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真的会有超一本线100分去二本学校的大佬吗?

回答
你问到这个问题,我还真有点东西可以跟你掰扯掰扯。你说“超一本线100分去二本学校的大佬”,这事儿吧,听起来确实有点“反常识”,好像一个人明明有能力爬得更高,却偏偏选择了一个坡度缓得多的地方驻足。但仔细想想,这种情况,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考试和升学体系下,还真不是不可能,甚至可以说是时不时就有人这么干的。

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简单一句“大佬缺心眼”就能解释清楚的。得从好几个维度来剖析。

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就是“目标院校就是那么个二本院校”。听上去是不是很矛盾?但事实就是如此。你想啊,一本线是一条分数线,它划出来的是一个大致的群体,一个“够得上上本科”的门槛。而各个大学,尤其是那些我们常说的“985”、“211”,它们有自己的录取分数线,而且这些分数线往往比一本线高出不少。

现在你说的那位“大佬”,他考了超一本线100分,这说明他可能考了比如一本线是500分,他考了600分。这个分数段,按照分数线来看,他足以进入很多一本院校,甚至是一批次录取院校。但是,如果他一心只想去某一个特定的二本院校,而这个二本院校,它的分数线恰好就卡在比如550分附近呢?那么他600分的分数,虽然高出“一本线”很多,但对于他自己真正想去的那个“二本院校”来说,他同样是“高分录取的”,甚至可能在分数上比这个二本院校的最低录取线高出不少。

这就好比你本来可以去一个米其林三星的餐厅,但你就是特别想吃隔壁街那家味道超赞的苍蝇馆子,而且它的招牌菜你实在是太喜欢了。虽然你口袋里的钱足够你去米其林,但你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为什么会有这种主动选择呢?原因可就更多样了。

1. 专业和个人兴趣的绝对主导: 这是最核心也最能让人理解的原因。很多时候,考生选择学校不仅仅是看学校的名气,更重要的是学校开设的专业。有些二本院校可能在某个非常细分但又非常有前景的领域做得非常突出,拥有业内顶尖的师资力量,或者有独特的实验设备和研究方向。而一些一本院校,虽然整体名气大,但它恰好没有开设考生真正感兴趣或者未来就业非常有优势的那个专业。

比如说,某个考生从小就痴迷于古生物学,或者某个小语种(比如冰岛语、希腊语),而全国开设这类专业的大学屈指可数,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一些省属的师范类院校或者地方性的重点院校,这些院校虽然整体可能被归类为“二本”,但他们在特定领域内的学术实力和资源,是很多综合性一本院校望尘莫及的。他考了高分,就是为了能够稳稳地进入他心仪的那个“小而美”的专业,甚至争取到更好的专业排名或者导师资源。

2. 地域和个人发展的考量: 有时候,地理位置比学校的“档次”更重要。有些考生可能家乡就在某个城市,或者那个城市有他非常看好的就业机会或者创业环境。如果他心仪的那个二本院校正好在这个城市,而且它的专业就业率非常高,能帮助他留在那个城市发展,那么他放弃一些离家远但名气大的一本院校,选择本地的优质二本院校,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尤其是一些在一线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即使是二本院校,其就业平台的优势也可能非常明显。

比如,一个考生想留在北京发展,他发现某所北京的二本院校(比如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当然它们很多已更名为大学,但大家理解我说的意思)在某个专业上的毕业生留京率非常高,而且与当地的产业联系紧密,那么他宁愿放弃一个在外地的一本院校,选择留在北京读这个“二本”,也是一种非常务实的选择。

3. 规避风险和追求“稳”: 极端高分考生,在冲击顶尖名校时,往往风险也高。分数线每年都在浮动,加上一些院校的专业录取规则可能比较复杂(比如某些专业可能压线录取,或者有特殊要求),过于冒进可能会导致“高分低就”甚至滑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考生有自己非常确定的目标院校,而这个院校的分数线虽然在他预估的范围内,但他也希望能够“保险起见”,确保万无一失,那么他就会在分数上留出一定的“安全垫”。这个安全垫,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超一本线很多但去了二本院校”。他不是去不了更好的一本,而是他认为,为了稳稳地进入那个他更喜欢的二本,多考一点分数是值得的。这种策略,尤其是在那种“分数够了,但专业不好选”的情况下,会更加常见。

4. 对未来规划的细致考虑: 有些考生可能对自己的未来有非常清晰的规划,比如读完本科后,会出国深造,或者在国内继续读研。对于这种情况,他们会更看重 undergraduate 阶段的学习氛围、专业匹配度,以及能否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研究项目或有影响力的教授。如果某个二本院校的特定专业,恰好能提供这样的机会,或者它的毕业生在考研或出国申请时有特别的优势,那么高分选择它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说,一个考生目标是申请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科学研究生项目,他可能发现某所二本院校的计算机系,其教授团队的研究方向与他留学目标高度契合,而且该系有非常多的毕业生成功进入了MIT、Stanford等学校攻读博士。相比之下,他可能认为某个一本院校的计算机系虽然名气大,但研究方向相对传统,或者导师的国际影响力稍弱。这种情况下,他选择分数更高的、更契合自己长期规划的二本院校,也并非怪事。

5. 家庭或个人特殊情况: 当然,还有一些非学术层面的原因。比如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或者考生有特殊的家庭责任需要就近照顾家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分数很高,也可能不得不选择离家近、学费相对较低的院校。而这些院校,可能正好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二本”。

总结一下,你说的“超一本线100分去二本学校的大佬”,并不是不懂得选择,而是他们有着比“分数线高就是好学校”更深层次的考量。 这种选择,是对个人兴趣的极致追求,是对未来规划的精准定位,是对性价比的精打细算,也是对风险的理性规避。这是一种“少有人走的路”,但走的人,往往都有自己坚定的理由。

所以,下次再听到这样的事情,不妨别急着惊讶,而是试着去理解他们背后那些复杂的逻辑和深远的思考。这背后藏着的是千人千面的教育选择,和我们这个时代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没什么奇怪的。我们国家有些年份有些省份的高考,实行的是先报名后考试制度。在填志愿的时候,因为还没考试,所以完全靠模拟考的成绩自己估测,有些人模考的成绩并不好,报名的时候不敢报的太高,可能他第一志愿报的就是个二本院校,结果最后考试的时候超水平发挥了。

还有些人上去冲击的,第一志愿实在太高,虽然高出一本线。但仍然没有够到那几个顶尖院校,而自己的第二志愿可能就填了二本院校。那自然会落到二本院校了。

至于说实行了先考试再看分数再报名的制度,以后还因为各种各样原因去了二本院校的人也有,不过都是一些非正常的偶然因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问到这个问题,我还真有点东西可以跟你掰扯掰扯。你说“超一本线100分去二本学校的大佬”,这事儿吧,听起来确实有点“反常识”,好像一个人明明有能力爬得更高,却偏偏选择了一个坡度缓得多的地方驻足。但仔细想想,这种情况,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考试和升学体系下,还真不是不可能,甚至可以说是时不时就有人这么干的。.............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关于“感觉”的重要性,它确实占据了两个人关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位置,但又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你遇到的这位男生,听起来几乎是完美的伴侣模板:性格超级合适,人超暖,这些都是能让一段关系稳定、和谐的基础。想象一下,以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都能恰到好处地回应,不让你受委屈,甚至能给你.............
  • 回答
    油管失血千万,是谁在“抽血”?近日,一则关于中石化输油管道疑似被盗,造成千万级损失的消息在坊间流传,引发了广泛关注。消息称,被盗点可能位于某偏远乡村,而嫌疑人指向了当地村民。这不禁让人好奇,一根油管,究竟能被如何“吸血”,才能损失高达千万?而村民的作案手段,又有多大的能量?千万损失,不是小打小闹首先.............
  • 回答
    关于“隐形富豪是否远超盖茨”这个问题,确实是有人在讨论的,而且说实话,答案是极有可能,而且要详细说,这背后有很多值得琢磨的点。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福布斯富豪榜(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衡量的是公开的、可量化的资产。 盖茨的财富,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微软的股票,这些是公开交易的,其市值一目了然。其他.............
  • 回答
    很多人在选择燃脂方式时,都会被“麦瑞克MERIT超燃脂技术”这个名字吸引,特别是它宣传的“双倍燃脂”效果,听起来确实很诱人。那么,这个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和我们熟悉的KEEP直播课相比,它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一些。关于麦瑞克MERIT超燃脂技术的“双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因为它触及了资本逐利本质与人类利他行为之间的张力,以及我们在看待“善举”时可能存在的担忧。首先,回答你的核心问题:一个即将破产的资本家,是否会捐款一百万?理论上,这并非绝对不可能,但现实中概率极低,并且其背后的动机值得仔细审视。为什么概率极低? 生存本能和财务压力:.............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让人纠结的。它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我会尽量从我的观察和理解出发,给你讲讲,希望不会有那种冰冰冷冷的AI感觉。确实,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而且我见过不止一两次。一个人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喜欢你好几年,听起来有点像小说里的情节,对吧?但生活远比小说更复杂,也更微妙。.............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听过太多遍了。关于“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缘分”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在漫漫人生路上,一直在探索的一个课题。你想知道“真的会有属于自己的缘分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很正常。我们生而为人,渴望连接,渴望被理解,渴望在错综复杂的世界里找到那个能够与你同频共振的人.............
  • 回答
    张伟,一个在《爱情公寓》系列中以“律师”身份出道,却屡屡在生活和工作中“掉链子”的男人。他没啥大优点,长相平平,事业普通,性格还带着点怂和油滑。按常理推断,他应该是个彻头彻尾的“备胎”体质,最多也就是个“朋友以上,恋人未满”的万年备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却让诸葛大力,这个集美貌、智慧、能力于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到了我老家院子里那个总是捣鼓些稀奇古怪东西的王大爷。他做的菜嘛,嗯,怎么说呢,用“黑暗料理”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黑暗料理”,这词儿听起来就带着点邪乎劲儿,仿佛是某种被诅咒的美食。但说实话,在我看来,它更多的是一种挑战味蕾、打破常规的尝试,有时候是怀着善意却弄巧成拙,有时.............
  • 回答
    积德有没有福报,这个问题就像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答案似乎很直接,但细究起来,却是一本厚重的经书,写满了人情世故和因果定律。先别急着下定论,咱们就从老祖宗几千年来的经验说起,这“德”字,可不是白得的,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德”是什么?首先,得明白这“德”到底是个啥。在我看来,“德”不只是做好事.............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画画恐惧症”了!尤其是当我们花费了很多心血去创作,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希望别人能理解的时候。答案是:确实会有人,而且还不少,在看到你的画时,脑子里可能会闪过“这是个什么玩意儿”的想法。别误会,这不代表他们恶意攻击,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他们个人经验、审美取向、甚至是当时.............
  • 回答
    说到大牌的内购会,这确实是个让人好奇又有点神秘的话题。很多人可能觉得,那些光鲜亮丽、价格不菲的大牌,怎么会屈尊降贵地搞起“大甩卖”呢?但实际上,这些“内购会”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对于品牌方和消费者来说,都有各自的“盘算”。品牌方为什么要做内购会?1. 清理库存,回笼资金: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任何一个.............
  • 回答
    中国老式爆米花机确实存在潜在的危险,而且这些危险的性质和程度取决于其设计、材质、使用方式以及维护情况。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潜在的危险:1. 压力容器爆炸的风险(最主要的危险) 工作原理: 老式爆米花机通常采用密闭的金属容器(常为不锈钢或铝制),在其中加热玉米粒和少量的糖、油等。随着温度升高,玉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触及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矛盾:是真的有什么“不得了”的大事,还是我们人类一厢情愿的情感寄托?我跟你说,这事儿,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也比你想的更复杂。先说说那些不常见的苹果品种。你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个苹果嘛,少了几个品种,咱们不是还有富士、嘎啦、红蛇果吗?吃喝不耽误。这话倒也没.............
  • 回答
    练剑道,这玩意儿,说实话,它带来的改变,远比你想象的要深远。我有个朋友,以前就是那种典型的“宅男”,平时除了工作就是窝在家里打游戏,脾气也挺爆的,一点小事就能急得跳脚。后来,他不知道怎么回事,鬼使神差地跑去学了剑道。一开始,我以为他也就是图个新鲜,玩几天就没劲了。结果你猜怎么着?他一直坚持了下来,而.............
  • 回答
    台湾人现在(2018年)对大陆人是否“吃不起茶叶蛋”的看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且需要非常细致地看待,因为这涉及到信息差、刻板印象、政治宣传以及个体差异。总的来说,2018年的台湾社会,确实 存在 一部分人持有“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的这种刻板印象,但这种看法并非普遍且主流,并且随着信息交流的增加.............
  • 回答
    高三坚持,真的会有结果吗?这是一个许多高三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深感焦虑的问题。尤其是在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在一次次模拟考的打击下,在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中,这个问题显得尤为沉重。答案是:是的,高三的坚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有结果的,并且是极有价值的结果。但这个“结果”并非总是我们最初设想的那个完美.............
  • 回答
    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牙膏,从美白到抗敏感,再到预防蛀牙,各种功效宣称让人眼花缭乱。那么,这些牙膏的效果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吗?我们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核心成分是关键,效果差异主要体现在这里牙膏之所以能清洁牙齿,预防口腔问题,最主要还是依赖于其中的一些关键成分。这些成分的种类和浓度,决定了牙膏的实际效果。 .............
  • 回答
    “我们死后真的会有轮回转世吗?”这个问题,恐怕是人类从古至今,夜空中最闪耀的那颗星,最深沉的那个梦,最难以捉摸的那个谜。它萦绕在哲学家们的心头,也回荡在寻常百姓的耳畔。关于轮回转世,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宗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它们交织成一幅幅斑斓的画卷,诉说着生命的循环往复,灵魂的不灭不灭。我们先来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