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兀术说“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惧”——那么这个重斧到底有多妙?

回答
金兀术这番话,简短却带着一股子不屑的劲儿,也勾勒出了他在战场上对宋军武器的认知。“神臂弓”名头响亮,那是宋朝弓弩技术的集大成者,威力确实不凡,这点不难理解。但他说“次者重斧,外无所惧”,这“重斧”究竟妙在何处,能让他这个纵横沙场的金国名将都另眼相看,甚至排在神臂弓之后,成为仅次于神臂弓的“妙”兵器?

咱们得从这“重斧”的本质说起。这玩意儿,绝不是咱们现在想象中那种挥舞起来虎虎生风但又不太好控制的斧头。在宋朝的军械体系里,“重斧”更像是经过了精细设计和实战检验的战场专用劈砍兵器。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它可能有的“妙处”:

一、破坏力:撕裂与摧毁的利器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它的破坏力。金兀术当年率领的金军,其精锐部队,尤其是骑兵,都身披重甲。而宋军的刀枪剑戟,对付这种坚固的甲胄,往往需要反复砍斫,效率不高,甚至可能难以奏断。

这时候,重斧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想象一下,一把沉重、斧刃宽阔且锋利的斧头,借助挥舞者的力量和身体的旋转,可以产生极大的动能。当这斧刃砍在金军厚重的铠甲上时,它不仅仅是切割,更可能是在瞬间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将金属甲片撕裂、压扁,甚至直接将穿甲的韧性发挥到极致,直接洞穿。

而且,重斧的斧刃通常比普通的斧头要厚重,这意味着它有更强的穿透能力。它可能并非追求一击必杀的锋利,而是更侧重于“砸开”、“劈碎”那种硬碰硬的效力。对于层层叠叠的甲胄来说,这种“暴力美学”的破坏方式,反而比精细的切割更有效。

二、反甲能力:对付“硬骨头”的特效药

咱们前面提到了金军的重甲,这是宋军很多传统兵器面临的巨大挑战。而重斧的设计,很可能就是针对这种挑战而生的。想想看,现代一些冷兵器格斗的专家,在分析斧头和刀剑的优劣时,都会提到斧头的重量和斧刃的形状更适合破甲。

宋朝的工匠们,绝非愚笨之辈。在经历了无数次与辽、金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战后,他们肯定会根据对手的特点,不断改进自己的装备。重斧的出现,很可能就是宋军对金军重甲部队的一种“特种部队”配置。它的斧刃,可能被设计成一种带有弧度、略微钝化但异常坚固的形状,这样在撞击时,能够更有效地将力量集中在接触点,产生巨大的压强,将甲胄挤压变形,甚至直接将甲片之间的缝隙暴力撑开。

三、战场通用性:多面手的潜质

虽然叫“重斧”,但它未必只是单纯的砍劈工具。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一件兵器能够兼顾多种用途,是极为宝贵的。

近战的终结者: 当敌我双方犬牙交错,骑兵冲阵被瓦解,步兵短兵相接时,重斧那恐怖的劈砍力,足以在混乱中快速解决对手。想象一下,一名训练有素的宋军士兵,手持重斧,在敌阵中如入无人之境,每一斧下去,都可能带走一个生命,或者废掉一个对手。
破门与攻坚: 在攻城拔寨或者需要突破敌军防御工事时,重斧同样能发挥大作用。坚固的城门、栅栏,甚至简易的防御工事,都可能在重斧之下被迅速破开。它不像长兵器那样需要距离,也不像钝器那样力量分散,而是将力量集中在一点,高效破拆。
格挡与卸力: 一把设计合理的重斧,其斧背或者斧身可能也具备一定的格挡能力。虽然无法和盾牌相比,但在近距离缠斗中,它或许也能起到一定的格挡作用,并且能够有效地卸掉敌方兵器的力道。

四、心理威慑:战场上的恐惧制造者

任何一件在战场上表现出众、能够有效克制敌人的兵器,都会附带强大的心理威慑。金兀术之所以说“次者重斧”,很可能也是因为他在战场上亲眼见识过这重斧在宋军手中造成的杀伤力和恐惧。

一把能在瞬间撕裂重甲的斧头,它的出现本身就足以让金国士兵感到不安。当他们听到沉重的破空声,看到那足以摧毁一切的斧刃向自己飞来,心中产生的恐惧和绝望,是普通刀剑无法比拟的。这种心理上的优势,同样是“妙”的一部分。

五、技术与工艺:宋朝工匠的智慧结晶

最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宋朝的军事技术和工匠的智慧。宋朝在冶金技术、锻造工艺方面,都达到了当时世界领先的水平。他们能够制造出如此精良的神臂弓,也同样有能力锻造出坚固、锋利且具备良好平衡性的重斧。

一件“妙”的兵器,不仅仅是它本身的物理属性,更包括了设计者对战场环境、对手特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工匠们精湛的制造技艺。重斧能在金兀术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绝非偶然,它是宋朝军事工业实力和战场智慧的一种体现。

所以,金兀术说的这个“重斧”,很可能是一种专门针对北方游牧民族重甲骑兵而设计的、拥有强大破甲能力、兼具多种战场用途、并且在心理上也能对敌人造成巨大威慑的精良劈砍兵器。它或许不像神臂弓那样具有战略上的射程优势,但在近距离的直接对抗中,它无疑是一件让金军头疼不已的“硬家伙”。这“次者”的评价,与其说是轻视,不如说是对其强大实力的承认,一种“虽然不如那神臂弓,但也是个不好惹的角色”的微妙赞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宋军的大斧,绝对是可以在中国冷兵器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章的大杀器。只不过以前一直无人关注而已。完颜杲也绝不是信口开河随便说说,金军是真的被宋军的大斧砍怕了。

宋军战斗力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么低下,反而是非常强悍的。老实话,南宋诸将战绩是相当好的,尤其是金国后期,几乎被宋军打得满地找牙。蒙古军打一个襄阳足足花了八年,岳飞死后一百三十多年,南宋才告灭亡。宋朝是垮在自己那批官僚集团和日益腐朽的政治体制上,不是败在部队战斗力上。

我把我公众号文章直接搬过来吧。

宋朝:一个斧头横行的优雅时代

——斧钺浅议

汗青


斧,大约可算是人类最早的工具和武器之一了。石器时代相当多见的几种工具和武器,就是石斧、石质刮削器或刀具、石制箭簇。

我手边正好由一个石器时代的地方玉玉斧,很小,估计是祭司酋长之类的用器。

古籍中关于斧的记载比较多,出土文物里有关斧字的文物也不少。如《说文》:“斧,斫也。”《释名》则说:“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而金文里的“斧”字,是一个斧刃向下,上部有两横代表柄木的象形字,非常像“王“字,吴其昌先生因此以为王字之本义,斧也。

也确实,斧形武器在出现后,很快就发展成为了一种象征权力的仪仗器。无论是妇好墓里的巨型妇好钺,还是后世代表天子无上权威的节、钺,以及专用的仪仗车辆斧车,包括唐皇武后身前的仪锽,都是斧属兵器,且有极为严格的等级使用规做范束,成了皇权礼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梳理史料的过程中,首先遇见的问题是关于斧和钺的区别。这个问题迄今无权威解答,我梳理的结果也依然不能释疑,只能维持现状,即认为斧钺同一,这两个名字都可以混用。虽然我个人并不很同意这种解释,但也确实没有更多的资料来支持我归纳出斧和钺的区分标准。

从史料看,最早有关斧钺之别的记载,都支持大小说,也就是大者为钺,小者为斧。《说文》即是此说,一直到唐代的《贾公彦疏》也依然持此说。而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一节里则说:“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也就是说,至迟在晋代,斧钺就已经不太严格区分了。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早期的区分标准,大致就是大者为钺,小者为斧。斧钺不分的现象在魏晋就已经出现。斧钺以大小区分这点,也符合出土器物的普遍特征。我国出土的以妇好钺为代表多个精美华丽的青铜钺,均体量巨大,一看可知是非实用的礼器。而出土的青铜斧,大多体形很小,且相当朴素。

其后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斧和钺是作为一种仪仗器存在的,很没有存在感。而大多数时候,斧是一种生活工具。

一直到了以优雅著称的宋朝,粗重的斧头却突然成了爆款。

在梳理了有关斧的一些史料后,我第一个直观感受就是,宋朝真是一个斧子的黄金时代啊。

在宋代,以宋太祖赵匡胤为首的中原斧头帮们,不但从上到下的大小头目都在用斧,还专门建立了使用各种斧头的不同兵种和部队,并且研发了多种形制的斧头,无论在斧头品种上,还是在使用的场合和频率上,宋朝都堪称中国史上毫无疑问的第一,说句空前绝后一点不为过。

我们就从大宋太祖中原斧头帮帮主赵匡胤说起吧。

赵匡胤是军汉出身,号称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成就了大宋江山。他武艺肯定很高,但脾气似乎不大好,经常打人。

史料中很有名的一条记载,就是他曾用斧柄打前来奏事的官员,结果被官员告到了史官那里。有一次赵匡胤因为着急去玩,然后前来奏对的臣子跟他聊的也不是什么急事,他就怒了,说你这又不是什么急事,为什么这么着急上火的找我,臣子就说了,那也总比你去玩要紧吧。帮主大怒,挥舞柱斧柄打掉了人家两个牙齿。这个官员也是有脾气,捡起牙齿就走,帮主就问了,你捡牙齿干嘛?人家说我上史官那儿告状去,帮主顿时就秒怂了,赶紧死皮赖脸地拖住各种说好话,总算把人安抚住了。

只不过……这事还是被史官给记下来了。

这说明,我大宋斧头帮帮主太祖赵匡胤,至少心中还是有所畏惧的,怕史官,怕自己身后名不好被人骂,他并不是天上地下老子第一无所畏惧那种人。对文化,对历史,他还是心存敬畏的。我一直认为,但凡对文化和历史还心存畏惧的皇帝,就不太会差到哪里去。

闲篇扯远了,咱们说回斧头。

这件事里,赵太祖用柱斧柄怼了臣子的脸,打掉了人两个牙齿。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宋朝皇宫里,似乎到处都有柱斧这个东西。因为赵匡胤用斧打人不止一次。

太祖的宰相是很有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两人之间的感情和信任度都极高。当时有个员外郎雷德骧在朝上弹劾赵普,惹得赵匡胤大怒,拿起柱斧就怼过去,结果打中他上嘴唇,又打掉人家两个牙齿。从这两件事看,赵匡胤手上的准头着实是不错的,不愧是一条杆棒打天下的主……

另外一次,是一位叫张齐贤的人拦马献策,赵匡胤就赐他卫士廊饭,但是这个张齐贤居然直接用手去抓大盘子里的菜吃。要知道中国古代吃饭,很长一个时间里是分食制,也就是虽然大家面前都有盘碗餐具,但菜肴和饭食是装在大容器里,各人自己取用,这人这么干确实有点不讲究。于是赵大官人又举起了他的代表性武器——斧,理所当然地用拄斧打了张齐贤的脑袋,然后就问他献策的具体事宜。结果人家毫无惧意,侃侃而谈,大官人听完大喜,回去告诉他弟弟二官人赵匡义,说这次出门,我给你找了个宰相人选。后来张齐贤真在太宗朝当到了宰相。

可见赵匡胤哪怕出门在外,身边也是有拄斧的。

其实在后宫里也有。

大宋著名疑案“烛影斧声”,就出自赵匡胤、赵匡义两位官人。赵大官人病重,找赵二官人说话,一直聊到三更半夜,期间烛光闪动,二官人有起身拜服的举动。后来大官人又拿拄斧戳着殿前的雪地,对二官人说“好做,好做”,当天晚上就病故了。另外一个版本是宫人听见柱斧击地之声,这就是“斧声”由来。可见太祖是拄斧不离身的,生病了手中还拿着这玩意到处乱戳。

宋仁宗时期,仁宗在在张贵妃那里见到有定州红瓷,知道肯定是哪个臣子拍马屁送的,一问果然,顿时举起手中所持的柱斧就给打碎了。这条记载说明,这个柱斧,是仁宗随身带着的。

话说宋朝大臣,有个特点,就是经常喷皇帝。而且他们是……真的喷,能面对面骂皇帝,骂到把口水都喷皇帝脸上去。还是这个张贵妃,还是宋仁宗,他们想提拔一下老丈人,结果被包青天包大人包黑子给阻拦了,上朝之后包黑子破口大骂,一直怼到仁宗面前,口水哗哗喷了仁宗一脸,喷得仁宗都不敢把抵挡口水的袖子放下来……另外还有个叫余靖的人,也喷过仁宗一脸口水……这都不提了。

徽宗时候大臣雍孝闻,秉持了前辈们的风范,有一次在徽宗面前,正准备喷徽宗一脸口水,结果徽宗身边的卫士看不过去了,你这咆哮君前礼仪尽失啊,举起手里的拄斧就怼过去,把雍孝闻的牙齿打掉了好几个。

到了南宋,南宋大臣楼钥出使金国,发现金国皇帝面前的卫士,有两人在殿前也是拿着柱斧的。另外甲士觐见时,有郎君五十人,戴紫色襥头,拿柱斧刀剑弓矢,分列两边。又说据金国坊间传闻,这些卫士的“柱斧中藏枪刃,皆军官子弟也”。

这里就有问题了——金国卫士为什么要在柱斧里藏枪刃呢?

可见这个柱斧的威力一定很小,甚至无法伤人,所以才要在斧柄里暗藏杀伤力更大的枪刃。因此这个柱斧,其实是几乎没杀伤力的,要杀人得用另外的家伙。故柱斧一物,就是无法伤人的纯粹仪仗器,所以我大宋太祖斧头帮创始人赵匡胤赵大官人,只好用斧头柄去打人,或者直接捅人脸上,即使这样,以赵大官人一条杆棒打翻四百军州的绝世武艺,也只不过打落人两个牙齿而已。他拿柱斧打张齐贤的脑袋,而没有捅他脸,张齐贤就什么事都没有,牙齿完好无损。可见这柱斧基本就是个小棍子,没啥大用。

再一个就是当时不单是我儒雅大宋,便是民风彪悍的金国,也被传染了用这种样子货斧头做仪仗的中原斧头帮风气。

至于略早一些和宋金同时并存的辽国,斧钺肯定也是有的,但却并不像宋金那么流行。辽承唐制,是唐朝风格的忠实继承者,他们仪仗器里最有名的是各色骨朵,皇帝卫士和各级官员从上到下都是用的骨朵,骨朵材质按职官品级有各自的使用仪轨,玉的玛瑙的金银铜铁,各种形状的骨朵,非常有意思,辽国就是骨朵的天下。遗憾的是我到现在为止,除一堆铜铁骨朵外,就弄到了一个辽代玉骨朵,玛瑙金银骨朵还在漫长的/几乎不可能/划掉/搜集过程中……

总结一下。

柱斧一物,也写作拄斧,二而一也。对这个东西最精确的解释,出自南宋朱熹。《朱子语类》中说,“物才数年不用,便忘之。祖宗时,升朝官出入有柱斧,其制是水精小斧头子在轿前,至宣政间(宣和、政和年号合称)方罢之,今人遂不识此物,亦不知其名矣。”“旧见升朝官以上,前导一物,用水晶为之,谓之主斧,今亦无之。”

朱熹是当时人记当时事,亲历见闻,本无可疑之处。且以他治学之能,见闻之博,亦不会有差错,又两次提及口径一致,更无可疑。柱斧、拄斧、主斧,就是当时仪仗用的水晶做的小斧头子。升朝官是六品,也就是六品以上官员才可用柱斧。

另有一些关于官员用水晶柱斧的史料记载,有做梦梦见母亲,因而倒置水晶柱斧做记号的;有的是有人送礼给的是柱斧,受礼者自觉不合礼制的;有举报官员逾制用柱斧,结果发现其实是拂尘,因而被判诬告受罚的;有官员用柱斧打家里人的,等等,等等。可见柱斧一物,在北宋年间,使用那是相当普遍。

六品以上官员用水晶柱斧,朱熹的记载很清楚。皇帝自己和驾前用的则是玉柱斧,关于这一点,宋人记载中也比比皆是,如《西湖老人繁胜录》:“寻常从驾裹乾天角幞头,捧浑金纱罗、金洗嗽、金提量、玉柱斧、黄罗扇之类。”《石林燕语》:”因增旧制,发旧基,正中得玉斧,大七八寸,五色如截肪,两旁碾波涛戏龙,文如屈发,制作极工妙……今乘舆行幸,最近驾前所持玉斧是也。”《梦粱录》:“驾前有执金香座、玉斧、玉拂及水精珠杖迎驾。“其他笔记、诗词中皇帝仪仗用玉柱斧,出行导引用玉柱斧的描写,实是层出不穷,就不再多举例了。总之一句话,御用的是玉柱斧,官员用的是水晶柱斧。

另有个元代记载很值得一提。《隐居通议》卷一云:“玉斧非刀斧也,乃金杖子。约长四五尺,以片玉冠其首。”也就是说,玉斧的斧头,其实很小,不同于正常刀斧。片玉冠其首,就是一片玉按在杖头上,这和朱熹“水精小斧头子”的说法完全一致,如果不是小到一定程度,朱熹不会说“小斧头子”。“小斧”还要再加个“头子”,足可见其小。盖“头子“一词,宋时意思或云其小,而至今南方很多地方谓物之残余叫头子,譬如酒米头子,就是剩饭的意思。总之是小、余之意。

因此柱斧就是一个很小的斧形玉或水晶,按在四五尺长杆上的仪仗器。这个东西也可做手杖或玩物,犹如拂尘一类,持握手中,随时摆弄。如赵匡胤和徽宗,一个用来打人、戳雪地,一个用来砸瓷器,还有砸席子的……嗯,这事出自闺房,不提也罢。

仪仗器的斧说完,来说说作为实用器和武器的斧吧。

宋朝军队中用的斧,种类极为丰富。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的军队,能像宋人那么爱用斧、擅用斧的。余以为,有宋一朝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兵器,非斧莫属。

其他不说,光是一部《武经总要》里,就涉及了多种形制和用途的斧。而各种官私史料中也频有造斧记载,如《玉海》就有“建炎……四年十二月,以御前新样斧一,付军器所制之”等语,所谓御前新样斧云云,可见宋皇室对研发战斧之重视。

在宋史里,部队用斧的记载很多,尤其是战场上某一支全军用斧的部队破敌记载之多,为他朝所不及。这种打法,前朝也唯有唐代李嗣业用过,其以陌刀、长柯斧组成军队破敌,但规模不过数千人而已,而宋朝战场动辄出现上万持斧将士,历次大战如顺昌、颖昌等战役中,宋军均出现了大规模的持斧部队。

宋朝最有名最脍炙人口的用斧案例,无疑是宋将王德与金兀术的柘皋之战。当时王德身先士卒,射杀一名敌酋后,率万余持长斧的宋军主动发起攻击,击败金军主力拐子马部队,此战宋军伤亡九百余人,金军伤亡一万余,金军前后共有十余万部队被击溃,宋军大捷。

而岳飞和韩世忠手下有名的王牌部队背嵬军,也拥有成建制持大斧的部队以及作战记录。岳飞在郾城、颖昌等战役中,都投入了大批成建制的持斧部队,对付金兀术所率的铁浮图和拐子马。他在《龙虎等军捷奏》里说:“今(七)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贼酋首四太子(完颜兀术)、龙虎(完颜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赛里)、韩将军(韩常)亲领马军一万五千馀骑,例各鲜明衣甲,取径路,离郾城县北二十馀里。寻遣发背嵬、游奕马军,自申时后,与贼战斗。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疑为掉刀传抄之误)、大斧,与贼手拽厮劈。鏖战数十合,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

金军与岳帅交手,屡战屡败,伤亡惨重,无奈只得退保开封。兀术因此哀叹:“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屦见挫衄!”

韩世忠部下之背嵬军,同样有全军持斧大破金军的记载。《宋史》曰:“世忠传小麾鸣鼓……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斩马足。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遂擒挞孛也等二百余人。”

宋军其他将领的部队一样有用斧的显赫战绩。如著名的宋金顺昌大战,前后多次战斗,主帅刘琦都投入了大批持斧将士,重创金军。《宋史》:“方大战时,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戴铁兜牟,周匝缀长檐……官军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敌又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皆女真为之,号‘长胜军’,专以攻坚,战酣然后用之。自用兵以来,所向无前;至是,亦为锜军所杀。

这里说一句,刘帅说得很清楚,金军铁浮图,就是戴铁面具,头盔以下有顿项遮掩的重甲部队。宗弼的亲卫部队就是这种铁浮图,他们可以是骑兵,也可以是步兵。而拐子马,则是一种阵法称呼,不是某一支部队。拐子马可以是任何一种骑兵部队,但一定是女真骑兵,不是伪军和其他部族。只要是两翼布阵的带甲骑兵,他们就叫拐子马。

我曾经在网络拍卖平台上,见过一个金国头盔,盔上有两处破损。一处是四棱形锐器的穿刺伤,直贯入脑。一处是明显的由突起刃口武器造成的劈砍伤,因为破口处明显中间深两端浅,中间阔两端窄,这就是斧刃造成的。这顶头盔,完美再现了刘帅顺昌大战中破铁浮图的兵器用法。

这盔我以前专门写过:

“那倒霉孩子肯定是死于破甲锥下,就是不知道是在马上被长破甲锥击中,还是落马后在地面纠缠中被短破甲锥穿脑。我认为是在地面纠缠中被杀死的,因为他头盔上还有一道斧伤。

所以应该是他落马后,被几个对手围殴,其中一位一斧砍中了他头盔,虽然没有杀死他,但让他懵了一下,随后被另一对手扑上,用短破甲锥狠狠扎进了他脑袋。

金国武士,卒。”

实际上自宋初开始,宋军就有用斧的习惯,《宋史·曹利用传》曰:“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

这个记载,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在宋代,斧头突然就成了爆款,以及同时还突然出现了多种偃月长刀。

冷兵器时代的斗争,就是矛与盾的斗争。铠甲防护越来越好,破甲水准自然也越来越高,当双方都发展到一个极致的时候,无论兵器还是铠甲,都会出现非常极端的情况。

历史上开始出现成建制持斧部队的记载,是唐代中期安史之乱时期的李嗣业部队。中国古代铠甲,自南北朝出现重型具装铠后,到唐代出现了一个高峰,李世民的玄甲骑应该就是具装骑兵。但随之而来的是破甲武器的改进,如长柯斧等重武器的出现。到了宋代的步人甲,其铠甲的防护力之强,已可算冷兵器时代的巅峰。它不但能让步兵在平原地带的野战中硬扛重骑兵冲击不败,并且还可胜之。而金军的铁浮屠,浮屠、浮图,乃是梵文音译,在中国一般指佛塔,铁浮图就是铁塔,听名字就知道这是种防护力很变态的重甲部队。

在这种防护级别的铠甲面前,除了异常尖锐专职穿刺的矛类武器外,就只有斧头这种刃部重量大,施压点集中的极端破甲武器才能迅速奏效了。

宋辽金这一历史时期,无论是宋还是辽金,兵器都异常厚重,往往倍于前朝。譬如我手上的一些宋朝和金国刀具,它们无论厚度、宽度抑或是重量,都远大于前后朝,刨去以长度著称的汉晋环首外,几为我收藏的诸兵之冠。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虽然宋、金一些兵器的形制大相径庭毫无相似之处,但我这口宋朱漆大环手刀的刀条重量为1112克,金弯刀的刀条重则是1192克,两者仅相差80克而已。但是,这个重量已经超出了长、宽尺寸都大于这两者的明代工部刀(1100克),足见其厚重。这两口刀的最厚处,都是1.1厘米左右,刀长都是90厘米有余。两者的长、厚、重数据竟接近至几乎完全一致,这是我在衡量前是完全没想到的。两朝兵器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一至于斯,实在是一件很让人感叹的事。

从这一点上,也可见宋金双方在对如何破开对方重甲一事上,认识是高度一致的。面对步人甲、铁浮图这种防护达到了冷兵器时代巅峰的重甲,想要破甲,除了专职穿刺,就只能靠重量去硬砸剖开铠甲了。于是就出现了这些重量异常大的刀剑,以及更极端的重心极度靠前,头部重量大、施压点极为集中的砍砸式破甲器——斧头。重斧包括陌刀在内这些破甲重兵器的破坏力,也堪称冷兵器时代的巅峰。

指挥了灭辽、灭北宋行动的金军南征总帅完颜杲(完颜斜也),在给行府四帅的遗书中承认,“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今付样造之。”估计这也是金国后来终于成了我大宋斧头帮传人,连柱斧都用起来了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说一句,很多文章说这话是金兀术,也就是完颜宗弼说的,这是错的。宗弼死时,岳飞已故去数年之久,遗书里却说“吾大虑者,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闻韩、张、岳、杨,列有不协,国朝之幸”,显非宗弼所书。之所以误传若此,是因这封信乃是由宗弼转述给其他几位元帅听的,话确实是从宗弼嘴里说出来的,但却不是他的遗书。

宋军重斧之威一至于斯,竟使金军总帅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甚而直言畏之,真是无法不让人心生向往。

那么,威名赫赫令金人畏惧至此的宋军重斧、大斧、长柯斧,到底长什么样呢?

宋代官修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说,当时宋军所用大斧,为“一面刃,长柯。近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长柯之名,大抵其形一耳。”也就是说,宋军大斧是一种长柄斧,也就是长柯斧。另外还有开山斧、静燕斧、日华斧、无敌斧等,但形制大抵上都差不多。

书中附有大斧,也就是长柯斧的图形,看图,确是一种极为厚重的兵器。

静燕斧,顾名思义,当似燕子形态。我去找了一些宋人绘的花鸟画,当看见图中燕子时,顿时就明白什么意思了。天津博物馆藏有一口铭有宋代嘉佑年号的铁斧,,此斧铁雕,斧吞为龙形,斧尾则是鱼尾,很典型的鱼化龙吉祥图案。但是,鱼化龙只是斧上雕刻的纹样名,并非斧名。它的分叉斧尾,和凸起的弧形斧刃,构成了一个很端正的宋人绘画里的燕子形态。这种斧尾分叉的斧,当是静燕斧无疑了。

另外,鱼化龙题材在斧头上相当普遍,时间延续也非常长,宋、元、明、清均有出现,且这个题材出现的概率,远甚于其他题材,不知道是否是因这个题材比较适合斧头这种形制表达导致的。

日华者,太阳精华,或太阳光芒也。故日华斧当与太阳形状相近。有一种弧度异常大的斧,若倒置来看,因其柄异于一般斧头,极为贴近斧刃,而斧刃弧度又大至一个半圆,这种特殊的造型使其斧刃看来犹如一轮旭日,自斧柄构成的水面冉冉升起。宋人诗云: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正是此种半圆斧的真实写照。这种拥有巨大半圆斧刃犹如一轮旭日的斧头,当是日华斧,舍此无他矣。

开山斧,这是一个动词词组,不是名词,我们就无法具体地去象形会意、揣摩形制了,不过想必是极为厚重的斧子,不然何以开山。无敌斧是个形容词,也无法靠象形会意来推断形制,想来当如开山一般,是厚重威猛的风格吧。我曾见过国博的一个宋代画像石,上面的武士手持一口斧尾带尖啄的大斧,似可呼其开山,盖开山不单需要劈砍,也要凿才行。

题外话——宋代武士造像持斧比例之高,也是历朝之冠。

这些都是用于战阵的专职长柄战斧,也就是史料中频频提及的长柯斧。

《武经总要》中还有一些多用途斧的介绍,有蛾眉鑺、凤头斧、剉子斧(其实我认为义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斧子)。

这三种斧都有图形,其柄长两尺五、三尺、三尺五不等,是短柄多用途斧。蛾眉鑺、凤头斧主要用于地道内的掘土和肉搏,剉子斧其实和锄头差不多,不过主要是在守城时候剁敌人攀城的手指的……看看图,我都会觉得手指痛。

在我们常见的宋代武士造像上,武士们所持的绝大部分斧是蛾眉鑺,或是蛾眉斧。这两种斧的形制非常好认,而且图案也很有特色,斧尾上大多有个类似眼睛一样的装饰。

至于蛾眉鑺和蛾眉斧区别,则是看杆头有无可以刺击的刺。鑺,《说文》谓之兵器,却没有说是什么兵器;《广韵》说是戟类兵器。戟类兵器的特征,就是侧面有刃,顶端有刺。因此峨眉鑺,前部必须有个可刺的枪头。如果没有这个可刺的枪头,就是蛾眉斧。

说斧头,就不得不说一下李逵的板斧,这是绕不过去的,名气实在太大了。

《水浒传》的一些内容,宋代宣和遗事中有,宋元杂剧平话里有,最终成书是元明之际,或是明早期。而明代《警世通言》里有说:“即命老苍头伏侍王孙,自己寻了砍柴板斧……觑定棺头,双手举斧,用力劈去。”

可见这板斧一物,原是寻常人家砍柴的农具。李逵是农民出身,所用兵器是农具其实很合理。板斧板斧,顾名思义就是像块板子一样的斧头,这种长方形、平刃的生活用斧沿用至今,各地也时常出土、出水。明代的小说画像里,李逵拿的也正是这种农具板斧。同是水浒,官军出身的用斧将领就不同,像急先锋索超先后用的过金蘸斧、宣化斧,就是没用过板斧。

记得啊,以后如果写小说,可千万别让主角用板斧了,那是个农具,不够龙王风范……


然而自宋、西夏开始,火器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各种新式火器层出不穷,很快被投入军事应用,出现在了战场上。

大批新式火器的出现,迅速终结了铠甲与破甲武器之间的竞赛。

因为在火器面前,所有可以穿戴的铠甲都变得很鸡肋,再厚的铠甲都抵挡不了火器的打击。最后的结果,是开始转向那些拥有缓冲作用可防火器打击,又可防御一定程度冷兵器打击,同时更轻便的综合性能最优的铠甲,如纸甲、棉甲、布面铁叶甲等。中国自宋以后的铠甲,经过一段时间的优胜劣汰,最终稳定在了连环锁子甲和布面铁叶甲这两大种类上。

这种急剧变化,也使得令金人极为畏惧和忌惮的长斧,很快退出了主流武器行列。主流武器又回归到了不那么极端,比较正常的长矛和砍刀序列上。而长斧,则重新回归了仪仗器行列,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铁浮图和长柯斧这种矛与盾的竞赛。因为,没有那么厚重的甲需要破了。鸟兽尽,良弓藏,不止体现在政治上,在兵器上其实也是一样的。

不过,宋代战斧之用及其技艺,其实是一直延续到明末的。

明代武学宗师程子颐所著的《武备要略》中,有一章专门讲斧法,并且引用了宋将王德的事迹,说:“夫长柄斧,宋将王德用以屈兀术者……此艺当授勇敢之士,其用法不必花稍,只用……数法尽矣。”

书中图录里的战斧,形制和宋军所用大斧接近,很厚重。程子颐从宋代战斧及技艺中,又研发出了一种新的破甲重器——明式朴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明代工部刀。某种意义上,明代工部刀可说是宋朝手刀和重斧的直接继承者,其技艺和形制血脉,都源自大宋。遗憾的是,工部刀研发是在明末,终于也成了昙花一现。

这大概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战斧最后的绝唱了吧,此后战场上,再不复见有成建制的战斧部队了。虽然程子颐所在的时代,到底有无组建长柄战斧部队是很存疑的(我认为没有),但终究还是有用斧的技艺和军事意识在,说是最后的绝唱,应该也勉强可以吧。

最后说一下斧的实物现状。

北京和沈阳两处故宫里,是藏有清代皇家御用仪仗器的斧、钺实物的,极为精美,只是很难得见。国内藏家手中,铁雕鱼化龙纹饰的静燕斧有之,日华斧有之,大斧、长柯斧有之,蛾眉鑺或是蛾眉斧有之,很多藏品因为在没有征得藏者同意前,我是无法擅自传图给大家的,见谅。

凤头斧我迄今还未得见。至于柱斧,就更少见了,希望能有机会见到吧。


THE END

公众号:swordfloor

user avatar

谢邀


其他答主已经说了,重斧主要克对方重甲精锐,重甲精锐主力死了那必须心疼。但是呢,重斧并不是一般人想象中拎着斧子莽一波,冲上去玩命砸。我从具体使用角度来说一下重斧到底是怎么用的。


首先我要说的是,冷兵器时代的正面战场中,如果只配备重斧,那没用,纯送人头的。敌方用长枪,你重斧根本冲不上去全被捅死。具体看战例就知道了,宋军的重斧都是跟长枪搭配使用的,而金军也是长枪为主,在两军接触开始近战时,首先两边长枪兵互相捅,但是密集阵型,长枪互捅其实效率比较低,杆子互相都会搅在一起,尤其重步兵,身上还有甲,想正好捅到盔甲防护死角并不容易。但是这时候长枪手中间插重斧手就不一样了,长枪手可以不为杀敌,只为牵制对方长枪,不断地搅住拨打对方枪杆,列阵的步兵长枪都很长,5、6米都是常见的,根本很难做出灵活的动作。不信你自己拿根5、6米的竹竿举起来试试,做不了什么灵活的反应的。这时候重斧手出击,趁对方枪杆被拨打开搅压住的时候冲上去,拿重斧砍断对方枪杆,直接冲脸贴近身。长枪被近身后那是没什么卵用的,只要冲进去就能开无双。



而面对重甲,其实重斧并不是想象中的无脑劈砍,砸坏铁甲。可能不少人脑海中的重斧形象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古代战斧虽然属于重武器,但也没有车轮那么大的厚背大斧。我们看下宋代战斧到底长啥样就知道了

宋代持斧武士像


可以看到宋代战斧其实也没有特别大特别厚重,硬砸铁甲其实效率并不高,硬砸还不如拿鞭锏甚至实心铁棍好使,重斧不是这样用的。看《宋史》记载:

“方大战时,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戴铁兜牟,周匝缀长檐。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一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官军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

拿长枪挑飞对方头盔,用重斧砍断对方胳膊,砍碎没防御的脑袋。为什么砍胳膊,我们都知道,传统中国盔甲对手臂的防护是肩膀的披膊保护大臂,然后小臂戴护臂来保护。为了方便灵活,肘部是没有防护的。我们来看一下金代武士的复原图

看了这张图应该就懂了,为什么重斧拿来砍手臂,手臂很多面积是盔甲防护不到的。长枪只能牵制以及挑飞对方头盔,而在没有淘宝的年代里,剁手全靠大斧。另外长柄大斧在格斗中还有一个用法,就是勾腿,与木工斧不同,战斧的斧刃下端都是尖的,带个勾。直接勾对手腿后方,讲真,就算板甲大腿后方也是没防护的。

哥特式板甲,看大腿后侧

米兰式板甲,同样看大腿后侧


欧洲斧枪最流行的时期可是板甲盛行的时期,自己想下为什么。题外话不说了,言归正传,金国传统札甲只是依靠甲裙来保护大腿,那一斧子勾过去,没防护的部位,那斧子尖可就直接勾进肉里了,使劲一拽,自己想是个啥情况。重甲战士倒地基本就结束战斗了,再灵活的盔甲也不能无视重量,5、60斤的甲穿身上,别说腿受伤可能肌肉筋腱都被扯断,就没受伤,你倒地也不可能跟无甲似的一骨碌就翻身站起。从腿后面被拉倒,那都是仰面倒地,倒地踩住照面门一斧子下去。就可以找下一个对手了。尤其铁浮屠“三人为伍,贯以韦索”三个人绑一块,你就有穿重甲到底还能打滚闪开的技术都没用,你被绑着呢,倒地还能拉动那俩哥们陪你倒。这酸爽,你说让兀术兄怎么能够忘怀?


要就凭蛮力砸盔甲,那能算个屁的精妙啊,怎么能让金兀术如此念念不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兀术这番话,简短却带着一股子不屑的劲儿,也勾勒出了他在战场上对宋军武器的认知。“神臂弓”名头响亮,那是宋朝弓弩技术的集大成者,威力确实不凡,这点不难理解。但他说“次者重斧,外无所惧”,这“重斧”究竟妙在何处,能让他这个纵横沙场的金国名将都另眼相看,甚至排在神臂弓之后,成为仅次于神臂弓的“妙”兵器?.............
  • 回答
    “木宋克土唐,金元克木宋,火明克金元,水清克火明”——这套说法,初一听,似乎有那么点意思,像是一套严谨的逻辑链条,把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朝代更迭联系起来,而且还扣着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但仔细一琢磨,尤其是结合史实来看,就有点站不住脚了。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看看它到底说了什么: 木宋克土唐:.............
  • 回答
    说起金兀术,那在《说岳全传》里可是个响当当的角色,几乎是岳飞岳元帅最主要的对手,一个活生生的反派代表,又坏又勇,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但历史上的金兀术,跟小说里那个脸谱化的家伙,究竟有多大的区别?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金兀术不是“金兀术”。他的真名其实叫完颜宗弼,是金国开国皇帝.............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确实让人有些沮丧和困惑。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来理解“金主”和“稿”的意思: “金主” 在你的语境中,很可能指的是一个出资方、合作方、客户,或者是你进行稿件创作的直接对象,比如某公司、某个项目负责人,甚至是你的“老板”(如果是受雇于某公司)。他们是付钱给你,或者给你提供创作机.............
  • 回答
    对于曹金自称患有重度抑郁症一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这不仅仅关乎一个公众人物的个人健康状况,更牵扯到社会对精神健康问题的认知、媒体的报道方式以及公众的反应。一、 对曹金个人及其陈述的理解首先,我们要承认抑郁症是一种真实的、可能极具破坏性的精神疾病,它不分职业、地位,任何人都有可能.............
  • 回答
    老哥,这事儿我理解你的纠结。你头婚,你女朋友二婚还带着个四五岁的姑娘,这本身就是个需要慎重考虑的组合。现在她提出这些要求,你觉得过份吗?我给你掰扯掰扯,你也对照着自家情况,好好想想。订婚6万,彩礼10万,三金先说说这笔钱的事儿。 订婚6万: 这个数在很多地方都算是中等偏上的订婚礼金了。订婚礼金,.............
  • 回答
    《金刚经》里那句“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说的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背后牵涉到我们对世界、对“我”以及对佛法本质的理解。要想说透彻,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白《金刚经》究竟讲了什么。它最核心的宗旨,就是要破除我们种种执着,尤其是对“我”、“众生”、“寿命.............
  • 回答
    金属不能放进微波炉,这个说法并非绝对,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将金属制品放入微波炉是极其危险的,并且会损坏微波炉。 问题的关键在于金属的导电性和反射性,以及微波炉的工作原理。下面我将详细地解释为什么大多数金属不能放进微波炉,并尝试解答一些潜在的疑问:1. 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产生微波: 微波炉的核心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我们理解电学定律时一个很常见的困惑点。你说的没错,灯泡灯丝确实是金属,比如钨丝,而金属是公认的良好导体,通常我们会说金属导电遵循欧姆定律。但为什么我们说小灯泡在发光时,它的灯丝“不适用”欧姆定律呢?这其实是关于“适用范围”和“理想模型”的一个重要区分。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
  • 回答
    提到金字塔,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群被鞭挞、苦役的奴隶,在烈日下推着沉重的巨石,他们的生命被榨干,只为填满法老的永恒陵墓。然而,随着考古学的深入研究和历史学家的重新审视,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相信,建造金字塔的并非被剥削的奴隶,而是一群充满活力、拥有技艺、甚至可以说是快乐的自由人。首先,让我们看看那些描绘.............
  • 回答
    .......
  • 回答
    金莎那句“两个聪明人之间是不会有爱情的”,确实挺让人琢磨的。乍一听,可能会觉得有点惊世骇俗,甚至有些反直觉。毕竟,在咱们普遍的认知里,聪明才智往往是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很多理想中的爱情故事里,男女主人公都聪明绝顶,棋逢对手,谈笑风生。但仔细想想,金莎这话里可能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观察和体会。这并.............
  • 回答
    约翰·波金霍尔(John Polkinghorne)的这句话,大意是“物理学史上,至今没有出现过一个外观丑陋但却能准确描述自然、并被广泛接受的方程”。这句话在科学界流传甚广,也引发了不少思考。那么,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如果不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波金霍尔这句话背后所.............
  • 回答
    提到《奇葩说》的金句,我脑海里立刻闪过一个名字——李诞。虽然他本人有很多让人捧腹的段子,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句带着点丧又有点通透的话:“人间不值得。”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正在经历人生中的一个小低谷,感觉做什么都不顺,对未来也充满了迷茫。当时看《奇葩说》,李诞作为导师席上那个“最不正经”的存在,.............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豆瓣用户“道士”申金土声称“鲁迅在饿鬼道”的言论,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说法本身充满了争议和想象空间,也折射出当代网络文化中一些有趣的侧面。首先,我们要理解申金土的身份和背景。他自称为“道士”,这暗示了他的观点很可能建立在某种宗教或信仰体系之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一种有着.............
  • 回答
    .......
  • 回答
    关于金灿荣教授提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近10年物理系全部转金融”的说法,需要澄清几点:1. “全部转金融”是夸张或误读: 麻省理工学院(MIT)作为世界顶尖的理工科大学,其物理系的研究水平和毕业生去向是多元的。虽然确实有不少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选择进入金融领域,但说“全部转金融”是不准确的。物理系依然.............
  • 回答
    关于“大金字塔是蒙古的文化遗产”这个说法,我想先澄清一下,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非常规的说法。首先,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金字塔,指的是位于埃及吉萨的胡夫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胡夫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幸存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80年至2560年左.............
  • 回答
    “金字塔诅咒”这说法,我敢说,在不少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心中,都曾激起过一丝挥之不去的不安。书本上那些关于法老之怒、触之者必死的警告,虽然听起来像古老的恐怖故事,但背后却有着相当复杂的渊源,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要说这诅咒是否“杜撰”,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它是人类想象力与历史事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带有一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