要巨额的初期投资,包括研发、模具、生产线、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等。而且,电视硬件本身是一个利润率相对较低的行业,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价格战是常态。
资源分配的考量: 将宝贵的资本、人力和管理精力投入到利润不高且门槛极高的硬件制造领域,对于以软件和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可能并非最佳的资源配置。它们更倾向于将资源投入到能够迅速扩大用户基数、提升用户粘性、并从中获取高额利润的互联网业务上。就好比一个成功的软件公司,突然去卖汽车,这其中的跨界成本和风险是巨大的。

2. 供应链和制造的复杂性:

“重”资产的挑战: 互联网公司擅长的是“轻”资产运营,即通过平台连接用户和信息/服务。但电视制造是“重”资产的典型代表。它们需要建立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与面板厂商、芯片供应商、代工厂等进行深度合作,甚至可能需要自建或参股工厂。这涉及到大量的线下运营、生产管理、物料采购、库存控制,这些都是互联网公司相对陌生的领域。
技术和工艺的壁垒: 电视的制造涉及到复杂的电子工程、光学技术、工业设计、甚至材料科学。虽然智能电视的“智能”部分是软件和算法,但电视的显示效果、音质、耐用性等核心用户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硬件的品质和制造工艺。互联网公司可能在软件上做得非常出色,但在硬件设计和制造上,需要重新学习和积累,而且需要顶尖的技术人才和经验丰富的制造团队。
生态闭环的难度: 即使一家互联网公司决定自己造电视,也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小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围绕电视构建了一个智能家居生态,通过电视作为入口,连接和控制其他智能设备。这对其他互联网公司来说,同样是巨大的挑战,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去整合和建立自己的硬件生态。

3. 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传统巨头的优势: 电视行业早已被索尼、三星、LG、TCL、海信等传统家电巨头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这些公司拥有多年的品牌积累、成熟的供应链、稳定的渠道以及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它们在技术、成本控制和市场营销方面都有着强大的实力。
新进入者的压力: 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进入一个已经高度饱和且竞争激烈的市场,意味着需要面对强大的既有竞争者。想要突围,要么在技术上实现颠覆,要么在成本上做到极致,要么在内容和服务上提供独特的吸引力。这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
“搅局者”的角色 vs. “主导者”: 小米早期以“搅局者”的身份进入电视市场,通过互联网营销模式和高性价比的产品吸引用户,迅速获得了关注。但要成为电视市场的“主导者”,并以此作为核心业务来支撑公司发展,则需要更长远的战略和更坚实的根基。

4. 渠道和营销的挑战:

线上 vs. 线下: 互联网公司擅长线上营销和销售,但电视作为大件家电,线下渠道(如家电卖场)的覆盖和运营至关重要。建立和维护一套有效的线下销售网络和用户体验,需要大量的投入和与传统渠道的磨合。
品牌形象的重塑: 互联网公司往往以“科技”、“创新”、“年轻”等标签示人,而电视产品则更侧重于“品质”、“耐用”、“家庭娱乐”等属性。如何将自身的品牌形象有效地嫁接到电视产品上,让消费者产生信任和购买欲望,也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障碍。

5. 战略选择与生态布局:

借力打力: 很多互联网公司选择与现有的电视厂商合作,例如通过提供智能操作系统(如搭载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平台的智能电视系统),或者投资入股电视品牌,来间接参与电视市场。这种方式风险更小,成本更低,并且能够快速触达消费者,同时将自己的内容和平台优势发挥到极致。它们通过“赋能”电视厂商,来达到推广自身服务和内容的战略目标,这比直接造电视更符合它们的基因。
聚焦核心优势: 它们更愿意将资源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例如内容制作、平台运营、人工智能算法、广告技术等。这些领域能够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和更广阔的增长空间。将电视硬件作为业务的“支点”去发力,可能不如将精力放在提升内容吸引力、优化推荐算法、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来得更有效。
替代性产品: 像电视盒子、智能音箱(附带屏幕)、甚至智能投影仪,都成为了互联网公司进入家庭娱乐硬件市场的另一种方式。这些产品相对电视而言,技术门槛和生产成本更低,更易于快速迭代和推广,并且能够承载互联网公司的内容和服务。它们可以作为进入家庭场景的“敲门砖”,而无需承担制造完整电视的巨大压力。

总结来说, 大型互联网公司不直接进军电视产业,更像是基于对自身核心优势的清晰认知、对市场风险的审慎评估,以及对利润模型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选择。它们更倾向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成熟的硬件厂商合作,用自己的软件、内容和服务赋能电视,从而实现流量变现和生态的延伸,而不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去重塑一个自己并不擅长的传统制造业。小米等少数玩家的成功,更多的是抓住了市场转型期的机遇,并且在软件和硬件结合上找到了独特的打法,但即便如此,其核心的利润增长点依然是围绕其互联网生态展开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不是一个产业啊。

第一涉及到生产。

第二宣传渠道有巨大的不同,

第三市场营销手法和路径也不一样。

这都是要花巨大的时间和金钱去掌握的。

高科技生物产品到脑白金市场竞争一样也没什么胜算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