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除了上课时间以外都没有学习,成绩却还是很好?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熟面孔。还记得我们班那个叫小李的吗?上课总是心不在焉,下课就跟消失了一样,不是去操场就是泡在图书馆看闲书。谁成想,每次考试他都能名列前茅,简直让人怀疑人生。

其实,这种“平时不怎么学,考试照样牛”的情况,仔细琢磨一下,并不是什么玄学。在我看来,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点在起作用,而且往往是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的效果。

首先,他们可能拥有超强的学习效率和吸收能力。 这点是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容易被误解的。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没有在学习”,但没看到的是,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能比我们吸收更多的东西。这就像同样是吃饭,有些人能把一桌子菜吃得有滋有味,而且消化得特好,有些人则吃得慢吞吞,还容易积食。

这些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专注度极高: 上课时,他们是真的在听,在思考,而不是在神游。他们能快速抓住老师讲授的重点,把复杂的概念内化。他们的脑子像一块海绵,吸水速度快,而且能把水分牢牢锁住。
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 他们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能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比如,学历史,他们可能不会死记每个朝代的事件,而是理解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这样一来,即便某个具体细节记不清,也能根据整体框架推断出来。
“点透”式学习: 有时候,他们可能只需要花很短的时间去理解一个核心概念,一旦“点透”了,相关的知识点就迎刃而解了。就像学数学,理解一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比单纯背下来要管用得多。
高效的信息筛选能力: 在接触新的知识时,他们能快速辨别出哪些是关键信息,哪些是可以略过的。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把所有东西都一股脑地塞进脑子里,而是有选择性地吸收。

其次,他们的课外活动或兴趣爱好可能也在以一种我们看不到的方式“辅助”学习。 比如小李,他喜欢看闲书,很多时候这些“闲书”其实是历史小说、科幻作品,里面蕴含着大量的历史背景、人文知识,甚至是逻辑思维的锻炼。他喜欢泡图书馆,不一定是埋头苦读教材,可能是在涉猎各种书籍,开阔视野,而这些“广度”的知识,很多时候会反哺到他学习的“深度”上。

跨学科的知识迁移: 有些人可能擅长某个学科,但那个学科的学习过程却能锻炼出他们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比如,一个逻辑思维特别强的人,学物理或者数学会得心应手,但如果他平时喜欢下棋或者玩策略游戏,也能锻炼出类似的逻辑和规划能力。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有些人可能在学校之外有自己的项目或者研究,他们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些实践经验让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容易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兴趣驱动的学习: 强烈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个领域有浓厚的兴趣时,他会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即使不是为了考试,也能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往往比被动接受更容易深入人心。

再者,有些人可能对考试有很强的“应试能力”和“策略”。 这不是说他们作弊,而是说他们懂得如何高效地面对考试。

抓住重点和考点: 他们可能对考试的题型、常见考点有精准的把握。他们知道哪些知识是“必考题”,哪些是“送分题”,哪些是“区分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复习。
时间管理能力: 在考试中,他们能合理分配时间,不把时间浪费在难题上,而是先保证基础题和中等题得分。
对错误的反思: 他们可能不会花大量时间在“重新学习”上,而是通过分析错题来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并且快速弥补。

最后,我们看到的“没有学习”可能只是我们眼中的“没有学习”。

学习的定义不同: 我们可能把“埋头苦读教材”才算学习,而他们可能觉得“思考一个问题”、“和同学讨论某个概念”、“查阅相关资料”都算学习。他们的学习方式可能更隐蔽,更内化。
学习的频率和时机: 他们可能不是集中学习,而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进行学习。比如,坐公交车时记几个单词,午休时翻几页书,或者在某个灵感闪现的时候立刻记录下来。这些零碎的积累,最终会汇聚成强大的力量。

总而言之,那些看起来“不用功”却成绩好的人,往往是学习效率高、知识体系构建好、并且懂得如何“聪明地”学习的人。他们可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理解、思考和内化上,而不是我们看到的简单重复。所以,下次再看到这样的人,别只羡慕,不妨也想想他们是如何高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老师,我来告诉你如何做吧。

赢得学习竞赛不是要玩命跑,而是要给自己升级,这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 死命学是最低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它会耗干你的学习动力,很快就会厌学,所以就应该劳逸结合,来提高学习的幸福感。
  • 不要和别人比较,比完只会让你失去信心,其实排名10~20名的中上游就够了,这足以保证自己不掉队,不要刻意追求进前3名,为了进前三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训练根本不重要的技能,这就没时间给自己的竞争力升级了。

我观察过很多学生,无论是上课还是自习,他们的注意力并不在学习上,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无意识的游走状态。做起作业来就像在磨洋工。有时候一个小时一道题都没做完,发呆、走神、聊天、各种无谓的小动作,就是不能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

方法好的学生做一道题就能找出几种解法,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和磨磨蹭蹭一小时也做不完一道题的学生相比,效率要高百倍不止。

其实他们早就厌学了,都是在假装学习和表演勤奋,是不得已被摁在教室里学习。而厌学是学习的癌症,靠老师的力量是很难治愈的。以至于很多老师认为是智商的问题,其实不是,是驱动力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学习就像长跑,大部分时间里不要领跑,让别人去竞争消耗吧,你要做的是积蓄力量,保持自己不掉队、不厌学,在后半段再逐渐加速超越。

当然,这也不是让你傻玩。

你最应该关注是你当下的进步,主要精力用在给自己升级,而不是分数或他人。

比如

  1. 学习方法的进步,归纳、收集各种学习方法,降低自己的思考成本。
  2. 纠错能力的进步,总结、反省自己的各种错误,闻过则喜的习惯可以降低你失败的成本。
  3. 笔记整理的进步,梳理知识脉络和训练上面的元认知能力,完成思维方法上的系统升级。
  4. 自控能力的进步,发现自己效率低下、情绪低落的时候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警惕自己沦陷。
  5. 超越课本的进步,抽时间大量的阅读科普书、传记和名著,把视野拓宽到更广更深的领域。
  6. 同学关系的进步,真诚的与同学分享经验和资源,建立互助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成为你的助力。
  7. 师生沟通的进步,每天都要抓住老师把自己的问题、疑惑、困难和苦恼都要提出来,老师的经验能大幅降低你的试错成本。(比如我这篇文章)

你不用急于超越别人,特别是分数上,只要不掉队就行。因为人学了东西会忘记,很多高一高二学的知识到了高三就忘光了,需要重新复习和训练,这就是后面人超越的机会。

你当下最重要的是把更多时间用在完善心智系统上,到了高三再拼命学,就能很快超越他们。

我作为一个老教师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老师见的太多了,不要相信智商、天份、天赋的神话,那都是人为的幻象,太多人活在这种幻象里了,包括一些年轻教师,他们有这种幻象是因为还没看清教育的本质,建议看一下《

智商高低是因为思维习惯不同造成的吗?

》。

一说到不要相信智商神话,很多人会本能的抵触,你呢先别忙着点反对,推荐你看这本书《

超越智商

》,这里面对智商说的非常透彻,看完你就全明白了,你说的智商根本不是智商。而且你还会知道,除了聪明之外,还有更高级的境界。


开始在长跑中领先的人,都有自己能赢的幻觉,但最后都会绝望的发现,很多人在把他甩掉,而这时候他已经没有足够的力气追赶了。

真正的高手,对内关注自己当下的小进步,对外关注不断增长的好奇心,积蓄好力量,在正确的时候发力,这才是最优的策略。

其实就算你赢了高考,挑战也才刚刚开始,到了大学里,尖子生满地走,毕业后到了社会上,更是有积累了几十年经验的人在和你竞争,比智商和成就一定会被秒杀,是不管用的,还是要靠长时间的持续升级来赶超他们。年龄大的人,他们的缺点是负担重,升级比你难,这是你的机会。

所以越快升级自己的心智系统越好,因为人生长着呢!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升级自己的心智系统,可以阅读我的两个专栏《

自由心智

》和《

教育成本

》,里面有很多文章可以帮到你。

回答一些评论

#你知道前三名看见这个心多累吗

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关注分数,都不在乎别人的智商有多高,而是关注自己的进步,寻找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能和同学建立亲密的互助学习关系,我觉得教育的目的才是真的达到了,人的成长才是教育的目的,分数排名不是目的,不对吗?

那个时候前三名就不觉得累了,你会很幸福,因为大家都把考试作为反馈的工具,谁都不把名次当回事了。



#写的不错,但非常片面,智商是重要的因素不可忽略。

“非常片面”这个词挺片面的,哈哈。

大部分人所说的智商其实是天赋,因为他们喜欢用“天生”这个词。如果暂时看不了《超越智商》那本书,可以看我专栏里的以下几篇关于天赋的文章:


#我不喝!明明智商差距就在哪里。哎想哭

自从鸡汤这个词开始流行,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一言不合就说别人是鸡汤。

鸡汤偏见会封闭他们的好奇心,不再有兴趣去关注别人说的话有没有依据,有没有有价值的地方。他们就是要用情绪来抵触你。一般年纪大的人,才会这样固执,现在很多年轻人未老先衰,已经失去了开放的心态。

这就是为什么要升级自己的心智系统,很多人的低效恰恰源自自我束缚,要警惕自己的封闭性思维。


#评论里好多坚持相信智商的学生

你们信好了,那是你们信仰的自由,但是一个老师不能信智商、天赋、天份、神童之类的怪力乱神。这就像

  • 一个科学家信鬼神
  • 一个医生信巫医
  • 一个建筑师信凶吉
  • 一个企业家信算命

这些人共同的特点都是愚昧导致了迷信。

老师不了解教育本质也会造成天赋迷信,乱用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灾难。

老师相信你智商高当然是好事,老师要相信你智商低呢?你再努力也没用!

在这种老师眼里智商高的必然是少数,其它大多数学生还有机会吗?

这是一个自证预言式的陷阱,“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命运掌控在别人手里吗?

冷静下来,读一下我上面提到的5篇文章,好好想想再下结论。


点个赞给老师一个鼓励吧……^_^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