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蝗灾时的蝗虫不能吃吗?

回答
提到蝗灾,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可能是遮天蔽日的蝗虫大军,它们吞噬农作物,让土地变得光秃秃。这时候,一个大家都会关心的问题来了:这些蝗虫,能吃吗?

答案是,大部分情况下,蝗灾时的蝗虫是可以吃的,而且在很多地方,食用蝗虫甚至是一种传统。

但是,这中间的“但是”很重要,需要我们仔细说道说道。

首先,从营养价值和食用历史来看,蝗虫确实是“硬菜”。

蝗虫,尤其是那些吃草料的草蜢,蛋白质含量非常高,脂肪含量也不算低,还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从古至今,在许多以农耕为主的地区,蝗虫都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在饥荒时期,它们更是能救命的“粮食”。比如,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地区,炸蝗虫、烤蝗虫都是很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在一些非洲国家,蝗虫也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

那么,为什么在蝗灾的时候,人们反而会犹豫,甚至说“不能吃”呢?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1. “脏”的印象和潜在的疾病风险:
集聚性与粪便: 蝗虫在蝗灾爆发时,数量庞大,它们会聚集在一起,排泄物(粪便)也会随之增多。想象一下,成千上万甚至上亿的虫子聚集在一起,在农作物上啃食、繁殖、排泄,它们的栖息环境自然不会太干净。这些粪便,加上它们身上的体液、寄生虫卵等,确实会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病原体携带: 任何生物都可能携带病原体,蝗虫也不例外。如果处理不当,或者蝗虫本身带有对人有害的病原体,食用了就可能导致疾病。
农药残留: 这是最关键也最现实的问题。为了控制蝗灾,政府和农民通常会使用大量的杀虫剂。这些杀虫剂喷洒在农作物上,蝗虫在啃食农作物的同时,也会摄入这些农药。如果你食用了被农药污染的蝗虫,那后果可想而知。可以说,农药残留是导致“蝗虫不能吃”最主要的原因。

2. 数量和规模的压力:
食用效率: 尽管蝗虫数量巨大,但要通过人工捕捉、处理、烹饪来满足大量人群的需求,其效率是极低的。尤其是在蝗灾的紧急时期,重点是扑灭蝗虫,而不是去捕捉来吃。
处理成本: 即使不考虑农药问题,单单是处理大量蝗虫就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事情。需要清洗、去除翅膀、腿、内脏,然后烹饪。这些步骤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在面对如此庞大的“灾难”时,是很难完成的。

3. 心理接受度:
“害虫”的标签: 经过多年的宣传,人们已经习惯将蝗虫视为“害虫”、“灾害的象征”。这种心理上的抵触,让即使是原本对食用蝗虫持开放态度的人,在面对蝗灾时的蝗虫,也会觉得难以接受。
恶心感: 想到那些密密麻麻、嗡嗡作响的虫子,很多人会本能地感到恶心,即使知道它们营养丰富,也很难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那么,如果真的想吃蝗灾时的蝗虫,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首先,要明确是否使用了农药。 如果当地政府或者农民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农药喷洒来灭蝗,那么捕捉食用的蝗虫就存在极高的农药残留风险,强烈不建议食用。
尽量选择尚未被农药大量喷洒的区域捕获的蝗虫。 比如,在农药喷洒之前捕捉,或者在一些远离喷洒区域的自然环境中捕捉。
严格清洗和烹饪。 即使是没有农药的蝗虫,也需要彻底清洗,去除腿、翅膀和消化道,然后高温烹饪。高温烹饪可以杀死大部分的细菌和寄生虫。
了解当地情况。 在一些地区,可能会有专门的处理和食用蝗虫的规范或指导,了解这些信息很重要。

总结一下:

蝗灾时的蝗虫,从理论上和营养学上讲,是可以食用的,而且在很多地方是传统食物。但是,由于蝗灾控制过程中可能使用大量农药,这使得食用蝗虫面临严重的农药残留风险,这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吃”的理由。 此外,蝗虫聚集时的卫生问题以及大众的心理接受度也是影响因素。

如果你在新闻里看到有人食用蝗灾时的蝗虫,他们很可能是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在未喷洒农药的区域,或者经过严格的检测和处理后才食用的。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在面对蝗灾时,除非你对蝗虫的来源和处理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否则出于安全考虑,还是谨慎为上。毕竟,吃到被农药污染的蝗虫,可不是一件小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针对评论区一些知友的疑问,我在这里做一个补充:

首先,我并没有反对高赞的回答内容;其次,关于食蝗虫,是古人饥荒时迫不得已的行为。

氢氰酸的致死量仅仅为1 mg/kg。高聚集区的蝗虫,一只就可能造成轻度中毒症状。当然中国科学院虽然并没有给出蝗虫聚群分泌氢氰酸的具体含量,但至少能让鸟类轻度中毒。虽然高温下,氢氰酸会挥发和燃烧,但难保残留,如果大量吃蝗虫,摄入的氢氰酸很有可能达到致死量。

故而,即便要吃蝗虫,也要专门捕捉尚未变色的蝗虫,毕竟颜色特征还是容易区分。哪怕非得吃有毒的蝗虫,也要炸烤熟透,最大化地降低氢氰酸含量。另外,可以专门针对若虫,方便捕捉,还无毒。而且吃若虫,从人工防治虫灾方面来说,也会更加有效一些。

原回答:

饥荒尚食人,岂能不食蝗。

与蝗虫斗争,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关于食蝗,更是频频见于史书。其中,唐太宗食蝗虫的典故,几乎耳熟能详。

关于食蝗的记载:

《吴书》:“袁术在寿春,百姓饥穷,以桑椹、蝗虫为干饭。”
“(唐)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虽然唐太宗难免有作秀的成分,但至少能够看出,古人一方面因为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敬畏蝗神,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可以通过捕杀捕食蝗虫来治理蝗灾。

关于捕蝗虫,白居易在《捕蝗》诗中,也有生动的描写:

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唐朝官方为了治理蝗灾,更是把蝗虫的价格提到了和粟米一样的价格,但蝗虫却是越是越来越多,可见古人面对漫天蝗灾的无力感。甚至连唐朝的覆灭,都和蝗灾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各地的风俗也可以看出,一些地方依旧还有蝗神庙,对蝗虫敬若神明,但一些地方却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蝗虫小吃。无论敬蝗虫,还是食蝗虫,可谓都是历史悠久。例如北京的虫子宴,云南的十八怪等等。

自公元前707年到公元1911年,飞蝗成灾538次。而中国现在大型蝗灾越来越少,规模也越来越小,真的都是靠吃解决的吗?

当然不是。

治理蝗灾,却也是自古以来。而且从宋朝开始,已经逐渐开始科学化。

南宋《救荒活民书》中详细规定了治蝗负责人、治蝗步骤和资金使用等内容;宋孝宗时期的《淳熙敕》对治蝗规定进一步细化,特别明确了治蝗责任;到明清时期,治蝗救灾已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治蝗从政策制定、蝗灾预报、管理组织、行动实施到灾民账济都形成了制度化,设置了临时捕蝗指挥机构——“厂”,其设置在蝗灾泛滥的地方,根据蝗灾的程度来决定“厂”的数量,每厂设两到三名人员负责日常事务;在完善治蝗制度的同时,政府还制订了对官员的考评机制和对灭蝗民众的奖励政策。

蝗灾食蝗虫,面临的最大问题,实际并不是蝗虫是否有着一定的毒素。毕竟在饥荒的时候,哪里还管得了那么多。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捕捉的问题。

从古至今,主要有以下治理方法:

一、人工捕打法

人工捕打法,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鱼箔法,该法是利用鱼箔、布围等将蝗虫驱赶集中并进行捕打。其实就是用布条或者鱼箔,围成三个方向,只留下一个顺风方向的口子,然后把蝗虫往里面驱赶,这种方法能够捕杀若虫。

另外一种方法,便是题主所提到的网捕法。只需要两人拿着网,迎风就能大量捕捉蝗虫。

这个方法小范围内的效果,还可以,但此方法不能解决高空的问题。

即便是放在现代社会,可以把网制作得更大、质量更高,这个方法的效果依然不会太好。蝗虫飞行高度可以达到两千米,甚至有飞跃大西洋,跨越数千公里的记录(上升气流+顺风)。即便用现代工业制造出大型体育馆那么大的网,对于大型蝗灾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最关键的是,偏远贫穷的地区,真的能够制造出那样的网吗?

除此之外,还有拍打法,抄袋法,人工捕打法是原始的灭蝗方法,需耗费大量的人力,但方法、工具简单,易于操作,可被民众快速掌握,小范围灭蝗效果显著,面对大型蝗灾十分乏力。

二、篝火诱杀法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来灭杀,可能有人认为是现代方法,但实际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诗经》有曰:“秉被酝贼,以付炎火。”除了在夜晚利用篝火诱杀蝗虫之外,甚至引火燎原,用烧荒的方式消灭害虫。

由于蝗虫迅速的流动性,篝火的方式也只能小范围灭虫。至于引火燎原,灭虫效果,也只是稍稍大了一些,但人类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加的惨重。澳大利亚火灾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了大半年,两百多天。

三、堑坎掩埋法

顾名思义,蝗虫来了,直接挖坑埋了。这个方法听起来,感觉有些简单粗暴,但却是古代灭蝗虫,最为有效的方法。

在蝗虫预期到达的地方事先挖一个深广各二尺的坑,坑间相距一丈,等蝗虫到达之后将其驱赶进坑中进行掩埋,因效果好,被后世长期沿用;《捕蝗考》中进一步完善了这种方法:“两旁用板及门扇接连八字排列”,使蝗虫无法向左右逃窜,大大增加了堑坎掩埋法的灭蝗效果。

堑坎掩埋法通常和篝火诱杀法结合,是药物灭杀之外的最好灭杀方法。但使用这种方法,蝗虫自然不能再大规模的食用。

不过对于现代社会,这种大量消耗人工的方法,是面临大型蝗灾时,化学和生物治理办法之外的备用办法。

四、掘除虫卵法

古人早已认识到治蝗不如治若虫,治若虫不如除虫卵。

这个方法,也是治理蝗虫最为有效的治本方法。但最大的难点在于,需要找到蝗虫的虫卵所在。例如美国一百多年前的恐怖蝗灾,无论农夫用让火鸡吃,用火油,还是用毒,有没有什么效果。最后却因为掘金热,偶然破坏了蝗虫产卵场所,破坏了大量的虫卵,最终蝗灾消失。

但活动范围长达数千公里的大型蝗灾,要找出虫卵场所无异于大海捞针。

五、天敌治蝗法

天敌治理法,应该是治理蝗虫最为轻松,又有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

古人利用鸡鸭来消灭蝗虫,取得不错的效果,除家鸭外,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还保护鸟卵、雏鸟、青蛙来间接消灭蝗虫。例如,2017年新疆蝗灾,防治草场面积已达74万亩,其中化学防治28万亩,生物药剂46万亩,包括粉红椋鸟防治8万亩与养鸡治蝗21万亩。用药10吨,投入人工580人次,培训人员100人次,投入大型机械 277车次。

为了不破坏椋鸟的栖息地,新疆曾甚至不惜叫停了五亿的工程。

CCTV《科技苑》有“牧鸡治蝗”的栏目,畜禽治虫,已经形成了产业链。

中国目前治虫方面,已经主要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现代生物防治方法,还有蝗虫微孢子虫治蝗。蝗虫微孢子虫属于原生动物,它寄生在蝗虫体内,能使蝗群相互残杀,传播微孢子病并传给下一代,从而控制蝗虫危害。但感病率50%,效果不如化学防治,而且也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

一般来说,生物治虫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无论自然天敌的引入,还是鸡鸭的饲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面临已经发生的大规模蝗灾,事先没有任何准备,要立即天敌治蝗,无异于无米之炊。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治理蝗虫。大量垦荒和耕作,能够大概率破坏蝗虫的虫卵,同时还能增加粮食产量。除此之外,古人还注意到,通过大量种植大豆、绿豆、豌豆、豇豆、芋桑、菱芡、大麻(古代)、荷麻、芝麻、薯等蝗虫不吃或者不喜欢吃的植物,可以降低蝗灾的发生,而且在发生蝗灾的时候,也能收获一些蝗虫不祸害的粮食。

以上的治理蝗虫的方法,不仅仅是古代的方法,也是现在中国一直在使用的方法,近年来,一直都有不错的成效。

相信已经有朋友注意到,关于治蝗,所有的措施和手段,主要都是直接处理蝗虫,唯一可能人吃的,仅仅在进行“人工捕打法”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人工捕打法效率很低,是治理蝗灾的辅助手段。真正的面对诸如非洲这样的大型蝗灾,那是杯水车薪,完全不现实的。

人工捕打法,只有在虫灾不够大,范围相对偏小的区域,才会有显著的效果。小型蝗灾,蝗虫的可食性也足够高。但对于非洲这样的大型蝗灾来说,蝗虫含毒量很高,吃蝗虫会有着极大的风险。

对于一些朋友十分的担心巴基斯坦蝗虫入侵中国,这是根本不必要担心的问题。

科学、生态的治虫,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网状体系。

无独有偶,农业部的这个计划,正好是持续到2020年,近几年效果显著。

且不说,沙蝗入侵中国的概率很低,即便入侵数量也不会太大,中国的治蝗体系能够轻松解决。这也是相关研究人员,面对巴基斯坦沙蝗,如此笃定的根本原因。

当然,对于今年非洲的超大型蝗灾来说,最为有效的治理方法,还是化学方法。例如,当前巴基斯坦正在积极投入飞机,喷洒药物灭虫。但对于非洲大部分地区来说,恐怕需要一定的国际援助,才能大规模灭虫。

蝗虫一天能飞行150公里,遇到顺风的时候,甚至可以数天不落地,飞行高度往往超过地面治理的范围。这是大型蝗灾正在发生时,仅仅通过原始人力不能解决的最根本原因。在蝗虫能够治理的条件之下,无论直接食用还是制作饲料,那都是后话了。

相信中国的经验,一定能够让巴铁和非洲友人借鉴,早日解决虫灾。

蝗灾问题终归还是环境问题,希望我们的家园能够越来越美好。

延伸:

中国科学院关于蝗虫生物合成氢氰酸文章:

20K+高赞回答:

如果没有生殖隔离地球会变成什么样?

假如全世界的人都从悬崖跳下去,人类是否会演化出翅膀?

我现在初二,想上清华,该怎么努力 ?

你见过美得不可方物的别称或雅称是什么?

其它高赞:

鸡吃完米,狗舔完面,火烧断锁,哪个更快?

猫科动物战斗力那么强,为什么没有将犬科动物淘汰掉?

为什么人类驯化了狼产生了狗,却没有尝试驯化虎?

为什么人类明明体格不大,力量也不强,却长着掠食者的眼睛?

2020 年初的非洲蝗灾为什么会如此严重?有何对策?

user avatar

“小心呐,有毒!”

成群的蝗虫是有毒的,这是蝗虫特有的群体防御机制。

群居飞蝗(Gregarious locusts)在高密度(Crowding)刺激下起动CYP305M2基因将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转化为苯乙醛肟(Z-Phenylacetaldoxime),苯乙醛肟快速水解为苯乙腈(Phenylacetonitrile,PAN)。苯乙腈作为嗅觉警告信号(Warning signal)对天敌大山雀产生强烈的排斥性。当群居飞蝗受到大山雀攻击时PAN会转化为剧毒氢氰酸(HCN)。这样群居飞蝗利用PAN的警告和转化为HCN的双重功能实现了化学防御天敌的作用。散居状态的飞蝗(Solitary locust)CYP305M2基因失活,化学防御被阻断,采用色彩拟态(Camouflage)防止被天敌发现来保护自己。一旦暴露给天敌便会成为美食。


蝗虫在散居时是绿色,群居后会变成棕褐色


【关于蝗虫到底能不能吃】

1.生吃群居蝗虫是有毒的,不能生吃。具体剂量(蝗虫的氢氰酸的含量)是多少,我目前还没查到,有大佬知道的欢迎补充。这里转一篇关于 同样含有氢氰酸的苦杏仁毒性的文章,作为参考。(假设蝗虫的氢氰酸含量和苦杏仁差不多,那么几十克生蝗虫就足以达到最低致死量)

(杏仁吃多了真的会中毒么? - 胡远东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625


2.高温处理过的蝗虫,理论上是可以吃的。但是并不是说绝对安全

比如有些蝗虫体内有肉毒杆菌,即使是用火烤过依然能让食用者中毒。

而且就算清理干净蝗虫,也高温杀毒了。还有别的麻烦

那就是过敏反应


“中国吃货解决一切外来入侵物种” 其实一开始就是个自娱自乐的梗罢了。

差不多同时间流行的梗还有“老外不会用筷子”。这个梗鉴于各种美剧里的人熟练吃左宗棠炸鸡的技术已经没啥人提起了,现在更流行的梗是老外看见中国的基建都要跪着喊爸爸,还有我们中国好棒之类的

但是我发现很多人,到了现在居然是真的相信我们能把入侵物种吃成濒危……

“美国亚洲鲤鱼泛滥啦!”

“没事!拉一批中国人过去就好了!你看小龙虾不就是么?”

唉,这是真把中国人的胃当垃圾桶了……

美国人为什么不吃五大湖的亚洲鲤鱼?有人说老外太笨不会吃刺耳多的鱼(同老外太笨不会用筷子)

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 因为五大湖的重金属严重超标,妇女儿童是根本不让吃,成年男性一个月也不建议吃超过几条。

小龙虾现在确实成了一道美味,但那都是人工养殖的。南方阴沟里还有很多啊,那些你愿意吃么?

PS:其实真人把美国泛滥的亚洲鲤鱼卖到中国了……那个公司2014年一年卖了380份,

卖不动就对了。第一是有污染,第二是国内不爱吃冷冻的鱼,第三是实在太难吃,什么料都压不下那个难吃的味。(评论里有朋友吃过,鱼肉是铁锈味的……)



【为什么不能通过吃来解决蝗灾?】

这其实就是个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贝爷在《荒野求生》里说过,你找食物所消耗的能量不能比你得到的多,否则还不如不吃。比如你去抓一只麻雀,可能要花一个下午,你消耗的体力十只麻雀也补不回来。这还不如不去抓。

中国很多农场菜地的菜,因为菜价低就直接就烂在地里了,为什么不拉去卖了?因为你的菜烂在地里你可能损失100,但是你花费人力物力拉到菜市场去卖可能损失200。

题主在问题里说为什么不去捕捉蝗虫?在题主看来这是个正收益的行为。这其实是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变量:蝗虫本身的目的。

蝗军是来扫荡农田的,它不是来旅游的啊。

蝗军一到你的地里,你每时每刻都会承受着巨大的损失,你第一步应该是要去尽可能得消灭蝗军,立刻止损。因为蝗军造成的损失,和你后期利用蝗军的创造的收益相比,差距太大。

就像你的膝盖中了一箭,你应该立刻去医院,而不是想着能不能把这根箭卖了换五毛钱。


这两天还流行一个养鸡养鸭吃蝗虫的说法,其实不靠谱。因为牧鸡治蝗其实是预防蝗灾的措施再顺便养个鸡,主要针对的还是没有飞行能力的幼龄蝗虫。

一旦蝗灾成了规模,你就把全世界所有养殖场饭店工厂会所的鸡和鸭全都拉到一块儿也解决不了蝗灾。

引用2009年科技日报对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正名教授 的一份采访:  

李院士对 不科学的农药宣传也提出了批评。他说,今年北方地区蝗虫大发生,一些媒体称,放鸭子到蝗虫大发生的农田里,让鸭子吃掉蝗虫。李院士说,意图是好的,但根本做不到。蝗虫的面积大,就是赶再多的鸭子去消灭蝗虫也是“杯水车薪”。今年的灭蝗实践证明,真正能消灭蝗虫的还是用飞机喷洒的有机磷类马拉硫磷农药和氮杂环类的锐劲特农药,才控制了局面。

今年的非洲蝗灾,蝗虫数量在短短一年半内增加了6400万倍(没写错),印巴边境蝗军的规模已经达到了4000亿只,预测6月份这个数字还要再翻500倍……

我看到一些比较乐观的看法是这场蝗灾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太大,是这样就最好了。再次感谢中国的守护神喜马拉雅山脉(双手合十)

补几张蝗灾的照片

你以为的蝗灾的战斗力:

实际蝗灾的战斗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到蝗灾,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可能是遮天蔽日的蝗虫大军,它们吞噬农作物,让土地变得光秃秃。这时候,一个大家都会关心的问题来了:这些蝗虫,能吃吗?答案是,大部分情况下,蝗灾时的蝗虫是可以吃的,而且在很多地方,食用蝗虫甚至是一种传统。但是,这中间的“但是”很重要,需要我们仔细说道说道。首先,从营养价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古代的穷人并非不吃蝗虫,而是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蝗灾”在古代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尽管蝗虫能吃,但它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灾难。当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它们不仅是潜在的食物来源,更是毁灭性的力量。试想一下,密密麻麻的蝗虫如黑色的浪潮席卷而过,所到之处,庄稼尽数被.............
  • 回答
    一场席卷而来的蝗灾,仿佛铺天盖地的黑色浪潮,吞噬着田野,搅动着人们的心。然而,如同夏日骤雨来得快去得也快,蝗灾过后,那数量惊人的蝗虫,究竟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消失”的呢?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复杂而精密的自然博弈,牵扯着无数因素。首先,生命的周期和自然选择是蝗虫数量爆发后走向消散的根本原因。 蝗虫虽然繁殖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文化、政治以及对自然灾害的认知。为什么“蝗”、“蝗灾”这两个词没有像某些可能被认为不吉利或带有负面含义的词语那样,被皇帝们“和谐”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皇帝“和谐”词语的动机通常是出于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引发民众恐慌或不满。这.............
  • 回答
    蝗虫这玩意儿,可真是让庄稼汉们头疼的家伙。您说得对,它们成群结队地来,那阵势,简直就像乌云压顶,所到之处,绿油油的庄稼瞬间变成光秃秃的杆子,看得人心疼,又无可奈何。关于蝗虫能不能吃,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很多地方,这可是它们的传统美食呢!只不过,当蝗灾爆发,庄稼被毁,人们急需食物的时候,能不能抓来吃,.............
  • 回答
    东非蝗灾是否会波及中国,以及其潜在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 1. 东非蝗灾的形成与扩散机制 蝗灾的特点: 东非爆发的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蝗虫之一。它们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和迁徙性,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数.............
  • 回答
    关于东非、巴基斯坦和印度蝗灾蔓延到中国境内的可能性以及历史上的类似事件,我们可以进行详细的探讨。一、 东非、巴基斯坦和印度蝗灾蔓延到中国境内的可能性答案是:有蔓延的可能性,但当前已采取的防控措施大大降低了这种可能性。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地理因素: 地理上的阻隔: 喜马拉雅山脉是.............
  • 回答
    2020年初非洲蝗灾:一场席卷而来的生态危机及其应对之道2020年初,非洲大地迎来了一场令人心惊的自然灾害——规模空前的沙漠蝗灾。这支由数千亿只蝗虫组成的“绿色风暴”,从东非一路席卷到中东,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民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蝗灾的如此严重?又有哪些有效.............
  • 回答
    假设如今蝗灾在中国发生,我们将面临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局面,应对方式也将更加立体和高效。首先,情报侦测和预警能力将是第一道防线。 咱们国家现在遍布的物联网传感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侦察系统,加上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民的传统观察,这几者会形成一个全方位、高精度的预警网络。一旦有蝗虫出现的苗头,无论是数量.............
  • 回答
    近年来,全球各地频发的极端事件,例如澳洲毁灭性的野火、东非地区猖獗的蝗灾,以及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不禁思考,这些灾难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是否是自然界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结果。从气候变化的宏观视角来看,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是许多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澳洲的大火,尤其是在2019年末至2020.............
  • 回答
    关于2020年东非蝗灾到6月份或再增500倍的说法,以及其潜在影响和中国是否需要准备,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信息来源、分析蝗灾的传播规律、评估其经济和生态影响,并结合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农业特点来判断防御的必要性。首先,我们来谈谈那个“500倍”的说法。关于“500倍”.............
  • 回答
    印度媒体关于蝗灾基本结束,4000亿蝗虫“没折腾几天就被消灭”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细致分析和审慎看待的表述。从常识和过往的蝗灾应对经验来看,这个说法似乎过于乐观和简单化了,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的情况。首先,我们得理解“4000亿蝗虫”这个数字本身就极具震撼力。这可不是几万几十万的量级,而是.............
  • 回答
    古代农民在遭遇旱灾或蝗灾时,之所以会“动辄全省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即使南方收成尚可,原因非常复杂且环环相扣,绝不仅仅是因为农民没有存粮那么简单。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古代农业的脆弱性、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以及当时的灾害应对机制。一、 古代农业的根本脆弱性:对自然的绝对依赖1. 单一作.............
  • 回答
    非洲政府在应对蝗灾方面确实面临着复杂的挑战,而大规模养鸡作为一种直接的解决方案,其可行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并非简单的“不想养”或“没意识到”,而是背后一系列的现实困境和权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非洲政府不大规模养鸡来对抗蝗灾的原因:1. 养鸡作为“天敌”的局限性: 食量和效率: 虽然鸡可以吃掉.............
  • 回答
    关于“浙江 10 万只鸭子将赴巴基斯坦灭蝗”的消息,以及鸭子在应对当前蝗灾中的有效性,我们可以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一、 “浙江 10 万只鸭子将赴巴基斯坦灭蝗” 是真的吗?这个消息的源头是2020年初,中国宣布派遣一支由“农业专家”和“万只鸭子”组成的队伍前往巴基斯坦协助扑灭蝗灾。 真实性: .............
  • 回答
    你想了解蝗虫这类小个头食草动物是怎么把吃进去的植物变成身体能吸收的养分的,对吧?这事儿一点也不简单,它们的消化系统就像一个精密的化工厂,能把坚韧的植物纤维一点点“啃”下来,化为己用。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过程。首先,得从它们的“嘴”说起。蝗虫是咀嚼式口器,意思就是它们有发达的上、下颚,可以像剪刀一.............
  • 回答
    .......
  • 回答
    “水旱蝗汤”这个说法,并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固定成语或典故,而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针对国家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时,对几种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灾害进行的一种概括。在这个说法里,“汤”指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水患”或者“洪涝灾害”。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不妨拆解一下这四个字: 水: 这指的是.............
  • 回答
    印度的蝗灾,特别是沙漠蝗的出现,这两天又大规模卷土重来,这无疑给本就脆弱的印度农业带来了雪上加霜的打击。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把它拆解开来看,从成因、影响,到应对措施,以及它背后更深层次的警示。第一波的“噩梦”并未远去,新的威胁悄然逼近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2020年)那场声势浩大的沙漠蝗灾,它们像一.............
  • 回答
    你想啊,这蝗虫这玩意儿,可不是你想挡就能挡住的。建隔离墙?这想法听着挺直观,像是对付入侵者一样,但实际操作起来,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你得想想这隔离墙得建多大?蝗虫过境,那可是成千上万、密密麻麻的,不是几只在你家门口蹦跶。整个蝗灾影响的区域可能绵延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你想在那一片区域都砌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