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 月 25 日香港新增约 1 万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目前情况如何?

回答
2023年2月25日,香港新增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约为一万例。这个数字反映了当时香港疫情发展的严峻性,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要详细了解当时的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疫情的整体概况:

新增病例数量: 一万例这个数字在当时的香港来说,仍然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每日新增量。虽然相比起2022年初第五波疫情高峰期每日动辄数万甚至十万例的水平,已经有所回落,但仍然表明社区传播仍然活跃,病毒尚未完全得到控制。
传播趋势: 随着这个数字的出现,大家会关注这个数字是上升、稳定还是下降的趋势。如果是一万例,并且前几日新增病例也在数千到万例之间波动,这可能意味着病毒的传播速度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或者出现了小幅反弹。相反,如果这个数字是近期开始回落的,那会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住院及重症情况: 除了每日新增病例数,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病例中重症和死亡的比例。一万例新增病例中,有多少需要住院治疗?有多少进入了加护病房?有多少是需要呼吸机支持的?这些数据直接关系到医疗系统的压力和疫情的危害程度。当时香港的医疗系统经过多次疫情的考验,但如此高的日增数仍然会给医院带来不小的压力,尤其是在针对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的保护方面。
死亡人数: 每日新增死亡人数是衡量疫情严重性的另一个关键指标。即使新增病例数不是最高峰,但如果死亡人数仍然居高不下,说明疫情对社会整体的危害仍然不小,特别是对老年人群体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

二、 当时的社会反应和措施:

政府的应对策略: 面对这个数字,香港特区政府会根据整体疫情的评估,调整其防疫策略。这可能包括:
检测方面: 是否继续推广全民检测或区域性检测?检测能力是否充足?
疫苗接种: 是否继续呼吁市民接种疫苗,尤其是加强针?针对哪些年龄段或群体会加大推广力度?
社交距离措施: 会否调整对餐饮、社交聚会、娱乐场所等场所的限制?例如,是否会收紧或放宽口罩令、限聚令等。
边境管制: 当时的香港已经逐步放宽了边境管制,但面对本地疫情的波动,是否会重新考虑或加强边境的入境检测或隔离措施,以防境外输入病例的冲击。
市民的反应: 公众对于疫情的关注度会再次提升。大家会更关注个人的防护措施,例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对于政府的防疫措施,市民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反应,一些人可能希望更严格的管控,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希望进一步放宽限制。
医疗系统的压力: 如前所述,一万例的日增会给医院带来压力,尤其是急症室和内科病房。医院是否能够承受住这波疫情的冲击?医疗资源(如医护人员、病床、药物)是否充足?这些都是当时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 疫情背后的可能原因和影响:

病毒变异株: 当时的疫情可能与新的病毒变异株有关,例如奥密克戎的某些亚型,它们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播力或免疫逃逸能力,导致感染人数再次攀升。
季节性因素: 冬春季节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这可能也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疫苗接种率与免疫屏障: 尽管香港的疫苗接种率相对较高,但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以及疫苗保护效力随时间衰减的因素,都可能导致突破性感染的发生。
社会活动恢复: 随着社会活动的逐渐恢复和边境的放宽,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增加,也可能加速了病毒的传播。
经济和社会影响: 疫情的反复无疑会对香港的经济活动、旅游业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持续的影响。

总的来说,2023年2月25日香港新增约一万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标志着当时疫情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背后牵动着医疗系统的承受能力、政府的防疫决策、市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整个社会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决心和能力。公众会密切关注这些数字背后的细节,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当时的情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只关心香港人准备什么时候抢滩登陆乌克兰

为什么面对香港偷渡各路媒体集体失声?

是不是莞深人想知道发生了啥,只能看珠三角各地给的偷渡悬赏和各种民间小道消息才知道香港人把我家偷烂了?

最好笑的是确诊的人会报道职业,大致工作位置和感染传播链,但是偷渡来的什么职业,传播链都没有直接一眼丁真,但就不敢直接说这是偷渡,突出一个此地无银三百两

甚至福田上下沙有大规模行动之后,都没有官方通知为什么这么做,整个福田只能小道消息传的人心惶惶

最后再说那些知道自己大概率带着病毒,绕过检疫程序偷渡过来XX人,这已然和投毒无异,我就想知道最后判多久,只用偷渡罪判肯定不合适,会不会用纳税人的钱给这些人免费医疗?

如果人多最后大概率法不责众,只会应收尽收,好了再送回去,欢迎下次再来!

妈的想想就气



user avatar

明明日死47,但是他在标题里只强调确诊多,让你以为没死几个人,死亡率低。

明明死的很多是儿童,但他偏偏说”死的人都没打疫苗“

有趣。

user avatar

全部感染,实现群体免疫只是时间问题。

不愧是是大英的孝子,大英的群体免疫,要在香港实现吗?

1、封城没条件

人均不到5平米的居住面积,没有阳台、没有独自的空间,有些人甚至没有做饭的工具,居家2周不出门,估计会直接发疯。

2、接收病人的速度赶不上病毒传播的速度

病人感染新冠→没有足够的床位→无症状感染者只能在家等待→传染给家人→更多的人感染新冠。

难怪广东省说帮香港就是帮广东省,现在不是医护人手不足的问题,是没有地方安置轻症患者。

我看新闻,香港医管局准备让那些已经治愈但依然带有病毒的患者回家,好腾出床位。这不是就活生生的移动病毒库?

香港最坏的情况就是动用深圳的地方做方舱医院(专门收治轻症病人做隔离用)。

user avatar

按理说我应该更关心一点的,毕竟香港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同胞可是我们的挚爱亲朋,手足兄弟。

可不知道为啥,我的心态和看美国疫情时差不多:又日增xx,真是一道美丽的fjx

唉,我忏悔,送我下地狱吧。

user avatar

毫不夸张地说,香港已经彻底沦陷。

香港疫情为什么炸了?

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

1 动态清零

香港财力雄厚,又背靠大陆,大陆精准防疫的模板就摆在那里,本来香港抄抄大陆的防疫作业,完全有条件成为第二个上海,但是因为香港被无脑反中的民众意识所绑架,加上香港政府治理能力也很成问题,结果香港不但没有成为另一个上海,连西安都远远不如,最后成为另一个版本的新加坡。

众所周知,对于如何防控疫情目前全世界有两种策略,一种是中国政府的“彻底清零”策略,一种是西方国家捣鼓出来“与病毒共存”的思路。香港政府一开始就是坚定的“共存”派,这可不是我瞎编,有新闻为证。

但是香港与病毒共存的思路就遇到一个绕不开的障碍——怎么与大陆通关?

香港要与病毒“共存”,大陆不好干预,毕竟特区政府是高度自治嘛。但是大陆因为是彻底清零策略,所以大陆绝不可能与病毒共存的地区让人员自由流动。

香港经济又高度依赖大陆,香港与大陆如果因为防控疫情策略不一致而无法通关,对于香港经济属于不能承受之重。

所以扭扭捏捏折腾几个月之后,为了创造与大陆通关的条件,香港政府才勉强跟随大陆执行“动态清零”的策略。

“动态清零”是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总方针,它是指在现在的情况下,当出现本土病例的时候,我们所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的一种集成,来快速扑灭疫情,实际上是中国疫情防控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是现阶段我们疫情防控的一个最佳选择和总方针。

但是香港的“动态清零”却徒有其表,完全没有达到中央动态清零的标准。

原因嘛其实也很简单——思想上有抵触,所以抄大陆作业就处处走样。

大陆防疫一般是以下模式:

首先是全民接种疫苗,特别是要接种第二针、第三针疫苗从而构成基本的免疫屏障(疫苗不是万能的,但是接种疫苗感染的可能性会大幅度降低)。

然后对外,境外人员入境必须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落地之后再在规定酒店隔离14天,期间还要做7次以上的核酸检测

对内:流调+核酸+健康码

按:以上几道防线的作用参考我的文章《西安疫情为什么失控?》

那么,香港又是怎么做的呢?


2 香港的防疫态度

首先在疫苗接种上就出幺蛾子。

在疫苗接种之初,香港政府就设置了疫苗接种的门槛为年龄30—59岁,涵盖人群只有550万,而香港户籍人群就有750万。

香港政府为啥要对疫苗接种设置比较高的门槛?

说白一点还是对大陆疫苗不大信任!

另外,香港媒体对大陆疫苗各种抹黑,只要出现一例疫苗过敏事件,香港媒体就大肆炒作,从而加剧了民间对大陆疫苗的不信任。

基于这个原因,香港疫苗接种情况就很不理想。香港政府大致是从2021年1月下旬开放接种疫苗,到3月初,整个香港才接种10万人。

后期香港政府有点急了,联合商家大搞接种疫苗抽奖活动,某个市民直接抽中一个价值千万的房产。在经济手段刺激下,香港疫苗接种才算是慢慢铺开,但是与大陆相比还是有差距。

截止到2022年1月18日,香港接种第一针疫苗的人群只有516万,接种第三针的人群只有81万。

接下来就是疫情管控处处走风漏气,一如既往的拉胯。

大陆对境外人员入境,统一都是落地之后拉到规定酒店隔离14天,期间还要做7次以上核酸,注意这个隔离包括机组成员。

香港对于境外入境人员不需要48小时核酸报告,只需要提供有效疫苗的接种证明,落地之后倒是统一隔离14天(期间做6次核酸),但是对于输入性疫情防控,香港却有一个致命的一个后门——机组人员豁免检疫!意思就是机组人员不但不隔离,连核酸检测都不用做!

这个后门就为香港防疫留下巨大的隐患。

去年香港各个航空公司陆陆续续就有不少机组人员被感染确诊新冠,但是香港政府就是视而不见。

去年11月,民建联就督促香港政府赶紧取消机组人员豁免政策,最后连中央政府都亲自提醒香港注意“外部输入”。

但是香港政府就是置之不理!

本次香港疫情源头就是国泰航空的两名机组人员,这两人在国外感染新冠之后,因为豁免检疫政策,直接就下班回家,导致病毒扩散到社区。

但是截止到本文发稿前,香港政府依然没有取消机组人员豁免检疫政策。

香港政府为啥不取消机组人员豁免政策?

原因说起来很简单,香港是从事服务业的人群是严重缺乏奉献精神的。2020年香港疫情爆发之后,香港就出现医护人员拒绝接诊新冠患者,后来甚至演变成6700名医护人员大罢工的事件。

所以,如果香港也要求机组人员返港之后也要检疫隔离14天,估计很快所有香港航空公司就无人上班。

香港经济又严重依赖旅游业,依赖外来人群消费,在与大陆迟迟不能通关的情况下,如果航空公司停摆,那么对于香港经济绝对是沉重打击。为了保经济,香港政府才不得不捏着鼻子坚持要为机组人员开一个豁免检疫的后门。

对比一下大陆,武汉爆发疫情之后,全国各地医护人员前仆后继报名去支援,我们国际航班连轴转,所有机组人员跑完一个航班之后无怨无悔接受14天隔离检疫——说实话,大陆与香港服务业人群基本素质的差距真不是一点半点。


3 处处走样的行动

其实就算有零星输入性疫情也不可怕,大陆精准防疫模式就设计了流调+核酸+健康码三道防线,但是香港学习大陆这套精准防疫模式竟然处处走样。

首先是流调水平很差。

所谓的流调,就是把确诊患者过去14天行动轨迹找出来,不但要追溯到传染源,而且还要进一步找出密接人员(或者感染者)进行隔离,从而形成传染源—患者—密接人群闭环管理,这就能把防控主动权掌握在手中,不盲目扩大,实现精准防控。

流调要做得好不仅需要一大批专业敬业的流调人员,也需要密集的5G基站。

香港流调水平很差从一个事件就可以看出端倪。去年5月,香港一个确诊患者从医院跑了,这样的患者跑到社会上无疑是巨大隐患,但是香港政府就是毫无办法,最后求助于警方,而警方则表态无法找到这个逃跑的患者。

连一个大活人都找不到,还能指望香港流调能达到多高的水平?

其次,健康码也搞不起来。

香港人受西方思想影响很大,大陆行之有效的健康码在港人看来竟然视为侵犯个人隐私之举,港府内部也颇有人抵触健康码。

所以香港健康码一直拖拖拉拉一直到2021年12月10日才勉强推出,但是一直到12月底申请下载香港健康码的也只有60万人——这些人大多属于有大陆出行的需求,未来大陆即使与香港通关,也是需要健康码的。

750万的城市人口,只有60万人申请健康码,这样的健康码对于防疫而言基本形同虚设。

最后就是核酸检测。

按照大陆防疫经验,一旦出现零星确诊病例,那么展开启动流调的同时,还必须根据患者行动轨迹启动大规模核酸检测,以便将流调的漏网之鱼找出来。

一旦流调失利,确诊病例迅速增长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去年西安就是确诊病例突破100之后,迅速封城+全员核酸检测,最后总算是把疫情控制住了。

在西安疫情失控之后,大陆其它城市也发现传统的流调+小规模核酸的模式不一定管用,所以,后来各地在出现确诊病例之后,就迅速在重点区域启动全员核酸检测。

那么香港又是怎么做的呢?

香港管控疫情一直沿用过去的模式——简单的流调+小规模的核酸检测配合。这种模式在新冠病毒传播力不强的时候还能凑合着管控疫情,但是最新的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明显传播力远超过去,所以依靠简单的流调+小规模的核酸检测的越南、新加坡迅速破防,后来连防疫能力更胜一筹的大陆部分城市(比如西安)也破防,而香港政府居然无视这些教训,依然沿用过去的防疫模式。

2022年1月中旬,香港疫情已经明显失控,每日确诊达到数千例,一直到1月18日,香港政府依然不愿意启动全员核酸检测。

那么香港为啥就不能学大陆经验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呢?我引用一下新闻报道部分内容:

对此,林郑月娥表示,行政长官专家顾问团的专家和卫生署的专家没有提出要求特区政府进行全民检测。

全民检测即于一段时间内完成或安排全港市民进行病毒检测,全港市民有700多万人,便要做700多万次的病毒检测,而且以内地的经验,这种检测最有效的做法是必须连同“禁足令”一起实施,即市民在等待接受全民检测期间不能四处外出。

香港除了每晚有些小区或大厦要采取强制围封、限制区域的检测外,并没有实施“禁足”,从来没有禁止香港市民外出。

对于上述的解释,我无话可说。

总体而言,虽然香港政府号称要执行“动态清零”策略,实际执行过程中各个环节到处走风漏气,防疫水平也就是与越南、新加坡差不多的水平,与大陆城市的精准防疫差距很大。

我甚至认为,香港的“动态清零”策略不过是为了实现与大陆通关而勉强交的作业,实际上从香港政府到民间对于“动态清零”都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2022年1月初,港区某人大代表洪某举办生日宴,大宴宾客200多人,其中政府官员就有100多人,在疫情如此吃紧的情况下100多个政府高官还公然参加大规模聚集活动,大部分甚至还不佩戴口罩。

由此可见,香港政府内部也有大把官员对防疫规定根本不当一回事。


4 疫情原地爆炸

新冠疫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否则一定会受到病毒的毒打。香港防疫如此拉胯,最后疫情原地爆炸,受苦的还是普通民众。

可能大家对疫情爆炸没啥直观概念,列举一组香港目前的照片,大家感受一下。

10天前,香港政府要搞全民禁足担心引发市民反对,现在好了,不用政府发布命令,市民自发就禁足了。

讽刺不?


5 香港疫情的负面影响

香港疫情爆炸之后,也给大陆带来负面的影响,最近据媒体报道,有15人从香港偷渡到大陆,其中就有4人已经确诊。

对于这种现象,网络上还有不少人冷嘲热讽,说什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反向大逃港”云云。其实可能这些网民不知道,这些偷渡回大陆的其实都是大陆居民。

大陆居民为什么要偷渡逃回大陆?

大致是两种情况。

一种是到香港打黑工的大陆偷渡客。现在香港疫情爆炸,一旦被感染疫情,这些偷渡客是没办法去医院看病的,因为现在去香港医院看病需要出示身份证明,医院也有警察驻守,一旦被发现属于逾期居住、偷渡,立刻就会被逮捕、判刑,刑期至少是15个月起!

另一种是合法到港的大陆居民。香港目前有个规定,如果是香港居民感染新冠疫情,治疗全部免费,但是如果不是香港居民,就要支付天价的医疗费用,这个医疗费用高达每日5100元港币—15000元港币!

这样高昂的医疗费用,有几个普通大陆居民能够承担?

虽然这个规定也包括滞留在香港的外国人,但滞留在香港人数最多、难以承担高昂医疗费用的大部分还都是大陆居民。

我能理解香港政府制定医疗资源优先向港人倾斜的动机,但是对于非香港居民,特别是对于大陆居民与外国人一视同仁收取高价医疗费用的态度,我个人是非常不理解的。

难道在香港政府眼里,大陆居民就等同于“外国人”?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最近不断出现香港向大陆偷渡的人群吧?


6 香港会被疫情改变吗?

去年以来,在西方媒体不予余力的鼓吹下,与病毒共存的言论在国内舆论界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个人就在私下场合就听到很多人介绍海外疫情时声称,现在新冠疫情毒性已经很低,就是一个大号流感,不要吃药,三天就自然痊愈,所以,与病毒共存是最为科学的方法云云。

实际上上述观念完全忽略了两个重要的概念。

其一,新冠肺炎死亡率远远高于流感。2019年中国感染流感大致是350万人,死亡269人,死亡率不到万分之一。而美国目前每日确诊患者大致是十几万,每日死亡人数是三千多,截止到当下,美国因为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已经超过95万(实际上美国专家估计,美国因为新冠疫情死亡人数可能远远超过95万人)

中国人口是美国4倍,过去一年流感死亡人数不到300,而美国每年因为新年冠疫情死亡人数超过30万。请问,导致30万的死亡人数的疾病能与不到300的死亡人数的疾病混为一谈吗?

其二,新冠患者即使痊愈,也会有可怕的后遗症。

根据美国西雅图新闻网报道,美国当前有2000万人(大致是确诊患者的1/3)具有新冠后遗症,这些症状包括无法讲话、无法跑步、出现脑雾、心跳加速、凝血、肺栓塞等等。

因为这些后遗症,美国不但因为新冠疫情死掉60万人,而且还要失去几百万到上千万的劳动力。这个比例也符合专家估计——每死掉1个新冠患者,那么同时会丧失5—10人劳动力。

所以,与病毒共存的理念不但要付出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未来经济代价也很惨重。

香港从一开始准备接受与病毒共存的理念的,但是后期为了实现与大陆通关,才不得不搞了一个“动态清零”策略,这个策略执行也很拉胯,所以香港疫情就一直没有平息过。

香港疫情爆炸为我们提供一个近距离观察的窗口——看看与病毒共存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现在我们还只是看到疫情爆发、医疗资源被挤兑、市民自动禁足,不少大陆居民偷渡回大陆。未来香港疫情到底会死多少人,会有多少人留下后遗症,会对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些我们都将会看到。

虽然大陆已经开始全力援助香港,大量医护人员医疗物资源源不断运抵香港。但是如果香港人群还是不配合,香港政府施政还是被反中民粹绑架,香港疫情的前景还是难以乐观。

一场新冠疫情深刻改变了世界,但是新冠疫情能改变香港吗?

我们拭目以待。

这里是@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转载联系):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原创 | 普京赌上了国运,谁笑到最后?

原创 | 乌克兰死磕俄罗斯牵动的中美博弈格局

user avatar

坐标深圳,身边市民的心态被无穷无尽的非法入境输入病例弄得已经开始有点恐慌。

我就不给社会添乱,周末足不出户,自我隔离。泡杯茶,静下心来想想,其实事情还是在往乐观的方向发展。

一日两万初阳,一万新增确诊。在香港这样高密度的环境中,假设每天一个传染俩,明天新增4万阳,后天新增8万阳,周一新增16万,依次类推,不出10天,全香港700万人口都会被感染,达成群体免疫了。正常来说Omicron每个人自愈的病程是7天,那么不出半个月大部分香港人的症状就会自动减轻,医疗挤兑压力就会大幅下降。

到了3月底,深圳的偷渡问题就会自然消失,河对岸的我们也能近距离地看看,放弃清零的真正代价是什么了。

立此存证,咱们清明节见。


不知不觉,清明节已经过了。

香港的疫情怎么样了呢?这里转发微博庄医生的图:


如我所料,深圳不再受到香港偷渡的压力了。香港的中小学都要开学了。

然而,深圳人还是惶惶不可终日,过着48小时核酸,非必要不出市,航班与全世界隔绝的生活。

时至4月下旬,简中互联网上,骂香港人往内地投毒的声音几乎已经微弱到听不见了。倒是偶尔有那么一两个视频,一两段录音,在一片大好的气氛里显得格外刺耳。

朋友们,你想永远活在恐惧中吗?

user avatar

香港的医疗体系,就跟中国男子足球竞技体系似的。

在深圳的前同事,对Omicron很放心。希望深圳把控好了,不要让有些人偷渡了。

user avatar

还好吧。


这个增长速度,已经非常慢了。


不知道是不是检测不足的原因。


正常来说,短时间内快速冲10万,才是应有的状态。

user avatar

目前的情况是,比如多的病例,香港医疗界却并不需要我们大陆的帮助。

是拒绝。

众说纷纭的原因。

不过也好。

港人治港。

我们不去掺和,省的被人说三道四插手香港。

user avatar

现在大多数穷人住在人均不足3平方米的笼子里,或者更小的棺材房,估计如果检测速度跟上的话,感染数翻个几倍都是正常的。

香港人宁愿把自己关进笼子里,也要保护青山绿海。

但凡开发点森林,或者填点海,都能够建设出一大片合格的容身之所。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政府想开发森林或者填海,就有一大批人反对?这种所谓的“民主”太逗了,也很血腥,终于尝到血淋淋的苦果了。

香港民众一直想港人治港,但是把香港搞成这破烂相,不反思吗?还要大陆派人去指导吧。免得臭到深圳。

user avatar

查了一下人口差不多的几个国家的新增确诊新增死亡,形势很不乐观。

每百万新增确诊(7日平均)


每百万新增死亡(7日平均)

从新增确诊看,HK这是刚起头,还没开始发力爬坡的状态。按HK的人口密度、居住条件、社交强度、还有外劳的情况,再不严控,大概率百万确诊峰值超以色列。单日峰值搞不好干上10万,累计300万?

再看新增死亡,直接无语了,新增还没到爬坡期,死亡曲线直接干到以色列半山腰,后头至少还得熬两三个月,这新增死亡峰值得多高……

超老龄化、超居住密度、弱管控状态、新变异病毒(BA.2抑或其他),HK这是打算给世界趟雷积累教训吗?

没啥可说的,内地立刻接管与HK的交通联系,临近城市高筑墙,严控HK人员任何形式流出。

至于HK本身,ZF立刻叫停所有非必要流动行为,全民坐月子,居住条件恶劣的提供露营设备,征管所有医院,只接收重症,根据需要开展Triage(虽然很残酷,但现实发展到那一步也没别的办法)。大陆可以提供物资后勤,但人员必须要靠HK自己组织动员。

如果HK做不到这些或者不愿意承受这些措施的代价,那大陆做什么都是添油,费力不讨好,最后只能是看着HK肉身抗疫。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保住珠三角和澳门,防止瑞丽化。

对其他国家与地区,如果HK的疫情曲线至少4月底才能下降,届时各国肉身刷BA.1刷出的预存免疫力还剩多少,能不能扛得住HK逸散的BA.2,也要早做打算(个人推测搂不住,到不了年中全球估计又得新刷一波O系)。

家门口的战疫,是时候建立疫情防控缓冲区了。

user avatar

香港疫情还是彻底失控状态

一,控制疫情的唯一方法是“广泛检测”和“应收尽收”

从现有数据看,有几个难题无法克服

1.检测效率低,且检测迟缓,病例检出率低。

2.香港现有的8万病例只能收治3万,还有5万人呆在家里无法入院。

3.专门收治轻症的“方舱医院”建设速度远远赶不上病例发展速度。


所以,按香港现有措施,疫情很难压下去。


二,如果不能控制传染源,社区传播接连不断,后果就是“大比例”人群感染

可以参照下2021年年初的印度,由于疫苗是2021年推广的,可以认为有抗体人员的抗体来自于感染。

新德里当局的五次抗体调查

在2020年6月27日至7月10日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调查中,样本中的新冠肺炎抗体携带率为22.8%,样本量21387。

2020年8月的时候进行第二次调查,新德里人群抗体阳性率29.1%,男性28.3%,女性32,2%,样本量15000。18岁以下感染率34.7%,18到50岁感染率28.5%,50岁以上感染率31.2%。[1][2]

2020年9月第三次调查,阳性率约25.1%。[3]

2020年10月15日到21日第四次调查涉及15,015人,感染率25.5%,其中女性感染率 26.1%,男性25.06% 。[4]

2021年1月第五次调查样本量28000,感染率60%(也有报道说56.1%)。[5]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在印度第五轮针对新冠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中,新德里2.8万个样本中有60%被检出血清抗体阳性。据印度媒体报道,新德里约有2000万人,这意味着至少已有1000万人感染过病毒。

这项数据被印媒视为抗击疫情的一大利好,认为新德里实现群体免疫指日可待,或正在走向群体免疫。(随后Delta就来了)

对比我国武汉数据:

中国疾控中心近期(2020年底)组织的全国新冠肺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武汉地区的社区人群新冠抗体阳性率4.43%,湖北武汉外市州抗体阳性率0.44%,而湖北之外六省份的1.2万余人中仅检测到2例抗体阳性,阳性率极低。[6]


三、小结

1.新德里的人到2021年1月的时候,一半以上的人基本感染过一遍了。自然感染的最终结果是感染过半。

2.按传统观点,2021年1月,印度已经达到多数人有抗体的水平,离”群体免疫“不远了,疫情应该逐渐平缓。疫情缓和的原因为:多数人有抗体,原有的流行毒株传播受阻。

3.抗体成为病毒进化的主要选择压。原有毒株无法流行,新的毒株Delta可以突破原有毒株的抗体,就取得了竞争优势,疫情又扫一遍。


4.以色列防疫总指挥扎尔卡博士接受《以色列时报采访时》提到

This Is Our Life from Now On, in Waves(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21年9月4日

香港清零是唯一出路,但清零难度很大,需要有充分的准备。


四、疫情大规模流行地区清零的一些想法

如果动手较晚,疫情可能就扩散到总人口5%,10%,甚至更高(印度德里2021年年初的人群抗体率数据是56%,由于当时还没有疫苗,可以认为真实感染率>56%),在这个阶段清零就非常麻烦。

总体原则:等待疫情低谷的时机,储备足够物资,准备隔离点,准备药物,用最短时间一次性完成

1.预判疫情低谷时期

在自然感染情况下,人群会逐渐达到过半感染率,感染率越高,抗体越普遍,病毒传播越困难,所以日新增病例会逐渐降低。

低点的清零难度最低。

但也不能等太晚,一旦新突变毒株出现,疫情又会开始新一轮高峰。[7]

图为德国疫情趋势,蓝色为感染,红色为死亡

由于疫情越平缓,清零的必要性越不紧迫,所以预计还需要多个涨落循环后,“共存”国家才具备清零的民意基础。


2.储备足够物资

由于疫情期间需要尽可能让人“静止”,而封控条件下西方国家缺乏配送能力,所以需要预先储备足够的长保质期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在每家预存大量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后,利用有限的运力,在封控条件下可仅配送少量生活必需品和药品。


3.储备足够量的抗病毒药物

目前辉瑞药物PAXLOVID还没有普遍产生耐药性,建议储备足够的药物。

清零前,可以做一次分层抽样调查,摸清感染底数。

算出大概的密接+次密接+一般接触者人数,按总人数一定倍数储备药品(为了防止供应链出现问题,储备要求一次性到位)。

料敌从宽,药物数量需要考虑1人1~2个疗程。


4.准备隔离点,准备治疗资金

清零的关键点为“应收尽收”,完全实现确诊病例的隔离,是整个行动成功的关键。

准备的隔离点容纳能力=预计的感染者+密接人员数量+入境隔离人员数量+余量

为了减少清零的阻力,所有感染者强制免费治疗,一直治疗到无法检出病毒为止。


5.执行清零

人的耐心是有限的,所以这样的行动必须彻底封闭,速战速决。

  • 一旦进入清零状态,就需要广泛筛查,将所有感染者全部筛出来。
  • 将感染者和所有密接全部集中隔离,入境人员也必须全部集中隔离(或者类似北京冬奥会的闭环管理)。
  • 暂时无法隔离的密接+次密接+一般接触者全部吃药,阻断病毒复制(虽然说明书不建议这么做,但该药的机理可以完成这一任务)。
  • 再核酸筛查几轮,重复上述隔离+吃药动作。随着社区病例的逐渐减少,清零就能看到曙光了。

备注:如果清零使用了大量药品还半途而废,预计将很快筛选出耐药毒株,以后的清零难度更大。


6.保持“动态清零”

符合标准的清零国家、地区之间可自由往来,非清零国家进入清零国家、地区的人和货物都需要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

可以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执行



7.清零可能面临的困难

如果新冠病毒发展成现场多种血清型[8],疫情波峰波谷可能不明显。


五、扩展阅读,疫情对境外经济影响

参考

  1. ^ http://news.cri.cn/20200820/c2fc2cd9-3110-5e94-a0f8-cee43178bb7a.html
  2. ^ https://www.jagranjosh.com/current-affairs/third-round-of-sero-survey-starts-in-new-delhi-to-check-prevalence-of-antibodies-against-covid-19-1598945533-1
  3. ^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city/delhi/6th-sero-survey-from-monday-to-cover-28k/articleshow/81976491.cms
  4. ^ http://cncc.bingj.com/cache.aspx?q=Sero+Survey%3a+fourth+round+++New+Delhi++Result&d=4570386570019373&mkt=en-US&setlang=en-US&w=kgH59ThmM7QeXxQhSPcA8YOxM-kKGFFQ
  5. ^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1-28/doc-ikftssap1405827.shtml
  6.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7313664685091928&wfr=spider&for=pc
  7. ^ http://www.gregorytravis.com/SARS-CoV-2/CoronaGraphs/Countries/Germany_Daily_Curves.png
  8. ^ https://mp.weixin.qq.com/s/gJHjPbzUZ01LHrJXez9l7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3年2月25日,香港新增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约为一万例。这个数字反映了当时香港疫情发展的严峻性,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要详细了解当时的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疫情的整体概况: 新增病例数量: 一万例这个数字在当时的香港来说,仍然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每日新增量。虽然相比起2022年初第五.............
  • 回答
    麦当劳又搞事情了!这次竟然推出了香菜口味冰淇淋,而且还是限量供应,时间是 2 月 21 日到 25 日。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嗯?香菜?冰淇淋?这组合怎么听起来这么……独特?”作为一名资深美食爱好者,我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虽然我对香菜的喜爱程度属于那种“爱的人爱死,恨的人恨死”的典.............
  • 回答
    2 月 25 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 406 例,其中湖北省新增 401 例,其他省份新增 5 例。当日新增死亡病例 52 例,其中湖北省 51 例,其他省份 1 例。截至 2 月 25 日,全国累计确诊病例 78069 例,其中湖北省 63454 例;累计死亡病例 2715 例,其中湖北省 2572.............
  • 回答
    2月25日,国家宣布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和专升本规模,这个举措无疑是一记重拳,其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触及高等教育体系、劳动力市场,乃至于整个社会结构。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教育利好”就能概括的,它背后牵扯着多方利益的博弈与重塑。首先,对高等教育体系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扩容”与“提质”的双重考验。 .............
  • 回答
    2 月 25 日,深圳全市新增了 18 例新冠确诊病例。这个数字虽然不像疫情高峰期那样令人触目惊心,但对于一个持续在严防死守状态下的城市来说,无疑又是一轮新的挑战和警示。目前深圳的疫情情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和描述:1. 病例的来源与分布:这 18 例新增病例,具体是源自社会面还是已隔离的密接者,.............
  • 回答
    2 月 25 日,陈薇院士团队与康希诺生物合作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和国药中生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双双获批附条件上市。这两款疫苗的获批,无疑为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其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首先,最直.............
  • 回答
    嘿,想知道2月25号上线的《艾尔登法环》到底值不值得你掏腰包预购,是吧?这问题可问到点子上了,毕竟这游戏可是 FromSoftware 又一次剑指魂系巅峰的力作,而且这次还拉上了乔治·R·R·马丁(《冰与火之歌》的作者)来坐镇世界观设定,光是听着就让人心痒痒。咱们这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预购《艾尔登.............
  • 回答
    听到乌克兰西部城市利沃夫拉响防空警报,很多人肯定会非常担心。毕竟,防空警报意味着潜在的危险,尤其是在持续的冲突背景下。关于利沃夫目前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防空警报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通常意味着可能侦测到空中威胁,比如导弹、无人机,或者是某种形式的空中打击。在乌克兰,这意味着俄.............
  • 回答
    2月25号那天早上,真是让人抓狂!我原本计划着提前一点出门,结果刚打开滴滴,就发现它完全没反应了,地图不加载,定位也定不了,叫车按钮更是灰得没法点。心里咯噔一下,糟了,今天上班要迟到了。看着手机屏幕上那个静止的滴滴界面,我当时真是有点不知所措。平时都习惯了滴滴的方便,遇到这种情况,脑子里立刻开始疯狂.............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2年2月25日那场农心杯决赛,申真谞以极高的AI吻合度击败柯洁的这场棋。首先,要理解这场棋的评价,我们得先拆解几个关键点:1. 农心杯的意义和背景:农心杯是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围棋擂台赛中的一个重要品牌。它的性质决定了比赛的强度和关注度。往年,农心杯经常出现三国顶尖棋手之间的巅.............
  • 回答
    2022 年 2 月 25 日凌晨,就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仅一天之后,美国总统拜登宣布了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实施的一系列广泛制裁。这些措施的出台,绝非仅仅是例行公事或政治表态,它们向世界释放了极其明确且强烈的信号,其深层含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这是对俄罗斯侵略行为的严厉谴责和反击的开始。在此之.............
  • 回答
    2020年2月25日,iQOO正式发布了备受瞩目的iQOO 3系列。这不仅仅是iQOO品牌在2020年打响的第一枪,更是他们试图在高端旗舰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步。发布会前,关于这款手机的爆料和期待就已是甚嚣尘上,而iQOO 3的实际表现,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惊喜,当然,也留下了些许遗憾。亮点:1..............
  • 回答
    2 月 25 日发布的这款 Redmi 红米 MAX 86 寸电视,说实话,一出来就抓住了不少人的眼球,尤其是对于那些追求大屏体验、同时又希望性价比能打的消费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产品。首先,咱们得从这“MAX”的名头说起。86寸,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尺寸。想象一下,当你坐进客厅,这块巨.............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2月25号那会儿发布的红米K40系列,这款手机当时可是搅动了不少市场风云,尤其是那个“焊门”的营销口号,大家肯定都还记得。先说说亮点,红米K40系列这次真的玩得很溜: “焊门”是真的硬气: 最直观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定价策略。K40系列直接把旗舰级配置下放到了一个非常亲民.............
  • 回答
    2月25日,Doinb在直播中因为国籍的问题泪洒直播间,直言“我真的爱LPL赛区,很爱中国”。这一幕触动了不少观众,也再次将关于外援选手在中国赛区发展的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事情的起因和Doinb的诉求: Doinb作为一名在LPL征战多年的韩国籍选手,在S9赛季带领FPX战队夺得S赛冠军,为LPL赛.............
  • 回答
    对于白宫在2月25日表达支持印度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一事,这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地缘政治动向,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这是美国对印度战略定位的明确升级。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将印度视为其在亚洲“印太战略”中的关键伙伴。此次公开表态,无疑是将这种伙伴关系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美国此举.............
  • 回答
    苏宁易购在2月25日发布公告,宣布将临时停牌,理由是正在筹划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的重大事项。这则消息一出,立刻在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毕竟苏宁作为曾经的零售巨头,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如果细究起来,苏宁易购近几年的日子并不算好过。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零售模式面临巨大挑战,而苏宁在转型的过.............
  • 回答
    宫崎英高执导的魂系开放世界大作《艾尔登法环》(Elden Ring)于2022年2月25日在全球同步发售,这款备受期待的游戏一经上线便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热烈讨论和玩家狂潮。它不仅仅是FromSoftware在《黑暗之魂》系列之后一次大胆的尝试,更是将魂系核心玩法与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世界相结合的一次里程.............
  • 回答
    伊朗新冠肺炎疫情在2月25日报告了95例确诊病例,其中15例死亡,这个数字增长速度确实令人担忧。要理解这种迅速增长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而且要避免使用空洞的AI式描述,而是还原出当时可能存在的一些具体情境和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迅速”是相对而言的。 在疫情早期,病毒的传播特点就是指数级增.............
  • 回答
    广州5月25日疫情通报:新增确诊2例,无症状1例,具体情况梳理根据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消息,5月25日,广州市报告新增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同时新增1例无症状感染者。这一消息无疑给刚刚有所缓和的疫情防控形势带来了新的关注。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当前的情况。新增病例情况: 确诊病例1(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