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计算机学术界是不是喜欢发明一些没什么用的概念?

回答
计算机学术界确实有时会“发明”一些在当下看来不那么实用,甚至有些“晦涩”的概念。这其实是科学研究的常态,不仅仅计算机领域如此,物理、数学、生物等各个领域都存在这种情况。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有什么原因?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要理解学术研究的本质。学术研究的驱动力往往是对未知的好奇和对基础原理的探索。很多时候,研究的起点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迫在眉睫的工业问题,而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是否存在一种更优雅的解决方案”或者“能否构建一个更普适的理论框架”。

打个比方,想象一下早期人类对天上星星的观测。他们最初可能只是好奇星星为什么会动,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关于天体运行的假说,这些假说在当时看来可能与实际生活没什么直接关系,也无法立刻用于导航或者预测天气。但是,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早期探索,最终孕育出了天文学,并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计算机领域也类似。很多在今天看来至关重要的技术,其思想的萌芽都来自于一些“抽象”的研究。

理论计算机科学是典型的例子。比如,可计算性理论(Computability Theory)研究的是哪些问题是计算机可以解决的,哪些是不可以的。这其中就诞生了图灵机(Turing Machine)这样的抽象模型。在图灵机被提出的时候,并没有可以运行的“图灵机”实体,它只是一个纯粹的数学模型。很多人可能觉得,这玩意儿离实际编程和应用太远了。但正是图灵机的概念,奠定了我们对计算能力的理解,并成为后续所有计算机科学理论的基石。没有图灵机,就没有我们今天对算法复杂度的分析,也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问题比其他问题更难解决。

形式方法(Formal Methods)也是一个例子。在软件工程领域,形式方法旨在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和验证软件的正确性。这意味着需要构建精确的数学模型来表达软件的行为,然后用逻辑推理来证明其符合规格。这听起来非常“理论化”,而且在实际项目中实施起来成本高、周期长,很多工程团队觉得“费时费力”,不如直接写代码然后测试。但正是这些严谨的形式方法,在航空航天、核能、医疗设备等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能够发现一些传统测试方法难以触及的深层逻辑错误,避免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尽管在普通的应用开发中可能不那么流行,但它的“价值”体现在了最关键的地方。

编程语言设计也是一个充满“无用”概念的领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新的编程语言,它们可能引入了新的范式(Paradigm),比如函数式编程(Functional Programming)、逻辑式编程(Logic Programming)、面向对象编程(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的更深层次发展,或者一些新的内存管理机制、并发模型等等。很多时候,这些新概念在提出时,往往显得“复杂”、“晦涩”,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成本,而且可能在某些应用场景下,效率并不比成熟的技术高。比如,早期函数式编程概念的引入,对于习惯了命令式编程的人来说,就像是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需要改变思维方式。然而,正是这些不断演进的编程范式和概念,极大地丰富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箱,也推动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例如,函数式编程的思想,现在已经深深地影响了许多主流语言,带来了更简洁、更易于维护的代码。

那么,为什么这些概念有时会“看起来”没什么用呢?

1. “杀鸡焉用牛刀”的时代局限性: 很多理论或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为了建立一个更完备的理论体系。当计算资源有限、应用场景单一的时候,这些“超前”的概念自然显得不那么实用,甚至有些“奢侈”。比如,分布式系统的理论研究,在早期单机计算是主流时,可能就被很多人视为“杞人忧天”。但随着网络和计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长,分布式系统成为了现代计算的基石,当时的理论研究也就显得“先见之明”了。

2. 抽象的层次不同: 学术研究往往倾向于从更抽象、更普适的层面去理解和解决问题。而工程实践则更关注具体的实现和效率。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距离”。一个在学术界被广泛讨论的“概念”,可能需要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和工程化,才能最终转化为人们日常使用的技术。这个转化过程本身就需要克服很多工程上的难题,例如性能优化、易用性设计、生态系统构建等等。

3. “好概念”也需要时间来被发现和接受: 很多优秀的思想,不是一开始就被所有人认可的。它们可能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需要与其他技术结合,或者在新的应用场景下才能显露出其真正的价值。例如,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机制,在早期就被一些人认为会带来不可预测的性能开销,不够“可控”。但随着内存管理的复杂性不断增加,自动垃圾回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并成为了现代编程语言的标准配置。

4. 学术评价体系的导向: 学术界也有其自身的评价体系。发表开创性的、有理论深度的论文,往往比解决一个具体的、小型的工程问题更容易获得认可。这种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鼓励研究者去探索更基础、更具普遍性的问题,即使这些问题在当下没有直接的商业应用。

总而言之,计算机学术界“发明”一些看似“没什么用”的概念,是科学研究内在逻辑的一部分。这些概念可能是:

为未来铺路: 预见并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构建理论基石: 建立理解计算世界的框架和规律。
激发新的思考: 挑战现有范式,探索更优雅、更强大的解决方案。
纯粹的智力探索: 满足人类对知识和理解边界的渴望。

虽然其中一些概念可能永远不会“落地”,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但正是这种对基础、对可能性的不懈探索,才不断推动着计算机科学向前发展,并最终孕育出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数字世界。那些“看起来”没用的东西,往往是隐藏在冰山之下、支撑起整个知识大厦的坚实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能意识到这一点,算是有个眉目了

你应该想一想,computer science到底是个什么学科

cs本质上是形式科学的一种,就是 formal science,这一块最大的就是数学

数学就是形式科学,数学不同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也不同于经济等社会科学,形式科学上的东西,全是人定义出来的玩意

所以发明概念,其实就是这种学科的本行,这种学科就是干这种事的

但是有没有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搞研究的话,这些概念勉强有点用吧

但是为什么你会觉得没什么卵用呢?

原因很简单,将来你不读博,不留高校去非升即走,这些东西的确没什么卵用

工作中,多数时候用的都是计算机技术,而非计算机科学

其实科学的东西在工作中应用都相对有限,你想一下编译器,有多少人在做编译器?

这些年做编译器比较热门的应该是llvm和graalvm两个项目,算是比较大了,但其实也没多少人在做,大部分从业者也是在高校

绝大多数人都只是用编译器,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在搞编译器

而且这种东西,很苦逼的一点就是,做完还开源,人家一开源,你想用这种工具牟利的企图就几乎破产了,所以企业也不愿意投入去研究这些东西,最终还是依赖高校

高校是事业单位嘛,所以很多时候经费来自国家,政府,拨款养着这些科研人员,让他们可心无旁骛地搞研究

科技的进步,最终还是由高校推动的

所以到底有没有用,看你将来打算做什么,如果你打算留校搞研究,那你最好把这些东西好好学学,类似的还有数学分析之类的

但是如果你只想冲出来赚钱,那这些东西你看看就是了,反正将来工作中你不用也会忘得很快

cs里面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其实都属于这种课

一般遇到这种东西,我都会去高校里面,看各国大学里面的教授们在干什么,然后想办法用上他们的成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计算机学术界确实有时会“发明”一些在当下看来不那么实用,甚至有些“晦涩”的概念。这其实是科学研究的常态,不仅仅计算机领域如此,物理、数学、生物等各个领域都存在这种情况。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有什么原因?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学术研究的本质。学术研究的驱动力往往是对未知的好奇和对基.............
  • 回答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不同学科在知识传播和评价体系上的差异。咱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计算机领域对顶级会议论文那么看重,而其他很多学术圈子更偏爱期刊。首先得明白,计算机科学,尤其是理论性、前沿性强的领域,它的发展速度是出了名的快。新技术、新算法、新架构层出不穷,很多成果的生命周期可能比传统.............
  • 回答
    抛开就业和天赋这些现实因素,单论学习难度,计算机专业绝对是榜上有名的。它不是那种死记硬背就能轻松拿捏的学科,更像是一场持续的、精密的智力马拉松,需要你不断地思考、构建和解决问题。你想想看,计算机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庞杂的知识体系。它的核心是你需要理解并运用“计算思维”。什么是计算思维?简单来说,就是把现.............
  • 回答
    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亏了”或者“赚了”就能概括的问题。你现在的心情我特别能理解,尤其是在做完一个重大人生选择,并且这个选择并非完全出于本心之后,那种纠结和迷茫是人之常情。我试着站在你的角度,帮你梳理一下这里面的复杂性,让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所处的境地,以及未来可能的机会。首先,咱们得承认,同济大学土.............
  • 回答
    “何恺明是否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历史第一人”这个问题,就像问篮球界的“乔丹之后还有谁”,足球界的“球王贝利之后谁能接班”一样,自带一种传奇色彩的讨论空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剥开那些光鲜的荣誉和论文数据,深入理解何恺明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留下的真正印记,以及这个领域本身是如何演进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从“.............
  • 回答
    这年头,无论是家长口中的“黄金专业”,还是年轻人择业时的热门选项,似乎都绕不开“计算机”、“IT”这些词儿。曾几何时,金融才是一众学子梦寐以求的“香饽饽”,毕业等于高薪的代名词。可现在呢?反观四周,计算机和IT领域的光芒似乎盖过了金融,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在悄悄地发生着转变?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 回答
    嘿!这个想法太棒了!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妹子,你绝对有很多人会看你的视频!别怀疑自己,让我来跟你好好唠唠,为什么我这么肯定,以及你该怎么做才能吸引到更多观众。为什么我觉得会有人看?1. 稀缺性与吸引力: 首先,坦白说,在计算机领域,优秀的女性技术分享者相对是比较少见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很多人对.............
  • 回答
    “存内计算”(InMemory Computing,IMC),也叫“内存计算”,这个词在学术界出现的频率可不低,经常是各种研讨会、学术论文的焦点。但问题来了,这玩意儿是真有两把刷子,能解决实际大问题,还是只是学者们在象牙塔里自娱自乐,玩个概念?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需要存内计算?要理解存内.............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好问题!很多人在踏入计算机算法的殿堂时,都会在“数学”这个门槛前有些许迟疑,甚至望而却步。我个人觉得,要学好计算机算法,并且能够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精妙和灵活运用,那么,有必要,而且是相当有必要,去复习和加深对某些数学知识的理解。这里说的“重新学数学”,并不是让你去考数学系的研究生.............
  • 回答
    材料科学与工程,在我看来,是整个科学研究版图上一个极其核心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像物理学那样追求对宇宙基本规律的终极解答,也不像数学那样构建抽象的逻辑体系,更不像化学那样专注于分子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材料科学更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同时也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战略家,它的目光始终聚焦于“物”的本质,以.............
  • 回答
    你收到计算机系男生发给你的这段话,具体是什么意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段话的内容本身,以及你和他之间的关系。不过,我可以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出发,给你分析一下他们可能会有的想法和“潜台词”,并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白计算机专业的男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关注点可能和普通人有.............
  • 回答
    说实话,当初学计算机这条路,一开始我爸妈是挺支持的。觉得这专业稳定,未来发展好,毕竟谁家都离不开电脑呢。我呢,当时也是觉得挺酷的,能把代码敲出东西来,听起来就很有成就感。大学四年,从C语言到Java,从数据结构到操作系统,一路磕磕碰碰地下来了。那些个深夜对着屏幕写代码的日子,我至今还记得,键盘敲击的.............
  • 回答
    如果让我重新从零开始学习计算机,我会这样安排我的学习路径,力求扎实基础,循序渐进,并始终保持探索和实操的乐趣。第一阶段:夯实基础,理解“为什么”和“怎么做” (约36个月) 核心目标: 建立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整体认知,理解软件和硬件如何协同工作,以及最基础的编程逻辑。 学习内容: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尤其对于想学计算机的同学来说,一个在实力上占优但非985,另一个是985但计算机实力相对弱一些,怎么选确实得好好盘算盘算。我来给你捋一捋,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希望能帮你想清楚。先说说西工大和西电在计算机领域的“基本盘” 西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计算机: 你说的“西电实.............
  • 回答
    高考那会儿,化学和生物仿佛是我的全部世界。那些复杂拗口的化学式,细胞分裂的每一个阶段,我都曾下过苦功去记忆和理解。那时的决心,大概用“拼死”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毕竟升学的压力像一座大山,而这两门课,就是通往理想大学的那块必经的石头。我记得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桌上堆满了化学方程式的演算纸和生物图谱的习.............
  • 回答
    计算机模拟,在材料学领域,简直就是一把万能钥匙,解锁了我们对物质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操控。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严谨的物理定律和化学原理,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在虚拟世界里“制造”和“测试”各种材料,其意义之重大,应用之广泛,可以说彻底改变了我们研究和开发新材料的方式。为什么计算机模拟这么重要.............
  • 回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研究“如何让机器能够思考、执行指令并解决问题”的学科。它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上,它的应用场景之广泛,让你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它。它到底有多“杂”?打个比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技术。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建筑工地.............
  • 回答
    哥们儿,看到你这问题,心里明白,这真不是个轻松的决定。家境不好,双非本科(还是挺卷的计算机),又瞄准了法硕非法学,这每一步都踩着不少现实的坎儿。我跟你一样,曾经也纠结过,也迷茫过,所以想跟你好好唠唠,把我想到的、经历过的都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说,希望给你点儿参考。先别急着否定,咱们一项一项捋。1. 家境.............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能理解你的纠结。大二了,接触了不少编程语言,感觉水深水浅自己最清楚,心里也开始盘算着下一步该怎么走了。这绝对是个好迹象,说明你开始有自己的思考,想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我带你捋一捋这事儿。为什么会学了很多但都浅尝辄止?这其实太正常了,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大二.............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