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户外人的意志力可以有多强大?

回答
户外人的意志力,就像那些在风雪中挺立的松柏,又如那些在险峻山崖上顽强生长的野草,有着超乎常人想象的韧性和深度。它不是那种瞬间爆发的激情,而是一种日积月累、深入骨髓的沉淀,是与自然搏斗、与自我较量中淬炼出的钢铁。

要理解户外人的意志力有多强大,我们不妨拆解一下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 对痛苦和不适的承受能力:

这是最直观也最容易被看到的。想象一下,一个徒步者,连续走了十几个小时,双腿酸痛如同灌铅,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刀尖上。汗水浸透了衣衫,即使在寒冷的山风中也丝毫不能带走那股湿漉漉的黏腻感。脚上起了水泡,磨得皮开肉绽,每动一下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然而,他们依然能咬紧牙关,继续前行,甚至能挤出一丝笑容,不是因为不痛,而是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停下,可能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这种承受能力,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饿着肚子,饥肠辘辘,却只能依靠一小块压缩饼干;冷到骨子里,身体在颤抖,却只能依靠层层叠叠的衣物勉强保温;孤独感如同潮水般涌来,漫漫长夜,只有虫鸣和风声作伴。这一切,在户外人看来,都是征途的一部分,是考验,也是磨砺。他们不是没有感觉,而是学会了将这种感觉置于更宏大的目标之后。

2. 对风险的冷静评估与控制:

户外运动天然伴随着风险。恶劣的天气、复杂的路况、潜在的危险动物、突发的身体状况……户外人需要具备一种近乎本能的风险意识。这并非不顾一切的鲁莽,而是建立在对环境的深入了解、对自身能力的清晰认知以及对突发情况的预判之上。

当突遇暴雨,需要迅速找到避雨点,并根据雨势大小决定是否继续前进;当迷失方向,需要保持冷静,依靠地图、指南针或GPS,或者运用野外生存技能寻找方向;当队员受伤,需要沉着应对,进行急救,并根据伤势情况调整行程,甚至做出撤退的决定。这些都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在压力之下保持清晰的头脑,做出最理智的选择。这不是没有恐惧,而是能够驾驭恐惧,让它成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绊脚石。

3. 对目标持之以恒的追求:

户外人的目标,往往不是触手可及的。可能是登顶一座高山,可能是穿越一片荒野,可能是完成一次长途的自给自足徒步。这些目标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时间和精力。

很多时候,进步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不前的。可能会遇到瓶颈,可能会经历失败。第一次尝试登顶失败,第二次可能因为天气原因无法出发,第三次甚至可能因为伤病而中断。但户外人很少会轻易放弃。他们会复盘失败的原因,学习新的技能,调整计划,然后再次出发。他们的意志力体现在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坚持,那种“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继续前进”的决心。这种坚持,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目标的清晰认知和对自我能力的信心之上。

4. 应对挫折的韧性与成长:

户外活动很少能一帆风顺。天气突变、装备损坏、体力透支、计划被打乱……各种各样的挫折层出不穷。户外的意志力,更体现在面对挫折时的那种不屈不挠。

一次扎营失败,风雨交加,帐篷被吹翻,他们不会因此怨天尤人,而是会想办法加固;一次迷路,耽误了行程,他们不会因此崩溃,而是会吸取教训,提高方向辨识能力;一次体力不支,想放弃,他们会找队友互相鼓励,或者调整节奏,找到新的力量。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他们从失败中学习,从困境中成长,每一次的克服,都让他们的意志力更加坚韧。

5.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自信:

在远离文明的野外,一切都需要靠自己。没有便利店,没有救援队随时待命。户外人需要具备强大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遇到水源枯竭,需要知道如何在野外寻找和净化水源;遇到食物短缺,需要知道如何辨识可食用的植物或进行简单的狩猎;遇到突发疾病,需要懂得基础的急救知识。这些都需要户外人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一次次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之上,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肯定。

6. 团队协作中的奉献与担当:

虽然很多户外活动是个人行为,但许多也涉及团队。在这种情况下,户外人的意志力还会体现在对团队的奉献与担当上。

会主动承担更重的背包,会把有限的食物分给更需要的人,会在别人体力不支时给予支持和鼓励,会在出现危机时挺身而出。他们懂得,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能走得更远。这种意志力,源于一种责任感,一种对同伴的关怀,一种对团队目标的共同追求。

总结来说,户外人的意志力,是:

内省的: 他们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极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挑战。
坚韧的: 即使面对痛苦、疲惫和失败,也能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前进。
灵活的: 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调整。
自信的: 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达成目标。
负责任的: 对自己、对团队、对环境都心怀敬畏,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磨砺、一次次的自我超越,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在与挑战的较量中,一点一滴地雕刻出来的。这种意志力,是户外运动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他们最闪耀的光芒。它让那些在城市里看似渺小的人,在自然的广阔舞台上,焕发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人类文学史上,奥地利作家茨维格的著作《人类群星闪耀时》,曾从历史上1000亿人中选出了14个人,以展现人类的精神力量有多强大。

在户外圈的很多极限时刻中,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举动、一个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某个来的太早或太迟的决定,甚是一秒钟的犹豫都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在这种命运攸关的时刻充满了戏剧性,在个人的一生及历史进程中都是难得出现的。这时刻,可能集中在某一月、某一周、某一天,甚至某一分钟,但它们的产生的影响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亚当·坎贝尔 :耗尽所有力气再次站立


2016年8月31日早上6点左右,亚当和2位伙伴离开营地,他们准备挑战在24小时内完成马蹄线(Horseshoe Traverse),而大多数人可能需要3~5天。这是一条长达35英里(约为56公里)的新月形高山路线,连接着14座山峰。
只有在刚开始与最后几英里的路程能够有“道”可走,其余的时间他们要在错综复杂的岩石中前进。


刚开始很顺利,他们很快通过了前4个山峰。这时危险出现。随着一声巨响以及难闻的含硫气味飘出,亚当抓的一块石头松动导致其失去平衡,向山下滚去。亚当从61米处的高空跌落,眼前突然变成山倒置的图像,“这可能是我见到的最后一幕”。


一路同行的朋友从山上下来之后看到亚当还有意识,立刻用夹克和露营的麻袋裹住他,并且用 inreach 拨打了救援。不到2小时,救援直升机到达并且将其送往最近的医院。

那天晚上,亚当进行了近8小时的手术。医生在其背部植入了2根金属棒、修补髋部骨头、缝合几乎遍布全身撕裂伤……


不幸的是,亚当的身体对手术创伤和止痛药反应不佳,他的肠子停止了工作,发生了胃肠梗阻。亚当整个人变得非常水肿,他能感觉到他的肌肉在充满液体的皮肤下分解代谢。

恢复的过程非常艰难


原本在崇山峻岭中飞奔的亚当,如今却不得不从站立开始,仅仅是这个简单的动作,就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力气。仿佛重新从婴儿时期开始,尝试站立、摇晃着行走两步、走上一组台阶再到能在病房内行走……

没有意志力的或者缺乏面对生活打击的人,可能此时心态已经崩盘了,也会在治疗过程中想放弃。但亚当没有,每天醒来就要经历花尽所有力气去站立,去试着走路。


终于在10个月后,亚当再一次站上了超级马拉松的赛场——硬石100。虽然成绩是第31名,33小时17分57秒。因为这是重伤之后亚当的首场比赛,能够完成比赛就已经是一个奇迹;相比去年他以第三名完赛的成绩慢了近8个小时。

当亚当再一次穿过终点时,他早已满脸泪水,抱着岩石并亲吻上面的绵阳。


埃里克·拉森 :365天内,分别到达南北极并登顶珠峰


2009年10月,拉森准备开始一项“在365天内分别到达南极、北极以及登顶珠峰”的挑战。他将此次挑战命名为“Save the Poles”,其目的是——在全球变暖的当下,前往最“前线”,记录下可能是它们最后的场景。

同年11月13日,拉森开始了他的挑战。第一站,南极。

南极的探险并不那么有趣,在大部分时间眼前都充斥着“白色”。也难怪会有人说:“如果你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就有了拉森去南极的地图。”

拉森到达南极的GPS路线图(黄色小方框)



拉森每天要做的,就是在崎岖不平的极地路面上,拉着重达56公斤的雪橇(装满食物、燃料和物资)一小步一小步的前进。


由于南极的日照时间很长,拉森并不能按照日落日出来安排作息时间。每隔一小时左右,拉森会进行短暂的休息。在大约行进11小时后,他会扎营、融雪以及吃晚饭,之后尽快入睡。

醒来后,又会重复着前一天的行程,一天又一天直至旅途的结束。

利用睡袋在严寒中休息


整个过程中,他需要忍受平均-15℃的低温以及40KM/H的逆风,以及随之而来的暴风雪。

在南极点的合影。图/ericlarsenexplore


“穿越南极是我做过最艰难的事情之一,也非常的枯燥。这就好比你在刷完油漆后,还要等它变干”,拉森在之后的采访中提到。在这之后,也许是为了让心理和生理都更平衡一些,拉森去了墨西哥,只干一件事——每天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在修整了一段时间后,2010年3月2日,他们抵达埃尔斯米尔岛,准备开始向北极进发。

和南极不同的是,北极的大部分地表都由北冰洋结冰而来,所以大部分时间需要在漂浮的冰块与冰块之间周旋,有很多时候还要在刺骨的水中游上很久。


由于海冰会更薄、更粗糙也更分散,随之而来的就是方向问题,在漂移的时候它并不是向同一个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它并不受你控制,甚至可能与你想去的方向相背离。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拉森甚至需要跳进寒冷的开阔水域中游泳移动。同时,还要时刻防备北极熊的跟踪。2014年的北极探险中,拉森就遇到一只跟踪他们许久的北极熊。

相比南极的枯燥旅途,北极会稍微有趣点,当然也是苦中作乐。海洋下面冰块相撞的时候,会发出“嗡嗡嗡”的声响。“它就像一部交响曲,我们只是坐在那里,听着这令人难以置信的音乐节奏。附近有开阔水域,就好像你在湖边的小屋一样”。

“当然,要冷的多。”

51天后,在历经500+英里(约804公里)的路程之后终于到达了北极点。

“北极是这三项挑战中难度最大的。寒冷、开阔水域、薄冰、北极熊……这些障碍不断堆积起来,阻碍着我的前进。哪怕只是简单的放置帐篷都需要极端的努力。”

拉森到达北极的GPS路线图(蓝色小方块)
图/Emma Hill


在完成极地探险以后,接下来,这个挑战项目里面,就只剩下登顶珠穆朗玛峰了。

不过登山对于拉森来说并不如对极地那般了如指掌,况且这还是世界第一高峰。为了准备这趟艰难的旅程,他尝试背着20公斤重的背包攀登雷尼尔山等山峰。

还找来了艾伦·洛斯顿(Aron Ralston)*指导他。

*2003年在犹他州的峡谷探险时遇到意外,右臂被夹在石缝中无法动弹,不得已只好用一把随身携带的粗钝的小刀断臂求生的就是他,意志力和求生能力爆表的超神。

图/BBC


为了尽快适应高海拔地区的环境以及气候,拉森提前了一个半月在珠峰大本营进行训练以及等候合适的时机登顶。

图/Chhering Sherpa


10月13日,拉森到达了珠峰C4营地,这是登上珠峰最后一个营地。两天后,随着对讲机传来的一串低沉的尼泊尔语,他们准备向峰顶发起最后的冲击。

经过漫长的4小时后,终于成功登顶。

“我母亲不在这里看着我攀爬,这是一件好事”,拉森在日记中写道。

拉森在峰顶用Garmin设备发出的登顶信息


随着珠峰的登顶成功,拉森历史性的在一年内完成了到达南极、北极以及登顶珠峰的壮举。

拉森很幸运,能够在条件还允许的时候用眼睛观察过、用手触摸过那些世界上那些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色、生物等等。因为就在不久2014年3月,拉森再一次前往北极。不过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层融化,他的这一次探险也成为了去北极的最后一次探险。

通过这个项目,他也让更多的人看见并了解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两端的样子,并且成功的呼吁了更多的人关注全球变暖对极地造成的改变。



塔玛拉·朗格 : 一根拇指,救一个人


2019年12月,经过几个月的计划,塔玛拉和另一名登山运动员西蒙·莫罗出发,开始在巴基斯坦进行加舒布鲁姆 I 和 II 的首次冬季攀登。塔玛拉回忆说,他们到达时能见度极差,她根本看不到这座山。

“我醒来的时候就走出帐篷抬头看,虽然我看到了这座山,但我的感觉不太好,似乎和这座山没有“共鸣”。我有点害怕,但我想我会给自己时间,也许“它”会来的。” 在接下来的18天里,塔玛拉依然艰难的行进着,但垂直进展很小。


“我们不得不来回走动,但是无法穿越,”塔玛拉说。“冰川当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冰山。每走一步,我们都需要检查是否有裂缝。即便是这样,我们仍然在小裂缝中摔倒了很多次。”

塔玛拉把它比作轮盘赌博。只不过游戏轮盘被冰覆盖。任何失误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尽管如此,登山二人组仍然享受每一步和努力。当塔玛拉描述技术部分和所需的技能时,显得特别兴奋。

他们轮流带头,在其中一个技术性的、危险的部分,塔玛拉不得不放下她的滑雪杖,准备保护西蒙 。就在她将绳子夹入安全带上的登山扣之前的一瞬间,西蒙迈出了第步,掉进了一个裂缝中。仍然在塔玛拉手中的绳索套住了她的拇指,将她向前猛拉。

“那个瞬间我就像超人一样在空中飞翔,然后掉在雪地上,一直滑到裂缝的边缘。” ,想象一下,一个90 公斤的男人和装备被绳索悬挂在 20 米以下,拉住他们的是塔玛拉缠结的拇指。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塔玛拉用她的牙齿和另一只手试图将绳索固定在她的冰斧上,这当中伴随着塔玛拉痛苦地尖叫。每一秒钟都是极度的难熬,每一秒钟都显得格外漫长。如果没有坚决坚定的决心和意志力,是无法坚持的。

因为塔玛拉的坚持,西蒙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在冰壁上插入了一个冰螺钉,用吊索系上了他的安全带并切断了绳索,解放了塔玛拉的拇指。随后,塔玛拉用一只手完成了救援,固定了第二个锚和冰螺钉,慢慢地将西蒙带了上来。

塔玛拉和西蒙在一则纪录片中的镜头



回家后,塔玛拉用了 6 周的时间才恢复了手上的感觉,然后又用了更长的时间来治愈她的心灵。“我很难过。我感觉被摧毁了,”塔玛拉说。“这段时间我想了很多,因为其实在我过去的三场冬季探险中,差点因为其中两次探险而丧生,只是我没有说出来。”

她开始问自己,在这些经历里面,隐藏着的信息是什么?她应该继续走现在的道路吗?还是该尝试改变了? 在质问自己的过程中,她决定给自己一点时间。

“过去几年我的身体遭受了很多痛苦,”塔玛拉承认道。在疫情期间,塔玛拉转向了冥想、参与有意义的支教和社区活动、写作、与生活教练一起工作,甚至是自我修复课程等实践。


“我现在真的很想好好爱我的身体,”塔玛拉说。“因为以前,我的身体是我的敌人。我讨厌我的身体,因为它们对我的动力和野心来说太弱了。所以可能别人无法理解,但这是我内心的一场大战,这些经历也让我认真开始思考关于人生的意义和关于所谓的成功。”


“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接受对失败的恐惧,而不是追随我对登山的热情和热爱。那真的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很多时候我都在哭,我感到孤独和悲伤,但我知道我需要经历这些才能让我真正成长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在看了这些户外人的故事之后会思考一个问题,在经历了这样的时刻,甚至差点为之付出生命代价后,是什么让他们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的想再次回味再次经历再次冒险。


——————是只有经历过后才会理解的发自心底真正热爱,生命里头等重要的事。

在攀岩的纪录片《FREE SOLO/徒手攀岩》中,汤姆·考德威尔在人生失意和失恋后都需要靠攀岩来疗伤,可见其为此投入的爱和看客们是完全不在一个级别的。这种勇气和热爱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

于户外人来说,它们宛若星辰,刺破了黑暗,能够在不巧的时间黑夜里,放射出永恒的光芒。我们不必去渲染或夸大这些事件内在或外在的真实性,因为这些时刻于他们的意义,已没有任何文字能妄想超过。




推荐阅读:



向所有勇敢的心致敬!

user avatar

被巨石压住手臂困在峡谷5天5夜,食物和饮水短缺,在失温和体能即将耗竭的时候,最终选择用小折刀一点点割断小臂,并单手爬出峡谷逃生得救……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127小时》(127 hours):

2003年5月美国登山爱好者阿伦·拉斯顿(Aron Ralston)在犹他州一座峡谷攀岩时,右臂被石头压住困了5天5夜。
为了逃生,他强忍剧痛,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先后将桡骨和尺骨折断,用自己的运动短裤当作临时止血带,然后用小刀从肘部将右前臂硬生生切断。
从岩石下脱身后,为了与失血抢时间,他以超人的毅力爬过狭窄和风力强劲的峡谷,缘绳下到60英尺深的谷底,再步行5英里后与营救人员相遇,终于成功生还。



2010年导演丹尼·鲍耶(Danny Boyle)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影片拍的很棒,基本完全还原了当时的情况,电影名字“127小时”正是阿伦·拉斯顿从被困到自己断臂逃生的时间。


真实事件全程:


2003年4月,27岁的阿伦·拉斯顿独自一人徒步犹他州蓝约翰峡谷,他轻装徒步只带了一天的饮水和食物,也没带手机。

拉斯顿多少有些兴起,结果他在攀越石缝时脚下一滑,被一块360公斤的巨石砸伤左手并死死压住右手,整个右手和前臂挤在了巨石和岩壁之间。右臂此前正好又在爬雪山时冻伤过。



当时拉斯顿穿的短袖短裤,而蓝约翰峡谷昼夜温差有20来度。他只剩下350毫升的饮水、两个墨西哥饼、几块口香糖。他身上带了个摄像机,被困的过程中也自己记录了一些。

前三天他都试图抽出自己手臂,完全没办法动弹。

拉斯顿理工科出生,他又用自己仅有的一些工具还尝试做简单的滑轮试图移开石头,不过都是徒劳。然后第5天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拉斯顿喝自己的尿、把名字、出生日期和推算自己可能死亡的日期刻在石头上,还给自己拍了最后的录像——已经做好了死亡准备。



结果他意识到可以尝试隔断手臂逃生,就用一把8厘米长的小折刀、花了一个小时慢慢割断自己已经失去知觉的右上臂。断臂逃脱后,又单手从峡谷里爬出来再走出来……最终他遇到其它户外旅行者才获救,此时距离断臂已经过去整整4个小时。

断臂6小时后拉斯顿被救援直升机接走,抢救医生说再晚一些他就会失血过多死亡。

经历这127个小时,拉斯顿体重减了18公斤,其中大约4.5公斤都是血液。他选择割断手臂逃生的时机也很惊心动魄:早些时候割,会大出血而死,再晚些时候他又极可能失去最后一点体能。


在救援飞机上医护人员担心拉斯顿会一睡不醒,就不断跟他说话,不过没人问他手臂的事,反而是他把过程说出来。


“127小时”之后,国家公园的十几名工作人员用千斤顶移掉那块巨石,拿出拉斯顿的残肢,火化后把骨灰交还给本人。拉斯顿本人则在6个月后、28岁生日那天回到事故现场合影留念,笑着说,可能自己的右臂命中注定属于这里。

再后来,拉斯顿依然热爱户外,登顶过不少山峰。“断臂”的起因多少因为违背了户外攀岩的安全准则,他在随后几年的演讲里也提到很多关于户外安全应该重视的方面。


意志力方面不必多说,自断手臂脱险已经堪称神迹了。事件中的其它一些点:

  • 《127小时》电影里稍微黑了一下“中国制造”,电影里拉斯顿说不要买中国制造的刀具。不过实际算不上恶意,只是个玩笑。现实中拉斯顿用来断臂的小刀也不是什么大牌子,只是买东西附送的普通小折刀而已;
  • 另外一点拉斯顿当时在英特尔上班,被卡石缝里第三天,同事怎么都联系不上才意识到是否出事。然后他妈妈非常机智的通过邮箱安全提问重置了拉斯顿的邮箱密码,向所有人发出求助,有人告诉他妈妈拉斯顿可能在犹他州。而后再通过信用卡消费记录找到他在当地租的车(已经好几天没动过了),再开始搜救。这样也节省了不少他逃生后得到救援的时间;
  • 户外独自出行千万要告知其它人出行的方位,不要去未曾计划的地方,也别做出格的举动。也一定保持和外界的联系,手机、GPS等都是必要的(2003年智能手机并没有普及,拉斯顿戴了一块suunto表);
  • 事后发布会上,拉斯顿说他自己被困时候情绪多变,甚至想过自杀,但最终还是想着要如何脱困,尽量保持冷静,虽然一度出现各种幻觉,他还是心里有着逃生的意志力,“在峡谷里,我感觉有人和我在一起,我感到亲人和朋友和我在一起。”最终也完成了逃生。



参考资料:

  1. Redux: A Climber's Survival Tale
  2. Aron Ralston - Wikipedia
  3. wideworldmag.com/2010/1
  4. rottentomatoes.com/m/12
  5. Mountaineer trapped by boulder amputated arm with pocketknife
  6. 127 Hours: Aron Ralston's story of surviva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户外人的意志力,就像那些在风雪中挺立的松柏,又如那些在险峻山崖上顽强生长的野草,有着超乎常人想象的韧性和深度。它不是那种瞬间爆发的激情,而是一种日积月累、深入骨髓的沉淀,是与自然搏斗、与自我较量中淬炼出的钢铁。要理解户外人的意志力有多强大,我们不妨拆解一下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1. 对痛苦和不适的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一直在琢磨。感觉国内户外“小众”这个说法,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过时了,但比起国外,确实还有相当的差距。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 文化基因与历史传承: 国外的“家园”观念与“征服自然”的历史: 西方的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很早就形成了“家园”与“自然”.............
  • 回答
    哈喽,成都的朋友们!特别是那些在成都工作,户口又是成都“三圈”范围内(也就是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的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朋友们,我知道你们对于在成都买房这件事儿,肯定有很多的纠结和疑问。别担心,今天我就来好好跟大家捋一捋,尽量说得详细透彻一些,让你们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先得明白一个核心点:对于户.............
  • 回答
    没有户口的人违法了,这事儿可就有点棘手了。说到底,户籍制度是中国社会管理的基础之一,虽然现在也在改革,但对于执法来说,少了户口这本“账本”,确实会增加不少麻烦。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没有户口的人一旦触犯了法律,会经历些什么,以及执法部门是怎么处理的。首先,得明白,身份不明并不是免罪金牌。即使一个人.............
  • 回答
    关于那些没有北京户口的人在北京的生活,我想分享一些我的观察和听闻,尽量说得细致一些,也希望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普通人的真实感受。首先,得承认,没有北京户口,在北京的生活确实会比有户口的人在某些方面“门槛”高一些。这种“门槛”最直观的体现,可能就在于 公共服务的获取和一些长远规划上。教育方面,是许多非京籍.............
  • 回答
    在上海,户口这件事,说起来,就跟一个隐形的“通行证”似的,它能让你在很多方面感受到不一样。先说说有本地户口的人吧。最直接的,就是教育资源。上海的公立小学、初中,学位都是优先供给本地户籍的孩子。这意味着,如果你是上海本地人,你家孩子上对口的好学校,相对来说会更容易些,不用像外地户籍的孩子那样,需要操心.............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思考,尤其是在北京这座城市,每天都有无数怀揣梦想的人涌入,然后又有很多选择离开。那些咬牙坚持,想尽一切办法拿到北京户口的人,他们的目标无非是希望能够真正地“扎根”,享受到这座城市提供的、与户籍挂钩的那些“优质资源”。那么,拿到北京户口,就真的能享受到“优质资源”吗?这.............
  • 回答
    .......
  • 回答
    哥们儿,这事儿我挺清楚,当年我也琢磨过这事儿,给你捋一捋,咱们用大白话聊。首先,你户口在外地,在天津住,然后考了河北的驾照,想在天津摇号买车。这事儿得分几步看:1. 资格审核:你是本地人吗?天津的摇号政策,最核心的一条就是看你是不是天津的户籍人口。你户口不在天津,这直接就给你设了个门槛。理论上讲,户.............
  • 回答
    对于东莞市户籍穆斯林仅810人,却要求财政拨款4000万及批地价值几亿建设大清真寺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尽量详细阐述:一、 事件的核心矛盾:规模与需求的不匹配最直观的矛盾在于,极少数的户籍穆斯林人口与一个规模宏大、造价高昂的清真寺建设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匹配。 人口数量: .............
  • 回答
    “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儿子孙卓被拐事件,牵扯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暴露了拐卖儿童链条的复杂与残忍。其中,为被拐孩子办理虚假户口的行为,是这条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为孩子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提供了“合法”的掩护。谁为被拐孩子办理了户口?在孙卓的案件中,以及很多类似的被拐卖儿童案件中,为孩子办理虚假.............
  • 回答
    .......
  • 回答
    走出去,拥抱大自然,这绝对是人生一大乐事!很多人对户外徒步跃跃欲试,但一想到装备,就觉得是个无底洞,不知道从何下手,也不知道得掏多少钱。别急,今天就来跟你好好唠唠,到底这户外徒步的装备,能花多少钱,以及为什么会差这么多。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户外徒步的装备,绝对不是“一分钱一分货”那么简单。 它更像.............
  • 回答
    始祖鸟在户外领域,可以说是站在了一个金字塔的顶端,扮演着一个极为独特的角色。它不是那种面向大众、追求普及和性价比的品牌,也不是专注于某个细分小众极限运动的玩家。始祖鸟的定位,更像是一位“户外生活哲学家”的实践者,或者说,是一位“严苛追求完美”的工匠,它所吸引的是那些对户外体验有着极致要求,并且愿意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好嘞!想买个无人机出去浪,这主意打得不错!户外旅行带个无人机,那拍出来的风光片绝对能让人眼前一亮。不过市面上的无人机五花八门,选起来确实得花点心思。别急,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保证让你挑得明明白白,而且感觉就像咱俩在咖啡馆里聊天的感觉,绝对不是那种生硬的AI腔。咱们就从你最关心,也是最实际的几个点开始说.............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说到“轻户外旅游”,其实有很多种说法,具体用哪个词,还得看你想强调的是什么方面。不过,最常用、也最能概括这种感觉的词,我个人觉得是:"Light Outdoor Travel"这个说法最直接,也最好理解。它包含了“轻”这个概念,意味着不那么费力、不那么装备繁重,同时又明确.............
  • 回答
    好的,咱就来聊聊怎么挑一块适合露营的“神器”——户外电源。这东西现在越来越火了,有了它,你在野外也能享受和家里一样的便利,烤个串、煮杯咖啡、充个手机甚至带动小冰箱都没问题。不过市面上牌子多、型号杂,选不好也容易踩坑。咱们得把这事儿说得透彻点,一步一步来,就像搭帐篷一样,得稳扎稳打。第一步:明确你的露.............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