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俩剧真有意思,同时拍先后播,一个是日版改编,一个按同套路原创。但是热议程度和口碑天差地别:《北鉴》骂声一片,热到不行;《上鉴》一片赞美,没啥人看。
完全一样的题材,大量雷同的设置,为啥一个充满立场鲜明的争议,另一个则是安静如鸡。我就来对比说明一下两个剧的区别。
我这几天认真对比了女性观众为主的剧和男性观众为主的剧的弹幕,发现差异巨大:女人是听觉动物,这话一点都不假。男性观众能较好的解读和理解情节动作隐含的信息,而女性观众对内容的理解则几乎是依靠对话。
《北鉴》就吃了这亏。《上鉴》就聪明多了,对比剧情,一样的漂,一样的靠自己升职加薪,靠自己买房,只是因为《上鉴》从头到尾都在努力表达“我要靠自己,我不靠男人”,于是女性观众就认可了。而《北鉴》一个字不说,虽然默默地做,可依然被妖魔化成了靠男人上位。
可见,编剧如何巧妙的把三观传达给观众,是一门学问。
一、《上鉴》比《北鉴》的优势
同一个点的不同表达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
1、同样是包,《上鉴》里是男友送个假包,女主因此受到了背同款真包室友的侮辱。《北鉴》则是女主赤裸裸的表现出对包包的欲望。
《上鉴》把奢侈品的矛盾转移到了男友和室友身上。而《北鉴》则傻呵呵地说了真话。
2、同样租房,《上鉴》女主跟房屋中介室友合租一个破旧公寓;《北鉴》女主老板把豪华公寓便宜租给女主。
抛开“遇到中介室友低价转租其实也是运气好”不讲,《上鉴》较为真实地还原了租房生活;《北鉴》则直接踩了“凭什么你运气好有这种运气这种老板”的雷。
3、同样是职场遇贵人,《上鉴》的贵人是跟女主同期进公司的精明能干装傻充愣的上海本地女孩;而《北鉴》则是女主的直属上司。
同事教你那叫友谊,老板教你那叫有后台。
4、同样是跟男友分道扬镳,《上鉴》的方式是被自尊心受挫的男友抛弃,而《北鉴》则是女主主动选择离开三观不合的男友。
大部分女性朴素的价值观看来:主动甩人就是恶,是作;被人甩就是善,必须被同情。
5、同样是争取到职场上一次关键的上位转折点,《北鉴》的女主偷奸耍滑争取到一次补救机会;《上鉴》则是神乎其神的让同事自己把自己的ppt弄没了,天降神迹。
这个点有意思,不少人甚至把《北鉴》中女主这次补救行为=靠男人上位。可见,广大女性朴素的价值观有多朴素。当然,这也就是之前我提到的《北鉴》的编剧不够聪明的体现:为什么非要让女主跟客户产生感情瓜葛?这么设定的结果就是:哪怕公事在前,私事在后,也会被朴素的价值观诟病为动机不纯,靠男人上位。
6、同样的企图通过婚姻站稳脚跟,《上鉴》让女主成为彻头彻尾的受害者;而《北鉴》则让女主显得自作自受:不选上进体贴的老乡,选了京户妈宝公务员。
《上鉴》巧妙的掩盖了女主对“变成上海人”的渴望,再次利用了“被人甩就是善”这个大部分女性朴素的价值观,并极其聪明的把矛盾转移给了地域歧视,让受害程度X2;而《北鉴》也再次傻乎乎的说了大部分人死不承认的现实主义大实话:我就是想通过婚姻真正留下。别否认这个现实了,不然那么多征婚启事上要求“京户”“沪户”是为了什么?
看出《北鉴》为什么被骂成狗了么?只能说明:其实大部分人所谓的“真实”依然是美化过的现实,他们对真正的现实主义是没有接受能力的,这种抗拒源于不想面对自己内心的阴暗和欲望。我在另一个答案里十分详细的分析了这个问题:
二、《上鉴》的问题
0、时代价值观出错
拜金主义、奢侈消费流行起来并走进校园是这几年的事情吧?如果我记得没错,2003的价值观完全不是这样的,那时候大众对奢侈品牌几乎无概念,对A货其实也没什么排斥意识。这不算大错。
1、人设过于白莲花
《上鉴》太着力于把女主的各种欲望合理化,全部目标都集中在把女主塑造成一个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充满正能量三观端正的傻白甜。于是把所有的错都归结在别人身上,所有控制权都放在别人手里,所有的态度都是靠别人不正的三观来反衬。
2、缺乏痛点和时代感
《北鉴》中出现了大量的当下社会痛点;而《上鉴》还是上海人排外那点说了几十年的陈词滥调。
3、女主无需解决矛盾
遇到跟男友二选一自己选上了的难题,男友消失,女主不需要解决。
被男方家嫌弃外地人身份,被分手,女主不需要解决。
在职场被栽赃嫁祸,始作俑者被同事歼灭,女主不需要解决。
她除了被人帮助不懂感恩还嫌弃别人,选择主动搬了次家,还干啥了?
以上这三点就导致《上鉴》的人物被动,戏剧冲突弱,事件动机不明,你看不到女主身上那股劲,也不明白她想干嘛,就是被卷入各种事件,背各种锅,被各种甩而已。
是的,相比《北鉴》而言,《上鉴》的三观和人设几乎没人骂,但是,也没人看,因为这么一弄,真的没意思。可见,相比三观端正的无聊,大家更乐意看有争议的碰撞,否则最受欢迎的节目应该是新闻联播。
三、演员选择带来的先入为主
两个剧选角都有问题。
如果《北鉴》是改编自《东鉴》那女主肯定不是大美人,《东鉴》第一集就明确表达了女主是“在乡下还算可爱,但在大城市根本普普通通无人问津”的普通样貌。而《上鉴》对女主的定位是大美人,如果你认真留意剧情,会发现每一集都有路人甲莫名其妙地冒出来夸赞女主的美貌
《北鉴》选了戚薇,知名度较高样貌气质争议较大,喜欢她的很喜欢,讨厌她的很讨厌。
我个人觉得戚薇演技着实不错,开始那股认死理儿敢闯敢拼的傻劲儿诠释的也很到位。再加上圆脸本就不显老,气场不错,但也不算什么大美人,在我眼里其实没什么问题,并不违和。
但是在广大观众眼里,戚薇的长相和气质属于具有攻击性的,再加上以往作品中塑造的都是直爽泼辣的御姐范儿,这让她在塑造后半部分精明能干充满野心的人设时游刃有余。但由于这个长久以来的角色定位深入人心,导致她在前半部分成长时期的单纯懵懂让观众感到很不习惯,总觉得她动机不纯。
《上鉴》的王真儿,知名度较低,长相朴实保守人畜无害,但是着实看起来单纯无脑。这让她在前半部分十分讨喜,无辜迟钝傻白甜的样子颇受女性观众的认可。但进入精英阶段后,就开始不对了,故作老辣的做作姿态让人十分尴尬。
我个人对她的演技无感,有些用力过猛,跟戚薇真的没法比,戚薇至少在表演上是一点没掉链子的。
群众对女主样貌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是:一部分说那是高级脸,另一部分说,那不是演的自然而是长得自然。
为什么说俩剧的选角都有问题,因为塑造这种前后气质反差很大的角色,不是换个发型把眼线挑上去这么简单的,需要演员同时具有少女的灵动和大女人的气场,其实并不适合找这种带着“长相标签”的演员,会给角色成功塑造带来很大障碍。成功的选角有《甄嬛传》的孙俪,《孝庄秘史》的宁静。
四、编剧问题
《北鉴》是一个编剧,《上鉴》是联合编剧。
其实即便不看主创人员名单,从内容上也能看出前者是个人作品,后者是团队合作。
为啥?
因为《北鉴》的视角、风格和节奏很统一,观点较为犀利,想法极具个人特色,从剧中你能看得出编剧完整的价值观和态度。虽然存在一定偏差和不足,但也正是因为是个人见解,所以必然导致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上鉴》就很周到,人物设置,事件选择和轨迹发展都有妥协的痕迹,这就是集体创作的弊病:要让所有人满意,一定要中和所有价值观和审美差异,结果肯定是挑不出大毛病的,但也必然是中庸的。
就像在知乎,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答主,总是粉黑参半,有人喜欢得不得了,也有人讨厌的要命。而那些干货很干但没什么意思的答主,则会出现高赞无粉的情况,因为大家只是肯定其内容,而不是被人格魅力吸引。
五、观众的偏见
我跟一个知名影业的制片人朋友认真聊过这俩剧,并迅速达成了共识:
《北鉴》的编剧很会写故事,也很会抓痛点和戏剧矛盾,唯一的问题就是不够狡猾,不善于根据受众的理解能力和偏好传达态度和价值观。导致无数观众因为理解偏差,而对剧情产生了巨大的抵触情绪。
《上鉴》在价值观这方面倒是十分周到,迎合了不少观众,尤其是那些大骂《北鉴》三观不正的。《上鉴》在《北鉴》后面播其实是占了便宜的,不少人是对《北鉴》产生反感后,不由自主为了打压《北鉴》而硬抬高《上鉴》。
两剧的价值观真的差距这么大么?
并没有。
只是,《北鉴》很明确的延续了《东鉴》的风格,不加修饰甚至直白的表现了女性的欲望和野心,最终借由欲望来带的因果来反思人生的价值。如果我没记错,《东鉴》的第一集整集都在表现女主渴望被人羡慕,得到更高生活品质的欲望和对名媛生活的向往。
我们是个追求从众和表面淡泊名利的国家,即便有,也要假装是为了梦想为了生存,太直白的欲望和野心是不被接受的,哪怕这是不少人的真实写照。于是,占领道德制高点是最安全的。
我不晓得那些痛斥《北鉴》女主路走的太顺的人,现在如何看待《上鉴》女主的路,《北鉴》女主至少差点被强奸,蹲在路边痛哭过,住过地下室,当过前台,出过差错,当过富二代的玩物,辞过职,创过业。
《上鉴》呢?
工作上:
毕业面试一句英文不会,却出其不意干掉比自己优秀一百倍的男友,进入4A广告公司,原因是朴实无华,接二连三别人的意外让她不断捡漏步步高升,被下属赞美为广告天才。
生活中:
找房子莫名遇到房产中介室友低价转租,
报个班泡到了高学历斯文体贴的英语老师,
租个房邻居是千年一遇的小奶狗程序员,
跑个步遇到高大帅气的多金的香港老男人,
面个试就搞定了英俊冷酷的男模。
你跟我说,这不叫开挂?
大家仔细想想,那些找出各种借口大骂《北鉴》不真实的人:
有多少人是能力撑不起野心,只能平淡无味,于是否定一切异类。
有多少人是觉得自己的欲望比较高尚,想借由否定剧情来表示出自己的清白坦荡无欲无求。
这两种,无非都是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而已。
又有多少人,是因为根本看不懂剧情,或者“我没见的就肯定不存在!”
还有不少,看都没看就跟风骂。
炮轰不一样的价值观,恍惚间我以为回到了文革,现在也理解了难怪广电会干这么多奇怪的事情,看来是有群众基础的。所谓的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目前是不可能的。
---------------------------------------------
说实在的,《上鉴》的宣传挺那啥的,借着《北鉴》被打上“靠男人上位”这个莫须有的罪名狂轰滥炸的时局,直接宣传《上鉴》是“真正不靠男人上位的女性励志剧”。还找了一大群连剧都没看的影视营销号,写各种漏洞百出的软文,鼓吹王真儿“高级脸”完爆戚薇的“整容脸”,拼命踩《北鉴》抬高《上鉴》,我看出来了,你们是“不靠男人上位”,是靠踩着别人上位。这营销是混饭圈的吧?
再好的剧,这么营销真的都让人反感透了。
作为观众,我没啥可说的,毕竟吃个豆花还有咸甜之争呢,口味这种东西,很难说。
但是作为编剧,我从这两剧上简直学到太多东西了。首先就是,千万别把“自由理解”的权利交给广大观众,一定要明确态度,把话说清楚,否则,被误解致死都无法争辩。
PS:果然被人说我拿钱给《北京女子图鉴》洗地,这《北鉴》都尼玛播完一个月了,现在花钱洗地,你们觉得宣发人傻?还是钱多??真是啥人眼里就是啥世界,龌龊的人看谁都是拿钱说话的。
有证据拿出来,否则闭上臭嘴,现在网络毁谤是要坐牢的知道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