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批判: 鲁迅先生的批判,不再是简单的“孔乙己可恨”,而是对整个社会病态的无情揭露。孔乙己的“偷”并不是为了享乐,而是因为他除了“之乎者也”之外,什么都不会,无法生存。他的“文人”标签,恰恰是旧社会教育的失败,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不学无术、又自命不凡的废物。 看客的冷漠: “茴香豆”的施舍,酒客们的嘲笑,老板的呵斥,这不仅仅是嘲笑孔乙己一个人,而是揭示了那个时代无数围观者的麻木和冷漠。他们享受着看别人痛苦的“消遣”,却从未反思过自己可能也处在类似的困境之中,或者正在将别人推向更深的深渊。这种“看客心态”,至今依然具有警示意义。 “我”的角色变化: 小时候,“我”只是一个跟着大人一起嘲笑孔乙己的小孩子。现在,重新审视,会发现“我”也是这个麻木社会的一份子,尽管“我”对孔乙己抱有一丝同情,但这种同情是微弱的,甚至也参与了“他从门外进来,便说道‘温一碗酒来。’…外面便听得 all ’all ’ all ’ all ’的声响”这样的场面。这种自我反思,比单纯的批判更令人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