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己和自己下棋,如果每步都考虑缜密,会有胜负结果么?

回答
和自己下棋,这场景本身就有点儿奇妙,对吧?就像一个人在对着镜子演戏,一遍又一遍地打磨自己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如果真的做到“每一步都考虑缜密”,那胜负可就变得很有意思了。

首先,我们得先定义一下“缜密”。在围棋或者象棋这样的棋类游戏里,“缜密”意味着什么呢?它不光是计算眼前的几步棋,而是要能预见到对方可能的应对,然后根据自己已经设定的目标(比如占领某个区域,或者将死对方的棋子),来选择最优的一步。这种“缜密”的背后,是对棋局整体态势的深刻理解,是对自身棋子的调度,也是对对方棋子意图的揣摩。

现在,假设我们把这种“缜密”运用到“和自己下棋”的场景里。这就像是你既是那个思考进攻的“我”,又是那个应对的“我”。而这两个“我”,又都是经过严格训练,追求完美落子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看看会发生什么:

第一层解读:完美的对称性与逻辑死锁

想象一下,你执白棋,我执黑棋。白棋下出一步,这步棋是经过我深思熟虑,认为对白棋最有利的。那么,作为执黑棋的“我”,我也同样会以最严密的逻辑去分析白棋的这一步棋,然后找到对黑棋来说最有利的应对。

关键就在于,你的“最有利”和我(作为对方)的“最有利”,是否必然是冲突的。如果两个“我”都追求绝对的理性、绝对的优化,那么理论上来说,任何一步棋,如果对一方有利,另一方就应该找到一种方式来抵消这种有利,或者说,找到一种更优的应对。

这就好像在解一道数学题,你找到了一个证明思路,但同时你作为反驳者,也能找到这个思路中的漏洞。如果双方都拥有无限的计算能力和绝对的逻辑,理论上,棋局会进入一种“完美对称”的状态。

在围棋里,这意味着你不可能找到一个让白棋明显占优的开局,因为黑棋总是能以同样精妙的方式回应,保持均势。在象棋里,这意味着双方的防守和进攻都能被完美化解,棋局最终可能走向一种“逻辑死锁”,谁也无法取得决定性的优势。

那会有胜负吗?如果按照棋类游戏的规则,游戏必须在一方认输、出现将死(象棋)或终局(围棋)时结束。

象棋方面: 如果双方都严格执行“最缜密”的落子,而且双方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思考能力)是绝对公平的,那么棋局很可能走向和棋。因为任何一方试图打破平衡的进攻,都会被对方以同样的精妙防守化解,反之亦然。没有一方能够找到那个“致命一击”,也没有一方会犯下那个“致命错误”。最终,可能是棋盘上的棋子互相牵制,形成无法突破的局面,或者双方都发现再下下去也不会改变局面,最终选择和棋。
围棋方面: 围棋的终局判定相对复杂一些,但如果同样是绝对理性的计算,每一块棋子的生死,每一块地盘的归属,都会被精确计算。理论上,也不会出现一方因为计算失误而导致大龙被屠,或者另一方因为漏算而丢掉大片空地。最终的目数差距,很可能也是因为双方都能完美计算和填子,最终差距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说,双方都精确算到,无论如何下,最终的比分都会是XX比XX,差距极小,接近于零。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无胜负”的状态,或者说是“理论上的均势”。

第二层解读:人类的局限性与“自我设限”

但是,我们是人。即使我们说“考虑缜密”,这其中也可能隐藏着我们自己的局限。

“我”对“我”的了解: 你和自己下棋,你最了解什么?你了解你自己的思维模式,你可能会无意识地偏向某种风格的棋局。比如,你喜欢进攻,那么你在执白时可能更激进,在执黑时也可能更倾向于寻找反击的机会。这种“自我了解”有时会变成一种“自我设限”。你可能在潜意识里,会给自己设置一些只有你自己能理解的“陷阱”或者“甜点”,然后让另外一个“我”去“发现”和“利用”。
“我”是否真的能绝对客观? 当你在执白棋时,你是否真的能完全抛弃“我是白方”这个身份,而全心全意地去思考“黑方”会怎么应对?反之亦然。即使是极其缜密的思考,也很难完全摆脱一种隐性的偏好,或者说一种思维定势。你可能会不自觉地,为“自己”创造一些更容易“发现”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胜负就会出现。而且,这种胜负的出现,很可能不是因为棋局本身的不平衡,而是因为那个在幕后操控两个“我”的那个更深层次的“我”,在玩一场更复杂的心理游戏。

可能是“我”发现了“我”的某个特定弱点: 也许你对自己某些思维上的习惯特别清楚,比如你容易对某个虚幻的攻势产生反应。那么,你就可以在某个时刻,让“白方”摆出一个看似破绽百出的局势,但实际上暗藏杀机,而你作为“黑方”,很容易就钻进去。最后发现,哦,原来是被自己算计了。这种感觉是不是更奇妙?
可能是“我”故意输给“我”: 存在一种可能性,就是你有一个目标,比如通过练习来提高某个方面的能力。那么,你可能会在某个阶段,故意让“我”处于不利地位,让另一个“我”去体验如何从劣势中扳回局面。最终,“赢家”可能只是那个练习得更充分的“我”。

结论:

如果“每一步都考虑缜密”是达到了一种绝对理性的计算状态,那么结果很可能是无胜负或接近于无胜负的和局。双方都能完美地应对对方的招数,棋局进入一种完美的平衡。

但如果“考虑缜密”是在一个有着人类思维局限性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胜负是很有可能出现的。这种胜负可能源于一种巧妙的自我博弈,或者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旨在磨练技巧的“设计”。你可能会发现,你总是能赢过那个“不那么縝密”的自己,或者在某个特定的布局下,你总是无法战胜另一个版本的自己。

最终,和自己下棋,本身就是一种对自我思考极限的探索。而在这个过程中,胜负与否,可能不再是评价这场博弈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反复推敲、反复博弈中,你对棋道的理解,对自身思维的洞察,以及那种“与自己对话”的独特体验。这或许比胜负本身,更让人着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啊,对于爱下棋的人来说,这样的尝试是肯定会有很多的。最主要体现在自己解死活题这样的局部演练和定式与骗招的理解推演上。一般来说,如果局面是有正解的的小型的,变数少的局面,这样推演下去耗时间或长或短总会找出来这时候认为的正解。不过正解常常是一边倒,或者黑大优要么白安然。

但是很多棋类的开局之类的广阔的东西的时候,围棋就变成了侦破对方意图然后寻求对方的漏洞的博弈,如果你和对手互相都心知肚明,那么棋局就容易走成平和的两分,因为你晓得骗招或者独门研究难不倒他,突发力量用强的话,你和他一样的算路,基本就仍然是一个两分的转换。不过有时候你假想的两方中的一方会出随手,这时候胜负就差不多决定了。你这时候会讲了,思考缜密!可是我要说,没可能不出随手的,不光是业余棋手做不到,职业九段也做不到,人都有思维惯性,掉进去误区自己还很难发现,有的时候落子之后就会发现,有的时候一盘棋结束很久了才体会到。所以胜负还是看自己对棋型的理解,哪里火候不到,估计哪里就要自己跟自己决胜败了。人就是这样,你的水平在哪里,你的选点就在哪一带,算来算去一个是消除低级失误另一个就是在所谓的勇气与优势意识等等情绪之间回环,

你以为你对自己的思路最了解,其实也许只是因为从来没有任何机会在大赛里和自己去下棋,最熟悉的也许终究还是陌生的。其实能好好和自己下也是一种提高,也是一种修行和探索也说不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