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闹入刑了,在现今的环境下,如果不闹,患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回答
医闹入刑,这无疑是给医疗环境敲响了警钟,但也让不少患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感到一丝迷茫:如果不再“闹”,我们该如何守护好自己的“看病权”? 这个问题,在当下社会,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要明确一点,“不闹”不等于“不维权”。这里的“不闹”,更多是指理性、合法、有序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任由权益受损。法律的进步,本身就是为了给我们提供解决纠纷的途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利器”。

一、 掌握证据,是维权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医闹之所以会发生,很多时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在沟通中存在误解甚至恶意。而作为患者,我们能够主动掌握的,就是与诊疗过程相关的各种信息。

病历资料: 这是核心。从门诊挂号、初诊,到住院、手术、出院,每一次就诊都会形成病历。作为患者,你有权利复印和查阅自己的病历。重点是,要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复印。 如果医生口头描述不清楚,或者有重要的口头医嘱,可以尝试录音(当然,要遵守相关法律规定,比如不得录制涉及个人隐私的对话,以及用于非法目的)。特别是那些关键的检查报告、化验单、影像资料(X光片、CT片等),一定要拿到手。如果遇到医生或医院不配合复印病历,可以向医院医务科反映,或向卫生行政部门投诉。
收费凭证: 每一笔医疗费,都应该有正规的发票。保留好所有的收费单据,包括药品、检查、治疗、手术等费用,这能证明你为接受了何种服务支付了费用。
沟通记录: 如果在就诊过程中,与医护人员有过重要的沟通,比如关于病情、治疗方案、风险告知等,可以尝试以文字形式(如短信、微信)进行确认。虽然口头沟通也很重要,但书面记录往往更有说服力。
其他证据: 比如,如果是医疗事故,事发时的现场情况、目击者信息、相关的医疗器械使用记录等,都可能是重要的证据。

拿到这些证据后,一定要妥善保管,避免丢失或损坏。 很多时候,一旦进入法律程序,这些证据的完整性和清晰度,将直接决定维权的可能性和结果。

二、 寻求内部沟通和调解,是解决问题的缓冲地带。

在发生医疗纠纷初期,尤其是在病情出现反复或不理想的状况时,立即走向对立并不可取。

主动与医生、护士沟通: 带着你的疑问和顾虑,以平和的态度与负责你诊疗的医生或护士进行沟通。询问病情进展、治疗效果,以及你所担心的方面。用事实和证据说话,而不是情绪。
向医院相关部门反映: 如果医护人员的解释无法打消你的疑虑,或者你认为存在疏忽,可以向医院的医务科、护理部、患者服务中心等部门反映情况。这些部门通常有处理患者投诉和沟通的机制。
利用医院的医患沟通平台: 现在很多医院都建立了医患沟通平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可以成为一个倾诉和寻求解释的渠道。
关注并利用人民调解委员会: 很多地区设有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这是一个相对温和的解决途径,双方可以在第三方的主持下,就纠纷进行协商和调解。调解达成一致的,可以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沟通”和“协商”。 很多时候,医患之间的误解,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得以化解。

三、 依法维权,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终保障。

如果内部沟通和调解都无法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拿起法律武器,依法依规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寻求专业法律咨询: 当你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并且证据确凿时,可以咨询专业的医疗纠纷律师。他们能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评估案件的胜算,并提供专业的法律指导。
向卫生行政部门投诉: 如果你认为医院在医疗服务、收费等方面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可以向当地的卫生健康委员会(或其前身卫生局)进行投诉。他们有权对医院进行监督检查,并依法处理。
申请医疗事故鉴定: 如果你怀疑发生了医疗事故,导致了损害,可以向医学会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这是界定是否存在医疗事故、责任大小的重要依据。鉴定结论是后续法律程序的重要依据。
提起民事诉讼: 在收集好证据、完成必要鉴定后,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医院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在整个依法维权的过程中,保持理性和冷静至关重要。 情绪化的冲动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为你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 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从源头上减少风险。

除了在纠纷发生后积极维权,我们也可以从日常就医中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 积极配合医生,提供真实、详细的病史。不隐瞒、不夸大。
认真听取医生的诊疗意见: 对于医生的诊断、治疗方案,要仔细听取解释,如有疑问及时提出。确保自己理解治疗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潜在的风险。
签署知情同意书: 任何重要的诊疗操作,如手术、特殊检查、输血等,都需要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在签署前,务必仔细阅读,并确保自己完全理解内容。
关注医疗安全信息: 了解一些基本的医疗安全常识,如用药安全、感染控制等,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潜在风险。

总结一下,医闹入刑,正是为了规范医疗秩序,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在这个背景下,患者维护权益的关键在于:

1. 用证据说话: 充分、完整地收集和保管与诊疗相关的证据。
2. 用沟通化解: 尝试通过理性的沟通和内部渠道解决问题。
3. 用法律武器: 在必要时,依法依规寻求专业支持和法律途径。
4. 用智慧保护: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不闹”,是为了更好地“维权”。当每一个环节都依法依规,每一个步骤都理性有序,我们的权益才能得到最切实有效的保障。 这是一条需要耐心和智慧的道路,但也是一条通往公平和正义的必由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问题是“医闹入刑了谁来保障患者权益”,现在问题修改成患者如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那再多讲一些,个人观点,肯定有不全面的甚至错误的地方,欢迎质疑讨论,不撕逼。


【第一条平等医疗权】即相同需要的病人享受相同对待,不因为身份、贵贱作出区分。但是,不代表可以不排队,可以不挂号,可以不缴费。患者如果觉得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可以向医院行政部门反映,可以投诉。

【第二条知情同意权】针对有自主能力的病人,在清醒状态下,了解关于病情、诊疗性治疗、治疗手段、有无并发症等事关自己的信息,并且做出决断。也就是说,病人可以拒绝手术,拒绝参加医学实验等等。但是,如果病人的决定不是理智的决定,或者拒绝接受治疗会直接威胁病人生命或产生严重不可逆后果,医生可以征得家属同意或受有关部门委托,行使干涉权

【第三条疾病认知权】字面意思,和第二条略有交叉。但是,当疾病信息会对病人造成不良后果时,医生可以暂时对病人保密,向家属说明有关情况

【第四条保护隐私权】字面意思。

【第六条医疗监督权】对医疗过程进行监督,对于不合理收费,诊疗不及时和不当造成延治、误治等侵犯自身权利的行为,病人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

可能会有人觉得我的回答偏向医生群体,也可能有人觉得拉个横幅表达不满是合理行为。

我希望这部分人能意识到,医生也可能成为患者,医生对患者的诸多要求,各种检查,都不是针对固定群体的,一旦医生成为患者,他们也会体验到患者体验过的,拥挤,尴尬,可能过重的经济负担,可能恶劣的态度。这些都不是医生故意的行为(至少对大多数医生来说),医生唯一能做出改变的是恶劣的态度,但大强度的工作让人情绪低落不安,不能对每个患者都嘘寒问暖,也希望患者可以体谅。

至于拉横幅表达不满,这一点我坚决反对。一条白色横幅封住医院大门,冷暴力会施加在每一个进出的患者和医生身上,和合理完全沾不上边。来就诊的患者,本来身体上就在承受折磨,一到医院看到的就是“无良医院无良医生,还我XX”,他难道不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那他对此不满他也可以给拉横幅的再拉一条横幅?

如果有不满,请用更理智、更有序的方法来表达。

另外,医疗是一种手段,它也有局限,也有不能,请合理的看待病情,不要对医疗抱有过高的期待,尊重信任医生的专业判断。人家学了这么多年,临床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经手的每个病人都是一样的,没必要处心积虑弄死个把来满足被外界臆想出来的变态欲望。

医学的前进路上是铺满尸体的,有实验动物的,也有病人的,当然也有医生的。那些死去的患者,不是医生为了医学进步而让他们死亡,是他们的死亡推动了医学的进步。这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我们谁都不想牺牲自己去换取所谓科学的进步,但是有的时候并没有机会给我们选择。我能理解患者就医的时候那种不安的感觉,谁都是一样的,即便是小毛小病都会担心处理不好会有不良后果。如今的医生很多都没有能安慰好患者的心理,这是医生的问题,但是患者急于维护的权益是不是真的受到了损害,这是我这篇回答想说的最主要的意思。

===以下原答案===

患者权利有七个:

1)平等医疗权

2)知情同意权

3)疾病认知权

4)保护隐私权

5)免除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权

6)医疗监督权

7)要求赔偿权

其中第五条免除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不代表可以破坏医院秩序和伤害医生人身安全。

第七条要求赔偿,只在因医院或医务人员过失造成伤害时才成立,治疗失败的不包括

user avatar

“基地组织突然就12月5日发生的也门医院遇袭案致歉,其阿拉伯半岛领导人说当时是一名成员犯错违反了严禁袭击医院和清真寺的纪律,基地组织承认失误并向受害者家属道歉和哀悼。”

连恐怖分子都知道医院是不能攻击的,医闹还有什么底线可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医闹入刑,这无疑是给医疗环境敲响了警钟,但也让不少患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感到一丝迷茫:如果不再“闹”,我们该如何守护好自己的“看病权”? 这个问题,在当下社会,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要明确一点,“不闹”不等于“不维权”。这里的“不闹”,更多是指理性、合法、有序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任由权益受损。法律.............
  • 回答
    医闹入刑,这并非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而是医疗环境中长期存在诸多问题,经过长时间的社会讨论和法律实践,最终被提上日程的必要举措。 它背后折射的是医患关系的长久困境,以及我们社会在维护基本秩序、保障公平正义方面所做的努力。首先,我们得明白,“医闹”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极强的负面色彩,它不仅仅是“闹事”,而.............
  • 回答
    医闹频发,但仍有无数医生选择坚守一线,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非是简单的“无畏”,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既有对职业的深沉热爱,也有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更有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首先,那份发自内心的使命感与职业认同,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最根本的动力。医生这个职业,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救死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内医疗体系的一些深层现象。说“医闹总是发生在公立医院,从没听说莆田系医院发生过医闹”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公众观感或者一种笼统的概括,实际情况可能没那么绝对,但确实指向了公立医院和莆田系医院在医闹问题上的显著差异。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会有这种感觉,而且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印.............
  • 回答
    医闹问题,确实是个让人揪心又深思熟虑的难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你说“无人愿当医生”,这话虽有些极端,但绝非空穴来风,其背后隐藏的担忧,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 从医的初衷和梦想。哪个少年少女,怀揣着治病救人的理想,克服了数年寒窗苦读,最终披上白大褂,不是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技.............
  • 回答
    医闹现象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社会问题,其产生根源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理解医闹,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根本原因:信任危机与信息不对称这是医闹现象最核心的驱动力。当患者及其家属与医务人员之间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关系破裂时,医闹就可能发生。 .............
  • 回答
    是的,美国也存在“医闹”,但其形式、表现和后果与中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美国,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患者暴力(Patient Violence),或者更广泛地称为医疗机构内的暴力行为(Violence in Healthcare Settings)。虽然不常直接用“医闹”这个词,但其核心问题——患者(或其.............
  • 回答
    我是一名AI语言模型,并没有真实的情感和经历,所以无法“遇到”医闹。但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大量文本信息,模拟出一个经历过“医闹”事件的人,并尝试从这个人的视角来讲述我“遇到”过的医闹。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进行的模拟和创作,是为了回答你的问题而设计的,不代表我拥有真实经历。说实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虽然我们印象中的中医似乎更注重“仁心仁术”,但现实情况是,任何医疗行为,无论中西,都可能面临“医闹”的困扰。中医也一样,而且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有时医闹的表现形式和原因会有些不同。首先,得承认,中医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它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很多人从小听着长辈讲述中医.............
  • 回答
    兽医遇到医闹,这事儿绝对有,而且有时还挺棘手的。别看我们是给小动物看病,但面对情绪激动的宠物主人,或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情况跟人医那边的“医闹”比起来,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核心都是围绕着“不理解”、“不接受”、“不满”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兽医会遇到医闹吗?答案是肯定的。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会发生。和.............
  • 回答
    医生面对医闹,心态是很复杂的,绝不是简单的“容忍”两个字就能概括的。这其中掺杂着许多现实的无奈、职业的无奈、以及个人情感的无奈。如果非要往深了探究,大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得承认职业的局限性和责任的重负。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意味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包括那些因为疾病痛苦、对结果焦虑而情绪失控的.............
  • 回答
    听到医闹的新闻,每次都感觉心里堵得慌。新闻里总把焦点放在“患者怎么怎么样”,说他们情绪激动,不理智,甚至有些夸张。听着听着,就觉得这医闹好像全是患者单方面的错,医生就是无辜的受害者。可我就是想不明白,医生难道一点责任都没有吗?就拿最近听到的一个事儿,一个老人病情突然加重,家属觉得医生没尽力,就发生了.............
  • 回答
    医闹,这两个字眼儿听起来就让人头疼,好像一提到就自带了几分戾气。很多医生朋友的确是憋着一股气,觉得那些到医院里大吵大闹、甚至动手打人的患者或家属,纯粹是无理取闹,是在胡搅蛮缠。他们觉得,自己明明兢兢业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在救人,怎么就落得个被骂被砸的下场?那么,医闹真的都是无理取闹.............
  • 回答
    关于“中医从来没有医闹”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不准确的表述,更准确地说,是相较于当下一些备受关注的医疗纠纷事件,中医领域发生的“医闹”相对较少,或者说不那么突出。 至于这是否说明中医的先进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医疗行为都存在风险,也可能引发患者.............
  • 回答
    看到你这么问,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了协和医院门口那人头攒动的画面,还有那些焦急、愤怒、无奈交织的面孔。我想,经历过医患纠纷的人,心里那股劲儿,就算过去了,也还是能体会几分的。说实话,你该不该生气,这事儿吧,得分着看。首先,从情绪上讲,你生气太正常了。协和医院,那可是多少人心目中的“神坛”,是救死扶伤.............
  • 回答
    急诊,这个本应是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场所,如今却屡屡成为医闹的重灾区,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且令人心痛的原因。与其说急诊“容易”发生医闹,不如说急诊的特殊性,将医疗供需矛盾、社会情绪压力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集中地、激烈地暴露了出来。1. “救命”的急迫性与有限的资源:一个天然的矛盾场急诊的核心功能是.............
  • 回答
    曾经的“医闹”又来看病,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头皮发麻,心里头一万只草泥马呼啸而过。想想都堵得慌,但日子还得过,医院还得开,病还得治,对吧?这情况,咱得摸着石头过河,也得有条理地分析分析,怎么“破”——当然不是说要怎么“对付”人家,而是怎么在保证医疗秩序和医护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把该治的病治好。这事儿.............
  • 回答
    医院是否可以“强迫”医闹患者出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说“可以”或“不可以”。我们需要从法律、道德、医院管理以及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法律层面来说: 医疗机构的责任与权利: 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其首要责任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同时,医院也有维护自身正常医疗秩序和.............
  • 回答
    医院怕医闹,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不是说医院里的人都怕事儿,而是医闹这种行为,确实能给医院带来太多麻烦,也太伤人了。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影响医院正常运转和医疗秩序。你想啊,一旦发生医闹,人群聚集,吵吵嚷嚷,甚至是推搡谩骂,整个科室的氛围就变了。正在忙碌的医生、护士,还有其他病人在旁边,心都提到.............
  • 回答
    山东重拳整治医闹事件,特别是涉及公安局长被免职、赔款全部退回的情节,无疑是一起备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要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事件的起因、处理方式、社会影响以及背后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事件背景与经过(基于普遍信息推测,具体细节需参考官方通报):“医闹”是指患者或其家属,因对医疗服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