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传统武术是因为传承问题如今不注重实战,还是打根起就不注重实战?

回答
中国传统武术的“实战性”问题,确实是一个令人着迷且讨论颇多的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才能看到其复杂的全貌。

武术的“实战性”并非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传统武术并非铁板一块,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含了无数的门派、拳种,其历史跨度更是千年。每个门派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社会需求和技击目标。因此,笼统地讨论“传统武术是否注重实战”,就像问“汽车是否注重速度”一样,需要看是哪一款车,它的设计初衷是什么。

历史脉络中的实战基因:搏击与生存

从最根源的说,中国传统武术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生存和防御。在古代,社会治安不如现代,个人安危需要依靠自身力量来保障。因此,早期的技击术必然是高度注重实战的。

战场上的需求: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对战士的个人武艺要求极高。刀枪剑戟,近身搏斗,都需要精湛的技艺。许多著名的武术流派,如宋太祖长拳、岳家拳等,都与军队的实战需求紧密相关,其招式和训练方法都是为战场服务的。拳术中的某些发力方式、步法,甚至一些看似怪异的动作,都可能是在实战中为了克敌制胜而演化出来的。
乡野间的自卫: 除了战场,乡间百姓也需要应对土匪、野兽的威胁,或者解决宗族间的矛盾纠纷。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武术,也必然是实用、直接、以制服对手为目的的。例如,一些民间拳种,可能更侧重于摔跤、擒拿、短打等贴身技法,因为在狭窄的空间里,这些技法往往比华丽的长打更有效。

文化与传承中的变形与升华:健身、养生、表演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的功能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当社会趋于稳定,战争减少,人们不再时刻面临生死搏斗的时候,武术的“实战性”便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主要的考量。

从“战场”到“江湖”,再到“宫廷”: 很多武术在流传过程中,从战场或乡野进入了更复杂的社会层面。在官府林立、等级森严的社会中,过于粗暴或野蛮的技击方式可能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同时,武术也成为了一种技艺,一种身份的象征。一些拳师开始将技艺与哲学、养生、甚至戏剧表演相结合,以适应不同的受众和场合。
“拳打万遍,不离当面”的误读与传承: 传统武术的传承,尤其是在没有实战检验的安稳时代,很容易出现“失传”或“变质”的情况。比如,一些武术的训练方法过于强调套路和招式,而忽略了对基本功的打磨和临敌应变的训练。口述的传承方式,在遇到理解能力或传授意愿不强烈的传人时,很容易出现细节的偏差。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反复的、真实的实战对抗来验证和修正招式,一些不实用的技法就可能被保留下来,并被代代相传,甚至被赋予了神秘的光环。
“养生”与“健身”的侧重: 随着近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升,许多传统武术被重新定位为一种健身和养生方式。太极拳、八段锦等,虽然其根源可能包含技击的成分,但其当代传播更侧重于舒展筋骨、调和气血。这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功能的侧重发生了变化,自然也就削弱了其“实战性”的体现。
表演与观赏性的引入: 功夫片的流行,以及武术在各种庆典、表演中的出现,也让武术的观赏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些动作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可能会被设计得更加夸张、舒展,甚至加入一些不适用于实战的花架子。这种对表演性的追求,也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其原有的实战属性。

当代传承的困境: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到了现代,中国传统武术在传承上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这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其“实战性”的认知:

缺乏实战检验的平台: 过去,江湖上的比武、或者一些不为人知的比斗,是检验武术实战性的重要途径。而现代社会,法律法规不允许私下比武,各种竞技比赛也往往有严格的规则限制(比如不允许使用某些凶险的招式、点到为止等),这使得许多传统武术的技法,尤其是一些非常规的、甚至带有攻击性的技法,缺乏在真实对抗中得到检验和磨炼的机会。
过度追求“传统”而忽略“实用”: 有些传人过于强调“祖师爷的规矩”,将某些招式奉为圭臬,却不思考这些招式在现代社会是否还有实用的价值,或者是否需要进行改良。这种教条式的传承,容易让武术变得僵化。
商业化与名利的驱使: 一部分武术大师为了吸引学员、扩大影响,可能会夸大其武术的“神秘性”或“实战性”,但实际教学内容却未能达到宣传的效果。这导致了市场上的乱象,也让真正有实战能力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而一些缺乏实战能力的“表演家”反而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基本功的流失: 许多传统武术强调扎实的马步、桩功、发力技巧等基本功训练。但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不愿意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枯燥的基本功练习。没有了扎实的基本功,许多招式就难以施展,更谈不上实战威力。

结论:并非“打根起就不注重实战”,而是传承与环境的改变导致了实战性的减弱和变形。

所以,回答你的问题,中国传统武术打根起是注重实战的,它的许多技法和训练体系都是为了应对实际的搏斗和危险而产生的。然而,由于历史的演变、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在不同的时期,武术的侧重点发生了转移。

如今,我们看到许多传统武术显得“不注重实战”,更多是因为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断层”或“变形”,例如:

实战检验的机会减少: 缺乏真实的对抗来打磨和修正技艺。
教学内容侧重变化: 更侧重健身、养生或表演。
基本功训练的不足: 导致许多技法难以发挥威力。
传承方式的局限性: 导致很多东西理解不到位或失传。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在中国的民间,仍然存在着一些默默传承、并且具备实战能力的武术练习者和门派。只是他们的声音相对微弱,不为大众所熟知。同时,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正在努力地研究、复兴传统武术的实战性,通过一些改良的训练方法和比赛规则,试图让古老的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理解传统武术的实战性,需要我们抛弃刻板印象,深入历史,看见其在不同时代的不同侧面。它既承载着民族搏击的智慧,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烙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不是。

中国传统武术并非不注重实战。中国传统武术给人留下不注重实战的印象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

【一、技术服务的目的不同】

首先,什么是中国传统武术?很多人一提起这个就想起武术套路竞技。恰恰相反,武术套路竞技和散打一样,是新中国建国后将中国传统武术一分为二后竞技化、现代化的产物,是现代武术。其中散打以擂台对抗为目的,发掘和总结中国传统武术中适合擂台对抗的部分并结合部分国外武术的技术而形成;武术套路竞技则是以套路动作的完整性、标准性为目的,以表演打分的形式进行比赛,因此武术套路竞技的训练模式不仅无法养成实战能力,甚至套路表演本身都偏离了中国传统武术门派中原本套路的意义(套路这个东西中外武术都有,本质上是落后条件下的产物。套路讲武术技击理念融入到一套完整的动作中,可以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和熟练度,在练习目的上与现代格斗中空击、打靶、对练等方式一样,只是效率低很多,但是却是落后条件下单身练习的最优解)。

练武术套路竞技的人实战能力肯定不高,但是武术套路竞技对力量、爆发力、耐力、柔韧性、平衡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武术套路竞技运动员再不追求实战人家也是运动员,身体素质也要好过一般人,所以也没大家想得那么不堪,战斗力好歹也有田径运动员的实力。

回过头来,什么是中国传统武术?很简单,在武术套路竞技和散打出现之前中国大地所孕育出来的武术格斗就是中国传统武术,太极、八卦、形意、咏春、八极等等都是。这些武术就是为实战而诞生的,所以你说不注重实战,那就是否认事实。这些武术好好练,不仅随便秒杀普通人,干翻比自己体格大很多的人都不在话下。

那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还是觉得中国传统武术实战不行?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假大师太多歪曲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形象,另一方面确确实实中国传统武术在面对拳击、泰拳、散打等现代格斗术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归到“实战”二字身上。什么是实战?我的理解是:“实”代表参与双方不保留实力,真真切切地运用出自己的技术。“战”代表参与双方所进行的活动是强烈对抗性质的,说简单点就是真的在打架、决斗。

看这个定义很简单,但是实战有很多种形式,不是说简单一句干就完事儿了就能描述出所有的实战情形。实战的情形不同会导致技术的不同。一打一跟一打多不一样,徒手格斗跟持械格斗不一样,宽敞空间和狭窄空间也不一样。所以中国传统武术虽然是为实战而生,但是它们所适应的实战情形和擂台格斗不一样。

中国传统武术诞生的土壤有两个,一个是军队(上阵杀敌所用),一个是民间(用途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斗殴、保镖、表演),军队武术和民间武术之间也存在着交流。这两个土壤都和擂台格斗不一样。擂台格斗是运动员之间的正面对抗,用的是几乎相同的技术,比的是对技术的掌握、身体素质、临场战术。军队杀敌靠的是团队的配合、武器的运用、装备的精良,徒手格斗技术水平的高低对打仗输赢影响并不大,所以你用现代擂台格斗的标准去套军队战斗技术,本身就不合适。再说民间,其实民间武术的格斗目的本来就千奇百怪,但不论如何都没有人以追求公平竞技的更高水平为训练目的,对他们来说打架的时候抄起身边的家伙比日复一日苦练拳脚功夫要有效率得多。所以用现代擂台格斗的标准去套民间武术也是不合适的。

【二、发展的程度不高】

我们老是说中国传统武术打不过现代格斗,为什么?为什么要问为什么?看看“传统”、“现代”两个字,还不清楚吗?任何事物都在发展,新生事物比旧事物更优秀这不是很正常吗?不止中国传统武术,国外的传统武术也打不过现代格斗。这是必然的结果。

尤其是过去的这一百多年,世界格斗的发展可能比过去一千年发展的程度更大。一是因为现代竞技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竞技意味着优中选优、强强对抗,所以所有的技术都会经过严格的筛选,最后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精华。二是因为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壁垒被打开,图片和视频可以让全世界都看到某一角落发生的对决,所有的隐藏在迷雾中的传说都被暴露在阳光下供人们观察、讨论,不再有装神弄鬼,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人类个体的集思广益,格斗技术水平得以指数性地飞跃。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传统武术并没有大量参与到竞技融合的时代大洪流中,拿中国传统武术跟现代格斗比,无异于拿马车跟高铁比速度,能赢才怪。

再者,在大众的语境中,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格斗的比较往往在实际中变成了民间练习者与职业运动员的比较,不谈技术上的差距,天赋、训练量、饮食和医疗康复条件都有着巨大的差距,你说,这怎么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