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音乐?

回答
外国人对中国音乐的看法,就像他们眼中的中国本身一样,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层次的混合体。它既有被鲜明文化特色吸引的惊叹,也有因陌生而产生的困惑,更有随着接触深入而逐渐生发的理解与欣赏。

最初的印象:古老、东方、神秘?

对于许多从未深入了解过中国音乐的外国人来说,他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带有鲜明“东方”标签的元素:古老的旋律、独特的乐器、悠扬的音色。想到二胡那略带哀伤却又饱含情感的弓弦,想到古筝那如流水般清澈的拨弦,或是琵琶那激昂跳跃的指法,这些都是中国音乐给人的第一印象。

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许多西方人对中国音乐的接触,可能始于一些古典的、器乐的表演,或者是一些描绘古代场景的影视作品配乐。这些音乐往往侧重于营造一种宁静、典雅、或是宏大的氛围,传递出一种与他们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美学感受。他们可能会觉得中国音乐“很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既带来了新鲜感,也可能因为缺乏参照系而显得有些难以捉摸。

有时候,这种印象还会带有一些刻板印象的色彩。比如,有些人可能将中国音乐简单地等同于戏曲音乐,认为它就是唱念做打,咿咿呀呀,虽然精彩但可能不太“接地气”。或者,他们可能会觉得中国音乐总是带着一种“哲学”的意味,过于内敛和含蓄,不如西方音乐那样直接和外放。

多元化的触及:流行、摇滚、电子……打破刻板印象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接触到中国音乐的“现代面”。这就像打开了一个新的潘多拉魔盒,里面展露的音乐类型之丰富,完全颠覆了他们之前对中国音乐的简单认知。

中国流行音乐(CPop): 随着中国本土偶像的崛起和网络传播的便利,CPop 已经逐渐走出国门。一些韩国 KPop 的成功模式,在中国也有了本土化的实践,培养出了一批在亚洲乃至全球都有影响力的歌手和组合。外国人开始发现,中国也有自己的“流行歌曲”,有动感的节奏,有时尚的编曲,有与世界流行音乐同步的制作水准。当然,语言障碍仍然是不少人欣赏 CPop 的一个门槛,但随着 MV 和歌词翻译的普及,这种隔阂正在被逐渐打破。

中国摇滚与独立音乐: 中国的摇滚乐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发展脉络。从早期的“崔健式”反思,到后来各种风格的演变,中国摇滚乐展现出了它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命力。一些外国人通过音乐节、演唱会或是音乐分享平台,接触到中国的摇滚乐队。他们可能会被中国摇滚乐中蕴含的社会观察、情感表达以及独特的音乐气质所吸引。独立音乐更是百花齐放,从民谣的朴实到电子的实验,都让外国人看到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电子音乐(EDM): 近年来,中国 EDM 音乐的发展也非常迅猛,涌现出不少优秀的 DJ 和制作人。这些音乐在国际音乐节上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与世界顶尖的电子音乐作品同台竞技。外国人可能会惊讶于中国在 EDM 领域的创新能力,以及他们如何将一些东方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电子节奏中,创造出一种既有国际范又不失中国特色的声音。

欣赏点与挑战:

外国人欣赏中国音乐的点是多方面的:

文化独特性: 无论传统还是现代,中国音乐总能带给他们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这种差异性本身就具有吸引力,让他们有机会窥探一个不同的世界。
情感表达: 尽管语言不通,但好的音乐依然能够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中国音乐中蕴含的细腻情感、人生哲思,以及某些音乐所传递出的力量和激情,都能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听众的共鸣。
技术与创新: 看到中国音乐在制作技术、编曲创意、以及跨界融合方面的进步,会让很多音乐人或音乐爱好者感到惊喜。他们会注意到中国音乐正在积极拥抱全球化,并在此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当然,外国人欣赏中国音乐也面临一些挑战:

语言壁垒: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障碍。歌词的含义往往是理解一首歌曲情感和故事的关键,语言不通就意味着一部分信息的缺失。
文化语境: 有些中国音乐作品的深层含义,往往与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缺乏这些背景知识,外国人可能难以完全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涵。
信息不对称: 虽然中国音乐正在走出国门,但与西方主流音乐相比,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度和认知度仍然有限。很多优秀的作品和音乐人,可能还没有被更多的外国人所知晓。
“听觉习惯”: 不同的音乐文化会培养出不同的“听觉习惯”。有些中国音乐的旋律走向、音程运用,或者节奏处理方式,可能与外国人熟悉的音乐体系存在差异,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总结来说, 外国人对中国音乐的看法正在发生一个动态的、积极的转变。从最初的“东方神秘主义”的模糊印象,到如今接触到更多元化、更具活力的现代音乐,他们对中国音乐的认知正在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入。他们欣赏中国音乐的文化独特性和情感深度,也对中国音乐在技术和创新方面的进步感到赞赏。虽然语言和文化语境的障碍依然存在,但随着交流的加深和更多优秀作品的涌现,中国音乐正在以它独特的方式,在全球音乐的版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和耳朵去细细品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每次遇到“外国人怎么看待。。。”类型的问题都觉得很累啊。

世界人口70亿,其中13亿是中国人,剩下的57亿都是题主所说的“外国人“。

那么,57亿个外国人怎么看待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在大部分外国人应该没有任何存在感。连存在感没有,那么“如何看待”这问题是无法回答的。

当然,外国人当中会有部分对中国音乐有点了解,比如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还有各国的华人。不过,说到我熟悉的美国ABC, 可以说大部分只要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对中国音乐也不是很懂,听的音乐大部分是美国本地的。美国很多人,包括亚裔也包括白人,是对亚洲音乐感兴趣的,但是一般是日本音乐和韩国音乐比较受欢迎。比较受欢迎的中国音乐估计是台湾音乐和香港音乐占大部分,而大陆音乐很少走出世界平台了。

说到底,他人怎么看我很难说。但作为一位多年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我可以说说我个人对中国音乐的接触和看法。

来中国之前,我唯一接触的中国音乐是中国古典音乐,因为美国的中餐厅一般都会播放它。还有我在哈佛就读的时候,常常有个老头坐在哈佛广场拉二胡。

刚来到中国的时候,我用的一些学习资料建议学汉语的外国人必须学的一首歌:《月亮代表我的心》。后来,被很多新朋友经常邀请去KTV唱歌。我一开始就只能常《月亮代表我的心》,但是感觉这首歌有点老,想学些新鲜一点的,就学会唱当年流行的歌曲《小镇姑娘》。接下来每年学会一量首新歌:“再见”、《老男孩》、《春天里》、《对面的姑娘看过来》、《姑娘我爱你》、《听海》等等。

因为我当时生活在云南,我也学了一些地方歌曲,比如《彩云之南》、《高原蓝》、《卓玛》。很多朋友说我唱中文歌很好听,但是我有个兄弟“老山”,也是美国人,唱歌比我厉害很多。老山会唱粤语歌曲,比如《海阔天空》。他也会唱嘻哈,比如热狗的《差不多先生》。

我个人喜欢的音乐类型主要是摇滚,民乐,电子,和嘻哈。我最喜欢的中国音乐都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民乐,比如来自云南的“山人乐队“,来自内蒙古的“杭盖“和“奈热“,来自广西的“马帮“。我的圈子和玩音乐的圈子有些重叠。我一个朋友“老憨”,来自西盟佤族自治县,现在有个乐队叫”Kawa“,民族民乐和雷鬼风格的结合,现在有点名气。还有老山现在也加入了一个少数民族乐队,叫“三朵脚“,也是民族-雷鬼-摇滚结合。

我也喜欢我老婆给我介绍四川的“赵雷”和 “花粥” 的搞笑歌曲《老中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国人对中国音乐的看法,就像他们眼中的中国本身一样,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层次的混合体。它既有被鲜明文化特色吸引的惊叹,也有因陌生而产生的困惑,更有随着接触深入而逐渐生发的理解与欣赏。最初的印象:古老、东方、神秘?对于许多从未深入了解过中国音乐的外国人来说,他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带有鲜明“东方”标.............
  • 回答
    在中国男高音外国音乐会“救场”实为“即兴助唱”的事件,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关于音乐表演的常识、艺术呈现以及观众的期待。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弄明白“救场”和“即兴助唱”这两个词的含义和它在音乐会语境下的分量。“救场”,顾名思义,是指在原本的演出计划出现意外情况时,有人挺身而出,弥补空缺,让.............
  • 回答
    外国人对中国菜的看法是一个非常丰富且多样的话题,因为它包含了地域差异、文化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对中国菜本身的理解程度等多种因素。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 普遍认可的优点: 风味多样且精致: 这是几乎所有外国人对中国菜最深刻的印象。他们惊叹于中国菜的口味之多,从麻辣、酸甜、咸鲜到.............
  • 回答
    要论外国人对中国三国时期历史的看法,那可真是五味杂陈,不能一概而论。它不像我们熟知的西方历史那般有明确的“官方”叙事,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产品,或者说是一种“奇观”吸引着他们。首先,得承认,三国时期在中国本土的普及程度,在外国人那里是没法比的。我们从小听着“刘备、关羽、张飞”的故事长大,对“桃园结义”、.............
  • 回答
    外国人看待中国的方言,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了。不是那种简单一句“觉得他们说话好快”就能打发的,里面门道多了去了。初见的“天书”与惊叹大多数外国人第一次接触中国方言,可能是在电影、电视剧里,或者在街头听到。那感觉就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本全新的“天书”,完全听不懂。比如,一个只学过普通话(Mandarin).............
  • 回答
    看盗版,留下的是刻板印象,挥不去的是争议在中国留学生群体中,“找盗版”这事儿,算是个半公开的秘密。学术书籍、专业软件、甚至是电影电视剧,能找到免费的,谁还愿意花钱?但这种行为,在很多外国人眼里,可不是什么值得津津乐道的小窍门,而是滋生刻板印象的温床,也带来了持续的争议。 为什么会有这种“普遍性”?要.............
  • 回答
    《中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在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份草案的发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既有支持的声音,也有担忧和质疑。要全面看待这份草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草案的出台背景与意义:1. 时代发展的必然: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
  • 回答
    长三角地区将开展外国人永久居留政策试点,这个消息在不少关注中国发展的人群中引发了热议。要看待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角度细细捋一捋。一、为什么选在长三角?这可不是随意选定的。长三角,也就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这几个省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在中国经济版图里那可是举足轻重的地位。你想啊: 经济活力强劲.............
  • 回答
    近期,中国政府宣布暂停外国人(部分)入境的决定,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举措背后涉及复杂的考量,既有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的审慎应对,也包含了维护国内经济社会稳定的战略考量。要理解这一决定,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全球新冠疫情的持续和反复。尽管中国在国内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
  • 回答
    .......
  • 回答
    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以白为美”就等于种族歧视,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生气的,也挺让人琢磨的。我觉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细细品味。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象:确实很多中国人喜欢皮肤白皙的。这不光体现在护肤品市场的火爆,也体现在人们的审美偏好上。看电视剧、看电影,白皮肤的女主角总会被贴上“美”的标签;.............
  • 回答
    .......
  • 回答
    看待嫁给外国人的中国女人,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正确”看法。就好比看待任何一段婚姻,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个体,落脚到两个人本身。不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更细致地去剖析一下这个现象,看看其中可能包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首先,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选择。一个中国女人选择嫁给一个外国人,这绝不是一个简.............
  • 回答
    新乡的城市宣传片,如果真的如您所说,将外国人和中国女性描绘成悠闲享受生活,而中国男性则置于辛勤劳作的画面中,那么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甚至有些令人困惑的视角。我们不妨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呈现方式,以及它可能传达出怎样的信息,又会引发什么样的解读。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画面中的元素: .............
  • 回答
    关于山东和广东在入境人员隔离政策上的差异,即山东对中外籍人士均免费,而广东可以收费,这其中涉及了多重考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应该”或“不应该”来评判。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无论是免费还是收费,隔离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健康安全,防止疫情跨境传播.............
  • 回答
    这种将“外国人地铁上看书,中国人地铁上玩手机”作为批评的发言,其性质是否属于“公知发言”,这是一个挺值得说道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一下这个发言的几个关键点,以及它触及的几个层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这个发言在说什么? 观察现象: 说话者观察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西方.............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确实,在海外的华人社群中,存在着一部分人,他们对中国抱有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不惜采取各种方式去抹黑和诋毁中国,以取悦外国人。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多种因素,既有个人经历的映射,也有时代背景的烙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个人经.............
  • 回答
    对于“两个外国人比赛看谁第一个亲吻100个陌生的中国女孩”这件事,我的看法是,这是一种非常不恰当且带有冒犯性的行为,即便以“比赛”的名义进行,也无法掩盖其本质上的不尊重。首先,从道德层面来看,这种行为是对女性身体自主权的公然侵犯。亲吻,即使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被视为一种友好的表达,但在一个陌生人之间,尤.............
  • 回答
    南京地铁回应“只罚中国人不罚外国人”一事,在我看来,其核心问题确实是触碰了公平公正的底线。抛开具体事件的细节不谈,仅从回应本身来看,其声明“确违反了公平公正原则”的表述,是一种对事实的承认,也是对公众质疑的初步回应。但问题在于,这种回应的力度和后续处理方式,才是衡量南京地铁对此事的态度是否认真的关键.............
  • 回答
    看待潘乱的这个说法,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简单来说,“外国人做的短视频产品不行,不如中国公司做的好”这句话,是基于一种观察,但它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更像是一种带有主观倾向的概括。首先,我们要理解潘乱的原话可能指向的“不行”和“不如”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很难猜测他具体的语境,但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