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主权真的高于人权吗?

回答
主权与人权的孰高孰低,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议题,在国际法、政治哲学和国际关系中长期存在讨论。简而言之,主权和人权之间并非简单的“高于”或“低于”的关系,它们是两个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在实践中常常会产生张力,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下权衡和平衡。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主权的定义和历史演进:

传统意义上的主权: “主权”这个概念在近代欧洲逐渐形成,其核心在于国家拥有在其领土内实行最高权力,并且不受外部任何干涉的权利。 这意味着国家拥有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的绝对权威。
“洛克霍布斯”式的国家主权: 早期启蒙思想家如霍布斯强调国家主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个人为了安全将一部分权利让渡给国家,国家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洛克则强调主权源于人民的同意,但依然认为国家主权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基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被认为是现代国际体系的开端,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原则,各国对其内部事务拥有排他性的管辖权,其他国家不得干涉。
“民主主权”的兴起: 随着民主思潮的普及,主权的概念也开始与“人民主权”联系起来,认为主权最终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并且受到人民的制约。
国际法与主权: 国际法在很大程度上尊重国家主权,例如不干涉内政原则。但同时,国际法也对国家行为设定了规范,例如禁止侵略、种族灭绝等。

二、 人权的定义和发展:

人权的核心理念: 人权是指所有人生而拥有,不因种族、性别、国籍、民族、语言、宗教或任何其他身份而有所区别,普遍存在并应受尊重和保护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它强调的是个体作为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
历史上的人权倡导: 从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到启蒙运动中的天赋人权(如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再到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宣言,人权思想一直在不断发展。
国际人权法的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纳粹德国的反人类罪行促使国际社会深刻反思,催生了以《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为基础的国际人权法体系。《世界人权宣言》虽然在法律上并非强制性的条约,但其影响力巨大,成为衡量各国人权状况的基准。随后,一系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人权公约陆续出台,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

三、 主权与人权之间的张力与互动:

当我们将主权和人权放在一起讨论时,就必须面对它们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和张力:

1. 国家主权是否允许侵犯人权?
传统观点: 严格遵循国家主权原则的国家,可能会认为对本国公民人权的干预属于“内政”,其他国家无权干涉。这是国家主权至上论的逻辑延伸。
人权至上观点(或修正的主权观): 许多人权倡导者和国际法学者认为,人权是超越国家界限的普适价值。当一个国家严重侵犯其公民的基本人权,甚至构成种族灭绝、战争罪、危害人类罪等国际罪行时,国际社会就有权进行干预,这并不否定主权,而是将主权置于“负责任”的框架下。他们认为,真正的国家主权应当建立在尊重和保护其人民人权的基础之上,否则这种主权是“虚假”的或“失效”的。

2. 干涉内政原则的挑战:
《联合国宪章》第七条规定了联合国安理会可以在面临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时采取强制措施,这其中也包括了在某些情况下,对国内局势的干预,例如制裁、军事干预等,这些干预往往与保护人权或防止人道主义灾难相关联。
“保护的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原则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要回应。R2P原则认为,主权国家负有保护其人口免受大范围屠杀、战争罪、种族清洗和危害人类罪的责任。如果国家未能履行这一责任,国际社会有权采取必要措施,包括强制措施,以保护其人民。然而,R2P原则的实施仍然存在争议,特别是关于军事干预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3. 人权作为国家主权的内在组成部分: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权并非国家主权的对立面,而是国家合法性及其主权的内在组成部分。 一个负责任的、合法的国家,其主权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能够有效地保护其公民的人权。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做到这一点,其主权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
例如,一个国家的宪法往往将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作为国家的基本职能。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行使主权,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实现对人权的保护。

4. 国家利益与人权价值的平衡:
在实践中,各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往往会在维护国家主权(包括经济利益、安全利益等)和促进人权之间进行权衡。
一些国家可能以“尊重主权”为由,拒绝接受关于其人权状况的批评,并以此来捍卫其国家利益。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将人权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对被认为侵犯人权的国家施加压力。

四、 结论:

主权和人权并非处于简单的“谁高于谁”的线性关系。它们是两个具有不同根源和功能的概念,但在全球化的时代,它们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和相互渗透。

从根本上说,人权是关于个体的普遍权利和尊严,而主权是关于国家在其领土内的最高权威和不受外部干涉的权利。
如果从“绝对权力”的角度来看,传统主权论者会认为主权高于一切,因为它是国家存在的基石。
然而,如果从“合法性”和“责任”的角度来看,人权可以被视为衡量国家主权是否“正当”和“有意义”的重要标准。 一个漠视甚至践踏人权的国家,其主权的正当性会受到严峻挑战。
现代国际社会的主流趋势是寻求一种“负责任的主权”的理解,即国家主权并非一张“免罪符”,不能以此作为侵犯人权和危害国际和平的借口。 国际法的发展,特别是人权法的进步,正在逐步限制国家不受约束的主权。

因此,更准确的理解是:

人权是普适的、属于所有人的,其价值独立于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是国家治理的组织形式和权力基础,但其行使不应以牺牲基本人权为代价。
在理想情况下,国家主权应该服务于人权,成为保护和实现人权的有效工具。
当国家主权的行为与基本人权发生严重冲突时,国际社会有责任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干预,以维护普遍人权价值。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它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被讨论、辩论和塑造的议题。理解主权与人权的关系,需要我们认识到两者各自的内涵、历史渊源,以及它们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动态互动与张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修宇 答主高赞答案写的很好了。

但我必须指出一个问题,部分人跑进他的回答下疯狂的发怒指责,全然不知他们的愤怒本就在该答主答案中存在答案。

你可以说现在的国际秩序就是一坨shi,对,你说的太对了,你可以说北约帝国主义集团摸黑中国,吸血全世界。

对啊,谁反对这一点,去支持帝国主义的国际秩序本就是令人作呕的。

你看到了问题的表象,但你没有想过事情的深层原因?

对,是不是大胡子的马叔叔已经告诉你答案了?我们要怎么做?

答主的话很显然,

不要承认主权不在民的政权和国际秩序。

中国可以做一个更美好的人类世界秩序的保卫者,国内某些人却反其道而行,完全放弃国际秩序,妄图制造一个没有中心国家的互相弱肉强食的野蛮世界。

可惜许多人似乎不承认这一点。

“伊拉克,侵华战争你忘了?”他们绞尽脑汁,全然不顾答主所说。

似乎其实主权不在民也行,

问题似乎不在这里,似乎承认主权不在民的秩序也不是坏事。

我不得不怀疑,会不会他们心知肚明自己就是一个渴望本国建立新北约集团的人罢了?

user avatar

从理论上说,主权应该在民。如果主权不在民,那么这个主权本身就是不合法的。如果主权在民,那么主权人权两者之间不应该有本质的矛盾。在主权在民的社会,侵犯主权那就是侵犯人权;同理,本应该由民众掌握的、用于保护民众权利的主权,一旦被用于侵犯民权,那么它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当然,从实践上来说,自然不会这么简单。像沙特、朝鲜等国家尽管没有沾上“主权在民”的边,但是作为联合国承认的主权国家,其政府目前仍然会被国际社会视为主权的行使者——这也造就了现代社会人权主权之间的张力。国际法总体来说是在一个本来没有规矩的无政府状态里人们渐渐和稀泥拼凑出来的一套体系,充满了对现实的妥协,在诸多互相冲突的原则之间寻求平衡。主权至高无上与人权不可侵犯,两者尽管在现在会存在冲突,但都是国际法的核心精神。总得来说,两者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排序方案,两者谁优于谁取决于具体的情况。

在人权问题不严重的情况下,国际社会还是首先尊重主权原则的。这是因为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敢自称自己在人权方面是完美无瑕。如果对于一些并不那么触目惊心的问题,国际社会都摆出一个“人权高于主权”的态度,那么无疑是违背了不干涉内政原则。要是今天A国拆迁没安置好联合国制裁一波,明天B国高考录取歧视了联合国再调查一波,那么联合国就真的成世界政府而非国际组织了。

但是主权并非无边界的。当出现了严重的屠杀与种族灭绝的情况时,国际社会是承认“保护的责任”的。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自然有义务干预主权国家内部的冲突,维护和平保障安全。如果对主权国家内部的严重暴行不管不问,以一句“不干涉内政”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终导致的只会是像卢旺达屠杀这样的惨剧。

user avatar

当某国存在大规模侵犯人权的灾难,威胁到国际安全时,主权不能成为侵犯人权的保护伞。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认为:“联合国应该以人民的名义参与和影响国际事务,而这个权力不会受到任何国家主权的影响”。(1)联合国有权实行人道主义干涉,以预防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国内对待人权可以有国际性的效果。人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国内的权限,而是国际法和国际舆论的一部分。”(2)“在一国境内发生的侵犯人权的事件,可以被解释为是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因此,安理会可以授权使用武力以阻止这种侵犯发生。”(2)

“联合国宪章中规定了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原则和不使用武力原则。但这些原则都不是绝对的。宪章和其他国际文件中也有关于保护人权的规定。根据宪章,任何国家为人道主义目的的单方的干涉是禁止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目标国的主权在当今国际社会的价值高于其居民免于遭受种族灭绝或大规模屠杀的人权。人道主义干涉直接对传统国际法上的国家主权原则提出了挑战。”(2)

当然,人道主义干涉存在被滥用的可能,可能沦为霸权主义的工具,但是任何规则都存在被滥用的可能,因此“被滥用”不应成为否定某一规则的唯一理由。我们不应反对人道主义干涉本身,应该仅仅反对人道主义干涉的滥用。

“在联合国宪章之下,除自卫之外,没有联合国的授权而针对别国使用武力是非法的。这种对武力使用的授权严格限制在宪章第七章之内。如果授权使用武力的决议想要在安理会得到通过,这种国内的人权侵犯必须已经上升到了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层面。因此,联合国在授权国家使用武力上是受到严格的限制的。联合国的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国际政治上的审慎原则,在制度层面保障了人道主义干涉不会随便被拿来当作借口使用。即使是在“保护的责任”理念之下,人道主义干涉也必须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方能进行。”(3)

以种族隔离问题为例,“联合国的介入可以追溯到1950年。联合国组织了一个委员会研究种族隔离的国际影响,而且通过了几项决议要求南非改革其实践。联合国介入的转折点是1960年3月21日的沙佩维尔惨案发生之后。在那次事件中,南非警察向手无寸铁的示威者开枪,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惨案。事件后,南非政府还包围和监禁了这次政治运动的领袖。

沙佩维尔惨案之后的4月1日,安理会通过决议,指出:此种情势构成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允许联合国采取第七章的强制措施对此事进行处理。1963年8月和12月、1964年6月 ,安理会就此事继续进行讨论,并通过决议,呼吁对南非实行自愿性武器禁运。

70年代,联合国采取了在前20年难以想象的行动。它宣布种族隔离是一项国际罪行;1974年第29届联大中止了南非出席联大的资格;建立了反对种族隔离特别委员会;1977年联合国决议认为1963年的武器禁运是第七章的行动,并将自愿性武器禁运改为强制性武器禁运。这些行动表明,种族隔离是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也就是说联合国可以根据宪章第七章对其会员国采取强制行动。”(2)

虽然人道主义干涉可能会沦为帝国主义干涉,但“在特殊情况下,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对于防止某些地区大屠杀、种族清洗或民众革命被独裁政权血腥镇压而言,至关重要。”(4)“在没有可用替代方法来防止大规模屠杀的特殊情况下,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可能是消除威胁所需的“较小邪恶的一方”(lesser evil)。”(4)

引用文献:

(1)转引自《安南:联合国的尊严

(2)【国际关系】李红云:人道主义干涉的发展与联合国

(3)联合国实行人道主义干涉的阻碍——兼论人道主义干涉的选择性问题

(4)思想周报丨傻瓜们的“反帝”;墨西哥选举与死亡威胁

user avatar

许多“主权高于人权”的支持者(包括这个问题下),认为主权完整的国家才能保障国民的人权所以主权高于人权。

但不觉得这很诡异吗。

这就好像说乌龟壳高于乌龟、盾牌和盔甲高于骑士一样。

user avatar

这二者完全不是一个类型,一个是权力,一个是权利,怎么比?

就好比把人和氧放在一起比个高下,是氧的地位高,还是人的地位高?

user avatar

这俩不冲突,如果一个国家强行将两者对立,证明这两者里有一个他没有

user avatar

主权是历史延续的概念

人权是一个近代民主政治催生的政治概念

之所以会有人权概念

之所以强调近现代的民主政治

乃是因为人,现代政治法律社会意义上的人,拥有现代国家宪法权利的人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才出现的概念

当代的人,与生物学分类科目灵长目下的一个种,与中国的民/人民不是同质的概念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产生的人的观念以及相伴的平等、自由、独立、尊严、人格、联合公正公平等权利概念共同催生了人民主权(民主)的现代国家观念。换句话说,现代国家之所以强调民主二字(无论中国网友如何污蔑鄙夷排斥民主,蔑称其为免煮,民主二字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重要的内容,是中国宪法标榜的国家制度,是所有曾经和仍然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名中都申明的属性),就是因为现代国家与古典君主体制根本性的区别就在于,现代国家是人民主权的国家,是一个由平等、独立、自由的个人组成的联合体/共同体,是组成这个共同体的个人捐出的个人权利的集合体,是本属于每个平等个体的权利综合。

所以么,严格讲,现代国家的主权就是人权,就是人民的权利集合。从这个角度说,主权源自人权,主权为了人权,主权即人权,笼统而草率地说,人权高于主权是绝对真理。当然,这有条件,就是这个主权所属的国家必须是现代国家。其实这只要考察任何现代国家的宪法就够了,事实就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宪法唯一目的就是保障这个国家的公民权利,而绝无以某些理由损害公民权利的条目。当然,具体到每个具体的个人、团体、组织之间的权利关系,必定是复杂具体又可能相互冲突的,现代国家在维护权利这件事上也必须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才算实现公民权益的保障,而这在实操中必定是一个复杂精细又可能充满误解和怨忿的过程,不过这不妨碍大的根本性结论。

历史地看,现代国家的主权观念也不是一步到位地落脚到平等个人的权利集合的概念上,而是经历了百多年的阶级阶层团体组织的博弈厮杀,甚至血流成河才在发达国家形成今天的平和共识。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一共识至今仍在磨合中。所以,就实践而言,人权高于主权对于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情况而言都是不成立的。

但无论如何,现代国家奠基性的政治伦理是:主权在民。

这四个字确认了一个事实:就权力的源泉而言,就一个国家内部而言,人权第一!这是基本的现代共识。

国际政治的情况约略不同

现代社会的国际关系并不像国家内部那样贯彻了一条清晰的权力改易之路,而是历史延续和国际政治博弈的现实缔造了国家间权力和利益格局。国家关系中,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就不那么清晰,也没有一致的共识。而“主权高于人权”的观点来自世纪之初布莱尔/克林顿时代提出的一项国际主张。就实践而言,“人权高于主权”的观念固然有其历史背景,政治目的和国际关系的利益考量,也被我党长期批判。但就理论而言,很显然,如果主权在民的国内政治第一目的就是保障公民权利,那么国际关系中以人权为第一着眼点,就是一种逻辑自洽。无论现实政治暂时地看来多么不允许我们接受“人权高于主权”的政治实践,作为理论和理想,任何一个有理性良知的现代人在憧憬未来时,都没有理由拒绝这个观念。不为别的,就为其逻辑力量。

user avatar

人权与主权是两个概念,主权对立的是殖民,失去主权就是沦为他国殖民地和附庸,这是国家为对象的概念。人权对立的是奴役,失去人权就是沦为他人的奴隶,这是公民为对象的概念。人权与主权是并存不可缺一的关系,二者之间建立矛盾对立关系,非要其中二选一不得并存,这是在偷换概念。主权与人权之间没有高低先后顺序,二者皆为最高等级的优先项,主权是人权的大前提,人权是主权的保障。

把人权与主权区分开是殖民主义者的阴谋,殖民者希望被殖民者相信没有主权也可以拥有人权。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主权不代表没有人权,只要当地公民得到平等地位和保护,各项权利没有被侵犯,生存、生育、教育、就业以及语言文字文化宗教等的权利得到了保证,那么人权就得到了保证。可问题是这只是个理性状态,现实中不会出现的。因为没有了主权,没有了自我保护,外来者就会软硬手段搞压迫,种族屠杀分派女性直接消灭其他族群,或者推行同化取代民族及认同语言文字文化乃至限制人口增长来间接的消灭其他族群。如果殖民者有那么好心,拥有保障别国公民人权的大善心,就不可能发动战争屠杀那么多人来搞殖民。因此没有主权不可能拥有完整的人权。

而把主权与人权之间搞对立是暴政者的阴谋,暴政者希望利益保护主权的名义让公民接受失去人权。没有人权的主权,只是压迫奴役者从外国殖民者变成了本国暴政者,虽然没有了外国殖民者及其压迫奴役,可暴政者依旧在侵犯公民人权,公民的生存生育教育就业和语言文字文化权利被侵害得不到保证,公民依旧是被人剥削奴役的奴隶,公民和民族的命运由暴政者主宰,主权跟奴隶没有什么关系,不保护公民人权的主权,本质上跟殖民统治没区别,只是不是外国人殖民罢了。不保证公民的基本人权,侵犯生存生育教育就业权利,不认可公民的民族身份和语言文字文化,这不是祖国干的事。

所以,人权与主权是并存的最高等级 ,主权是人权的大前提,没有主权不可能有人权,人权是主权的唯一保障,没有人权无法保持主权。

user avatar

不是,当你对我人权产生威胁时候,我当然可以灭你满门

user avatar

这个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单一准则无限使用,不过我发现美国的价值观大概是这样的:

毒邵的人权>统邵的人权>该国主权。

乌克兰人的人权>乌克兰的主权>东乌克兰的人权

美国联邦主权>南部11个州的白人人权>其它国家人权>其它国家主权

user avatar

那绝对是人权高于主权啊,早就看联合国不爽了。

中国14亿人,在联合国只有一票,什么三万人的基里巴斯岛国,也是一票,就因为他三万人算一个主权,这合理吗?中国有14亿个人权,他只有3万个人权,为什么要跟他平等?

应该废除联合国,建一个“联合人”,按人头投票,而不是按主权。只要中国和印度都同意的情况下,基本上一件事就能推行了。中国14亿人,印度11亿,世界不过70亿人。

比如,世界陆地面积15000万平方公里,中国和印度联合提案,按人头平均,中国把国土从960万增加到3000万平方公里,印度增加到2100万平方公里。这非常人权,手里有中国印度25亿票,剩下45亿中拿到10亿就能通过。

主权体系下国家辛辛苦苦打仗,不就为那点土地。人权体系下投票就能拿到3000万平方公里,我们已经等不及了。

——————————

老实说,这不就是那个肉体和灵魂的古典老笑话吗?灵魂纯洁,肉体肮脏,问要肉体还是要灵魂?回答要灵魂,就一刀下去,纯洁的灵魂飞上天国了。发明“主权vs人权”话术的搞不好是Christian School毕业,很可能听过这个老笑话。

道理一模一样,西方人权纯洁,东方主权肮脏,问要主权还是要人权?回答要人权,就一炮下去,纯洁的人权飞上天国了。

因为主权国家是目前唯一的人权载体,正如肉体是灵魂的唯一载体。杀死肉体,灵魂在哪里?杀死国家,人权自然也飞升掉了。你不可能指望跨国公司作为人权载体吧。跨国公司的法律、军队在哪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主权与人权的孰高孰低,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议题,在国际法、政治哲学和国际关系中长期存在讨论。简而言之,主权和人权之间并非简单的“高于”或“低于”的关系,它们是两个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在实践中常常会产生张力,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下权衡和平衡。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主.............
  • 回答
    “人权高于主权”这个说法在美国国内确实存在,而且在外交政策讨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要说“美国人真的认为”人权就绝对、普遍地高于主权,那就过于简单化了。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同的美国人、不同的政治派别、甚至同一拨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此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1..............
  • 回答
    当然会,而且主板对内存频率的“限制”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话题,它涉及到多个层面的技术和设计。不是简单地说“主板不支持”就能概括的。核心原因:信号完整性和稳定性内存的信号传输速度非常快,每一条数据线、地址线、控制线都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精准地传递信息。主板作为连接CPU、内存、显卡等所有组件的“骨架”,.............
  • 回答
    “信主真的对吗?”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触及到的是信仰、人生意义、个人经历以及对世界理解的方方面面。想要详细地聊聊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它。首先,我们得明白“信主”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通常,“信主”指的是相信一个或多个神灵的存.............
  • 回答
    素食主义,这个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清新和责任感的词语,时常被推到聚光灯下,与“拯救地球”、“绿色未来”等宏大叙事紧密相连。那么,一个人的餐桌选择,真的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星球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吗?这绝非一句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生态系统、经济结构以及人类社会自身的行为模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有深度。要判断这几个答主是否在同一个“层面”,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的回答,从内容、角度、深度、逻辑、表达方式乃至潜在的思维模式等多个维度去审视。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观点是否一致”来衡量,更重要的是看他们是否在同一个认知框架下,是否能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碰撞。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抛开预设.............
  • 回答
    粉丝行为上升正主,这事儿,怎么说呢?从情理上讲,有点站不住脚。但现实里,你又会发现这事儿屡见不鲜,甚至有时候,还挺有“效”的。所以,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粉丝和正主,是两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责任和权力。 正主,也就是我们说的明星、偶像、公众人物。.............
  • 回答
    猫咪对主人有没有感情?这个问题呀,估计每个养猫的人心里都藏着一个答案,但又总是想再确认一下。毕竟,猫咪不像狗狗那样,一见到你就扑上来摇尾巴,它表达感情的方式实在是太……内敛了。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来想想猫咪是怎么跟我们“交流”感情的。那些看似“冷淡”的背后,可能藏着深情猫咪的祖先是独居的猎手,它们不.............
  • 回答
    主机游戏是否容易让人沉迷,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虽然部分玩家认为主机游戏相对不易沉迷,但这并非绝对,其背后涉及平台特性、游戏设计机制、用户行为模式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平台硬件与使用场景的限制1. 物理设备的“不可移动性” 主机(如PlayStation、Xbox、Sw.............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主机圈里真的很看不起原神吗?”,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概而论的“看不起”就能简单概括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相当一部分的核心主机玩家群体中,确实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看不上”。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个现象背后的一些原因。首先,得说说“主机圈”的定义。.............
  • 回答
    印度历史的丰富性确实常常让人将其与传说混淆,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历史“主要”由传说构成。更准确地说,印度历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其中神话、史诗、口述传统与考古发现、铭文、文献记载等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印度过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看:1. 口述传统的强大.............
  • 回答
    要说见到领导主动问好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那可就有点绝对了。凡事都讲究一个度,讲究一个方式方法,问好这件事也不例外。先说说主动问好,它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好处: 留下积极的第一印象: 谁都喜欢有礼貌、主动、积极的人。在领导眼里,一个主动打招呼的下属,至少显得比较懂事,懂得职场的基本礼仪。尤其是在一.............
  • 回答
    作为一名科技爱好者,我一直关注着华为P50系列。如果华为真的决定主推4G版本,这无疑会引发不少讨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华为P50系列是否还值得购买?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并且尽量避免那些“AI味”十足的陈词滥调,而是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5G普及的大趋势。现在我.............
  • 回答
    .......
  • 回答
    “舌战群儒”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这本小说,讲的是诸葛亮在东吴,面对孙权帐下众多文臣武将,如何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他们联合抗曹的故事。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那些被诸葛亮“辩倒”的儒生,在当时是否真的主张投降,或者说他们当时的真实心态是什么,其实比小说里描绘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白,《三国演.............
  • 回答
    当然,战斗机在现代战争中完全具备主动中断通讯的能力,这并非什么玄乎的科幻概念,而是基于军事需求和技术进步的现实操作。与其说是“中断”,不如说更准确地描述为“压制性电子对抗”或“电子干扰”,有时也直接称为“电子战(Electronic Warfare, EW)”。这背后的逻辑和目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
  • 回答
    “女生真的不会主动吗?”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像一团纠缠的毛线球,解开了又好像绕得更紧了。很多男生会这么问,带着点困惑,又带着点期待。而我作为女生,听到这个问题时,心里也总会泛起一阵涟漪,因为答案其实比“是”或“否”要复杂得多。首先,得承认,从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性别角色来看,很多时候,“主动”这个词似.............
  • 回答
    冯远征老师主演《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之后演艺生涯是否“毁了”,这个问题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简单一句“毁了”或者“没毁”,都太片面了。要我说,这事儿挺复杂的,像是把一把双刃剑,既成就了他,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副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部剧有多么“炸裂”。在当年,这部剧简直就是现象.............
  • 回答
    None.............
  • 回答
    关于播音主持专业就业到底有多难,这真是个让不少学子纠结的问题。咱们不搞虚的,直接来聊聊这背后的真实情况。说它“难”,肯定是有道理的。首先,岗位饱和度高。你想想,全国有多少高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有多少?而愿意或者说有机会进入传统意义上的“大台”(比如央视、省级卫视)的岗位,其实是非常有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