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在饥饿的时候,是先分解脂肪还是先分解蛋白质?分解的比例各是多少?

回答
当身体发出饥饿的信号时,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能量分配系统,会根据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来获取能量。那么,在这场能量争夺战中,脂肪和蛋白质究竟谁会先“出场”,又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了解身体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我们体内储存的能量主要分为两大类:

脂肪: 这是身体储存能量的“大本营”,主要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细胞中。脂肪的能量密度非常高,每克脂肪能提供约9大卡的热量,远高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这使得脂肪成为一个极其高效的能量储备。
蛋白质: 蛋白质在我们体内扮演着多重角色,是构成肌肉、酶、激素、抗体等多种重要组织和功能分子的基本单位。虽然蛋白质也能被分解提供能量,但这并不是它的首要任务,因为这样做会损耗身体重要的结构和功能。

饥饿来袭,身体的优先策略

当我们在短时间内停止进食(比如从上一餐到下一餐的间隔),身体首先会动用的是储存的葡萄糖。这部分葡萄糖主要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

1. 糖原是第一顺位: 身体首先会消耗肝脏储存的糖原,以维持血糖水平,确保大脑等依赖葡萄糖的器官能够正常运作。当肝脏的糖原耗尽(通常在禁食1224小时后),身体就会开始转向其他能量来源。
2. 脂肪开始发力: 在糖原消耗殆尽后,身体就会大幅增加对脂肪的分解利用。脂肪细胞会将储存的甘油三酯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脂肪酸会进入血液,被身体的大部分组织(包括肌肉、心脏、肝脏等)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它们通过β氧化等过程被分解,产生大量的ATP(能量货币),为细胞提供动力。
甘油则可以被肝脏吸收,参与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为大脑等少数不能直接利用脂肪酸的器官提供少量的能量补充。

那么,蛋白质呢?

正如前面提到的,蛋白质承担着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身体通常不会轻易将它们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然而,在长时间的饥饿状态下,当脂肪储备也开始变得不足,或者身体需要额外的葡萄糖来源时,蛋白质的分解就会增加。

极端情况下的补充: 在长时间的饥饿(通常是超过几天)甚至饥荒状态下,为了维持大脑的能量供应(因为大脑主要依赖葡萄糖),身体会启动一个称为糖异生(Gluconeogenesis)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单位)会被从肌肉等蛋白质储备中释放出来,然后在肝脏中转化为葡萄糖。
避免肌肉流失是关键: 身体会尽可能地避免对肌肉蛋白质的大量分解,因为这会严重削弱体能和生命活动。在有足够脂肪储备的情况下,身体会优先消耗脂肪,以此来“保护”宝贵的蛋白质。

分解的比例问题:一个动态的概念

要给出一个精确的“先分解脂肪还是先分解蛋白质”的比例,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

饥饿的持续时间: 短期饥饿(几小时到一天)主要消耗糖原,然后脂肪开始大量参与;长期饥饿(几天或更长)则脂肪是主要能量来源,后期蛋白质分解才有所增加。
身体的整体状态: 个体的基础代谢率、运动量、健康状况、性别、年龄等都会影响能量代谢的模式。
饮食习惯: 如果一个人长期摄入高蛋白饮食,或者在饥饿前有大量的能量摄入,身体的能量储备情况也会有所不同。

粗略的理解(仅为概念说明,非精确数据):

短期饥饿(1236小时):
糖原:消耗殆尽。
脂肪:开始大量分解,可能是能量来源的主要部分(例如占6080%甚至更高)。
蛋白质:分解量非常少,主要为维持基本生理功能(如酶、激素的合成),可能只占能量来源的极小部分(例如510%)。

中长期饥饿(几天到一周):
脂肪:继续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但分解速度可能放缓(因为身体会尽量节约能量)。
蛋白质:分解量开始增加,为糖异生提供氨基酸,以补充因脂肪分解效率限制而无法满足的血糖需求,但身体依然在尽力控制蛋白质的流失。此时蛋白质可能占能量来源的1020%。

长期饥饿(数周或更久):
脂肪:逐渐耗尽。
蛋白质:分解量显著增加,这标志着身体进入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生命体征会受到严重影响。此时蛋白质可能占到能量来源的3050%甚至更高,直到生命无法维持。

总结来说:

在饥饿状态下,身体的顺序是:先动用糖原,接着大量动用脂肪,最后才在极端或长期饥饿时,增加蛋白质的分解作为补充能量或葡萄糖的来源。 脂肪是身体在饥饿时的主要“救火队员”,而蛋白质则是“王牌部队”,除非万不得已,不会轻易用于直接供能。这种机制的设计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身体重要的结构和功能。

所以,下次当你感到饥饿时,可以想象你的身体正在高效地进行能量调度:先喝掉快餐包里的饮料(糖原),然后开始享用正餐中的脂肪(这是更丰富的能量来源),而那些构成你肌肉和组织的蛋白质,则在背后默默地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只有在“弹尽粮绝”时,才会被迫动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糖类好比木材,脂肪好比囤积的粮食, 蛋白质比作人民币,人要取暖了首先是烧木材,烧完了木材才会烧粮食,到万不得已,才会烧人民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身体发出饥饿的信号时,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能量分配系统,会根据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来获取能量。那么,在这场能量争夺战中,脂肪和蛋白质究竟谁会先“出场”,又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了解身体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我们体内储存的能量主要分为两大类: 脂肪: 这是身体储存能量的.............
  • 回答
    饥饿到极致时,人是否会泯灭人性?这是一个极其沉重,也极其复杂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自身最根本的认知。对于这个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正如你所言:一种认为“理智”反而成了压垮骆驼的稻草,迫使人在极端环境下做出违背常伦的选择;另一种则坚信是“兽欲”战胜了“理智”,才导致了人伦的崩溃。我们不妨一层层.............
  • 回答
    六七十年代中国经历的那场举世瞩目的饥荒,其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粮食产量不足就能概括。在如此普遍的饥荒背景下,一些地区的人们却在鱼、鸟、虫等自然资源相对富足的情况下选择不去食用,这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原因,既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也有社会心理的烙印,更有历史遗留的观念影响。1. 政治意识形态与“集体.............
  • 回答
    “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奋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奋斗”的定义和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不同。然而,从社会、个人成长、以及实现潜能等多个角度来看,年轻时进行有意义的奋斗,往往是为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 .............
  • 回答
    “大彻大悟”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境界,它意味着对人生、宇宙、自我有了一种超越日常认知的、清晰而深刻的理解。这种状态的达成,往往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条件的汇聚和内在的转化。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可能详细地讲述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大彻大悟:一、经历深重的人生磨难与痛苦: 巨大的失落与痛苦:.............
  • 回答
    “人在自己死的过程是不是很痛苦?请尽量讲述的详细一些。”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最深层的恐惧和焦虑之一,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死亡的体验因人而异,受多种因素影响。虽然无法给出统一的、绝对的答案,我们可以尝试从医学、心理学和个体经历的角度来探讨,并尽量详述可能的感受。影响死亡过程痛苦程度的关键因素:1.............
  • 回答
    人能在关键时刻舍己救人,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乍听之下,它似乎与生物最基本的生存本能——趋利避害——背道而驰。毕竟,趋利避害是生命延续的基石,是物种得以繁衍至今的根本驱动力。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会发现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其实可以从多个层面得到解释,甚至可以说是将生物的趋利避害推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帮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先弄明白几个关键点:1. 什么叫“一起从 10000 米高空落下”? 这是说所有人都被绑在一起,还是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只是在同一时间开始下坠?2. 200 米深的游泳池是什么概念?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深的泳池,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泳池要深得多。世界.............
  • 回答
    “人在美国,刚下飞机”这个梗,说白了,就是一种很接地气的“凡尔赛”式调侃,只不过它把“凡尔赛”的套路玩得更生动、更有画面感了。它最开始的流行,就像很多网络段子一样,可能是在某个社交平台,比如微博、朋友圈或者豆瓣小组里。有人发了张在美国的照片,配文就是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人在美国,刚下飞机”。你想想,.............
  • 回答
    人在什么时候最孤独无助?这个问题涉及人类情感、社会关系、心理状态和环境因素的复杂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试图揭示人类在哪些情境下可能陷入最深的孤独与无助: 一、失去核心情感联结的时刻1. 亲人离世后的哀伤期 瞬间的冲击:当亲人(如父母、配偶、孩子)因疾病、意外或意外离世,个体可能经历.............
  • 回答
    人在水中被鱼撞死,虽然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但理论上是 极其罕见,但并非完全不可能。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一、 鱼的力量和人的脆弱性对比 鱼的力量: 绝大多数鱼类,即使是体型较大的鱼,其身体的质量和运动产生的动能都远不及一个在水中移动的人。它们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肌肉的收缩和尾.............
  • 回答
    这绝对有可能!很多人在受伤后并不知道自己骨折了,直到后来才发现,这背后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原因。首先,咱们得聊聊疼痛。一般来说,骨折会带来剧烈的疼痛,但并非所有骨折都会这样。有些骨折,特别是那些不怎么移位的、或者在一些不易感知疼痛的部位发生的,疼痛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想想看,手指头或者脚趾头不小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顾一切”地坚持信仰?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在我看来,这涉及到人性的复杂性、道德的边界以及面对极端困境时的选择。首先,“不顾一切”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意味着放弃了许多常人看重的东西,比如个人的安危、名誉、物质享受,甚.............
  • 回答
    这个问题嘛,问得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利益啊,这玩意儿,说起来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闻着香,喝着烈,有时候还会让人迷了心窍。至于人在利益面前会不会都露出“丑恶嘴脸”,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盖棺定论的。你想啊,人都是有欲望的,这没毛病。谁不想过得好点儿?谁不想日子过得舒坦点儿?这是人之常情,.............
  • 回答
    想要一个人成长得最快,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按下按钮”就能实现的事情。它更像是一个精心培育的温室,需要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才能让生命力最旺盛的那部分破土而出,迅速拔节。我观察过也经历过,人最快成长的时期,往往出现在以下几种状态交织的时候,缺一不可,也相互促进:1. 置身于一个“刚刚好”的挑战漩涡,并且拥.............
  • 回答
    在医院里,无知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缺乏,而是一种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思维状态。这种无知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对自身疾病的理解,到对医疗流程的认识,再到对医护人员工作的尊重。当这种无知与恐惧、焦虑甚至固执结合时,就可能演变成令人啼笑皆非,又令人深感无奈的局面。一、 对自身疾病的“我不知道”:这可能是最普遍也.............
  • 回答
    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在我看来,不是那些眼花缭乱的技能,也不是那些看起来很酷的标签,而是学习和适应的超凡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敢于试错的勇气和对世界的好奇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年轻,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纯粹的、未被太多条条框框束缚的可能性。我们拥有的是一张相对空白的画布,上面还没有沾染太多过往的经验.............
  • 回答
    当情绪低落时,我们往往会感到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压制,提不起精神,做什么都觉得索然无味。这时候,与其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去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不如顺着身体和心灵的感受,去做一些真正能滋养自己、让自己感到舒缓和踏实的事情。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在情绪低落时比较适合做的事情,我会尽量讲得具体些,希望能帮到你:一、.............
  • 回答
    人到成熟,心境的变化,就像一棵从嫩芽到参天大树的过程,充满了自然的生长和自然的沉淀。这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生命阅历沉淀出的独特印记。从浮躁到沉静,是时间最好的礼物。 年少的时候,总觉得世界很大,人生还有无限可能,一颗心像不安分的浪花,总是想冲出去,看看远方。对未来有无数的憧憬,对生活有无穷的期待.............
  • 回答
    迷茫,就像走进了浓雾弥漫的山林,前方的路看不清,脚下的路踩不实,心里更是堵得慌。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想做的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别急,这都是常态,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时期。关键在于,如何在这片迷雾中找到方向,重新点燃内心的火。首先,承认并接纳这份迷茫,别跟它较劲。 越是想摆脱它,它越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