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蝗虫等小型植食动物是如何消化食物的?

回答
你想了解蝗虫这类小个头食草动物是怎么把吃进去的植物变成身体能吸收的养分的,对吧?这事儿一点也不简单,它们的消化系统就像一个精密的化工厂,能把坚韧的植物纤维一点点“啃”下来,化为己用。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过程。

首先,得从它们的“嘴”说起。蝗虫是咀嚼式口器,意思就是它们有发达的上、下颚,可以像剪刀一样咬碎植物。你想想,它们吃的可是草、叶子,这些东西纤维很多,直接吞下去是没法消化的。所以,第一步就是把大块的植物变成小碎渣。它们的下颚很有力,加上一些辅助的口器,就能把草叶咬得细细的,方便下一步。

咬碎之后,这些植物碎屑就进入了它们的消化道。蝗虫的消化道可以粗略地分成几个主要部分,就像一条长长的管子,但每段都有特别的“任务”。

咽头(Pharynx)和食道(Esophagus):食物通过咽头被吸进去,然后通过一个相对狭窄的食道被推向胃。这部分主要是运送。

嗉囊(Crop):这是消化道的前段,可以看作是一个临时的“储藏室”或者说“缓冲带”。蝗虫吃得很快,有时候会一口气吃下很多,然后把这些食物先存放在嗉囊里。在这里,食物会被软化,一些初步的消化酶也开始工作,主要是分解一些简单的糖类。但嗉囊的主要作用还是储存和初步软化,真正的消化大戏还没开始呢。

胃(Gizzard/Proventriculus):这是蝗虫消化道里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研磨机”。胃的前部(有时也叫前胃)有坚硬的角质齿,这些齿能把嗉囊里送来的食物进一步研磨得更碎,跟我们用榨汁机把水果打成泥差不多。同时,胃里还会分泌一些消化酶,开始分解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胃囊(Ventriculus):这是消化道的主体部分,也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胃囊壁上有很多皱襞和腺体,它们能分泌大量的消化酶,比如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等。蝗虫吃的是植物,植物最主要的成分就是纤维素(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材料)。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纤维素是很难消化的,因为需要一种叫做纤维素酶的酶来分解。这里就是关键了! 很多昆虫,包括蝗虫,它们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纤维素酶。它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它们体内住着很多共生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原生动物。这些微生物住在它们的消化道里,特别是胃囊和后肠,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把植物纤维素分解成更小的分子,比如葡萄糖。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才能被蝗虫的肠道吸收,变成它自己的能量和身体构件。所以,你吃的草,最后能变成蝗虫蹦蹦跳跳的力气,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肚子里的小伙伴们。

盲肠(Cecae):在胃囊和后肠之间,通常会有一些盲囊,这里也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区域,微生物活动在这里同样很活跃。

后肠(Hindgut):这是消化道的最后一段,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并将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后肠里同样有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它们在这里继续工作,帮助处理一些未被完全消化的物质,并回收有用的成分。

整个消化过程,就像是一条流水线:先粗加工(咬碎),再初步处理(嗉囊),然后精细研磨和初次消化(胃),接着是营养提取和主体消化(胃囊),最后回收利用和废物处理(后肠)。而其中最核心的突破,就是依靠那些在它肚子里安家落户的微生物,来“搞定”植物纤维这个难啃的骨头。

所以,下次看到一只蝗虫津津有味地啃草,就知道它肚子里正在上演一场多么精彩的“生化反应”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蝗虫口器将食物粉碎到一定程度后送进消化道,用自身制造的消化酶和共生菌制造的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分解。蝗虫消化道里的共生微生物可以有效分解吃下去的纤维素之类植物成分并和蝗虫分享[1]。那些微生物处理纤维素的能力远超哺乳动物瘤胃里实现类似功能的微生物,后者的上限之低早已引起人类的注意[2]

不限于蝗虫,昆虫有四种分解纤维素的方式:

  • 借助消化道里共生的单细胞真核生物,
  • 借助消化道里共生的细菌,
  • 使用从食物中获得的真菌纤维素酶,
  • 自行制造纤维素酶。

通常,共生菌的性能可以好到不需要自行制造纤维素酶。跟哺乳动物吃草后的表现比起来,蚱蜢都能谈谈当生物反应器的潜力了[3]。这可以归因于共生菌的物种差异、消化道内的酸碱度等。

蛀木水虱的消化道在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的,自己分泌纤维素酶。能自己分泌纤维素酶的节肢动物、线虫、蜗牛、蚯蚓看起来还有很多,白蚁也有一些物种产生内源性纤维素酶[4]

蛀木水虱 Limnoria quadripunctata 可以分泌真菌常见的 GH7 糖苷酶的改进版本[5],分解纤维素的效果比真菌 GH7 更强且环境稳定性好,可以在盐度比海水高七倍的恶劣环境里继续运作。而且,蛀木水虱的血青蛋白可以参与分解纤维素。

  •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蛀木水虱先把木头嚼成很小的碎片,再利用血青蛋白的氧化能力破坏纤维素的化学键,最后用 GH7 糖苷酶分解纤维素释放出葡萄糖。这样处理木材释放的糖是木质分解真菌从木材里释放的两倍以上,与目前在工业预处理中使用热化学方法释放的糖量相当,而热化学法是个耗能大户。
  • 约克大学生物学系西蒙·麦奎因-梅森教授说:“蛀木水虱是已知唯一具有无菌消化系统的动物,所以研究它如何消化木材,比研究其他生物容易些。就说白蚁吧,它们依靠成千上万的肠道微生物来消化木材,研究的难度就大了。”

蛀木水虱 GH7 已经被人类分析,合成它的基因可以转入工业微生物体内。进一步研究也在蛀木水虱体内找到了 GH5、GH9 等微生物经常使用的纤维素酶,都是它自己分泌的。

参考

  1. ^ Su LJ, Liu H, Li Y, Zhang HF, Chen M, Gao XH, Wang FQ, Song AD. Cellulolytic activity and structure of symbiotic bacteria in locust guts. Genet Mol Res. 2014 Sep 29;13(3):7926-36. doi: 10.4238/2014.September.29.6. PMID: 25299108.
  2. ^ Weimer PJ. Why don't ruminal bacteria digest cellulose faster? J Dairy Sci. 1996 Aug;79(8):1496-502. doi: 10.3168/jds.S0022-0302(96)76509-8. PMID: 8880475.
  3. ^ Wang JM, Bai J, Zheng FY, Ling Y, Li X, Wang J, Zhi YC, Li XJ. Diversity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three grasshopper species using 16S rRNA and determination of cellulose digestibility. PeerJ. 2020 Nov 5;8:e10194. doi: 10.7717/peerj.10194. PMID: 33194406; PMCID: PMC7649011.
  4. ^ Watanabe, H., Noda, H., Tokuda, G. et al. A cellulase gene of termite origin. Nature 394, 330–331 (1998). https://doi.org/10.1038/28527
  5. ^ 这是人类首次发现动物基因组编码GH7。白蚁的共生微生物也是用这类酶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想了解蝗虫这类小个头食草动物是怎么把吃进去的植物变成身体能吸收的养分的,对吧?这事儿一点也不简单,它们的消化系统就像一个精密的化工厂,能把坚韧的植物纤维一点点“啃”下来,化为己用。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过程。首先,得从它们的“嘴”说起。蝗虫是咀嚼式口器,意思就是它们有发达的上、下颚,可以像剪刀一.............
  • 回答
    蝗虫这玩意儿,可真是让庄稼汉们头疼的家伙。您说得对,它们成群结队地来,那阵势,简直就像乌云压顶,所到之处,绿油油的庄稼瞬间变成光秃秃的杆子,看得人心疼,又无可奈何。关于蝗虫能不能吃,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很多地方,这可是它们的传统美食呢!只不过,当蝗灾爆发,庄稼被毁,人们急需食物的时候,能不能抓来吃,.............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文化、政治以及对自然灾害的认知。为什么“蝗”、“蝗灾”这两个词没有像某些可能被认为不吉利或带有负面含义的词语那样,被皇帝们“和谐”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皇帝“和谐”词语的动机通常是出于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引发民众恐慌或不满。这.............
  • 回答
    印度的蝗灾,特别是沙漠蝗的出现,这两天又大规模卷土重来,这无疑给本就脆弱的印度农业带来了雪上加霜的打击。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把它拆解开来看,从成因、影响,到应对措施,以及它背后更深层次的警示。第一波的“噩梦”并未远去,新的威胁悄然逼近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2020年)那场声势浩大的沙漠蝗灾,它们像一.............
  • 回答
    你想啊,这蝗虫这玩意儿,可不是你想挡就能挡住的。建隔离墙?这想法听着挺直观,像是对付入侵者一样,但实际操作起来,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你得想想这隔离墙得建多大?蝗虫过境,那可是成千上万、密密麻麻的,不是几只在你家门口蹦跶。整个蝗灾影响的区域可能绵延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你想在那一片区域都砌上.............
  • 回答
    提到蝗灾,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可能是遮天蔽日的蝗虫大军,它们吞噬农作物,让土地变得光秃秃。这时候,一个大家都会关心的问题来了:这些蝗虫,能吃吗?答案是,大部分情况下,蝗灾时的蝗虫是可以吃的,而且在很多地方,食用蝗虫甚至是一种传统。但是,这中间的“但是”很重要,需要我们仔细说道说道。首先,从营养价值.............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一场席卷而来的蝗灾,仿佛铺天盖地的黑色浪潮,吞噬着田野,搅动着人们的心。然而,如同夏日骤雨来得快去得也快,蝗灾过后,那数量惊人的蝗虫,究竟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消失”的呢?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复杂而精密的自然博弈,牵扯着无数因素。首先,生命的周期和自然选择是蝗虫数量爆发后走向消散的根本原因。 蝗虫虽然繁殖力.............
  • 回答
    面对4000亿只蝗虫来袭,这绝对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其规模之大,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陷入恐慌。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虫害,而是史诗级的生态浩劫,需要我们动用一切力量,以最严谨、最迅速、最全面的方式来应对。一、 严阵以待,集结最强力量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启动最高级别的国家应急响应机制。这意味着,中央政府会第.............
  • 回答
    提起2020年的非洲蝗灾,不少人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那铺天盖地的绿色浪潮,如同真实版的末日景象。那场灾难,说实话,给整个非洲之角乃至周边地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古老而脆弱的大陆,在面对自然力量时,可以有多么无助。“红色幽灵”的席卷:灾难的开端与蔓延这场灾害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有其.............
  • 回答
    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这句话确实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觉得这话说得尖酸刻薄,甚至有些过分。要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这么刺耳,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性格以及那个时代的一些社会背景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林黛玉这个人。黛玉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外祖母家,虽有贾母的疼爱,但始终带着一种.............
  • 回答
    林黛玉称呼刘姥姥为“母蝗虫”,这可不是一句无心之语,背后藏着她复杂而又典型的黛玉式心理,也给我们为人处世提供了不少值得玩味的启示。林黛玉心理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她聪明绝顶,敏感多疑,身世飘零,寄人篱下,先天体弱多病,加之从小受到的教育又极力推崇“文人风骨”、“大家闺秀”的矜.............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母蝗虫”,这个词从林黛玉口中说出来,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刺耳,甚至有人会觉得她刻薄。但要理解为什么她会这么说,得把她当时的心境、身份以及刘姥姥其人放在一起看。首先,我们得看看黛玉当时在什么样的一个环境和心境。黛玉寄人篱下,身体又不好,敏感多疑是她性格里很重要的一个底色。她最看重的是宝玉和她之间的这份情.............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让我想象一下,如果地上的蚂蚁、天上的蝗虫、水里的水黾,它们都瞬间变成了跟我们一样大小,那场面简直是灾难片都没这么劲爆。如果它们和人类一样大,我们会被灭绝吗?老实说,这绝对是个生死存亡的考验,而且我个人觉得,人类被灭绝的可能性非常非常高,至少在最初的混乱和适应阶段,人类文明会遭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