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桓温究竟比慕容垂的军事能力差多少?

回答
“桓温究竟比慕容垂的军事能力差多少?”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能力高低对比,不如说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两位杰出将领面对的截然不同的环境与挑战的映照。要详细地聊这个话题,咱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说,把这俩人的本事、遇到的情况都摆出来看看。

桓温:一个时代的“中流砥柱”,却也受困于衰败之势

桓温,东晋名将,是东晋王朝后期少有的能征善战之辈。你想啊,当时的东晋是什么光景?内忧外患,士族门阀林立,中央政府的号召力越来越弱,北方还有十六国的虎狼之师虎视眈眈。桓温就是在这样一个烂摊子里撑起了半边天。

军事能力上的亮点:
勇猛善战,亲临一线: 桓温的部队是出了名的精锐,这离不开他本人的以身作则。他打仗时,身先士卒,鼓舞士气,这一点是很多将领做不到的。
北伐的赫赫战功: 他三次北伐,虽然最终都没能彻底收复中原,但每一次都给北方的敌国造成了沉重打击。尤其第一次北伐,他深入敌境,打了几个大胜仗,逼得前秦苻健狼狈不堪。这在当时东晋已经日渐衰落的背景下,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战略眼光与战术指挥: 桓温并非只会一味冲杀。他对战局的判断,对敌军的了解,以及在战场上的随机应变,都展现了他作为军事统帅的才能。比如在洛阳之战,他能以少胜多,击败数量远超自己的敌人。
巩固统治,稳定局势: 他平定了王谧之乱,镇压了苏峻之乱,可以说在他有生之年,是东晋王朝内部一支强大的稳定力量。没有他,东晋可能早就被内部的动荡吞噬了。

受到的局限与不足:
北伐未能成功的原因复杂: 咱们得承认,桓温的三次北伐,最终都铩羽而归。这其中有敌方实力强大(尤其是前秦、后赵等),有东晋内部的掣肘(士族不支持、粮草供应问题),也有他自身后期急于求成、战略调整不当的因素。比如他对北府兵的掌控不足,也影响了整体的军事效率。
政治野心带来的掣肘: 桓温本人有很强的政治野心,想效仿曹操、司马懿辅佐幼主,最后取而代之。这种野心让他不敢真正全力以赴地北伐,因为一旦成功,他地位的合法性会受到质疑,而且他担心晋朝宗室不会放过他。这就造成了他既要对外打仗,又要防备内部的矛盾,战术上自然会留有余地。
缺乏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机器支持: 对比慕容垂,桓温很大程度上是在一个衰败的国家机器上运转。东晋的兵源、钱粮、组织力都比不上统一的、以军事立国的北方政权。

慕容垂:从“寄人篱下”到“天下归心”的军事天才

慕容垂,前燕、后燕的开国皇帝,鲜卑慕容氏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了“兴复慕容氏”而战,而且最终在他手里,鲜卑的力量达到了顶峰。

军事能力上的亮点:
早期在燕国的赫赫战功: 在前燕时期,慕容垂就展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屡次击败强大的前秦、东晋的军队,为前燕的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他,前燕不会那么强大。
“南征北战”,几乎未尝败绩: 在前秦时期,他虽然受制于人,但依然能作为前秦的将领屡屡建功,包括在淝水之战中作为先锋,打败了晋军。后来脱离前秦,建立后燕,他更是东征西讨,先后击败了翟斌、刘库仁、宇文逸豆归等劲敌,几乎是扫荡了北方。
卓越的军事素养和战略指挥: 慕容垂的部队以精锐著称,他的战术变化多端,能够根据不同的对手和地形制定合适的策略。他善于利用骑兵的优势,同时也能指挥步兵和车兵协同作战。他对军队的训练、纪律有着极高的要求。
驾驭军队和笼络人心的能力: 慕容垂不仅能打仗,更擅长管理和领导。他能将不同背景的士兵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他对部下赏罚分明,恩威并施,赢得了广泛的拥戴。
坚韧不拔的意志: 即使在中年被前秦苻坚俘虏,他也没有放弃复兴慕容氏的梦想,而是抓住机会,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种精神力量是支撑他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所处的环境与优势:
统一强大的国家机器: 与东晋的四分五裂不同,慕容垂建立的后燕,以及他曾经效力的前燕和前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比较统一的国家,拥有更强的动员能力和资源支持。特别是他自己建立后燕后,整个国家都围绕着他转。
更强的骑兵力量: 鲜卑族作为游牧民族,其骑兵力量远超东晋。这使得慕容垂在野战中拥有天然的优势。
对手相对分散(部分时期): 尽管他面临着不少强敌,但有时对手也是各自为战,给了他各个击破的机会。

两人之间的“差多少”?

如果非要“差多少”,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或者一场战役就能衡量的。更像是:

“实力上限”与“所处平台”的差异:
慕容垂的“上限”更高,因为他几乎是在白手起家的情况下,凭借个人能力和对军队的掌控,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几乎是无人能出其右。他能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里,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
桓温的“上限”受到平台限制。 他在东晋这个平台上,虽然做得非常出色,但始终无法摆脱政治和国家实力的制约。他更像是一个在风雨飘摇的旧船上,尽力掌舵的船长,而慕容垂则是在一个相对稳固的新船上,扬帆远航的船长。

面对的敌人与挑战的性质不同:
桓温面对的是北方那些强大的、统一的、以军事力量为基础的政权(如前秦、后赵)。这些政权在国家组织、兵源、武器装备上都比东晋有优势。他是在跟整个北方比拼。
慕容垂在统一北方时,虽然也面临强敌,但他的对手很多是盘踞一方的割据势力,或者像淝水之战时期的前秦,内部已经不稳。他更多的是以一个强盛的军事集团去吞并相对弱小的其他势力。

对“军事能力”的定义:
如果“军事能力”仅仅指战场上的指挥技巧和个人勇武,那两人可能差距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桓温的临阵指挥更为惊艳(毕竟在劣势下能打出名堂)。
但如果将“军事能力”扩展到 组织军队、战略规划、资源调动、政治整合,最终达成国家层面的统一或扩张目标,那么慕容垂的表现要远超桓温。他不仅是将军,更是政治家和战略家,他能够将军事力量与政治目标完美结合,并最终通过军事手段实现了他的政治抱负。

结论:

可以说,慕容垂在“综合军事实力和政治战略运用”方面,比桓温要胜出一筹,而且不是一点半点。

桓温是一位伟大的将领,他极大地延缓了东晋的灭亡,并在动荡的时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个人军事才能和在困境中的表现,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但是,慕容垂是一位军事上的“全能型选手”,他的军事生涯贯穿了崛起、统一、扩张的整个过程,并且在不同的国家和政治环境下都展现了顶级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政治眼光。他不仅能打胜仗,还能建立国家、统一政权,这是桓温所未能达到的高度。

就像一个在顶级联赛的弱队中表现出色的球星,和一个在强队中带领球队夺冠的领袖,虽然前者个人能力可能也很强,但后者对球队的整体贡献和能力维度就更全面和强大。慕容垂就是那个能从零开始建立强大军事帝国的人,而桓温是在一个已经倾斜的帝国里,拼尽全力挽救危局的将领。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各自所处的环境和所达到的高度,而慕容垂在将军事能力转化为国家力量和政治成就方面,无疑走得更远,也更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桓温

1、桓温首先是有军事理论基础的,比如能识得八阵图。

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晋书》

桓温带兵西征,到了永安鱼腹口,见到了诸葛亮搭的八阵图,结果"文武莫能识之",也就是随从征讨的文官武将没有一个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桓温就能一语道破。

当然,也可能是桓温机智过人,现编的。

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

2、征蜀作为桓温的处女战,其实是有运气的成分的。本来,李势在笮桥决战中是占了上风,桓温这边都准备撤退的。然而战场打鼓的鼓吏把撤退信号打成了前进。结果桓温军听了信号进攻,反而是李势军先崩溃,桓温由此大胜。李势逃跑后见胜利无望,这才举国投降东晋。

对于鼓吏不是首功这事,我不是很认可。

遂统步骑四万发江陵,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步自淅川以征关中,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别军攻上洛,获苻健荆州刺史郭敬,进击青泥,破之。健又遣子生、弟雄众数万屯峣柳、愁思塠以距温,遂大战,生亲自陷阵,杀温将应庭、刘泓,死伤千数。温军力战,生众乃散。雄又与将军桓冲战白鹿原,又为冲所破。雄遂驰袭司马勋,勋退次女娲堡。温进至霸上,健以五千人深沟自固,居人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初,温恃麦熟,取以为军资。而健芟苗清野,军粮不属,收三千余口而还。

3、桓温第一次北征,借了关中大乱的时机,目标直取关中。这次出征,桓温是开辟了东西两路战场,步兵、水军并进。是一次多兵种,多路线协同作战。

如果光看晋书桓温传,你会很疑惑,这都取得了大胜了,为什么晋军却扔下关中跑了。实际上,晋军此次北伐是失败了。那这里桓温有多少失误呢?

一是桓温操作不过来,比如水军基本没有作为,纯属挂机状态;

二是路线选择问题,桓温不知道是不是从三国志来的灵感,西路军非安排走子午谷。结果前秦六七千人就在子午谷把西路军队直接击败;

三是分兵太多,不能集中力量。桓温本部就四万人,又分兵攻上洛,又分兵攻潼关,又自带兵去灞上,与前秦鏖战于白鹿原。分兵一堆,各打各的,结果就是被人各个击破。

四是撤退无序,无组织。苻苌带兵追击东晋退军,沿路杀伤上万人。要不是晋将邓遐超常发挥,射伤苻苌,东晋损失会更大。

此战桓温四万人出发,折损了两万多人,唯一成果就是带回了三千多人口,可以说是惨败。

当时的前秦,四年前才入主关中,三年前才成立国家,两年前才统一了地方。此时的前秦,实力不比晋军强,晋军的失败,就败在军事指挥上。

师次伊水,姚襄屯水北,距水而战。温结阵而前,亲被甲督弟冲及诸将奋击,襄大败,自相杀死者数千人,越北芒而西走,追之不及,遂奔平阳。温屯故太极殿前,徙入金墉城,谒先帝诸陵,陵被侵毁者皆缮复之,兼置陵令。遂旋军,执降贼周成以归,迁降人三千余家于江汉之间。遣西阳太守滕畯出黄城,讨蛮贼文卢等,又遣江夏相刘岵、义阳太守胡骥讨妖贼李弘,皆破之,传首京都。温还军之后,司、豫、青、兗复陷于贼。

4、桓温第二次北伐,对象是赵、晋两国叛将姚襄,本身实力就不行,被桓温轻松击败。然后顺便打了些周边贼寇。

但这里桓温对占领区的管理和防守能力极差,他人一走,北方地区就再次沦陷。桓温完全不具备祖逖那种经营稳固,徐图进取的欲望或者说能力。

太和四年,又上疏悉众北伐。平北将军郗愔以疾解职,又以温领平北将军、徐兗二州刺史,率弟南中郎冲、西中郎袁真步骑五万北伐。百官皆于南州祖道,都邑尽倾。军次湖陆,攻慕容?将慕容忠,获之,进次金乡。时亢旱,水道不通,乃凿钜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将慕容垂、傅末波等率众八万距温,战于林渚。温击破之,遂至枋头。先使袁真伐谯梁,开石门以通运。真讨谯梁皆平之,而不能开石门,军粮竭尽。温焚舟步退,自东燕出仓垣,经陈留,凿井而饮,行七百余里。垂以八千骑追之,战于襄邑,温军败绩,死者三万人。温甚耻之,归罪于真,表废为庶人。真怨温诬己,据寿阳以自固,潜通苻坚、慕容

5、桓温第三次北伐,大有起事,还开凿人工河以通水道,进入黄河。最初战事还算顺利,五万人竟然能击退前燕军队八万人,把黄河以南、虎牢以东的大片土地收复。

当时桓温的心腹郗超给桓温提了几个方案,一是通过黄河直逼邺城;二是控制河道,等来年夏天,粮食充实之后再打。

但此时桓温急于求成,一面北进枋头与燕军对峙,一面又让袁真去东南攻打谯、梁,以打通石门水道来运送粮草。

燕军指挥官慕容垂此刻早已窥破了桓温的弱点,他一面与桓温对峙,拖住桓温而不打,一面派人去围堵袁真,使晋军水路不通,粮食不能运达。

桓温最终兵粮枯竭,只能焚毁物资撤退。此时慕容垂则像蛇一样咬住桓温,从容跟在桓温后头。最终,桓温退到襄邑时,进了慕容垂设好的埋伏圈,这时两路燕军汇合,并击桓温。桓温由此大败,直接战死三万人。其后前秦也乘机攻击桓温,桓温又死以万计。

桓温北伐带的五万人,等回去时已寥寥无几。

这里桓温就和第一次北伐一样,一样的急于求成,一样的分兵各打各的,一样的撤退无序,在退兵时遭受了大量损失。

………………………………………………………………

所以简单来说,桓温的军队,是有战斗力的,桓温亲自指挥作战,战果也是不俗的。

但桓温的致命弱点是几乎不懂协同作战,分派的军队彼此不能救,毫无配合。

同时桓温是只懂打胜战,不懂打败战。对于军事撤退,是没有章法的。导致每次撤退,都是损失最严重的时候。

…………………………………………………………………………

慕容垂本身是个很独特的存在。慕容垂最大的特点,是先立于不败之地,再谋求破局。

1、保全军队有一手

从枋头之战就能看出,慕容垂属于劣势不慌,优势不浪的作战方式,让桓温根本出不了力。所以不管是对峙,还是追击,慕容垂没有给桓温任何可能反打的机会。

坚之败于淮南也,垂军独全,坚以千余骑奔垂。

淝水之战,苻坚完败,队伍全乱作一团,唯独慕容垂带的军队完好无损,还护卫着苻坚逃回。

2、擅长诱敌深入

晋龙骧将军刘牢之率众救苻丕,至鄴,垂逆战,败绩,遂撤鄴围,退屯新城。垂自新城北走,牢之追垂,连战皆败。又战于五桥泽,王师败绩,德及隆引兵要之于五丈桥,牢之驰马跳五丈涧,会苻丕救至而免。

东晋刘牢之北上邺城,慕容垂连续数战都败于刘牢之,一路向北跑。搞的刘牢之好像战神一样。

结果等刘牢之追到五桥泽时,完全就是个请君入瓮的狭长地形。这时晋军开始争抢燕军故意留下辎重,阵型大乱,慕容垂乘势反击,一举击破晋军。晋军败退路上,又遇到了慕容垂安排的伏击军队。晋军几乎全军覆没,猛将刘牢之被逼得马跳山涧。靠苻丕来救才存活下去。

不管是枋头之战,还是对抗刘牢之,慕容垂都是预先找好了一个绝佳的作战地点,然后步步诱导对手朝目的地赶去。最后通过追兵与伏兵联手,一举消灭对手。

永率精卒五万来距,阻河曲以自固,驰使请战。垂列阵于壶避之南,农、楷分为二翼,慕容国伏千兵于深涧,与永大战。垂引军伪退,永追奔数里,国发伏兵驰断其后,楷、农夹击之,永师大败,斩首八千余级,永奔还长子。慕容赞攻克晋阳。垂进围长子,永将贾韬潜为内应。垂进军入城,永奔北门,为前驱所获,于是数而戮之,并其所署公卿刁云等三十余人。

慕容垂攻长子(山西地名),又是故技重施,先埋伏一只伏兵,然后自己亲自诈败,然后引对手上钩,然后断后、合击。

这一套组合拳几乎是慕容垂的看家绝技。那为什么慕容垂能屡试不爽呢?

这至少能看出,慕容垂一是对于地理地形把握的很准,他知道在什么地方打伏击效果最好;二是慕容垂对于分兵协同作战十分卓越,能打车包饺子的效果;

三就是慕容垂的演技,是真的不错。

3、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垂从之,留德守中山,自率大众出参合,凿山开道,次于猎岭。遣宝与农出天门,征北慕容隆、征西慕容盛逾青山,袭魏陈留公泥于平城,陷之,收其众三万余人而还。

慕容垂让自己儿子慕容宝统领大军北伐北魏,本来是为了给儿子铺路,好让他捞点战绩顺利接班。结果慕容宝太菜,在参合大败,八万燕军,逃回的只剩十之一二。

按说燕国国力大损,应该再无力北伐。

结果慕容垂直接带人北上,还走的是耻辱大败的参合坡这条路,然后凿山开道,直接出奇兵攻克了平城,俘虏了三万人而回。真的是武力卓越。

而平城,即山西大同。历史上著名的易守难攻。北魏后来还将首都迁到了平城。而就是这么个地方,慕容垂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当然,这次慕容垂是用自己当诱饵。他故意透露消息说自己走的参合坡,看见了满地燕军残骸给气的病死了。然后魏军又见燕军在参合嚎啕大哭,信以为真。

等魏军出来主动追击时,慕容垂则乾坤换位,绕开了魏军,一举攻克了平城。

………………………………………………………………………………

桓温的分兵调度能力,撤退能力,谋略能力、协同作战指挥能力都远远不如慕容垂。桓温领单军算一员良将,统大军则顾此失彼,指挥失灵。

慕容垂最对标的存在,则是《三国演义》的诸葛亮。三国演义诸葛亮是怎么打战的,慕容垂就是怎么打战的。一个少年时代以勇猛著称的猛男,结果长大后骗术层出不穷,也不知道成长经历了些什么。

没办法,慕容垂就是这个时代的战神,而下一个时代,则属于刘裕。

user avatar

泻药

如果是具体到枋头一战,慕容垂的军事能力高于桓温,这倒也说的过去,毕竟慕容垂识破桓温的撤退部署,战役上完胜。

但如果放眼两者的一生,你说桓温比慕容垂军事能力差,那就值得商榷了。。。

桓温平川和三次北伐,这种大规模的战略行动本身就很复杂,加上东晋其他政治力量的掣肘,桓温仅有枋头一败。且这一败的前提是把前燕慕容忠、慕容历还捶了一顿,军粮吃完了饿着肚子撤退。

慕容垂也很吊,但前燕时期,慕容垂大多是战役战术指挥(跟着慕容恪),虽然不被慕容俊(那个字不想找了)慕容韦待见,但不至于作战时添乱(战后你等着。。。)称帝后,北方已经大乱(慕容垂的功劳),没有强敌。

所以非说桓温军事比慕容垂差,有点难。

user avatar

客观的说,桓温的枋头大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没有解决好粮食运输的问题,只能说他在这点上确实考虑不周到,这方面,桓温不如谢玄。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东晋时期,南方的自然灾害是很频繁的,从开国开始,晋元帝司马睿就多次下诏要求轻徭薄赋了,元帝时期的祖逖要不去能在豫州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和招募士兵的问题的话,东晋朝廷对祖逖的牵制就不光是派遣戴渊去监视那么简单了,而更可能是直接以减少军费开支的理由逼他退兵,桓温时期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从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9年到公元356年)开始,江南的自然灾害也是很频繁,建康几次发大水,还爆发过瘟疫,交州地区也不太平,部分地区还有小规模的流民起义,所以当皇太后褚蒜子刚临朝称制不久,她就下诏要求减少军费开支了。永和三年,桓温攻打成汉的时候,以褚太后褚蒜子为首的东晋朝廷本身就是不支持的态度,如果桓温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粮运的问题,那么他的北伐事业也不至于如此不尽如人意。

太和四年即公元370年,桓温准备北伐前燕的时候,他的谋士郗超就提醒过他,当时的汴水已经很久没有人修缮了,不适合用来运送军粮,可是桓温不以为然,又打算立刻渡过黄河,攻打前燕首都邺城,郗超再次提醒他,这样很冒险,很可能进入弹尽粮绝的困境,同时郗超也提出了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案。他建议桓温先守住河道,疏通漕运,等到来年夏天再全副武装北上,直接攻打邺城,尽量不要拖到冬天,因为北方冬天的天气,东晋士兵不一定能接受,这个办法其实就和后来的谢玄北伐时候用的办法差不多。当时的谢玄是趁着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北方再次大乱时,先北上,攻下青州,兖州等地,并且在青州建立漕运,完美的解决了粮食补给的问题,所以刘牢之继续北上的时候,基本不会受到东晋朝廷的牵制。只不过谢玄对东晋朝廷的控制力远不如桓温,所以当谢安去世后,他还是很快受到来自司马道子的牵制,而司马道子反对谢玄北伐的理由也恰恰是为了减少军费开支。

要知道,桓温在从南方北上,到枋头的一路上,的确是打败过几次燕军的,燕帝慕容暐都打算放弃邺城,逃跑回到辽东去了,这种情况下,慕容垂才会主动请缨的,同时慕容氏还派人去联络前秦了。慕容垂之所以能以八千人打败桓温,也是因为桓温军队已经断粮,急切的要退兵的缘故。如果桓温听了郗超的建议,先解决漕运问题后再北上,就算打不下邺城,也会对前燕造成不小的威胁,而且收复的失地也能守的久一点,至少在桓温在世的时候,不至于再丢失已经收复的失地,就如同后来的谢玄一样,在谢玄在世的时候,洛阳,青州,兖州等地都在东晋版图中,只不过谢玄死后,东晋政权斗争越来越激烈,荆州,青州,兖州的军队都忙着和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对抗,所以这些地方又全丢了。

桓温不如谢玄考虑周全,谢玄不如桓温有对朝廷的控制力,再加上东晋内部本身权斗激烈,江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北伐途中的漕运问题不好解决,毕竟战线过长,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不是个别人能够改变的,需要考虑各种时代因素,单纯这样几句话比较谁牛谁菜真的挺没意思的。

user avatar

两人的风格不太一样,桓温是坦克,慕容垂是ADC。

桓温军事以外的能力极强。细看他的上升轨迹,步步为营,走得极为稳健。随着军事行动,实际控制范围不断扩大。三伐时除了豫州,吴郡,建康核心区域,其他州郡基本拿下。擅长布局,作势,未步入战场前就开始不断积累优势。庙算水平超一流,强过东晋清谈派不止一个档次。能打仗,能搞土改,有手腕,打击政敌毫不手软。

如果是桓温击败来犯的慕容垂大军,起码加九锡“赞拜不名,剑履上殿”起步。绝不可能落到慕容垂那样的下场……

实际上,枋头之战后一年,桓温横扫江左,攻入寿春,击败前秦援军。桓温的军事实力和他的政治能力深度绑定;一个字:稳

慕容垂军事水平则是另一个风格:机变。慕容垂人生的中大量军事行动其实挺被动的。别人把仗打到险境,垂哥上来擦屁股。在这种资源和时间都有限的前提下,慕容垂依然保证每次都有惊喜。你很去评价哪个更厉害:是灭西燕时韩白一般的操作,还是枋头的绝地反击,亦或是复国中带着一帮“乌胡之众”围歼北府精兵。

桓温擅长做海陆大餐;如果没食材,他会自己想办法准备。慕容垂做饭不挑菜,街边小炒也能黯然销魂。

各有各的强

user avatar

随便说几点吧,说到哪里算哪里,这里需要借助刘裕等人更容易做对比。

1.南方军队北伐必须依赖水道输送军需补给,桓温的战略规划能力是有的,后面刘裕北伐时也是充分参考了桓温的进军路线。

2.桓温打关中,小胜后屯兵不动坐失战机,诚如其他朋友的回答,桓温动机不纯,王猛捉虱谈天下时也点透了,与其说攻下关中长安的功名,不如说桓温心里更在意在东晋朝廷和各大士族中间的树立威信。也有朋友提到祖逖,是致力于恢复中原故土,而桓温北伐更多的顾虑在身后,心里小算盘太多,不能尽全力。

3.要注意的是桓温也是无必胜把握,当时面对的苻氏、慕容氏均为强敌,而后来刘裕一战灭国的条件是没有的,进一步引申出的问题,桓温也不具备千里之外战必胜攻必取的能力。

还有面对缺粮的问题,这一点上真比不上刘裕和慕容垂,最终导致师老兵疲时功亏一篑。对比慕容垂攻略邺城时,就可以发现桓温和人家差的是大将者最重要的品质,沉着冷静、勇气、决断、坚韧不拔。至少也没有出现后来檀道济的唱筹量沙,也没有司马懿庙算在先的计划或者动如雷霆的战术行为,细看历史会发现桓温总是打几场胜仗后不知道下面该怎么打了。

4.桓温北伐前燕,前燕前半场被爆锤,开始商议北上跑路,但前燕人才济济,与刘裕北伐时的南燕不同,平时受排挤的慕容垂认为不如让他领兵打一下晋军,万一不胜再跑路不迟。而晋军那面因为运粮困难,桓温居然做咯错误判断,如果当时听郗超的建议,局面接下来会好很多,偏偏桓温总是在关键时刻总是误判,这是致命的,很大程度上是自大,这点伴随他终生。关中时他以为苻氏氐族会投降,青州时他以为慕容鲜卑会跑路,晚年时带兵进京以为皇帝会禅位,摆下鸿门宴时以为士大夫都会摆服于他脚下。自大妄为者而已。

5.别的朋友回答了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后没杀苻坚,这不是心怀旧恩、心存善念啥的,而是对时局的判断和把握,慕容垂很清楚接下来要发生的,杀苻坚容易,问题慕容垂还没抢到地盘呢,问题的核心是先积攒实力然后抢地盘,不如顺水人情把苻坚送回去,名正言顺回到北方再搞事情不迟。事实证明了慕容垂判断准确。这是战略眼光和把握时局的能力,桓温没有,或许谢安这一点都比桓温强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桓温究竟比慕容垂的军事能力差多少?”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能力高低对比,不如说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两位杰出将领面对的截然不同的环境与挑战的映照。要详细地聊这个话题,咱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说,把这俩人的本事、遇到的情况都摆出来看看。桓温:一个时代的“中流砥柱”,却也受困于衰败之势桓温,东晋.............
  • 回答
    桓温这个人,就像一座屹立于东晋风雨飘摇时代的巨峰,他的身影,他的功过,至今依然是史家们津津乐道,却又难以简单定论的话题。你说评价他的一生?那得从头说起,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尽的。想当年,东晋偏安江南,朝堂之上,士族门阀互相倾轧,朝廷的威信早已不复往日。在这乱局之中,桓温横空出世,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焰,瞬.............
  • 回答
    说起桓温,那可真是一位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他出身名门,少年时就展露出不凡的才华和气度,年纪轻轻便能统帅千军,在当时的东晋朝堂上,可谓是风头无两,一时无两。桓温这个人,身上最鲜明的标签,无疑是他那股子野心和雄心壮志。他不像那些安于现状、只求自保的士族,而是有着恢复中原、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他多次北伐,.............
  • 回答
    要说桓阶为何在孙坚去世后没有继续辅佐孙策和孙权,这其中牵涉到不少历史背景和个人选择的因素,并非一两个简单原因就能完全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桓阶的身份和立场。桓阶,字公谋,是东汉末年一位颇有才干的谋士。他最初效力于袁术,后来转投刘表。当刘表在荆州势力渐盛之时,孙坚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曹爽手下的桓范和东晋桓家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并尽量详细地展开,同时让叙述更自然。桓范与东晋桓家的“远亲不见近邻”提到曹爽,很多人会立刻想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而曹爽则是曹操的养子。在那个动荡的三国时代,家族联姻和政治势力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那么,在曹魏阵营中位居要职的桓范,他身后.............
  • 回答
    陈维桓的《微分几何》确实是一本经典的教材,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曲率的定义确实容易让人感到有些“模糊”。这其中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下,曲率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而陈维桓的书中,为了体系的完整性和数学的严谨性,可能一步到位地引入了比较抽象的定义。在我看来,要彻底理解曲率,咱们得从它最.............
  • 回答
    提到三国时期的朱桓与朱据,许多人可能会觉得他们名字里都带个“朱”字,再加上都是东吴重臣,很可能有什么亲戚关系。但细究史料,他们二人虽然都为东吴效力,并且都曾位居高位,但并没有直接的血缘亲戚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各自梳理一下他们的出身和家族背景。朱桓:江东名门,军功卓著朱桓,字休元,是丹阳郡朱虚.............
  • 回答
    关于汉末桓灵时期宦官是否无辜,以及士人是否纯粹出于诬陷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简单地认为宦官“没做过什么坏事”而士人“都是诬陷”的观点,在历史研究中是站不住脚的。一、 汉末宦官权势熏天及其危害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汉末宦官集团的崛起和他们.............
  • 回答
    张桓,这位在滴滴出行早期股权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投资人,如今遭遇了“滴滴打人”事件,并放出狠话要贱卖滴滴所有投资。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个人情绪波动,而是可能牵扯出多层面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捋清楚“滴滴打人”事件本身。虽然目前公开信息不多,但如果如传闻所说,是滴滴公司内部或与滴滴平台相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各国君主名字里“桓公”、“庄公”这样的称谓非常普遍。这可不是什么巧合,也不是什么“AI痕迹”,这背后是一套非常成熟且影响深远的命名和谥号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白,“桓公”、“庄公”这些不是他.............
  • 回答
    2020年农心杯三国围棋擂台赛,最后这场柯洁对阵朴廷桓的巅峰对决,绝对是把所有人的神经都绷到了最后一秒。柯朴之战本身就自带光环,加上这是决定中国队能否捧杯的关键一战,这其中的张力,想想都让人心潮澎湃。那会儿,中国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开局,但韩国队也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尤其是朴廷桓,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
  • 回答
    你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是《情深深雨蒙蒙》里观众们津津乐道,也最让人唏嘘的地方。其实,说她们“输了”,我觉得不如说她们的爱情,或者说她们在爱情中的选择,最终没能得到她们最初期望的结局,原因很多,错综复杂,不是简单一句“输”就能概括的。咱们一个个聊聊。1. 如萍 vs. 依萍 输给谁?我倒觉得是“赢”在.............
  • 回答
    陆逊为何不用朱桓之计,这个问题历来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三国时期,具体到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的关键节点。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朱桓当时到底提出了什么“计”。朱桓是东吴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在夷陵之战初期,他驻守在濡须,也算是东吴防线的关键人物。关于他向陆逊献.............
  • 回答
    高平陵之变,这出发生在曹魏权力舞台上的惊天剧变,其走向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就系于高平陵墓前,曹爽错失的那个至关重要的决定。而那位名叫桓范的朝臣,正是那个试图拨乱反正,却终究未能挽回局面的关键人物。他提出的“前往许昌,以皇帝为号召,拥兵抵抗”的建议,究竟能否让曹魏的命运轨迹发生改变,从而避免司马懿一家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明末清初政治军事格局中一个重要的假设性推演。李成栋的广东全省反正,如果能比金声桓的江西反正早发生,那么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影响力很可能相当深远。要详细地分析,咱们得一步一步来。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个“反正”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意味着什么。金声桓的江.............
  • 回答
    应氏杯八强赛柯洁输给朴廷桓,这绝对是最近围棋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场对局了。作为棋迷,说实话,看完当时的心情是有点复杂的,既有惋惜,也有对两位棋手精彩对局的认可。比赛的背景和双方的期待首先得说,这场比赛的关注度就极高。柯洁作为当下中国围棋的代表人物,世界大赛的常客,一直以来都是夺冠的热门。而朴廷桓,作.............
  • 回答
    LG杯八强赛首日,中国棋院的棋手们用一场近乎完美的胜利,为广大棋迷们奉献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棋局。柯洁战胜五冠王朴廷桓,加上辜梓豪击败申旻埈、李轩豪力克卞相壹,中国军团以一个令人惊叹的3:0横扫韩国,这无疑是近期围棋界最令人瞩目的焦点之一。柯洁的胜利:一场关键的“战役”柯洁对阵朴廷桓的这场棋,从对局开始.............
  • 回答
    要说起2020年农心杯上范廷钰对阵朴廷桓的那一盘棋,确实是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最后阶段朴廷桓出现了超时的情况,这事儿可不是小事,棋迷们讨论到现在都没停歇。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的情况。农心杯啊,那是三国围棋的顶级团体赛,代表着国家的荣誉,每一步棋都承载着巨大的压力。朴廷桓作为韩国的绝对主力,对阵范廷钰.............
  • 回答
    2021年第二十六届三星杯,申真谞和朴廷桓这两位韩国棋坛的顶尖力量,最终成功会师决赛,这无疑是棋迷们期待已久的一场巅峰对决。看到他们两人的名字同时出现在决赛名单中,脑海中会立刻涌现出许多关于他们过往恩怨、技术特点、以及这次三星杯征程的种种画面。王者之路的必然:申真谞的横空出世与统治力对于申真谞来说,.............
  • 回答
    2016年的应氏杯决赛,唐韦星以3比2的比分击败朴廷桓,这场棋局至今仍让很多棋迷津津乐道。这不仅仅是一场冠军的争夺,更是两位棋手风格、韧性以及临场发挥的一次极致碰撞。赛前,朴廷桓无疑是呼声更高的一方。他当时正值当打之年,世界大赛成绩斐然,棋风稳健,计算力强大,被誉为“石佛”李世石的接班人。而唐韦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