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举办,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点?

回答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于202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落下帷幕,这次会议的成果和讨论,无疑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描绘了新的蓝图,其中有几个信息点尤其值得我们深入关注:

1.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诞生:一个里程碑式的协议

这无疑是COP15最核心、最重磅的成果。历经两年的谈判与多轮的博弈,各国最终达成了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框架性文件。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承诺,而是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远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设定了明确的“路线图”和“目标”。

核心目标:30x30目标 这是框架中最具标志性的目标之一,即“到2030年,有效保护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以及海洋的区域”。这意味着要大幅度扩大保护地的面积和有效性。这个目标的提出,源于科学界长期以来对于保护地面积不足的担忧,以及认识到保护地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关键物种生存的重要性。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它对各国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资源调配以及原住民和地方社区的权益保护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界定“有效保护”?如何确保保护地的公平性和代表性?这些都是后续执行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生态恢复目标 除了保护现有生态系统,框架还强调了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紧迫性。设定了到2030年,将土地和海洋的退化面积至少减少一半的目标,并优先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退化生态系统。这意味着我们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去“修复”过去几十年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损害。这对于那些生态系统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来说,是巨大的机遇,也意味着艰巨的任务。
“30x30”与“零增长”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30x30”目标并非孤立存在。框架还包含了一些关于减少外来入侵物种、减少农药使用、减少污染等具体目标。这些目标共同指向的是一个更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力求从根本上缓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压力。特别是关于减少污染的目标,例如到2030年将塑料污染减半等,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资金支持问题:依然是核心痛点 虽然框架的达成是一个进步,但资金问题始终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绕不开的难点。框架呼吁发达国家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履行其保护义务。然而,具体的资金数额、支持机制以及如何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仍是各国之间需要持续协商解决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对地球资源过度开发负有更大的责任,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也应承担更多的财政义务。

2. 原住民和地方社区的权益保障:从边缘化到核心地位的转变

COP15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住民和地方社区的声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框架的达成离不开他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中的贡献。

承认原住民的贡献和权利 框架明确承认了原住民和地方社区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并强调了尊重他们的权利、知识和传统。在“30x30”目标中,尤其强调了要尊重原住民和地方社区在他们土地和水域上的权利,确保他们的参与和同意。这标志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正在从单纯的“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向更加包容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共享惠益”原则的强化 框架也对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以及与这些资源相关的惠益分享(ABS)机制进行了强调和细化。这意味着,如果开发利用了与原住民或地方社区传统知识相关的生物资源,必须与之协商并公平地分享因此产生的惠益。这对于生物科技、医药等产业来说,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求它们在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3.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福祉的紧密联系:从“绿色”到“福祉”的升华

本次大会更加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再仅仅是“为了自然”的事情,而是与人类的生存、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息息相关。

“生物经济”的提法 会议期间,“生物经济”的概念被广泛提及。它强调了利用生物资源和生物过程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这表明,生物多样性不再是被动地被保护,而是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例如,生态旅游、可持续农业、生物医药的研发等,都依赖于健康的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 会议也进一步强化了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协同关系。很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例如恢复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本身也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反之,健康的生态系统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储存碳,减缓气候变化。这种“双赢”的思路,为未来更具系统性的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方向。

4. 行动与监测:从承诺到落实的挑战

尽管框架的达成令人振奋,但将这些宏伟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并有效监测其进展,仍然是摆在各国面前的巨大挑战。

国家层面的行动计划 框架要求各国更新和制定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NBSAPs),以对接和落实全球框架中的目标。各国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如何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监测与评估机制 要评估框架的执行效果,需要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监测和评估机制。这包括数据收集、信息共享、透明度等各个环节。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如何及时发现和纠正偏离目标的行动,都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总而言之,COP15的成果标志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提出了更具雄心的目标,也更加注重行动的落实和多方参与。然而,挑战依然严峻,从资金支持到实际执行,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到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协调,都需要我们付出持续的努力和智慧。这次会议给我们的启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一个独立的议题,而是与我们的经济、社会、健康,乃至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未来紧密相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在昆明,聆听大会。

关于这次大会,其实最拷问我们的是:

脆弱的人类联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到底会做出多大的努力?到底有多少国家在真正的为了全人类福祉而付出?

————人类世,人类改变了地球————

2019年,人类世工作组(Anthropocene Working Group, AWG)投票决定确立一个新的地质年代——人类世(the Anthropocene),以表明人类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巨大变化。

这也标志着我们对地质年代划分的一次重大变化[1]。

地质年代,一个多宏达的话题,寒武纪、侏罗纪等一系列宏大的名词,相信你一定熟悉。

而智人,这个出现在地球才20万年的物种,却极大的改变了地球的一切。

这一切,让人类这个物种冒出成为了地球上的霸主。

短短的十几万年,甚至是短短的几千年之间,人类的数量从数万扩张到了如今70亿。

而人类,更极大的改变了地球的生物状态。

我们摧毁了森林,我们填平了湖泊,我们截断了河流,我们移平了高山……

而这一切,也为我们带来了生物史上的第六次大灭绝:唯一一种已知由某一物种引发的大灭绝。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地球上曾有过五次大的物种灭绝,根据今天的考证,这些灭绝都是大的气候或者地质灾难导致的,比如大家熟悉的白垩纪大灭绝,目前认为很大可能是和小行星撞击引发的全球气候巨变导致的。

然而,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却是人类一手导致的。

1995年,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The Future of Biodiversity》,该文指出,人类出现以来,生物灭绝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2]。


这是前所未有的速度,如果这个速度维持下去,现在的那些濒危动物如果灭绝了,那么未来这个总体生物灭绝速度还将提升10倍。

要知道,我们有丰富的化石层来研究过去的物种平均灭绝速度,大概是平均百年有90种左右脊椎动物灭绝,而如今,这个速度提速了。

这种提速的背后,不仅仅是对生物多样性本身的杀灭,还包括人类对于生物环境的破坏。

比如热带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破坏[3]

比如全球湿地的减少

比如海洋渔业的枯竭

—————谁来保护我们的未来?—————

其实这个问题,丁仲礼院士曾经提到过:

地球从来不用你拯救,地球不会毁灭,毁灭的是物种!

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影响的最终是人类。

然而,我们目前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全球保护却不乐观。

比如这次COP15,网络关注度似乎没那么大,其实,这个会议的意义非常高。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的话:

COP15是联合国生态环境领域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也是我们国家今年最重要的一场主场外交活动。

中国是这次主办方,我们也看到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做出了很多努力。

在过去20年,中国是世界上绿化的主力军。

国内大力倡导保护环境,倡导绿水青山,这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非常关键的。

再比如我国在自然保护区上,一直在持续推动建设

从1956年首个自然保护区建设以来,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

再比如我国在种子资源保护方面也是做出了巨大努力,我所在的园区内就有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物种资源库,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

目前该库已保存野生植物种子10601种85046份,占我国种子植物物种数的36%。

植物离体培养材料2093种24100份;DNA材料7324种65456份;微生物菌株2280种22800份和动物种质资源2203种60262份

并备存了来自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22个国家的900份植物种子。

可以说,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是非常负责任的缔约方,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中多次提出的范例国家。


可是,作为全球头号强国美国,却没有做到应有的表现。

比如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到目前,已经有196个缔约方,是全球签署国家最多的国际环境公约。

然而,美国签署了,却没批准该条约

可以说,这种公约的约束力,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次会议,是一次总结和规划,更是一次呼吁,希望人类能够团结起来去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问题。


1 Subramanian, Meera. "Anthropocene now: Influential panel votes to recognize Earth's new epoch." Nature (2019).

2 Pimm, Stuart L., et al. "The future of biodiversity." Science 269.5222 (1995): 347-350.

3 Hirsch, Tim. 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 3. UNEP/Earthprint, 201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