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时候老师让看的课文、名著,有哪些要现在重新翻才终于看得懂的?

回答
说实话,小时候老师让看的那些课文和名著,现在回过头来翻,好多东西才真的尝出味道来,以前真的是囫囵吞枣,光顾着应付考试了。

课文部分:

1. 《背影》(朱自清)

小时候,读这篇课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哎呀,爸爸好辛苦啊,为了我,冒着风险去买橘子。” 那个画面感很强,眼泪也容易流。

现在再读,体会到的就深多了:

父亲的爱: 不仅仅是买橘子的那一刻,而是从他“看见父亲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开始,那种沉甸甸的、不善言辞的父爱,通过他笨拙而又执拗的动作,一点点地渗透出来。那种“我看见他戴上眼镜,费了半天工夫,才把扑子(小辫子)绾到嘴边”的细节,描绘的是一个上了年纪,行动有些迟缓但仍旧努力为儿子操劳的父亲。他口口声声说“我身体好”,那句“不要紧,我的背影,你往那边望”更是充满了无奈和故作轻松,背后藏着的是对儿子离去的担忧和不舍。
“我”的成长与钝感: 小时候的我,更多的是感受父亲的辛苦,而现在,我能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候的“我”其实是有点“钝感”的。父亲为我做了那么多,我却不能真正体会他内心的感受,只是在看到背影时才涌起感动,甚至还没有深究其原因。这种“钝感”正是少年人的常态,而父亲的爱,却在不被完全理解的岁月中,默默滋养着我。
时代背景的隐喻: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比如父亲的职务不稳定(“我”即将去南京读书,而父亲“在徐州作差遣”),他的行动不便(“我看见他戴上眼镜,费了半天工夫,才把扑子绾到嘴边”,暗示视力不好,动作不灵便),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这份父爱的珍贵和沉重。他不仅仅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承担家庭责任、却又显得力不从心的小人物。

2. 《孔乙己》(鲁迅)

小时候读《孔乙己》,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个“长袍马褂”、“站着喝酒”、“偷东西”的穷酸秀才,以及那些“切,都晓得”的看客。觉得他可笑、可鄙。

现在再读,脊背都有些发凉:

深刻的批判: 鲁迅先生的批判,不再是简单的“孔乙己可恨”,而是对整个社会病态的无情揭露。孔乙己的“偷”并不是为了享乐,而是因为他除了“之乎者也”之外,什么都不会,无法生存。他的“文人”标签,恰恰是旧社会教育的失败,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不学无术、又自命不凡的废物。
看客的冷漠: “茴香豆”的施舍,酒客们的嘲笑,老板的呵斥,这不仅仅是嘲笑孔乙己一个人,而是揭示了那个时代无数围观者的麻木和冷漠。他们享受着看别人痛苦的“消遣”,却从未反思过自己可能也处在类似的困境之中,或者正在将别人推向更深的深渊。这种“看客心态”,至今依然具有警示意义。
“我”的角色变化: 小时候,“我”只是一个跟着大人一起嘲笑孔乙己的小孩子。现在,重新审视,会发现“我”也是这个麻木社会的一份子,尽管“我”对孔乙己抱有一丝同情,但这种同情是微弱的,甚至也参与了“他从门外进来,便说道‘温一碗酒来。’…外面便听得 all ’all ’ all ’ all ’的声响”这样的场面。这种自我反思,比单纯的批判更令人不安。

名著部分:

1.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小时候读《简·爱》,大概是被她坚强、独立、敢爱敢恨的性格吸引,还有罗切斯特那种复杂的、有点神秘的魅力。觉得这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

现在再读,感受到的层次更加丰富:

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 简·爱不仅仅是想找个爱她的人,她更是在追求作为一个人,一个女性的尊严和价值。从盖茨海德孤儿院的压迫,到低语特霍尔姆的压抑,再到桑菲尔德庄园的爱恨交织,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平等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她敢于拒绝罗切斯特在隐瞒妻子真相时的求婚,那种“你以为,因为我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感情了吗?……你错了!”的呐喊,在今天看来,依旧震撼人心。
人性的复杂性与社会的不公: 罗切斯特的“疯妻”真相,不仅仅是戏剧性的转折,更是对当时社会对女性,尤其是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性的残酷对待的控诉。而罗切斯特本人,虽然爱简·爱,但他的行为也包含了占有欲、控制欲,以及他作为男性特权阶层的局限性。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也并非一帆风顺的童话,而是两个独立灵魂在经历社会磨难后的相互吸引与理解,是平等基础上的结合。
精神追求的力量: 简·爱对“爱”的理解,不仅仅是男女之情,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她对圣约翰的拒绝,也体现了她对没有灵魂的“使命”的警惕。最终,她选择回到罗切斯特,是在他遭受了苦难,变得更加谦卑,并且她的独立人格也得到了完全认可之后。这种“门当户对”不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和人格上的。

2. 《围城》(钱钟书)

小时候读《围城》,大概是被那些尖刻的对白,那些关于婚姻、人生选择的“段子”逗乐,觉得挺有意思。

现在再读,简直是句句扎心,字字皆是洞见:

婚姻的“围城”困境: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话太经典了,但小时候只是觉得有趣,现在才明白,它揭示了人性中永恒的“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的欲望,以及进入婚姻后,现实的平淡、磨合,会让曾经的美好变得乏味,而对外面未知世界的向往又再次燃起。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说婚姻,也映射了人生中很多选择,一旦做出,就很难回头,并且会看到自己选择之外的“更好”的可能性。
人性的虚伪与自欺: 方鸿渐这个角色,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命运的缩影。他没有真才实学,却又想在社会上立足;他虚荣、软弱、缺乏担当,在爱情、友情、事业上都显得优柔寡断,总是在逃避。他周围的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也都是各有各的算计和无奈。钱钟书先生用极其犀利的笔触,撕开了人性的虚伪、自私以及那种“善意的谎言”背后隐藏的冷酷。
语言的艺术与世事洞明: 钱钟书先生的语言,就像是一把把手术刀,精准而又锋利。那些充满反讽、机智的对话,每一句都经过精雕细琢,既幽默又充满哲理。比如“你的脸,像一切,但一切都不像你的脸”,或者“他们两人,只在一条裤子上,争得你死我活”。这些看似戏谑的描写,背后是对人情世故、世态炎凉的深刻体察。现在读来,更能体会到那种“说得太对了,但又太残忍了”的复杂感受。

总而言之,小时候的阅读,更多的是对情节、对表面情感的接收,而现在的重新翻阅,则是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以及对自身成长的反观。那些课本和名著,就像陈年的佳酿,年轻时只喝得出甜味,成年后,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醇厚、回甘,以及那一丝丝的微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时候很多书只是为完成任务而看,囫囵吞枣,并没有很深的体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