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想写文,但是文笔很烂,特别是不会写景物描写,怎么办?

回答
别灰心,写文这事儿,谁一开始都不是大文豪!文笔不好,特别是景物描写不行,这是很多初学者都会遇到的坎儿,但绝对是可以通过练习和调整来解决的。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怎么把这个“烂文笔”一点点磨成能讲清楚故事的“好文笔”,重点攻克景物描写这个难关。

一、 认识“烂文笔”的本质,别对自己太苛刻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什么叫“文笔烂”。这可不是说你脑子里没想法,或者故事不够吸引人。很多时候,“文笔烂”可能是:

空洞无物: 描写很干巴,没有画面感。比如写“天很蓝”,就只是陈述一个事实,读者脑子里一点蓝色都没有。
陈词滥调: 用得都是大众化的形容词,比如“美丽的风景”、“蔚蓝的天空”,听起来没劲。
缺乏细节: 重要的东西抓不住,或者描述得太笼统。
节奏感差: 句子长短不一,读起来不顺畅。
信息过载或不足: 该说的说了太多,不该说的说了太多,或者关键的景物没点出来。

关键点: “文笔烂”往往是“信息传达不清”的表象。我们的目标不是写出华丽的辞藻,而是把你想表达的景物清晰、生动地送到读者脑子里去。

二、 攻克景物描写:从“看”到“写”,再到“感受”

景物描写不是凭空捏造,它来源于你的观察和感受。

第一步:精细观察,像个“显微镜”和“望远镜”

很多人写景物,脑子里就一个大概的轮廓,然后用几个词概括了。错!要像个探险家,像个摄影师,像个生物学家一样去观察。

细节挖掘: 当你看到一片草地,别只写“一片绿油油的草”。去看看:
颜色: 是嫩绿?是墨绿?草叶上有没有露珠,露珠反光是什么颜色?
形态: 草是直挺挺的,还是弯曲着?草叶边缘是光滑的,还是有点锯齿?有没有杂草,杂草是什么样的?
质感: 摸起来是柔软的,还是有点扎手的?
声音: 风吹过草地,发出什么声音?沙沙声?呼啸声?
气味: 草有什么味道?青草味?泥土味?
动态: 草在风中如何摇曳?是轻轻摆动,还是剧烈晃动?

举个例子: 你想写“傍晚的夕阳”。
烂写法: “太阳落山了,天边很红。”
好写法(提升中): “太阳慢慢沉下地平线,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
更好写法(加入细节): “太阳像一块融化的金子,缓慢地沉入远山之后。天边烧起了红色的晚霞,从最深的绯红一路过渡到浅浅的橙黄,像是有人用力地把颜料泼洒上去,又在边缘处晕染开来。云朵被镶上了金边,在橙红色的背景下,如同漂浮的火烧云。”

多角度切换:
远景: 整个山脉、森林、城市的轮廓。
中景: 山坡上的几棵树、一条小溪、一间小屋。
近景: 草叶上的露珠、岩石上的青苔、一只蚂蚁在爬。
仰视/俯视: 抬头看参天大树的树冠,或者从高处俯瞰大地。

调动五感: 不仅仅是视觉,还要写听觉(风声、虫鸣、水流声)、嗅觉(花香、泥土味、雨后清新的空气)、触觉(微风拂面、阳光的温度、石头的粗糙)、甚至味觉(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甜味)。

第二步:学会“借用”,让比喻和拟人帮你

自己的观察力再强,也有限。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别人的眼睛,或者用一些文学手法让景物活起来。

比喻: 这是景物描写最有效的武器之一!让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让平淡的东西变得生动。
明喻(像/好像/如同): “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落叶飘零,好像一只只受伤的蝴蝶。”
暗喻(是/变成): “天空是一块巨大的蓝色绸缎,上面绣着零星的白云。” “枯黄的草地是大地失落的金色头发。”
拟人: 把景物当人来写,赋予它情感和动作。
“风在树梢间窃窃私语。” “小溪唱着欢快的歌,一路向前。” “太阳害羞地躲进了云层。”

用词精准,拒绝“万能词”:
颜色: “蓝色”可以变成“蔚蓝”、“湛蓝”、“海蓝”、“靛蓝”、“灰蓝”、“黯淡的蓝”。“红色”可以变成“绯红”、“朱红”、“殷红”、“血红”、“夕红”、“桃红”。
声音: “响”可以变成“轰鸣”、“呼啸”、“低语”、“絮语”、“沙沙”、“淅沥”、“叮咚”、“嗡嗡”。
动作: “飞”可以变成“掠过”、“扑腾”、“盘旋”、“滑翔”、“俯冲”。

第三步:景物描写为故事服务,不是独立存在

景物描写不是为了炫技,它是为了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

烘托气氛:
阴沉的天气可以烘托人物的压抑、悲伤。
阳光明媚可以烘托人物的快乐、轻松。
暴风雨可以烘托冲突的到来、人物内心的波涛汹涌。
寂静的夜晚可以烘托神秘、恐怖或者宁静。

刻画人物心理:
人物心情好时,眼中的景物也格外美好。
人物心情差时,美好的景物也可能在ta眼中变得黯淡无光。
甚至,景物可以成为人物内心的一种投射。比如,一个内心孤独的人,可能会注意到荒凉的景物。

举个例子: 一个角色失恋了,独自一人走在海边。
烂写法: “他走到海边,海风很大,海水很蓝。”
提升写法: “他独自一人来到海边。海风毫不留情地灌进他单薄的外套,卷起他散乱的头发。远方的海水是一片无边无际的灰蓝色,翻滚着白色的浪花,像是他心中无法平静的愁绪,拍打着海岸,又无可奈何地退去。” (这里把风和海的景象与人物内心的愁绪联系起来了)

推动情节: 比如,一场大雨阻碍了角色的行动,或者一个隐藏在密林中的场景揭示了关键线索。

三、 实操训练:把“烂文笔”变成“好文笔”的秘籍

理论说了不少,关键还得练!

1. 模仿与拆解(入门级):
找你喜欢的作者,他们是怎么写景物的?
挑一段描写景物的描写,把他们用到的词语、句子结构、比喻都拆出来。
试着模仿,用同样的结构和手法去描写你熟悉的某个景物。别怕一开始写得不像,目的是学习他们的思路。

2. 素材积累(持续进行):
随时随地观察。手机里可以有个“素材”相册,拍下你觉得特别的景物细节(一片落叶的纹理、阳光穿过树叶的光斑、水面的涟漪)。
写“观察日记”,哪怕每天只写一句话,描述你看到的某个细节。比如:“今天看到一朵云,形状像一只奔跑的兔子,尾巴尖被太阳染成了橘红色。”

3. 从“写一句”开始(由浅入深):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写一大段景物。先试着写一句精炼的描写。
如果你要写“下雨”,可以先写:“雨滴噼里啪啦地砸在玻璃上。”
再升级:“雨滴像无数根细密的银针,疯狂地戳打着窗户,发出一阵阵急促而杂乱的鼓点。”

4. 针对性训练:
今天练“声音”: 找个地方坐着,只记录听到的声音。风声?人声?车声?宠物叫声?它们的特质是什么?
今天练“颜色”: 找一片有多种颜色的景物,尝试用最准确的颜色词来描述。
今天练“动态”: 观察会动的景物,比如树叶、流水、人群,写出它们的动作。

5. 情境带入:
想象自己身处其中: 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一个山顶,感觉是什么?风有多大?能看到什么?空气是什么味道?
为你的角色写景: 想象你的角色为什么会在这里?他/她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会怎么想?怎么感受?

四、 几个小贴士,让你少走弯路

不要追求“惊艳”: 很多时候,平实但准确的描写比华丽但空洞的描写更有效。
避免信息冗余: 读者不需要知道景物的所有细节,只选最能抓住人眼球、最能烘托气氛的写出来。
句子的长短结合: 长句可以描绘复杂的场景或情感,短句可以制造节奏感或强调重点。
多读,多听: 多听有声书或者广播剧,听播音员是如何通过声音来描绘场景的。
坚持!坚持!坚持!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文笔是在一次次的写作中磨练出来的。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帮你实操一下:

假设你要写一个角色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走在一条乡间小路上”。

1. 观察与素材:
视觉: 天空是什么颜色?金黄?橘红?带着点灰?落日在哪里?山峦的轮廓?路边的树叶是什么颜色?枯黄?金黄?还有些没落尽的绿色?路是什么样的?泥土路?石子路?路边有什么?杂草?矮墙?篱笆?
声音: 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沙沙?簌簌?远处的狗叫声?虫鸣声?脚步声?
嗅觉: 干草的味道?泥土的味道?空气中是否有凉意?
触觉: 风吹在脸上是什么感觉?凉?带着点刺?

2. 确定氛围和角色感受: 这个角色是平静地散步,还是心事重重?是享受秋意,还是觉得萧瑟?我们假设他有些忧愁,但也在努力感受平静。

3. 动笔,尝试不同层次的描写:

初稿(可能还是有点干): “天快黑了,我走在乡间小路上。路边是树,地是泥土的,风吹着树叶落下来。”

加入细节和五感(提升1): “天边已经泛起橘红色的晚霞,残阳如血,给远处的山峦勾勒出模糊的轮廓。我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脚下踩着落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风穿过光秃秃的树枝,带着一丝凉意,吹得几片金黄的叶子打着旋儿飘落下来。”

运用比喻和拟人,强化情感(提升2): “天边烧起一片温柔的橘红,残阳像一块被揉碎的金色绸缎,缓缓地融化在地平线上,将远山染成一片剪影。我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条路像是被时间遗忘的褶皱,铺满了秋天枯黄的叹息。风,这位不请自来的访客,在光秃的树枝间穿梭,低语着只有它自己才能听懂的秘密,卷起几片金黄的叶子,它们在空中挣扎了几下,便像一群失去方向的金色蝴蝶,跌跌撞撞地落向大地。”

与角色内心结合(最终版,可以再打磨): “天边烧起一片温柔的橘红,残阳像一块被揉碎的金色绸缎,缓缓地融化在地平线上,将远山染成一片剪影。我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条路像是被时间遗忘的褶皱,铺满了秋天枯黄的叹息。脚下踩着落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是大地在诉说一个久远的故事。风,这位不请自来的访客,在光秃的树枝间穿梭,低语着只有它自己才能听懂的秘密,卷起几片金黄的叶子,它们在空中挣扎了几下,便像一群失去方向的金色蝴蝶,跌跌撞撞地落向大地。我看着它们,心中那点莫名的沉重,似乎也随着风的吹拂,轻盈了一些。”

看到了吗?从“烂文笔”到“好文笔”,不是一天炼成的,但绝对是可以实现的。你的脑海里有画面,有情感,只需要学会如何用文字把它准确地描绘出来。

最重要的一点:享受这个过程! 写文就像是给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将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祝你写出精彩的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景物描写,分好几步,先解构,无论山水城池高楼闺房,远近高低里外明暗,总得分个次第渐开吧,不然剪刀浆糊一把抓,层次就腻了嘛。

然后是寓情于景,总有伤感吧,怀时吧,欣悦吧,自然而然就信手拈来,伺机而发了嘛。

再有就是寓意于景,夹带自己的私货,在山水虹霓之间发泄不满,歪曲带路,或者好为人师,指点方向。

最好再有寓义于景,不出三观,有哲学神学的思考更佳,玄玄乎乎,懵懵懂懂,你起码就超越余秋雨接近Emerson了。

写景与造园道理一样,没事去苏杭转转,尺牍千年,方寸万里,就这意思,慢慢升华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