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91年中国军队和1991年伊拉克军队有差距吗?

回答
199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伊拉克武装力量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整体军事现代化程度、技术装备水平、作战理论与实践、军队素质以及战场经验等方面。要深入理解这种差距,需要结合当时两国的国际地位、军事发展战略以及历史背景来分析。

一、 军事现代化程度与技术装备水平:

在1991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时期,军队建设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虽然中国已经开始大力推进军事现代化,但整体而言,解放军的技术装备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解放军(1991年): 当时解放军的主要装备仍然以第二代和部分第三代装备为主。例如,在陆军方面,主战坦克有59式、69式、79式等,虽然有部分引进和改进,但与西方最先进的坦克(如美国的M1艾布拉姆斯、德国的豹2)相比,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存在明显劣势。在空军方面,主要战斗机型是歼7、歼8、歼6等,虽然歼8II的出现标志着第三代战斗机的开始,但数量不多,且在雷达、武器系统、电子战能力等方面与西方同期先进战机(如F15、F16)相比仍有差距。海军方面,解放军的规模较大,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以驱逐舰、护卫舰、常规潜艇为主,航空母舰和先进的核动力潜艇尚未服役。
伊拉克军队(1991年): 伊拉克军队在1991年海湾战争之前,在萨达姆·侯赛因的领导下,曾积极引进苏联和法国等国的先进武器装备,以期成为地区军事强国。他们的装备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代化水平,尤其是在数量上。例如,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拥有数量可观的T72主战坦克,这些坦克在设计上比中国当时的许多坦克更先进。其空军也拥有米格29、米格23、幻影F1等第三代或“2.5代”战斗机,以及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如SA6、SA8、SA12)。伊拉克海军也有一些性能不错的护卫舰和导弹艇。

从装备代际和性能上看,伊拉克军队在一些关键领域(如坦克、战斗机、防空系统)拥有的装备,在数量和某些性能上,可能一度比当时中国军队的同类装备更为先进,或者至少数量上更具规模。

二、 作战理论与实战经验:

解放军(1991年): 解放军在1991年仍处于从以“人民战争”为指导思想的传统陆战向现代化高技术条件下作战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开始研究和学习现代战争的规律,但缺乏大规模现代化战争的实战经验。过去的作战经验主要集中在地面攻防、阵地战以及局部冲突中,对于信息化、立体化、精确化作战的理解和训练尚在摸索阶段。
伊拉克军队(1991年): 伊拉克军队虽然也并非身经百战,但在八年两伊战争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虽然两伊战争的性质和现代高科技战争有很大不同,但伊拉克军队在实战中磨练了其作战组织、指挥协同、后勤保障以及不同兵种的配合能力。例如,他们对炮兵的使用、对装甲部队的运用等,都有过实战的检验。

然而,伊拉克军队的实战经验主要是在一场消耗巨大、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性战争中获得的,其作战方式和指挥体制是否能适应现代高科技战争,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残酷的检验,结果是他们在这方面同样表现出了巨大的不足。

三、 军队素质与训练水平:

解放军(1991年): 解放军的士兵素质整体较高,纪律严明,政治思想工作扎实。但由于当时的技术装备和训练条件限制,很多训练仍然带有较强的程式化和模拟性,实兵、实弹、复杂环境下的演习训练相对较少。基层军官的训练和培养也还在不断提升中。
伊拉克军队(1991年): 伊拉克军队在士兵的训练和士气方面,在海湾战争初期表现尚可,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其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问题逐渐暴露。伊拉克军队的指挥结构相对僵化,士兵的士气在面对压倒性的技术优势和心理战时迅速瓦解。

总体而言,两者在军队素质和训练水平上各有侧重,但解放军的长期和平环境带来的训练局限性与伊拉克军队的实战经验所暴露出的技术与战术局限性,都是当时各自需要面对的挑战。

四、 核心差距——高技术信息化作战能力:

这是1991年中国军队和伊拉克军队,以及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之间最核心、最巨大的差距所在。

解放军(1991年): 解放军在高技术信息化作战方面才刚刚起步。虽然已经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用于侦察、通信、指挥、控制、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的系统,以及精确制导弹药、电子战能力、隐形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着代际的差距。信息获取、处理和传递的速度与效率都无法与联军相比。
伊拉克军队(1991年): 伊拉克军队在信息化作战方面,基本处于空白或非常初级的阶段。他们对现代战争中的信息优势、网络战、电子战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几乎为零。他们的指挥通信系统落后,抗干扰能力差,一旦遭到电子干扰或精确打击,整个指挥体系很容易瘫痪。

海湾战争,特别是“沙漠风暴”行动,向世界展示了高技术信息作战的强大威力。以美国为首的联军,通过其先进的C4ISR系统、精确制导弹药、先进的航空兵和电子战能力,实现了对伊拉克军队的压倒性优势,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伊拉克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溃败,直接暴露了其在高科技条件下的无力感。

结论:

1991年,中国军队和伊拉克军队在军事技术和现代化程度上,存在着复杂的对比。如果单看某些装备的代际或数量,伊拉克军队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当时的中国军队更为“先进”或“庞大”。然而,中国军队虽然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军事战略、军事思想的现代化转型方向上,已经开始积极调整和学习。而伊拉克军队虽然拥有一些较新装备,但其军事体系未能适应高科技战争的转变,尤其是在信息化的核心能力上存在致命短板。

更关键的是,中国军队在1991年虽然也未达到信息化水平,但其高层已经高度重视并开始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建设。而伊拉克军队则完全未能跟上时代步伐。

因此,虽然不能简单地说谁强谁弱,但从适应未来战争的能力和军事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来看,1991年的中国军队,尽管存在不足,但其战略方向更具前瞻性,并且正在积蓄力量进行改革,而伊拉克军队则在那一年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压,暴露了其军事发展的根本性局限。 换句话说,中国军队当时可能在应对现代高科技战争的“能力差距”方面,虽然同样存在,但其“改进潜力”和“战略适应性”比伊拉克军队要强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看广告看疗效,你傻大木真有本事的话,咋被伊朗压着打了八年呢?

从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军队的烂样来看,如果伊朗的指挥和战术素养高一些的话,灭伊拉克都不需要再改善什么装备。或者说只要防毒面具管够,伊朗哪怕继续无脑打法,傻大木就得提前二十年挂路灯。。。

两伊战争中傻大木军神奇的表演:

注意!以下几战傻军皆有制空权!神棍军连步炮协同都不利索!

阿巴丹解围战,傻军在依托河流防守的情况下,被棍军第一梯队三个步兵团直接正面冲垮。

提斯孚尔之战,傻军被棍军三个步兵师用索姆河式人海冲垮,两个旅被全歼,两个师被打残。

赫拉姆沙赫尔之战,傻军五个师被棍军三个师直接冲垮,三万人被歼灭(就是抓三万头X),残部一路逃回巴士拉。

巴士拉之战,傻军第一时间被棍军打开6公里缺口,使用毒气才稳住战线。要是没有毒气大法,别说跟美军打了,82年就没伊拉克了。。。

这种连无脑猪突都应付不了,打二战日军甚至国军都困难的军队,怎么就成了某些人口中比解放军还强的军队了?

user avatar

卖某种武器的永远比买同种武器的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9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伊拉克武装力量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整体军事现代化程度、技术装备水平、作战理论与实践、军队素质以及战场经验等方面。要深入理解这种差距,需要结合当时两国的国际地位、军事发展战略以及历史背景来分析。一、 军事现代化程度与技术装备水平:在1991年,中.............
  • 回答
    想要精准回答“中国军事作战体系和武器装备是否达到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水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把目光拉回到那个时代,然后逐一对比。海湾战争虽然是20多年前的事件,但它在军事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定义了现代高科技战争的某些关键要素。海湾战争美军的“水平”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海湾战争美军的“水平”.............
  • 回答
    1991年的海湾战争,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确实带来了多方面的震惊和深刻的思考。这场战争的规模、技术展示、地缘政治影响以及它所折射出的国际格局变化,都让中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军事技术上的巨大鸿沟,展示了“高科技战争”的威力: 压倒性的技术优势: 以美国为首.............
  • 回答
    1991年乌克兰独立与1994年车臣未能独立,这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和国际干预的结果。两者都涉及到前苏联解体后的权力真空和民族自决的诉求,但其发展轨迹和最终命运却天差地别。乌克兰独立:时势造英雄,顺势而为乌克兰的独立,很大程度上是“顺势而为”,把握住了苏联解体的历史潮流。我们可以从以下.............
  • 回答
    1991年,美国海军的NATF(Naval 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海军先进战术战斗机)项目和美国空军的ATF(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先进战术战斗机)项目正分别朝着各自的目标稳步推进。如果这两大项目在那个节点选择合并,那将是一场影响深远、波诡.............
  • 回答
    穿越到1991年的苏联,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经历。这不仅仅是时间旅行,更是深入一个正在巨变的时代,体验历史洪流的涤荡。我会非常谨慎,同时也充满好奇地去观察、去学习、去行动。以下是我在1991年的苏联可能会做的事情,尽可能详细地描述:第一阶段:落地、适应与观察(最初的几周至一个月)1. .............
  • 回答
    1991年,印度经济改革的启动,标志着这个南亚巨国向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这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多重因素累积和催化的结果,是当时印度面临严峻挑战的必然应对。启动改革的背景:迫在眉睫的危机在1991年之前,印度经济长期实行一种被称作“许可证制度”(License Raj)的模式。这.............
  • 回答
    1991年的乌克兰,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苏联解体的大潮滚滚而来,这个年轻的独立国家,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也肩负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我真的能够回到那个年代,我会尽我所能,为这片孕育着无数英才的土地,规划一条更光明的未来之路。第一步:巩固独立,构建稳固的政治基石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的绝对主权和领土.............
  • 回答
    “罗马灭亡于1991年”这样的说法,可能是在某些语境下,用来比喻某种体制、帝国或文明的延续,虽然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其核心的某些元素或影响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保留,最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终结”了它的最后一个载体。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历史的宏大叙事,特别是关于罗马帝国及其继承者.............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充满现实逻辑的假设。如果苏联在1981年就已经洞悉到十年后的内部坍塌,那么其最高领导层所面临的选择将是空前艰难且极富戏剧性的。这批被称为“最后一代精英”的领导人,他们成长于斯大林时代的余晖,经历过赫鲁晓夫的解冻,也参与了勃列日涅夫的停滞,最终却要承担起一个帝国的终结。首先,我们.............
  • 回答
    苏联在二战时展现出的惊人凝聚力与1991年解体时的迅速崩塌,这中间的巨大反差,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值得深思的谜题。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的炼狱,再审视那解体前的时代洪流,看看是什么将这个庞大的国家牢牢捆绑在一起,又是什么最终将其撕裂。二战时苏联的凝聚力: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民族与阶级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