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妈妈因发热需隔离半个月,有什么实操方法能减少2岁孩子的分离焦虑,并表达妈妈的爱?

回答
这绝对是个棘手的局面,但别担心,咱们一步步来,既能让宝宝感受到妈妈的爱,又能尽量平复他的小情绪。毕竟,2岁的孩子对“不见”的理解还比较模糊,但对“妈妈的味道”、“妈妈的声音”却非常敏感。

首先,我们要明白,分离焦虑在这个年纪是正常的反应,妈妈的离开会让他感到不安全。我们的目标不是完全消除焦虑,而是最大程度地缓解,让他知道妈妈只是暂时离开,而且心里一直想着他。

第一招:铺垫与预告,让宝宝有个心理准备

用孩子能懂的语言解释(简短、正面): 在隔离开始前,甚至就在宝宝身体不适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用他能理解的词汇“预告”一下。别用“隔离”这种词,而是说:“宝宝你看,妈妈有点不舒服,需要乖乖待在一个小房间里休息一下,让身体快点好起来。就像宝宝生病时要多睡觉一样,妈妈也要休息。”
强调“暂时的”和“很快会回来”: 反复告诉他:“妈妈只是去玩个‘休息游戏’,不是不爱宝宝了,妈妈很快就会出来陪你玩。”“等妈妈好了,就可以抱抱你了。”
展示妈妈的物品: 拿出妈妈常穿的、有妈妈味道的衣服(比如一件妈妈的旧T恤或者围巾),放在宝宝睡觉的床边或者他经常玩的地方。让他在熟悉的味道里感受到妈妈的存在。

第二招:创造“妈妈触不可及但无处不在”的感觉

“妈妈的声音频道”: 这个非常关键!
录制一系列“妈妈的声音”音频或视频: 提前录好,内容可以包括:
“宝宝,早上好呀!今天天气真好,妈妈在这里想着你呢。”
“宝宝吃饭饭啦,要乖乖吃光光哦,妈妈最喜欢看宝宝吃东西香香的。”
“宝宝玩玩具要小心点,妈妈在旁边看着你玩,你玩得真棒!”
“宝宝乖乖睡午觉吧,睡醒了妈妈就快出来啦。”
可以录制一些宝宝熟悉的儿歌,妈妈用温柔的声音唱给他听。
利用手机或小音箱播放: 拜托家人在宝宝情绪不好的时候、睡觉前、吃饭时播放这些录音或视频。让他知道,无论妈妈在哪里,她的声音随时可以陪伴他。
“视频留言”: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每天录一个简短的视频给宝宝,即使只能露个脸说几句话,或者给他一个飞吻,都能让他知道妈妈的关注。
“妈妈的味道快递”:
定期送去带有妈妈味道的物品: 如果有家人能帮忙,可以每隔几天将妈妈用过的枕头、抱枕、或者一件带有妈妈香水(如果宝宝不排斥的话)的衣服,通过“无接触”的方式送到家里。让宝宝抱着这些熟悉的物品,就像抱着妈妈一样。
“爱的传声筒”: 让家人扮演“妈妈的传声筒”,当宝宝说想妈妈的时候,家人可以转达:“宝宝,妈妈也想你啦!妈妈在房间里听见了,说‘宝宝是我的乖宝贝’。”

第三招:让照顾者成为“妈妈的代理人”

和主要照顾者沟通好: 拜托最主要照顾宝宝的人(比如爸爸、奶奶、外婆)了解这些方法,并积极配合。告诉他们:“你们就当是妈妈在你们身边一样,帮我照顾好宝宝。”
模仿妈妈的育儿方式: 让他们在照顾宝宝时,尽量模仿妈妈平时的语气、动作和习惯。比如,妈妈平时怎么哄宝宝睡觉?怎么给宝宝喂饭?怎么陪宝宝玩?越是相似,宝宝就越容易接受,越不容易感到生疏。
表达对宝宝的爱(用妈妈的口吻): 让照顾者经常说:“妈妈说了,要你乖乖听话,好好吃饭睡觉。”“妈妈最爱宝宝了。”“妈妈在房间里看着你,为你加油!”

第四招:保持规律,增加安全感

维持日常作息: 隔离期间,尽量保持宝宝原有的生活规律,包括起床、睡觉、吃饭、玩耍的时间。规律的生活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 predictability,减少因为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安。
增加亲子互动(即使是间接的):
视频通话: 如果条件允许,每天安排一到两次视频通话。告诉宝宝“妈妈现在看见你啦!”。在视频里,可以一起玩“手指游戏”、“猜猜看”之类的互动。
“妈妈的指令”: 让照顾者引导宝宝做一些妈妈平时会让他做的游戏或活动,然后说:“这是妈妈让你做的哦,妈妈相信你能做好!”

第五招:让宝宝参与“妈妈好起来的计划”

画画送妈妈: 鼓励宝宝画画,题材可以是“生病的妈妈”、“好了的妈妈”、“妈妈和你在一起”。让照顾者帮宝宝把画作送到妈妈的房门口,或者拍下来发给妈妈。妈妈收到后可以回复“宝宝画的真好,妈妈很开心!”
给妈妈“加油”: 可以跟宝宝一起,在妈妈房间门口轻轻敲几下,说“妈妈加油!宝宝爱你!”。或者做一些简单的“送祝福”的手势。

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

真诚和耐心是关键: 孩子是能感受到真诚的。即使方法做得不那么完美,但妈妈传递出来的爱和努力,宝宝是能感受到的。
允许孩子哭泣和表达: 不要压抑宝宝的情绪,允许他哭闹、找妈妈。可以温柔地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想妈妈,想哭就哭出来吧,妈妈在听你呢。”
照顾者也要保持积极情绪: 孩子很敏感,如果照顾者本身就很焦虑,宝宝也会受到影响。尽量让照顾者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
适时奖励和鼓励: 当宝宝表现好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比如,“宝宝今天好乖,没有一直哭,妈妈知道你很勇敢!”

记住,隔离是暂时的,你对孩子的爱是永恒的。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方法,即使妈妈在房间里,也能让孩子感受到那份厚重的、无时无刻不在的爱。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年前也因为肺炎被隔离了半个月,住院一星期,回家后又在小房间被隔离了一星期。

看了问题以后,我觉得问题可能是出在“是不是非要和孩子视频”上。

首先向 @李妍 表示诚挚的慰问(不好意思一开始没发现是你),然后我先来说我家的情况。

我住院期间,朵朵一直是爸爸带的。男人肯定不可能像我一样事无巨细,经常不洗脸,天很热还穿四条裤子,天天看ipad不读书……

但是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能保证娃吃得饱睡得着,平安健康就行了。

朵朵肯定也想我啊,毕竟这才是第二次和我分离,第一次是去年住院,第二次还是住院。她天天一回家就到处找妈妈,每个房间都找一遍,甚至厕所,床底下……

朵爸和托班的老师都会反复告诉她,说妈妈生病了,在医院打针,等妈妈病好了就会回家。

而我的分离焦虑症比朵朵更猛烈。在医院我给病友看朵朵的视频,看着看着,我竟然落泪了,赶紧偷偷擦掉。

为了缓解我的分离焦虑,当时我确实是天天和她视频聊天。

我给她看我手上的留置针,和她说妈妈生病了,要在医院打针,病好了才能回家。我还反复强调,妈妈爱你,妈妈很想朵朵。我还会问她家里的针管在哪里,让她拿过来模拟给我打针。

朵朵拿着针筒往屏幕上的我手上戳,乐得哈哈大笑,她的(以及我的)分离焦虑一下子就得到了缓解。

当然,朵朵已经三岁了,而题主的孩子还小。孩子见到妈妈哭得反而更厉害,这个现象在小宝宝身上很常见。如果视频反而会让宝宝的情绪更糟糕甚至不睡觉,那我觉得是需要斟酌的。

我们容易被“亲密育儿”的理论所影响,觉得必须得视频,得打电话,但实际上,看得到却摸不着,对小宝宝来说可能是更加煎熬的。

因为他们可能理解不了“手机里的妈妈”为什么过不来,甚至有可能觉得妈妈不要自己了。

(以上都是我的推测,因为小宝宝自己不会表达这么复杂的意思)

这就是为什么小宝宝们“看不到妈妈反而会更平静”。

以前,我刚送朵朵去上托班,老师也叮嘱我千万别让她看到我了,不然好不容易哄好了,见到妈妈又会哇哇大哭。

我一开始不认同这个观点,但为了不影响老师工作,也只能乖乖消失。后来,一个星期以后,朵朵就能自如地和我道别,蹦蹦跳跳地跟老师进教室了。

那么,缺失的亲情就没有办法弥补了吗?

其他亲人的陪伴,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妈妈。当时我把朵朵的外公叫来了,朵朵一直都很喜欢外公,外公陪她玩,我从视频上看得出她十分开心。

此外,特殊时期,有时候就不要太纠结了。给娃做好心理铺垫,同时也不要排斥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比如陪娃读读书,甚至是看动画片,吃点好吃的。

这不是掩耳盗铃,太小的孩子(三岁以下)对于讲道理的接受程度是有限的,并且也容易忘事,所以转移注意力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但如果孩子大了,这种办法可能只会让他们不满,觉得大人避重就轻。

最后,回家以后请及时弥补这段时间缺失的亲情,我相信题主一定能做得很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