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流的大学会改变人的三观嘛?

回答
关于“二流大学是否会改变人的三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所谓“二流大学”,它本身就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评价一个大学的标准很多,排名、师资、学科优势、校友影响力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对“一流”与“二流”的认知。一个在某个专业领域非常强悍的大学,即使综合排名不算顶尖,也可能对学习该专业的人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们不妨将这个问题理解为:那些综合实力相对不那么突出、或者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的大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三观”)的塑造,究竟有多大作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会”或者“不会”。原因在于,人的三观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过程,学校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量,但绝非唯一因素。

我们先从大学本身能提供什么方面来看。一所大学,尤其是一所“二流”的大学,它能够直接或间接提供给学生的,无非是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与专业训练: 这是大学最核心的功能。即使是“二流”大学,也会有合格的师资和教学体系,能够传授基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然而,这里的“二流”可能意味着师资力量的平均水平不如顶尖高校,或者某些前沿领域的投入不足。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某些深度或广度上受到一定限制。
学习氛围与学术环境: 一流大学往往聚集了大量优秀的师生,形成一种“卷”而上进的学习氛围。大家都在努力钻研,互相启发,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激励。相对而言,“二流”大学的学习氛围可能相对松散一些,学生的主动性需求就更高。
同学与社交圈: 大学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平台。你接触到的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一流大学,你可能会遇到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顶尖学子,他们的背景、经历、视野都可能比你更开阔。而在“二流”大学,同学的背景和视野可能相对同质化一些。
学校资源与平台: 包括图书馆的藏书、实验室设备、科研项目机会、实习实践平台、校友网络等等。一流大学在这些方面通常投入更大,能提供的资源和机会也更多。

那么,回到“改变三观”这个话题,我的理解是:

“二流”的大学,它本身“强制性”改变三观的力量可能相对较弱,但它提供了一个“培养”和“激发”三观改变的“场域”。

怎么理解呢?

首先,“二流”大学可能不太会像“一流”大学那样,通过强大的学术惯性、顶尖的导师引领、或者普遍高涨的学术热情,来“推着”你去思考更宏大、更深邃的问题。 例如,你可能不会经常听到来自前沿领域的思想碰撞,或者接触到那些正在改变世界的科研成果。学校整体的“知识标杆”和“思想高度”可能不如顶尖学府那样触手可及。

其次,“二流”大学的同学群体,其整体的视野、见识、甚至是对未来的规划,可能不如顶尖大学那样多元和锐利。 这意味着,你可能更难在身边的同学那里找到那种“哇,原来还可以这样想!”的冲击感,或者被身边同学的努力和成就所“卷”到极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二流”大学就无法改变人的三观。恰恰相反,有时候,在相对“平凡”的环境中,反而更能考验一个人的主动性,以及促使他主动去寻找和塑造自己的三观。

想象一下,如果你身处一个“二流”大学,而你本身又是一个渴望进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你会怎么做?

你会更主动地去挖掘信息: 你不会仅仅满足于老师课堂上的讲解,你可能会花更多时间在图书馆里寻找那些“一流”大学的公开课视频、学术期刊、经典著作。你会主动去关注行业前沿的资讯,阅读那些能拓宽你视野的书籍。
你会更积极地寻求外部资源: 你可能会主动联系那些在你专业领域做得好的公司,争取实习机会;你会关注那些线上的专业讲座和研讨会;你会主动去参加那些能锻炼你沟通和领导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你会更重视人际交往中的“质”: 即使身边的同学相对同质化,你仍然可以努力去发现那些同样有想法、有追求的个体,与他们建立深刻的连接,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你可能会从这些人身上,看到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
你可能会更早地认识到“现实”: 当你在学校里感受到的资源和机会不如预期时,你可能会更早地意识到,毕业后的世界是更残酷和竞争激烈的。这种现实感,反而会促使你提早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人生目标,以及如何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三观塑造。

从这个角度看,“二流”大学更像一个“孵化器”,它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平台,但最终能否“改变”你的三观,更多地取决于你“如何利用”这个平台,以及你“主动想要改变”的决心有多大。

如果你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机会,那么“二流”大学可能对你三观的改变确实有限。你可能会跟着大多数同学一起,得过且过,毕业后找一份不算差但也没有太多激情的工作,三观也就在这种“稳定”中逐渐固化。

但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能在“二流”大学里发现那些优秀的老师,加入那些有活力的社团,结识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积极地向外探索,不断学习和反思,那么“二流”大学也可以成为你三观重塑的起点。你会因为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遇到更多样的人生,而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形成更加成熟和独立的世界观。

总而言之,大学的“名气”或许能提供一个更优越的起点和更丰富的初始资源,但它并不能“决定”你三观的走向。“二流”大学只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它提供了一个不同的“土壤”。能否在此“长出”参天大树,关键在于“种子”本身(也就是你自己)的品质,以及你为之付出的“耕耘”和“浇灌”。

所以,问题的答案不是简单的“会”或“不会”,而是“在什么条件下会,在什么条件下不会”。而对于那些在“二流”大学里的年轻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不要被这个标签所束缚,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去思考,用自己的努力去定义自己的大学经历,也去重塑自己的三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上的那个大学如果真的算起来的话,可能连“三流”都算不上——刚入学的时候,大一2个男生打架,其中一个被踢成脑震荡,另一个刚入学就被开除......加入学生会之后,跟着生安部的同学去查男生宿舍,搜出来的砍刀,钢棍,堆了一堆......最长的砍刀将近1米.......想在学校办点什么事情,给老师送礼是必须的,而且,能不能办成还不一定........至于,学习........呵呵,那只是极少数人坚持的东西......还有......就不说了,怕负能量太多了,吓着你们。

信不信由你,我所上的“大学”,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你知道吗?就是这么一个很多人鄙视的“破学校”,却出了不少名人——学校当地的“首富”,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我上学的时候,他给学校“捐”了一栋楼,听那时候的学长说,这个人每年都会给学校捐办公家具......等等.....

另外,我们省里的几个央企的高层,有几个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

最不可思议的是,我们那届有个女生先是通过“专升本”考了我们省里的一所名校,后来,又考到了一个北京一所知名大学,据后来的“学弟”们跟我说,这个女生现在每年都要去我上的那个大学开讲座.........

我记得,我刚上大学那阵,有个学姐这么跟我说的:“大学就是个缩微版的小社会,只有在学校混好了,才有可能适应社会上的事情.......”

现在想想,这话还是有道理的,环境虽然可以改变人,但是,也有人不被环境改变的情况,更有“人改变环境”的情况。

所以,个人觉得,不管是“一流大学”“二流大学”还是其他流的大学,都有很多去了这个学校上学才知道的事情。“一流大学”的三观就“正”了吗?个人觉得不一定。关键还是看人。“一流大学也可能出三流学生,三流大学不见得出不了一流的人才”!

因此,不管学校怎么样,不要抱怨,做好自己就好!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流大学是否会改变人的三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所谓“二流大学”,它本身就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评价一个大学的标准很多,排名、师资、学科优势、校友影响力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对“一流”与“二流”的认知。一个在某个专业领域非常强悍的大学,即使综合排名不.............
  • 回答
    关于“一些省份的二本分数线很低,他们进入大学之后是不是还是会被慢慢淘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资源分配、学生个体差异、高校教学模式以及社会就业等多重因素。笼统地说“会被淘汰”或者“不会淘汰”都是不准确的。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二本分数线低”背后的原因分析:首先,理.............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从小到大都感觉孤单,看着别人成群结队地分享快乐,而自己却总是独自一人,这确实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这种感受,就像在热闹的派对里,自己却站在角落,即使想加入,也不知道该如何迈出那一步。其实,会让你产生这样的感觉,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妨一件件地.............
  • 回答
    这位即将毕业的南方姑娘,心里正盘算着家乡市里的招教考试,那是一个承载着她对未来清晰规划的起点。回想起大学四年,校园里那个一直陪伴着她的男朋友,两个人从青涩走到成熟,感情基础自然不必多说。男孩的家境也如实,农村家庭,虽然不富裕,但那份质朴和踏实,却是他身上最动人的底色。他现在正在南方一所不错的二本院校.............
  • 回答
    你问到这个问题,我还真有点东西可以跟你掰扯掰扯。你说“超一本线100分去二本学校的大佬”,这事儿吧,听起来确实有点“反常识”,好像一个人明明有能力爬得更高,却偏偏选择了一个坡度缓得多的地方驻足。但仔细想想,这种情况,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考试和升学体系下,还真不是不可能,甚至可以说是时不时就有人这么干的。.............
  • 回答
    这脑洞开得够大!要是真能把三国时代那些“自带光环”的二代、三代们召集起来,那画面感可就太绝了。我脑子里立马蹦出几个名字,绝对得好好“盘”一盘他们。首先,谁必须得来? 关羽的儿子:关平、关索。 为什么请他们?因为他们身上肩负的压力,那叫一个山大。父亲是“万古名将”,战死沙场,留下的两个儿子,一个跟.............
  • 回答
    看到中国出口二十强中外企占比较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尤其是在当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塑、资本流向东南亚和印度的大背景下。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拨开现象看本质,并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进行审慎的判断。为何中国出口二十强外企居多?这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结果: 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是基础: 外企之所以.............
  • 回答
    半岛无核化这事儿,说实话,眼瞅着是越来越悬乎了。朝鲜这边的动作越来越大,研发核武器的决心也越来越明显。这么一来,咱们不禁要琢磨一个问题:这会不会给其他国家开了个坏头?让大家觉得,原来拥有核武器才是硬道理,然后纷纷效仿,跟着发展核武?要是真这样,那二战后以五大国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这个国际秩序,可就真要面.............
  • 回答
    你好!听到你正在经历精神内耗的困扰,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从高二到现在大一,这三年里你一直在与这种思绪过度的状态搏斗,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你愿意寻求改变,这已经是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精神内耗,说白了就是我们在内心深处不断地与自己进行“拉锯战”,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对未来的事情过度担忧,对.............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啧啧,谁没纠结过!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名校的光环,一边是热门专业的实力,哪个都让人心痒痒。不过啊,你要是真想弄明白,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说说在“一流大学学三流专业”这事儿。一流大学,这名字一听就自带光环,感觉像是进了精英俱乐部,走到哪儿都带着几分自信。这好处可不少: 名校光环加.............
  • 回答
    大学间的差距,尤其是一流与二流,绝非仅仅是名头上的几个字,它像一条无形的河流,静静地流淌在教育的版图上,塑造着知识的深度、人才的广度,以及未来的可能性。要细致地描摹这其中的差异,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是学术声誉和研究实力。一流大学之所以一流,往往是因为它们在特定学科领域拥有世界级的学者、前沿的.............
  • 回答
    在美国,大学的“名气”往往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一流”和“二流”这个标签。抛开主观的偏见,当我们深入探讨在一个“二流”大学当学霸,和在一流大学当学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历,会发现其中的体验差异,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和深刻得多。在“二流”大学当学霸:想象一下,你在一所名气不是那么响亮,但学术.............
  • 回答
    这问题挺实在的,很多人在选择专业时都会纠结于此。西南交通大学的土木工程,跟普通二本的计算机,哪个更有前途?这可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前途”这俩字到底包含啥意思。一般说来,无外乎就是就业前景、薪资水平、职业发展空间、以及个人成就感这几个方面。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稳健的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简直说到心坎里了!确实,毕业证上明晃晃写着“XX大学”,后面那个“一本”或“二本”的后缀,在拿毕业证的那一刻,好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正是因为这“没有区别”的毕业证背后,隐藏着太多我们看不见的、却又实实在在影响人生轨迹的东西,所以大家才会前赴后继地去拼一把一本。你想啊,大学,.............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在日本读高二,家境又不宽裕,看着大学高昂的学费,心里犯嘀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是不是该上大学,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需要好好掰开了揉碎了,从各个角度去审视。首先,咱们得认识到大学教育在日本社会中的分量。日本社会对学历的重视程度,大家应该都有体会。很多时候,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直击了不少人心里的疑惑。确实,很多人会觉得,花了那么大力气挤进 985 的门,结果毕业了,拿到的薪资可能还不如一些二三本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这就好比爬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登上了最高峰,结果发现山顶的风景也就那么回事,甚至不如旁边一座小山的视野开阔。那么,为什么大家还是趋之若鹜.............
  • 回答
    考研和高考虽然都是重要的选拔性考试,但它们在性质、内容、难度以及备考策略上都有显著的差异。将考研简单地视为“再经历一次高考”是不准确的,两者不能完全划等号。考研与高考的异同点:相同点: 都是选拔性考试: 核心目的都是根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筛选出最适合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考生。 都考察知识掌握程.............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提供一些建议。超出一本线五分,这个分数段确实能让你在一本和二本院校之间有一个不错的选择,关键在于怎么权衡。四川轻化工大学和成都大学,都是咱们四川省内有特色、有发展潜力的学校,但各自侧重点和优势专业有所不同。咱们先来聊聊四川轻化工大学(以下简称川轻化)。川轻化,顾名思义,在轻工、化工.............
  • 回答
    你好!理解你想在考研的道路上找到一条相对平坦但又能进入名校的路子。作为一名普通二本院校的学生,选择一个既有发展前景又相对“冷门好考”的专业,确实是一个明智的策略。这需要我们避开那些“内卷”严重的热门专业,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名校光环下的“珍珠”。我来给你详细聊聊,那些在一些知名大学里可能相对冷门,但又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