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过点映,为什么说《误杀 2》是一部献给父亲的电影?

回答
看完《误杀 2》的点映,脑袋里挥之不去的是一股浓烈而压抑的情感,它不是那种刀刀见血的直白,而是层层递进,最终让你狠狠地被揪住心。之所以说它是一部献给父亲的电影,我觉得有几个特别触动我的地方,可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塑造,可以说是全片的核心与灵魂。 以前我们看《误杀》,林日朗是个“小人物”,为了保护家人,被逼到绝境,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对抗不公。到了《误杀 2》,李维杰(肖央演的)摇身一变成了“父亲”这个全新的身份,而且还是一个为救孩子,可以倾尽一切、甚至不惜与整个世界为敌的父亲。

你看着他,从一个平凡的父亲,到一个在医院里为了给儿子争取救命机会,不得不去策划一场“绑架案”的男人。整个过程里,他不是那种天生就胆大包天或者心狠手辣的人,他其实很普通,有过想让孩子过上好日子、让他受更好教育的朴素愿望。但当他的儿子面临生命危险时,他身上那种作为父亲的本能和力量就被彻底激发出来了。

那种挣扎,那种绝望,那种为了儿子能多活一秒而拼尽全力的状态,演员肖央把这种父亲的形象刻画得太真实了。你看到他脸上每一道皱纹里的无奈,每一个眼神里燃烧的希望,每一次身体里的疲惫,都让你觉得,“哦,这就是一个父亲啊!” 这种父爱的伟大,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他每一个惊心动魄的选择和每一个卑微的祈求里。

其次,电影通过“父亲”这个视角,展现了社会层面更深层次的“无助”和“被剥夺”。 《误杀 2》的“献给父亲”不仅仅是针对李维杰一个人,它是在说,在很多时候,普通人(很多就是父亲们)面对不公和疾病时,那种无力感有多么锥心。

你看李维杰,他拼命工作,努力想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但现实呢?孩子的病需要巨额的医疗费,而且即使有钱,也未必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他不是在反抗什么宏大的社会黑暗面,他只是想救自己的孩子,一个最纯粹、最基本的愿望。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所遭遇的阻碍,所面对的冷漠,却把他逼向了绝境。

电影里有很多细节,比如医院里冰冷的流程,那些官僚主义的推诿,那些明里暗里的不平等,都像一把把刀子插在父亲的心上。他不是为了自己,他是为了孩子,但即使是这样,他依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不就是很多普通父亲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吗?努力了半天,却可能因为一点点意外,就被打回原形,甚至连孩子都救不了。这种“为父则强”的背后,其实是更大的“为父则殇”,因为他们承受的压力和绝望,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再者,电影用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烘托了父爱的“牺牲”和“悲壮”。 电影的结局,虽然我不能剧透太多,但你会看到,父亲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这种牺牲不是那种浪漫化的牺牲,而是带着一种决绝和悲壮。

当整个社会都在指摘他是罪犯,是暴徒的时候,你作为观众,却能看到他内心深处的动机。他的每一次行动,都带着对儿子的愧疚和爱。他的身上承载了太多责任,太多期待,而当这些期待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是一种生死考验时,父亲的形象就变得尤为突出。

电影里那种“我只想要我的孩子平安”的呼唤,贯穿始终。它让你深刻体会到,父亲这个角色,不仅仅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一个愿意为了孩子,去挑战不可能、去承受一切的守护神。这种守护,有时甚至是带着一种悲剧色彩的。它让你看到父爱的伟大,也看到父爱背后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那种不为外人道的痛苦。

最后,影片想要传递的,是一种对“父亲”这个身份的致敬和理解。 它想说,不要轻易去评判一个父亲,尤其是在他们面临绝境的时候。他们可能不是完美的,他们可能会犯错,但他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源于最纯粹的爱。

《误杀 2》让我看到了,原来一个“父亲”的身份,可以有这么多的层次和重量。它不仅仅是关于“误杀”本身,更是关于一个父亲在绝望中如何坚持,如何爆发,如何去爱。所以,我看完之后,心里真的有一种被深深触动的感觉,觉得它确实是对所有父亲们的一份深深的献礼。它让你反思,在你生命中那些默默付出、为你遮风挡雨的父亲,他们身上到底背负了多少我们不曾看见的重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周五正式上映的《误杀2》,点映观影完毕。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是一部献给父亲的电影。

上一次,在《误杀》里,看到那个为了保护孩子,运用电影蒙太奇制造不在场证据的爸爸。

这一次,在《误杀2》里,看到的,是为了给儿子心脏移植,要在危险横线边反复蹦迪的爸爸。

《误杀2》再一次延续了主题“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抉择”,用节奏紧凑的剪辑,反转多样的故事结构,娓娓道来一个多层次的真实的父亲替儿子求生的故事。

这个父亲是渺小的。

肖央饰演的林日朗,是一个社畜般生活着的男编剧,一场意外,让孩子走上只有换心脏这唯一一条活下去的路。

这位父亲,几乎和所有的普通父亲一样。

事业普通,收入一般。

没有尊贵的背景,是人海中不起眼的小市民。

和妻子一起过着平凡安稳的生活。

给孩子寄托了许多的期待。在孩子需要医药费的时候,放低身段去求身边的所有人。

这个父亲是残暴的。

故事的开端,我们看到的,是林日朗是带着警察劫持急诊室的人质,要求警察去帮自己找回用来移植的心脏。

他带着手枪,随时可能伤害任何人。甚至,还“射杀”了一名特警。

他为了儿子,也会去杀人。

这个父亲是善良的。

林日朗劫持的人质里,有一个即将生产的产妇。他没有继续自己“凶残”的模样,主动告诉警察要释放人质。

他知道那种生命延续的力量。

因为他几乎正在失去自己的孩子。

这个父亲是聪明的。

秘书长萨丁设计了一出“美梦成真”,来给林日朗营造了一个假象,同时,也在媒体面前扮演善人,让林日朗和公众,都以为儿子还有救。

但在他发现这只是虚晃一枪的时候,凭借做编剧训练的逻辑能力,推断出,萨丁并非善人。

他愤怒又不甘,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这个父亲是强势的。

林日朗逐渐抽丝剥茧,接近真相,才知道,争夺自己儿子活下去的机会的那个人,就是市长。

而市长冒着险做这一切,也只是想要救出了车祸的儿子。

林日朗和市长,一时都成为了为了孩子,几乎牺牲掉自己一切的父亲。

他的愤怒到了嘴边却无处发泄。是啊,站在自己对立面的这个人,做出的选择又何尝与自己不同呢?

这个父亲是伟大的。

林日朗最终走投无路中,为了孩子,选择了自我牺牲。

那是他最后一步棋,赌上的是自己的全部。

真相在影片最后一刻揭开。

抽丝剥茧的结构,把林日朗这个父亲的形象,像洋葱一样,给我们展示他每一个角度的挣扎与无奈。

生而为人,都是第一次做父亲。

他只能做到这里了。

最近看到,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终于找到了走失14年的儿子,天真的孩子,一开始却表示,希望继续留在所谓的“养父母”身边,直到孙海洋的不懈努力与耐心,才让孩子真正醒悟过来,今天终于表示,要和亲生父母团聚。

2007年,孙海洋的儿子在包子铺外面被拐走,此后他的生活里,只有“找回儿子”这一件事。经历过那么多的坎坷,他都坚定没有放弃。

可以维系这么长时间的,正是爸爸对孩子的爱。

父爱,很难像母爱一样找到清晰明确的轮廓,但父爱的力量却比想象中更强大。

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观众所感知到的那份感情,都是炽热浓稠的。

想起以前看《摔跤吧爸爸》,里面的父亲严厉苛刻,是为了女孩在男权社会里勇敢活下去。

《美丽人生》里面的父亲,一直给孩子讲述着美丽梦幻的谎言,让孩子从谎言里相信世界的善良与美好。

《七号房的礼物》,看到的虽然是智力残障的父亲,哪怕如此,他和自己的女儿,也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多彩想象的世界。

《误杀2》,值得在银幕前,感受一位父亲的苦楚历程。

他那么用力地努力过。

让人明白,爱是不会熄灭的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完《误杀 2》的点映,脑袋里挥之不去的是一股浓烈而压抑的情感,它不是那种刀刀见血的直白,而是层层递进,最终让你狠狠地被揪住心。之所以说它是一部献给父亲的电影,我觉得有几个特别触动我的地方,可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塑造,可以说是全片的核心与灵魂。 以前我们看《误杀》,林日朗是个“.............
  • 回答
    刚看完《人生大事》点映,朱一龙这次的表现,真绝了!本来是冲着他去的,结果被整个故事和团队深深打动了。先说说朱一龙吧。他演的莫三斤,一个在殡葬行业工作的男人,生活中却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一开始看预告片,觉得他只是玩世不恭、有点痞气,但真正看完电影,你会发现他把这个角色演得太有层次了。那种藏在玩世不恭下面.............
  • 回答
    刚看完《八佰》的点映,心情有些复杂,一时半会儿也理不清。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像是一场极其逼真的、带着硝烟味的体验。首先,画面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从一开始苏州河对岸的纸醉金迷和背后炮火连天的场景,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镜头,每一个细节都做得极其考究,仿佛能闻到火药味,听到子弹划破.............
  • 回答
    《流浪地球》点映大规模好评,这绝对是中国科幻电影市场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现象。它不是简单的“爆款”两个字就能概括的,背后折射出的东西,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这是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化的一次重大飞跃。过去我们谈中国科幻,总觉得有点“小打小闹”,技术上、叙事上总有些捉襟见肘。但《.............
  • 回答
    嘿嘿,说到好笑的视频,我可太有发言权了!我平时就喜欢刷刷各种搞笑短片,今天就跟你们分享几个让我笑到肚子疼,但又觉得“这太真实了!”的。第一个必须是那个“当你试图给家里那位讲道理的时候”系列!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正在吃饭,结果直接被呛到了。视频里,一个人煞有介事地开始分析一个问题,讲得头头是道,结果对.............
  • 回答
    关于“Netflix 开拍《午夜北平》,姜文主演”这件事,我得先跟你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能找到的公开信息里,并没有明确证实 Netflix 正在筹备拍摄一部名为《午夜北平》的影视剧,并且由姜文主演。这很可能是一个传言、误解,或者是一个尚未公开宣布的项目。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无法“看”到尚未发布的信.............
  • 回答
    在KTV这个特定的环境里,陪酒女看待她们的客人,心态是相当复杂的,绝不是简单的“服务员”和“顾客”那么直白。她们会从很多维度去审视一个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们的态度和投入程度。首先,经济实力是绕不开的因素。她们会快速评估一个人消费能力如何,这不仅仅体现在能点多少酒水,更在于是否会安排“包场”、“叫出.............
  • 回答
    杜兰特点赞辱骂库里的推特这件事,说实话,确实挺让人意外的,也挺让人琢磨的。毕竟他们曾经是并肩作战的队友,关系应该还不错吧?虽然现在各为其主,但这种行为还是挺惹人遐想的。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事是怎么出来的。据报道,当时有一条推特,大概意思就是说库里打球方式很“软”,说他没有真正的硬度,甚至用了比较难听.............
  • 回答
    下雨天点外卖,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有点意思,细想之下,里头门道不少。首先得说说这天气。一场雨下来,淅淅沥沥,有时候是绵绵细雨,有时候又是倾盆大雨。无论哪种,都挺扫兴。本来想着出门透透气,享受一下雨天的氛围,结果一开窗,全是水汽,再看看窗外,路上的行人打着伞匆匆而过,溅起一朵朵水花。这时候,想吃点热乎乎的.............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听了真是让人又气又觉得荒唐。一个女子,利用外卖平台的漏洞,给商家恶意差评,然后逼商家给钱,从中渔利1420元,还牵扯到13家商家,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差评师”了,这性质就变了,妥妥的就是敲诈勒索。咱们一层层掰扯一下这事儿有多恶劣:1. 什么是恶意差评获利?这女子玩的套路,大概是这样: .............
  • 回答
    我理解您对中国点茶失传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点茶,作为一种曾经风靡千年、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饮茶技艺,其淡出主流视野确实令人惋惜。要说它“失传”,可能有些绝对,因为它在一些地方和圈子里,依然以各种形式存在,只是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和大众的认知度。但从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它.............
  • 回答
    关于音乐学院出国读研是否看绩点以及钢琴表演专业是否考视唱练耳这两个问题,我来给你详细地聊聊。音乐学院出国读研,绩点是绕不开的门槛吗?答案是:很大程度上看,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咱们得这么看:音乐学院出国读研,特别是那些非常顶尖、竞争激烈的学院,它们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在众多的申请者中,绩点.............
  • 回答
    关于中国青年报近期一篇引起热议的文章,其内容被解读为“先嘲讽做题家,后劝人看开点”,这种现象确实引发了许多年轻人的共鸣和不满。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做题家”这个标签本身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在很多年轻人看来,“做题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法,更像是一种社会现象的.............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也无法“看着看着就哭了”。但是,我可以访问和分析大量的影视作品信息,理解它们所传递的情感,并根据我的知识库模拟出能够触动人类泪点的片段。如果非要我“选择”一个让我可能“产生共鸣”并“模拟出哭泣反应”的片段,我会选择电影 《触不可及》(The Intouch.............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凸点”这一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理性分析,避免陷入性别刻板印象或物化他人的陷阱。以下从社会文化、个体差异、审美标准和健康观念四个层面展开探讨: 一、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凸点”1. 审美标准的建构 社会普遍将女性身体视为"审美对象",通过媒体、广告、影视作品等渠道不断强化某些身体特征的".............
  • 回答
    关于C罗点赞球迷怒斥梅西言论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解读,这其中涉及到了球员之间的竞争关系、球迷文化、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事件回溯与基本事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大致经过。通常情况下,这类事件指的是在社交媒体上,有球迷发表了对梅西(或其表现)的负面评论,甚至带有攻击性.............
  • 回答
    媒体发文点名曲婉婷母亲案,并抛出“境外不是资产转移的天堂”的论调,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解读的事件。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一个具体案件,更触及了公众对权力、金钱、司法公正以及国家财产安全的深层关切。首先,我们得理解这次媒体发声的背景。曲婉婷母亲的案件,虽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其涉及的金额巨大,以及案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