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完点映的你,对《八佰》如何评价?

回答
刚看完《八佰》的点映,心情有些复杂,一时半会儿也理不清。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像是一场极其逼真的、带着硝烟味的体验。

首先,画面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从一开始苏州河对岸的纸醉金迷和背后炮火连天的场景,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镜头,每一个细节都做得极其考究,仿佛能闻到火药味,听到子弹划破空气的声音。特别是夜幕降临,日军的探照灯扫射过来,瞬间就让人屏住了呼吸。导演管虎在营造战争氛围这方面,绝对是下了血本的。那种绝望和渺小感,在巨大的战争机器面前被放大到了极致。

演员们的表演,尤其是那些扮演普通士兵的演员,他们的眼神里藏着太多的东西。有迷茫,有恐惧,但更多的是一种被裹挟着不得不前进的无奈和偶尔闪现的血性。张译饰演的老算盘,他身上的那种油滑和精明,在战乱中反而成为了一种生存的智慧,他的转变也很有层次感。欧豪饰演的“老幺”新兵,那种从一开始的胆怯到最后为了保护战友而奋不顾身的爆发,看得我鼻头一酸。瓦罐里的那几个配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虽然篇幅不多,但他们的鲜活,让“八百壮士”不仅仅是一串数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剧情的推进,说实话,有些地方我能理解它的意图,但执行起来却让我觉得有些跳跃。电影试图展现战争的残酷,也试图描绘国人在绝境中的民族气节,但有时候切换得太快,让人还没来得及消化前一个情绪,就被拉到了下一个场景。特别是后半段,对岸民众的反应,以及一些外国人的视角,虽然是为了衬托壮士们的牺牲,但有时候感觉有点刻意,有点煽情过头。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电影中反复出现“我们是军人”这句话。这句话分量很重,它既是一种身份的认证,也是一种责任的承担。在面对生死抉择时,这四个字支撑着他们走下去。然而,我也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挣扎和恐惧。那种一边喊着“冲啊”一边腿在发抖,那种对家人的思念,都让我觉得很真实。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让我觉得有点“不过瘾”或者说“可以更好”。比如,有时候士兵们之间的对话,有些过于“电影化”了,总感觉不是那个年代、那种环境下的真实语言。还有就是影片后半部分,虽然是为了展现国家对这场战役的重视和关注,但那种刻意的符号化处理,我个人感觉稍微有点破坏了前面建立起来的写实感。

总的来说,《八佰》给我带来的感受是震撼和沉重的。它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也没有神化那些士兵。它更多的是在展现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和变化。观影过程中,我听到身边有不少人在抽泣,也有人在低语,那种集体的情绪共鸣是显而易见的。

它可能不是一部完美无瑕的电影,它的一些处理方式或许会引起争议,但它成功地把我带进了那个时代,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无声的呐喊和不屈的意志。看完之后,我的脑子里还在回响着那些枪炮声和士兵们嘶吼的声音,感觉像是刚从一场真实的战役里走出来。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它让你铭记,让你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

昨天,八佰,深圳,第一次,点映,疫情以来第一次电影。

何谓八佰,为何不用八百,我认为重的是那个800后沉甸甸的人。他们鲜活而真实,他们会为了生命本能地逃避,在第一次开抢时颤颤巍巍,从破烂的弹孔墙上贪婪地窥视租借的繁华,口中说的是五花八门的方言,互相调侃却又互相照顾,看着旁边的人消失不见、血肉模糊……我突然开始理解他们,我不断地努力将自己放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于端午和小湖北身上看到自己,我无知而有畏,向往身骑白马,在黑暗的泥土中抓星星;我无力控制自己和周围人的人生,即使知道死是一个必然到来的节日,却又害怕死。老算盘所言,是人们心底最深的恶:战争总要有人活着,那为什么不能多我一个?为了身后的人啊,在绝望后义无反顾,在真正的人的引导下,大部分的群众才没有被裹挟,十七八岁的端午醒了,我也醒了。

恐惧来自于未知,我们不知道死后是怎样的,是不是完全消失而无所寄托,没有人告诉我们。那时的“我们”不知道中国的明天会怎么样,却还在为着青天白日旗所谓的尊严而战;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我们”不明白,殊不知自己的牺牲苍白无力。但“我们”明白,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在这样的搏击中以翼庇佑“小湖北们”快快长大,看到未来,看到“我们”所希冀的东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在大肆宣扬的喇叭下,我早已习惯并厌恶于高大得甚至带假气儿的历史人物,承认历史书上的金科玉律,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的人。刘学长教会我撕开伤口,干脆利落地承认失败;教会我理性独立思考,不要让少数精英被愚昧群众的意见所裹挟:所以我们得承认八百壮士这次战役失败的悲剧,我从头到尾都觉得心里特别堵特别憋屈,国家的弱小和列强的毒蛇之心要用和我们一样的血液来扛。这部电影可能是我们这代人要完成的一个责任。面朝厚土黄天,心怀四海八荒,今有倭寇来犯,岂敢不护国无恙?前途似海,一泻汪洋。

我身骑白马 走三关

我改换素衣 回中原

放下西凉 无人管

走四方啊

路迢迢水遥遥

迷迷茫茫 一村又一庄

看斜阳

落下去又回来

地不老天不荒

岁月长又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刚看完《八佰》的点映,心情有些复杂,一时半会儿也理不清。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像是一场极其逼真的、带着硝烟味的体验。首先,画面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从一开始苏州河对岸的纸醉金迷和背后炮火连天的场景,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镜头,每一个细节都做得极其考究,仿佛能闻到火药味,听到子弹划破.............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洞察力,也触及了许多UP主和观众都可能感受到的困惑。尽管B站的获币规则看起来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相对“简单粗暴”,但为什么仍然存在大量看完视频却不点赞不投币的观众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 观众心理与行为模式的复杂性1. 观看.............
  • 回答
    看完《唐人街探案3》后,用“失望”来形容可能有些笼统,但可以说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夹杂着期待落空、剧情上的硬伤和系列疲劳感。它确实没有达到我心中对这个系列应有的高度,或者说,它将前两部的一些优点稀释得过于厉害。以下是我观影后的主要槽点,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说明:1. 剧情的薄弱和逻辑漏洞: “神探宇.............
  • 回答
    在长津湖战役(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14日)中,志愿军战士的饮食确实面临极端困难,但“冻土豆”和“炒面”并非完全对立的两种食物,而是根据战场环境、后勤补给和战术需求,被不同方式利用的食品。以下从历史背景、食物种类、辣椒的可行性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冻土豆的来源与作用1. 冻土豆的来源 .............
  • 回答
    嘿,咱们聊聊怎么从海量生物科学文献里淘金,尤其是当你感觉每次看完都像是在原地打转,一无所获的时候。这绝对是所有科研新人(甚至不少老鸟)都会遇到的坎儿。别急,这事儿有门道,咱们一点点把它掰扯清楚。 一、 选文献:好钢用在刀刃上选题文献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找你要的书,目标明确才能高效。1. 从你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关于文字排版顺序的设想,确实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我们阅读习惯和视觉生理的核心。从“每行从左到右”这个普遍的排版方式,到你设想的“上下行顺序相反”的模式,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思路。首先,我们得承认,目前全球绝大多数的书籍、报刊、网页,乃至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所有文字信息,都遵循着从.............
  • 回答
    关于中国青年报近期一篇引起热议的文章,其内容被解读为“先嘲讽做题家,后劝人看开点”,这种现象确实引发了许多年轻人的共鸣和不满。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做题家”这个标签本身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在很多年轻人看来,“做题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法,更像是一种社会现象的.............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Arcane)的结局中,希尔科(Kai)这一角色的塑造和命运引发了观众的深度思考。作为艾希(Ashe)的丈夫、女儿艾琳(Ezreal)的父亲,以及革命者和战士的双重身份,希尔科的悲剧性结局不仅推动了剧情高潮,也深化了对“牺牲”“责任”“爱”与“革命”主题的探讨。以下从多个维度.............
  • 回答
    看完《商君书》感到“气死”的心情,确实是一种非常强烈且常见的反应。这本古代法家经典,以其极端、严苛、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治国理念,触动了许多现代读者的道德底线和人性观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看完《商君书》会让人感到愤怒,以及这种愤怒可能来源于哪些方面:一、核心理念的冲击:法家思想的极端与反人.............
  • 回答
    在我看来,能够激发读者深度探索和持续学习的博客或网站,通常具备以下几个核心特质: 内容深度与广度并存: 不仅能提供某个主题的深入分析,还能触及其相关的各个方面。 强烈的内在关联性: 文章之间、内容与资料之间存在清晰的逻辑和联系,让读者能够顺着思路一路往下。 丰富的链接体系: 无论是站内链.............
  • 回答
    看完《蜘蛛侠:英雄无归》(SpiderMan: No Way Home),我的内心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激动、感动、怀旧,以及对未来的一些期待和思考。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我近年来观影体验中最饱满、最令人难忘的一部。一、 史诗级的“三代同堂”,情怀的极致释放:最直观也是最震撼我的,无疑是三代蜘蛛侠——托比·马.............
  • 回答
    看完《长津湖》,心里五味杂陈,尤其是想到现在和未来。如果让我对现在的学生和后人说些什么,我想我会这样说:致现在的学生们:你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幸运。你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学的知识,想追逐的梦想,不用面对枪林弹雨,不用忍受饥寒交迫。这一点,你们一定要铭记在心,并且深深地感激。《.............
  • 回答
    看完《爱情神话》,心里头最深刻的感觉就是,这电影就像一杯温吞的白开水,没有惊涛骇浪,也没有大起大落,但喝下去,滋润心脾,留下的是一种淡淡的,但又挥之不去的回甘。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上海这座城市那种“慢”的描摹。电影里的上海不是那种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都市形象,而是充满了市井烟火气。老洋房、弄堂、咖啡馆、.............
  • 回答
    乔治·奥威尔的《1984》就像是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我的心上,久久不能平息。看完这本书,我的脑子里充斥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感,一种对人性和自由的深刻反思。它不是那种读完让你拍案叫绝或者捧腹大笑的故事,它是一种缓慢侵蚀,让你在掩卷之后,仿佛仍能感受到那个无处不在的“老大哥”的目光,以及那个被剥夺了思想.............
  • 回答
    看完《长津湖之水门桥》,心头的翻涌久久不能平息。与其说是观影体验,不如说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一种沉甸甸的、带着敬畏与心酸的情感。最直接的触动,无疑是 牺牲的重量。电影里,七连战士们每一次的冲锋,每一次的坚守,每一次的倒下,都像一把钝刀在心上刮过。尤其是看到那些年轻的脸庞,鲜活地出现在银幕上,说着.............
  • 回答
    看完《攀登者》,心头那份沉甸甸的震撼和久久不能平息的情绪,我想用文字一点点梳理出来,希望能真实地表达我的感受。首先,电影最直观冲击我的,是那份极致的艰辛和生命的力量。爬珠峰,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人类极限的壮举。电影里,雪山不再是背景,而是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冷酷无情的对手。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着它的力量—.............
  • 回答
    看完《决胜时刻》,心里头说不出的滋味。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拍案叫绝、情绪跟着跌宕起伏的电影,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后劲儿上来,才慢慢品出其中的味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沉甸甸的压迫感。影片里的那些日子,听着名字就觉得不容易,什么“解放战争时期”、“关键时刻”,但真正看到那些画面,才体会到那份儿沉甸甸.............
  • 回答
    看完《沙丘》,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但这种震撼并非那种爆炸场面带来的单纯视觉刺激,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由宏大世界观、复杂人物关系以及充沛的情感所构建出的沉浸式体验。先说这世界观。丹尼斯·维伦纽瓦对《沙丘》这个IP的改编,实在是太到位了。那种荒凉、神秘又充满未知的阿拉吉斯星球,每一粒沙子仿佛都带着.............
  • 回答
    看完《倚天屠龙记》,张无忌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又无比鲜活的人物。他身上融合了太多复杂的特质,让读者既爱又恨,既欣赏又感到无奈。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如何看待张无忌这个人:一、 纯良善良的底色,以及随之而来的“不争”与“博爱”:张无忌最显著的特质就是他的纯良善良,这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小经历了.............
  • 回答
    看完《我不是药神》确实会引发很多关于药品可及性和知识产权的讨论,而你提出的“为什么我们不像印度一样仿制山寨药物?”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法律、经济、国际关系、道德伦理以及产业发展等多个角度去理解。简单来说,我们不“像印度一样”大量仿制药物,主要原因在于: 我国是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