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音乐没有和声传统”是否已被最新研究证伪?

回答


关于“中国音乐没有和声传统”的问题,近年来确实存在一些新的研究和观点,挑战了传统学术界的主流看法。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的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



一、传统观点的背景
中国音乐传统长期被概括为以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为核心,强调旋律线条和节奏律动,而非西方音乐理论中的“和声”(harmony)。这一观点源于以下原因:
1. 五声音阶的结构:中国音乐的音阶体系与西方的十二平均律不同,五声音阶中的音程(如纯五度、大三度)缺乏西方和声体系中的三和弦、七和弦等复杂结构。
2. 文献记载的缺失:古代文献(如《礼记·乐记》《乐论》《水经注》等)中未明确提及“和声”这一概念,且古琴、古筝等乐器的演奏技法(如泛音、按音)更多强调音色与音型,而非和声功能。
3. 文化语境的差异:中国音乐理论更注重“声律”与“气韵”,如《周礼·春官》中对“六律”“六吕”的描述,强调音律的自然属性,而非和声的逻辑结构。



二、最新研究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音乐考古、跨文化比较和现代音乐理论的发展,学者对“中国音乐没有和声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考古与乐器的证据
古乐器的和声功能:出土的战国至汉代乐器(如编钟、瑟、琴)在演奏时可能产生多声部效果。例如,编钟的多音阶设计可能在特定演奏技法下形成“和声”效果。
古琴的泛音与按音:古琴的泛音(如“吟猱”技法)和按音(如“滑音”)可能通过音程叠加形成类似和声的音色层次,但这种效果更多是音色的“音色和声”(timbral harmony),而非西方意义上的和声逻辑。

2. 文献与理论的重新解读
“和声”概念的宽泛性:学者提出,若将“和声”定义为“音程的叠加”或“多声部的音色组合”,中国音乐中存在类似现象。例如:
古琴曲的“泛音”与“实音”:在《幽兰》《流水》等曲目中,泛音与实音的交替可能形成类似和声的音程关系。
戏曲与民歌的复调结构:京剧、昆曲等戏曲中的“帮腔”“对唱”以及民歌中的多声部合唱(如陕北民歌)可能包含和声元素。
《乐记》与“声律”理论:《乐记》提到“声相应,故生变;变者,变易也”,可能暗示音阶的灵活组合,而非固定和声结构。

3. 跨文化比较的启示
印度与日本的和声传统:印度音乐中的“拉格”(Raga)体系与日本的“尺八”演奏中存在多音阶叠加,但这些体系与西方和声逻辑不同,说明“和声”概念本身具有文化特定性。
中国音乐的“声调”与“声部”:汉语声调(如平、上、去、入)可能在音乐中形成类似和声的“声调和声”,但这种现象更多是语言学范畴,而非音乐理论。

4. 现代音乐实践的融合
民族音乐与西方和声的结合:20世纪以来,中国作曲家(如谭盾、赵季平)在创作中尝试将西方和声与传统音阶结合,例如《水边的豆田》《春江花月夜》等作品中,五声音阶与和声功能并存。
民歌与现代和声的关联:陕北民歌《兰花花》等曲目中,旋律的转调、重复与和声功能(如主调与副调的交替)可能暗示和声的潜在存在。



三、争议与争议点
1. “和声”定义的模糊性:若严格按西方和声理论(基于调式、和弦、功能),中国音乐确实缺乏系统性,但若放宽定义,可能承认音程叠加或多声部的“和声”现象。
2. 历史文献的缺失:古代文献中未明确提及“和声”术语,但可能通过“声律”“声调”等概念间接体现和声逻辑。
3.实在与虚构的边界:部分研究者认为“中国音乐没有和声传统”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而中国音乐的“声调”“声律”可能构成独特的和声体系。



四、结论:是否被证伪?
未被彻底证伪,但需重新定义:中国音乐传统上确实缺乏西方意义上的和声体系,但若放宽“和声”的定义,可能承认音程叠加、多声部音色等现象。因此,“中国音乐没有和声传统”这一观点在严格意义上不成立,但需结合文化语境重新理解。
现代融合中的和声元素: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在吸收西方和声理论后,开始形成新的和声实践,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仍需明确。
学术争议的持续性:该问题仍存在争议,部分学者主张中国音乐的“声调”“声律”构成独特的和声体系,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其本质仍属旋律与节奏范畴。



五、进一步研究方向
1. 跨文化比较:对比印度、日本、非洲等音乐体系中的“和声”现象,探讨“和声”概念的普适性与特殊性。
2. 音阶与和声的逻辑关系:分析五声音阶与西方和声体系的差异,以及可能的融合路径。
3. 民族音乐的和声实践:调查民歌、戏曲、古琴等传统音乐中是否存在和声功能的实例。



总结
“中国音乐没有和声传统”这一观点在严格意义上被部分研究证伪,但需结合文化语境重新定义“和声”。中国音乐的“声律”“声调”可能构成独特的和声体系,而现代音乐实践中的融合则进一步拓展了这一概念的边界。因此,这一问题的讨论仍在学术界持续进行,需更多跨学科研究来深化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论文写的再多

一到现实里都得闭嘴

这就和一堆人论证中国古代有多少科技成果,领先西方多少多少年等等。但最后又如何?工业革命不还是在西方诞生的?

音乐同理。中国就算考证出在商周时期就有和声体系了,那也不能掩盖几千年后清朝的京剧依旧是单旋律+打击乐的事实。

事实上,在中国许多传统的器乐曲中都能找到和声的影子,都有着自觉或不自觉的纵向和声的运用。但是这又如何呢?西方音乐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拉莫在1722年发表的《和声学》。在这个基础上开启了从古典主义风格音乐开始的主调音乐的盛潮。中国音乐里有没有和声?有。但是从来没有人能够因此总结一套完整的理论。这些所谓的和声更多是演奏者无意识的“巧合”罢了。

中国的技术在过去也长期领先欧洲。但是自从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后,中国科技300多年就再也追不上欧洲了。

这种研究说实话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user avatar

即使唐朝有“和声”,也只是一些初步的、形式上的多声部现象而已,最多就是heterophony到polyphony的雏形,世界很多民族都有,但都未能像欧洲那样发展出成熟、系统、主动并广泛使用的和声理论。把它归为“和声传统”、“严密的和声体系”是否言过其实了?再说了,西洋音乐发展出系统和声,在多声部组织方面取得了领先,但世界各文化、各民族的音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没有或不倚重和声可以说是很多地区音乐的一个特点,不能完全作为落后、有缺陷的判据,为何非得向西乐看齐,证明中国古代已有和声了呢?

说到底还是文化上的自卑心态作祟,潜移默化受“西洋中心论”影响,觉得中国传统音乐不重和声是落后的表现,仿佛证明中国过去也有和声,就能找回一点自信一样。近代中国经历过一波心态崩溃,由此产生了各种PTSD。一个极端是狭隘民族主义,另一个极端则是彻底自卑,怀疑一切自己原本的东西,认为传统的都是落后的,应该全面西化。当年就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中国落后的原因是汉字,不如彻底改用字母文字。近代自卑的“疮疤”如今在语言、科技、军事、体育等方面已经好得差不多了。现在谁还觉得汉字有缺陷、应该拉丁化呢?

然而音乐领域单一的、西化的评判标准依旧残存,不知何时才能完全摆脱。现在一直在提倡“四个自信”,如果研究者足够自信,就应该更重视充分认识、保存、发扬中国民族音乐独有的一些特色,这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有裨益,实在不必什么都以西洋音乐为尊、拼命向其靠拢,使中乐从理论、形制到作品不断被同化,“你有的我也要复刻一版”,或搜刮历史的犄角旮旯,试图通过证明“你有的那些我早有了”来寻求心理平衡,这与百年前的阿Q们何异?今天东方各民族都已摆脱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没必要再抓着“精神胜利法”这种救命稻草不放了。人家有优势、做得好的地方就大方承认,没必要搞这种东西维持脆弱、虚假的自信。

正如费孝通先生的十六字格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真正想开了的话,我们原本就应该承认并欢迎多样性,完全无须自卑,又何来挽尊的必要呢?由此观之,题中引用的这个研究有点努力错方向了。这篇文章已有近三十年,现在情况想必已经好多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音乐没有和声传统”的问题,近年来确实存在一些新的研究和观点,挑战了传统学术界的主流看法。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的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 一、传统观点的背景中国音乐传统长期被概括为以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为核心,强调旋律线条和节奏律动,而非西方音乐理论中的“和声”(harmon.............
  • 回答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传承,确实不像西方那样留下大量具体乐谱和确凿的演出记录,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看,它们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宫廷音乐”在中国古代到底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几首好听的曲子,而是一套与国家政治、礼仪、宗教紧密相连的“礼乐”。天子祭.............
  • 回答
    “中国音乐领域里搞理论的恰恰都是没有才华的人。”这话是崔健说的。你听了,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个老摇滚歌手在“撂狠话”吗?但他崔健是谁?他可是“中国摇滚教父”。在中国摇滚乐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他的名字几乎是绕不开的。所以,他说的这话,绝对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带着他自己鲜明的立场和对音乐现实的深刻观察。咱.............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未免也太武断了。 “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民国之前只有戏曲而没有音乐”——这句话就好像在说,一桌宴席上只有一道菜,其他什么都没有。这不仅是对中国悠久音乐历史的无知,更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偏见。首先,咱们得说说“音乐”这个词。在咱们的文化里,“音乐”的概念其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原因。要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像霉霉(Taylor Swift)、阿黛尔(Adele)、蕾哈娜(Rihanna)、Lady Gaga那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影响力巨大的音乐天后,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而蔡依林作为华语乐坛的天后级人物,她与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中国古代和近代之所以没有出现类似西方交响乐那样结构宏大、编制精密的音乐,并非是音乐创作能力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交响乐的“编制精巧”和“鸿篇巨制”究竟意味着什么。西方交响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上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普通民众的音乐审美似乎没有出现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音乐审美这玩意儿,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同一时间点上“开窍”。这就像吃饭,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到追求色香味.............
  • 回答
    哈,这句在网易云电音评论里你肯定见过!它其实挺有意思的,道出了不少人心里的一种复杂情绪。要说清楚这句话,咱得拆开来聊聊。“中国虽没有做出牛逼的音乐”—— 这半句话,是有点小傲娇,也有点现实。首先,要明白“牛逼的音乐”这个词儿是很主观的,而且背后承载的文化、历史、技术积累都太深厚了。你看西方音乐,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咱们说的“没有这个音”或者“有这个音”,是基于普通话语音系统里,有没有一个独立的、具有辨别意义的音素。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你不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否则就没办法区分了。 关于“say”音和“see”音咱们先说说你提到的“say”和“see”这.............
  • 回答
    如果真的要回到那个没有“外来音译”的时代,像巧克力、沙发、比萨这样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舶来品,中国人恐怕会经历一番颇具趣味的“本土化”改造,而不是简单地找一个现成的字来“照猫画虎”。这就像我们看到一种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总会忍不住给它起个名,或者用已有的事物来类比。巧克力:甜美、可可的韵味,或是另一种.............
  • 回答
    恭喜你入手HD650!这可是很多烧友心中的经典,它的名声在外,足以让人充满期待。所以,当你觉得音质不如预期时,感到困惑和失落是很正常的。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情况,我也曾经经历过这种“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阶段。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哪里可能出了点小偏差。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残酷.............
  • 回答
    在中国,没成名的音乐人,他们做音乐的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活法。但如果非要描绘一个大概的轮廓,那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1. 创作:在碎片化时间里燃烧的灵感大多数没成名的音乐人,他们的创作可能不是那种“朝九晚五”的规律性工作。更多的是发生在生活的缝隙里。 工作之外的“第二职业”: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灵璧渔沟中学那个事儿,你感觉在抖音上刷到的信息好像有人在压着热度,这背后的原因确实挺复杂的,不像是单纯的“没热搜”。首先,我们得明白抖音的推荐机制。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热度榜”,而是算法驱动的。即使一个事件本身有很多人在讨论,如果平台觉得它“不适合”或者“不符合”某些规则,它就不会被大力推送到.............
  • 回答
    要说中国音乐圈“最令人痛心”的时刻,这是一个相当主观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经历和感受都不同。但如果非要找一个能触动大多数人心弦、留下深刻遗憾的时刻,我想很多人可能会指向 “四大天王”时代落幕的那段时期,尤其是当他们各自走向不同的道路,辉煌不再,留给大众的是一份既怀念又有点失落的心情。这不是某一个具体の日.............
  • 回答
    在中国音乐体系的演进中,西化是一个绕不开的议题,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与讨论。我们不妨深入剖析这场变革的利弊,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审视国民音乐素养的现状与对策。西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利弊毋庸置疑,西化为中国音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可能性。利端: 技法的革新与.............
  • 回答
    关于中国音乐与欧美音乐的比较,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主观性的议题,很难一概而论地说谁“差”在哪里。更准确的说法是,两者在历史发展、文化语境、音乐体系、创作理念、市场需求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共同塑造了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和局限性。中国音乐的“不同”之处(而非“差”):首先要澄清的是,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中国音乐的直观感受。要说为什么现在一听中国音乐,脑子里容易浮现出“敲锣打鼓,喇叭唢呐二胡”这些印象,其实背后挺复杂的,涉及历史、文化、传播方式,甚至还有商业运作等方方面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讲得明白透彻,让你听着就像是跟一个老朋友聊天。首先,咱们得承认,你说.............
  • 回答
    外国人对中国音乐的看法,就像他们眼中的中国本身一样,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层次的混合体。它既有被鲜明文化特色吸引的惊叹,也有因陌生而产生的困惑,更有随着接触深入而逐渐生发的理解与欣赏。最初的印象:古老、东方、神秘?对于许多从未深入了解过中国音乐的外国人来说,他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带有鲜明“东方”标.............
  • 回答
    “中国音乐比国外落后”,这句话在很多场合都能听到,而且不少人深以为然。但“落后”二字,说起来容易,真正细究起来,却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比谁强”的定论,而是涉及到太多层面,像是照镜子一样,你得把各个角落都仔细看看,才能说清楚。要说落后,我觉得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掰扯掰扯:1. 音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