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公布,国家公园的成立有哪些意义?

回答
我国首批国家公园名单的公布,无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一件大事。国家公园的设立,绝不仅仅是多了一片风景优美的区域,它承载着更深远的意义,关乎着我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下面我就来详细聊聊国家公园的成立,究竟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首先,国家公园的成立是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最有力、最系统的保护。

我们知道,中国幅员辽阔,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但与此同时,许多物种也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例如,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立,就是为了给东北虎和东北豹提供一个安全、连贯的栖息和繁衍空间,阻止它们走向灭绝的边缘。大熊猫国家公园则致力于保护和恢复大熊猫的栖息地,确保这一国宝级物种能够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

国家公园的设立,意味着对这些区域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它不仅仅是划定一个保护区那么简单,而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保护体系。这包括:

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 在国家公园范围内,任何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开发活动都会被严格限制甚至禁止,比如大规模的商业开发、采矿、污染性工业等。这就像给这片土地画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生命线”。
生态修复与重建: 国家公园不仅仅是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还肩负着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任务。通过科学的手段,比如植被恢复、湿地修复、野生动物栖息地改善等,让那些曾经受到破坏的区域重焕生机。
科学研究与监测: 国家公园是开展生态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通过持续的监测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及时发现和应对生态环境的变化。
野生动物迁徙廊道保护: 许多珍稀野生动物需要广阔的活动范围和安全的迁徙通道。国家公园的设立,能够打通这些断裂的廊道,让野生动物能够自由地迁徙、扩散和繁衍,形成健康的种群。

可以这样理解,国家公园就是给地球上最宝贵、最脆弱的“生命宝库”上了一把最坚固的锁,由最专业的“看守员”来守护。

其次,国家公园的成立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提供清洁的水源、新鲜的空气、调节气候、防治洪水和干旱等一系列重要的“生态服务”。国家公园,特别是那些位于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生态屏障区域的国家公园,其生态功能的稳定和提升,直接关系到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例如,长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对于保护长江源头的水资源安全至关重要。保护好这片雪山、冰川、湿地,就等于为下游数十亿人口提供了源源不断、清澈的生命之水。祁连山国家公园则在维护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平衡和水源供应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国家公园的成立,不是孤立的区域保护,而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保护关键的生态节点,筑牢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

第三,国家公园的成立是推动绿色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

我们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公园的建设,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国家公园也为探索生态旅游、生态科普、环境教育等绿色发展模式提供了平台。

生态旅游: 国家公园可以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体验山水之美的重要目的地。通过规范有序的生态旅游,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并通过旅游收入反哺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想象一下,在国家公园里,你可以看到珍稀鸟类在天空翱翔,可以听到溪流潺潺的歌唱,可以呼吸到最纯净的空气,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生态科普教育: 国家公园是向公众普及生态知识、提升环保意识的绝佳场所。通过设立科普展馆、组织野外考察、开展主题活动等,让更多人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培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可持续的社区发展: 国家公园的建设也需要考虑当地社区的居民。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可以帮助当地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保护成为当地居民的自觉行为和共同受益的事业。

总而言之,国家公园的成立并非要将人类排除在外,而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模式,让生态保护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业。

第四,国家公园的成立是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的重要窗口。

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共同的财富。中国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积极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体系,是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重大贡献。这表明了中国政府致力于保护珍稀物种、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决心和行动。

当世界看到我们为保护东北虎、大熊猫、雪豹等珍稀物种所做的努力,看到我们对长江、黄河源头等重要生态区域的精心呵护,无疑会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也是中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最后,国家公园的成立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

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它需要跨部门的协调、多领域的合作,以及精细化的管理。从规划、审批、建设到日常的巡护、执法、科研、科普,都需要一套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来支撑。

国家公园的设立,本身就是一次生态领域治理的升级。它打破了原有的管理界限,整合了分散的资源和力量,建立起一个统一、权威的管理机构。这有助于提升生态保护的专业化水平和管理效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

总而言之,我国首批国家公园名单的公布,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国家公园的成立,是对自然最深沉的爱护,是对未来最郑重的承诺,是对我们子孙后代最宝贵的馈赠。它承载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责任,推动绿色发展的愿景,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这不仅仅是一片片绿色的土地,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人自己的国家公园,来了!

2021年10月12日,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正式宣布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每一个国家公园,都是中国的符号、世界的珍宝。它们,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是建立国家公园的根本目的。自东向西,从南到北,这些活生生的国家宝藏并不遥远,早已以各种形态进入我们的生活。


三江源国家公园

世界海拔最高,中国面积最大

中国国家公园的第一代表,就是三江源国家公园

它是世界海拔最高,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一座关乎14亿人乃至几十亿人生存与发展的“亚洲水塔”


三江源,可可西里。

图/视觉中国

多数中国人与三江源最直接的联系,刻在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里。这来自“世界屋脊”的江河之水,正是李白笔下的天上水。一代代的探险者追寻“君住长江头”,从金沙江到当曲,终于找到了中华民族最珍贵的血脉宝地。


三江源国家公园区位示意图。

制图/孙璐,设计/may

长江、黄河一路东去,孕育华夏民族;澜沧江经过三江并流的奇观,则成就东南亚第一巨川,为周边的五个国家注入生命之源。


澜沧江大拐弯。

图/视觉中国

三江源的起源同样壮丽,这里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地理奇观,始于一场地理大奇迹。

亿万年间,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短兵相接,大地断裂抬升,塑造了如南北极一样遥远辽阔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世界的屋脊。

图/视觉中国

每年夏天,一部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会攀升到青藏高原,遇冷形成源源不断的降水,降水堆叠成雪山积雪,雪水被草甸吸纳入地下径流,再经由低处汇入约两个北京市大小的河湖和湿地,编织出大地母亲散落的发辫——辫状水系


楚玛尔河流域,辫状水系

摄影/滕洪亮

长江源区,高山俊美,冰川挺拔;黄河源头,金庸想象中的“星宿海”星罗棋布,呈现“千湖”奇观;澜沧江源头的昂赛大峡谷,众多高原上的生灵,在长河之畔悠然漫步。

这里并不若人们想象的那般高古荒寒。虽然高原环境严酷,但三江源位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向高寒荒漠区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独有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造就了这一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有姿态各异的绿绒蒿,生意盎然的垫状植被


全缘叶绿绒蒿与多次绿绒蒿,来自高原的生命。

摄影/刘璐

更少不了如今的“网红”:“一脸严肃”的藏狐与高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级王者——雪豹。


图1:藏狐;图2:雪豹

图1摄影/梁海宏;图2摄影/次丁

2016年,正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拉开了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序幕。如今,它成为青藏高原大尺度生态保护修复的经典范例,又在探索中国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走在前列。

中国国家公园,远不止是保护荒野。



可可西里的荒原上,生灵众多。

摄影/刘璐

位于青海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不仅是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划的交接重叠,更有来自中原的汉文化、来自西域和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来自青藏高原的藏文化,以及青海古老的羌人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

信奉万物有灵的藏族牧民,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海拔4000米以上澜沧江源头的昂赛大峡谷,牧民获得特许经营牌照,每年限定接待自然体验团,打造了全世界最极致的雪豹自然体验点。


参与野性中国“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的三江源牧民。

摄影/奚志农·野性中国

在这里,牧民们有着自己的生活,也有着身为国家公园管护员的职责。他们举起相机,成为自然摄影的拍摄大师,16421户牧民,每户都有一个人被聘为管护员,承担起反盗猎巡护、生态监测等工作。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牧民成为守护国家公园的中坚力量。

8岁的小摄影师康卓。

摄影/奚志农·野性中国


大熊猫国家公园

一段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简史

在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一片狭长山区里,最后的野生大熊猫在山地竹林之间生活。

四川青川唐家河,大熊猫栖息地。

摄影/董磊

曾叱咤小半个中国的大熊猫是中国符号,也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成功的标志。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伞物种和旗舰物种的大熊猫,庇佑着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

大熊猫国家公园区位示意图。

制图/孙璐,设计/may

保护大熊猫的故事,奏响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先声。

1983年,四川邛崃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当媒体将“竹子开花,大熊猫断粮”的消息报道后,立即引起了全社会的反响。经济尚不宽裕的中国民众纷纷捐款拯救国宝,产品上用到大熊猫形象的企业,也都竞相捐款。为了妥善调配善款,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应运而生。

雪中的野生大熊猫。

摄影/向定乾

竹子开花引发的社会广泛关注,让最初保护大熊猫的历程迎来曙光,保护者们翻山越岭,自1974年起组织了4次全国范围的大熊猫野外调查,一点点摸清国宝们的生活规律与栖息地。

图1,民众向大熊猫热情捐款;图2,巡护员在查看地图。

图1摄影/范志勇;图2摄影/王放

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是破碎的。这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区划就可看出:四川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区,甘肃白水江片区,均栖息着野生大熊猫。这种割裂,是人类活动占据了低海拔地区野生大熊猫生态廊道的结果。

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意在把这些区域整合起来,打通三省之间的大熊猫生态走廊。通过对一个伞物种和旗舰物种的保护,实现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

巡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护林员,许多是原住民。

摄影/欧阳凯

这里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群峰汇聚,植被和野生动物随着海拔高低大有不同。川金丝猴、红豆杉、珙桐,一种种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珍稀动植物繁盛生长,同域还分布有数千种野生动植物,成就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名片。



典型的中国珍稀野生动植物:川金丝猴、红豆杉、珙桐。

摄影/文玉、视觉中国、视觉中国

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的理念有了,保护者们又将目光投向原住民。事实上,大熊猫国家公园里还生活着几十万原住民。学会了穿越公路的大熊猫,不时会闯入原住民的生活。这里的人们很熟悉这种国宝,在四川平武县和青川县一带,当地人用“白熊”这样的昵称称呼大熊猫。

如今,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原住民,逐渐从原有的放牧和耕种,转变到从事生态体验、自然教育,乃至巡山护林的工作中,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守护者。这种社区参与的保护理念,正是发源于1997年的平武大熊猫综合保护项目。

四川大熊猫保护基地的大熊猫幼崽。

图/视觉中国

从单一物种保护,到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再到“天人合一”的友好型社区,保护国宝的历程,是中国人保护野生生物、保护完整生态系统的缩影。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世界级“物种基因库”!

自秦岭一路向北,在我国的东北边陲之地,有一座如史诗般壮美的山脉——长白山。这里有欧亚大陆北部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也诞生了“国宝”大熊猫之外,另一种耳熟能详的野生动物旗舰种——东北虎。

威风凛凛的东北虎。

图/视觉中国

东北虎,是全球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这种“大猫”平均体长可达2.8米,平均体重约350公斤。东北常见的野生动物马鹿、梅花鹿、狍子……都是东北虎最喜欢的美餐。而在北方寒冷地区,体型仅次于它的“第二把交椅”东北豹,同样是大型猫科动物的代表。

红外相机捕捉到的东北豹。

供图/吉林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白山黑水之间,虎啸长林,这是来自大自然的野性呼唤。虎与豹,也是中国人奋进雄健的精神图腾,只不过这两种大型猫科动物要想生长,并不容易。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区位示意图。

制图/孙璐,设计/may

一只平均体重350公斤的东北“大猫”,背后需要3500公斤的食草动物的能量转化,而3500公斤的食草动物,则需要35000公斤的绿色植物……

这就是生态学的“十分之一”食物链能量转化定律的体现。正是在长白山麓的广阔林地,才有东北虎豹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白雪覆盖的长白山林区。

图/视觉中国

这里有中国境内极为罕见、由大型到中小型兽类构成的完整食物链

大型的东北虎、东北豹、棕熊、黑熊,中型的猞猁、青鼬、欧亚水獭,小型的豹猫、紫貂、黄鼬、伶鼬等,组成食肉动物群系;大型的马鹿、梅花鹿,中型的野猪、西伯利亚狍、原麝、斑羚等食草动物群系,同样极为丰富。

长白山紫貂,小型食肉动物。

图/图虫·创意,摄影/蓝七星

据保护人员的无线电项圈遥感研究,一只雄虎平均的生活区域面积,至少要1000平方公里。要维持一个可持续种群,至少需要50只以上的种群数量。因此,要想保护东北虎豹,就需要极大面积低干扰的生态系统。以往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是远远不够的。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也影响到一侧的图们江。

摄影/常建儒

位于吉林、黑龙江交界处老爷岭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设,就是要恢复东北虎与东北豹的种群。它与相邻的俄罗斯组成了面积达1.72万平方公里的跨国保护地。地球家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生态保护无国界。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辖区。

图/视觉中国

这种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健康、完整的标志。从上世纪末开始的东北虎豹保护历程,其实也是对其分布范围内这片广袤的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过程。

在中国东北地区,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在历史上曾经达到了“众山皆有之”的盛况。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北天然林被大规模砍伐,虎豹和它们的猎物所喜好的生态环境——阔叶混交林,已然不多了。

秋日的东北林区,阔叶混交林。

图/图虫·创意,摄影/老山货

2003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抓拍到野生状态下存活的东北虎,至此,野生东北虎的保护开始进入快车道。国有林区禁止采伐、在道路上修建生态廊道、推动完达山、老爷岭等区域与俄罗斯的虎豹大种群联结……

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境内仅有27只东北虎和42只东北豹活动的踪迹。如今,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散点分布的“黑科技”红外相机中,不时便会有东北虎豹新个体的照片记录。东北亚的原始大山里,生命的力量勃然生发。

以虎为代表的大型食肉动物是受人类影响最为严重、保护挑战最大的类群之一。

供图/珲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

在中国东北的广袤山林之中,昔日纵啸的王者正在归来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中国特有、热带特有、世界特有!

一提到热带雨林,恐怕大家第一反应都是亚马孙。但其实,在中国海南,有一片与亚马孙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不相上下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


海南长臂猿一家,成年雌性长臂猿为金黄色,雄性为黑色。

摄影/唐万玲

如果说海南是中国南海千万年间地质活动凝练出的一座冠冕,那占海南岛面积约1/7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就是冠冕上的明珠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区位示意图。

制图/孙璐,设计/may

在这里,五指山、黎母山、霸王岭等山脉纵贯海南岛南北走向,撑起了海南的屋脊;

而人们口中“清又清”的万泉河,与南渡江、昌化江一起,铸造了 “海南水塔”。

海南热带雨林尖峰岭山谷。

摄影/廖士清

这里更是海南岛的生态制高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这座动植物联合搭建的“生物多样性王国”,虽然面积还不到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五,但拥有全国约20%的两栖类、33%的爬行类、38.6%的鸟类和20%的兽类。

海南热带雨林中的黑枕王鹟。

摄影/刘璐

这片热带雨林里,海南苏铁、伯乐树、坡垒等国家级的植物珍宝随处可见,雨林磅礴而时刻生发的生命力,更是养育了海南长臂猿、海南坡鹿、海南孔雀雉等珍贵野生动物。

卷起来呀!蕨类植物。

供图/《寻找我们的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惊人的生物多样性,足以撑得起三个词:

中国特有、热带特有、世界特有!

生长在海南的热带雨林。

供图/《寻找我们的国家公园》

这片中国独有的岛屿型热带雨林宝藏,背后藏着一个个野生生物保护的奇迹故事。比如,世界上最孤独的灵长类物种——海南长臂猿。

海南长臂猿,起飞!

图/视觉中国

海南长臂猿的名字,恐怕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尽管这个名字里的“海南”和“长臂猿”都是人们熟悉的词汇。这种不知名的灵长动物,曾在2002年第19届“国际灵长类大会”上被列为世界极度濒危灵长类第1位,当然,这可一点都不光荣。

海南长臂猿。

图/视觉中国

随着上世纪70年代国有林场的建立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以及人们打猎的传统削减了它们的族群,到上世纪70年代末,它们就只剩下2群、7到9只了。

1999年,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海南长臂猿的命运迎来曙光。人们种下8万余棵果实为长臂猿喜爱的本土植物,搭建绳桥供长臂猿迁移……如今,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增长到5群35只,它们桀骜雨林的英姿,正在逐渐回归。



海南坡鹿,海南特有动物。

供图/《寻找我们的国家公园》

在热带雨林中,每一种生灵,都是大自然澎湃生命的折射。


武夷山国家公园

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

提起武夷山,大家都知道,这里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源头。但作为国家公园的武夷山,还是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云雾覆盖武夷山。

图/视觉中国

与其他几处国家公园不一样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产生活模式,让武夷山这片自然热土,留下了许多人文印记

武夷山国家公园区位示意图。

制图/孙璐,设计/may

绵长而雄奇的武夷山脉,是中国东南区域的神来一笔。海拔约2161米的黄岗山,足以比肩五岳,在东南沿海一枝独秀。

武夷山最高峰黄岗山。

图/视觉中国

它有典型的自然景观,碧水丹霞“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不知道惹来多少文人墨客——

大王峰气势雄浑,层层苍翠掩映着酒红色山体;九曲溪气质多情,曲曲折折萦绕在大王峰左右。两者如同“霸王别姬”,山有傲骨水有柔肠,丹山目送一江碧水远去。


武夷山拥有丰富的地貌。

图/视觉中国

它有深藏如璞玉的自然遗产——

这片山中保存了210.7平方千米未受到人为破坏的原生性森林植被,这是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蛇的王国”、“昆虫世界”、“鸟的天堂”、 “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一个个响亮的名号却鲜为人知。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穿山甲。

摄影/董磊

武夷山,不只是东南屋脊,生态宝地,同样也是一座历来受人关注保护的文化高峰

早在新石器时期,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唐代唐玄宗封表武夷山,明令保护山林,不准砍伐。武夷山脚下,大儒朱熹曾在此生活、著述、教学数十年。儒、释、道,都能在武夷山脉遍地开花。

武夷山灰喉雅雀。

摄影/刘璐

在武夷山,不仅有先民们留下的历代摩崖石刻这一中国古书法艺术的丰碑,更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生动诠释了中国人的自然智慧。

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相融合,华夏民族与自然生灵共繁衍,它们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武夷山国家公园,将是一片极佳的试验田。

五处国家公园,是我们最珍贵的自然遗产,我们还有更多的自然珍宝和国家宝藏去追寻,去保护。

亚洲象和长江江豚,都是中国的珍宝。

图1摄影/程雪力,图2摄影/程斌

我们有占据2/5陆地国土的中国草原,有中国人的“中央山脉”秦岭,有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五岳”名山,有长江黄河之外的千千万万条母亲河……

每一处原野都值得珍重,每一处山河皆为家园。国家公园,是我国最珍贵、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从保护到共生,从共生到发展,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薪火,永不止歇。

大熊猫,中国人的国宝。

摄影/吕植

最后,我们据国家林草局、新华社等公开资料,

整理了中国国家公园的相关问题,

带大家熟悉我们的国家宝藏:

user avatar

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简单来说,就是把保护和游览为目标统一起来。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就是大家耳熟的“黄石国家公园”,值得自豪的是,中国第一批正式的国家公园也即将到来!

现在中国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5年,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目前正在开展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神农架、普达措、钱江源、南山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点区涉及12个省份,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2.3%。10处试点项目有望于2020年报请批准,或将正式成为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

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总面积2.7万多平方公里,其中面积占比最大的为四川省,约占四分之三左右。

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落基山国家公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