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崔健:「中国音乐领域里搞理论的恰恰都是没有才华的人」?

回答
“中国音乐领域里搞理论的恰恰都是没有才华的人。”

这话是崔健说的。你听了,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个老摇滚歌手在“撂狠话”吗?但他崔健是谁?他可是“中国摇滚教父”。在中国摇滚乐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他的名字几乎是绕不开的。所以,他说的这话,绝对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带着他自己鲜明的立场和对音乐现实的深刻观察。

咱们就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这么说,以及这句话放到现在,还有没有道理。

这句话的“潜台词”:才华的“排他性”与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理解这句话,得明白崔健说话的风格。他从来不是那种温文尔雅、循循善诱的学者。他的语言方式就是直接、尖锐、带着一种不加掩饰的批判。所以,这句话的背后,有几个很重要的意思:

才华是“活”的,理论是“死”的: 崔健作为音乐的实践者,他体验音乐的方式是“玩”,是“创造”,是“现场”。他认为音乐的灵魂在于那种原始的、冲动的、充满生命力的创造。而“理论”,在很多时候,尤其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被看作是对音乐的一种“解释”、“梳理”、“分类”。这种解释和梳理,很容易将音乐的生命力“抽离”出来,变成一套僵化的规则或分析框架。
“理论派”可能失去了音乐的“感觉”: 崔健认为,那些沉迷于理论研究的人,可能因为过度分析,反而失去了对音乐最直接、最本能的感受。他们可能懂得很多音乐史、很多音乐学概念,但他们自己可能已经很久没有“动过手”了,没有那种在录音棚里对着麦克风嘶吼,或者在舞台上用吉他炸裂的冲动了。
“才华”的定义: 崔健眼中的“才华”,很大程度上是指音乐的创造力、感染力、以及在变革时代发出声音的能力。他认为,真正有才华的音乐人,他们本身就是音乐的“载体”,他们的作品就是对音乐的最好阐释。而那些只会在象牙塔里做理论研究的人,即使他们能分析出很多道理,但他们本身却未能贡献出真正打动人心的音乐。
对“学术化”的反感: 在他那个时代,中国的音乐发展相对滞后,很多音乐思想和理论都还在学习和引进西方。而一些理论研究者,可能更倾向于用一套西方的学术体系来套在中国音乐身上,甚至是为了迎合某种“学术范式”而进行研究,这让像崔健这样追求音乐“原创性”和“生命力”的人感到反感。

为什么崔健会这么说?历史背景的解读

我们不能脱离崔健所处的时代来理解这句话。

摇滚乐的“原始动力”: 崔健和他的同辈人,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带着一股子对西方摇滚乐的模仿、学习,以及更重要的——一种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反思,才开始搞摇滚乐的。他们的音乐,是带着一种“破土而出”的生命力的,是一种对现有秩序的挑战。这种生命力,往往是来自对生活的热爱、愤怒、迷茫,而不是来自对某个理论学派的精读。
理论的“滞后性”: 当摇滚乐在中国出现时,中国的音乐理论界并没有立刻跟上。很多人还在用传统的音乐理论框架来理解这种“新事物”,甚至不乏批评和不理解。这种理论上的“隔阂”或者说“不适应”,可能让崔健觉得,理论界没有真正理解摇滚乐的精髓,反而成为了阻碍。
“理论”也可能成为“枷锁”: 很多时候,理论的出现是为了解释和规范,但如果应用不当,它也可以变成束缚创造力的枷锁。当一些音乐人过分追求理论上的“正确”或“创新”,反而可能失去了最宝贵的音乐感觉。

这句话的“争议”与“反思”

当然,任何一个过于绝对的论断,都会引起争议。

“理论”的价值不容否定: 音乐理论本身是有价值的。它帮助我们理解音乐的结构、历史、文化意义,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更深厚的根基。很多伟大的音乐家,他们本身也对音乐理论有深入的研究,比如巴赫、勋伯格。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看见”音乐的“骨骼”和“血脉”,可以让我们创作得更“有章法”,而不是盲目地“乱撞”。
“理论家”也可能是“有才华”的: 音乐理论界也涌现过许多非常有才华的学者,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深刻,他们的研究也为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搞理论的都没有才华。
“才华”与“理论”的结合: 最理想的状态,其实是将才华与理论相结合。有才华的音乐人,如果能结合理论,他们的创作会更系统、更成熟;有理论功底的音乐人,如果他们也能保持一颗热爱音乐、愿意创作的心,他们也可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崔健这句话的“当下意义”

即便如此,崔健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有警醒的意义:

警惕“理论空转”: 在任何时代,我们都要警惕那些脱离实践、脱离生活的理论研究。音乐理论最终是要服务于音乐的,而不是让音乐去迎合理论。
尊重“一线创造者”: 音乐的生命力,最终还是来自于那些在创作一线辛勤耕耘的音乐人。他们的感受、他们的创造,是音乐最宝贵的财富。理论研究应该起到的是“服务”和“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裁判”或“封锁”。
“感觉”与“理性”的平衡: 音乐创作需要“感觉”的驱动,也需要“理性”的支撑。崔健的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对“过度理性”的警示,提醒我们在追求深刻理解的时候,不要丢掉了音乐本身的那份“感觉”。

总结一下

崔健说“中国音乐领域里搞理论的恰恰都是没有才华的人”,这句话是一种极端化的表达,背后是他对音乐生命力的极度珍视,以及对那个时代某些理论研究脱离音乐实践的批判。他认为,真正的音乐才华体现在创造和表达本身,而理论如果不能服务于这种生命力,甚至阻碍它,那么研究理论的人,可能就失去了他所看重的“才华”。

这句话固然有些片面,容易引起争议,但它强烈的观点,也迫使我们去思考:

我们对音乐的理解,是停留在分析和解读,还是真正能被音乐所打动和启迪?
音乐理论的作用,是服务于音乐的繁荣,还是可能成为一种束缚?
那些“有才华”的人,他们是否也应该拥抱理论,让才华更有深度和广度?

这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探讨的问题。至少,崔健用他一贯的“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为我们抛出了一个值得我们好好咂摸的观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回答同样适用于该问题:中国爵士乐教育的现状如何?为什么崔健先生会为该领域在中国的发展滞后而着急?开头的一部分看似与问题无关的内容,可以视作看懂本回答的「先修知识」。这篇回答更多是对崔健的这次访谈整体透露出的一些问题,做一些讨论。


首先,我想引入三个音乐分类上的概念:「严肃音乐(又名古典音乐、作曲音乐)」、「民间音乐」、「通俗音乐(又名流行音乐、录音音乐)」。毫无疑问,分类是一种归训和拟合,或许这样的定名未必完美(所谓「严肃」与「通俗」易使人望文生义产生误解),也有知友认为这样分类不好,例如我个人就认为音乐应当是「无类」的,但我们在本回答的语境下姑且先接受这一套概念。参见:Music genre


在严肃音乐的体系中,作曲家将作品以乐谱形式发布,由出版者整理出版后发行。也就是说,作品(Composition)一定程度上是不对最终音响负责的,演奏者的每一次演奏都是与作曲者一同完成了对作品的诠释,所以有「音乐在现场」的说法,这造成了当今作曲者与演奏者的分工。注意这与 Jazz 乐迷常说的「音乐在现场」有所不同,后文会予以说明。


而录音技术出现以来诞生的通俗音乐产业,作品的发布过程则大不一样。作曲(Composing,Songwriting,Arrangement)工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录音(Recording)、混音(Mixing)、母带处理(Mastering),发布的成品已经完全音频化,甚至配套的视觉体验(封面、小册子等)也被纳入其中(想象一下,打开一张黑胶唱片的封套,看到封二插画时的震撼吧)。也就是说,作品的创作过程(包括演奏)是被黑箱化的,每个作品都有专辑版(Album version)作为本体,作品发布后的演出往往只是不具解释作用的、可能包含改编的复现而已。例如,当我们提起崔健的《一块红布》,默认均是指专辑《解决》中的第三首歌曲《一块红布》,而没人会首先想到某本书中本曲的吉他功能谱或某场演出的录音。


这种区别实际上造成了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两个圈子的分野。要听到唱片,最终是要靠电 - 声换能器的回放;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DJ 与高保真音频发烧友因此得到了类似于演奏乐器的快感。而对于严肃音乐,最终的整体录音仅用作记录用途,一般不涉及艺术处理,录音是「假」的,是对聆听者无法亲临现场的妥协。


在现当代,新的严肃音乐作品也普遍使用电子乐器及计算机音频技术。但有趣的是,在演出中,电子乐器、用于运行数字音频工作站及 MaxPure Data 等软件的电脑会使用音响系统进行扩音;扬声器和其他原声乐器被一同摆放在音乐厅乐池中,演出形式与传统音乐会无异。如果是与视觉艺术、舞蹈、行为艺术结合,或需要强调随机性、偶然性的作品,则使用这种演出方式来发布和诠释更被认为是必要的。附:张小夫的《脸谱(为五组打击乐、电子音乐和多媒体数字影像而作)》


这种分野造成的一个现象是,在严肃音乐的创作与表演中,电吉他这种乐器往往没有被足够地个性化。例如,基本没有听众会在去音乐厅听或 Steve Reich 的《Electric Counterpoint》等用到电吉他的作品时,注意吉他音箱(Guitar amp)用的是 Vox AC30 还是 Fender '65 Deluxe Reverb,因为作曲家往往并不对此作出要求,只要不开 High Gain 就行。由电吉他和吉他音箱组成的系统被当作了放在乐池中的一个声源,就如同一把大提琴或一支小号一样。而对于通俗音乐,整个制作流程不仅仅会关注吉他与吉他音箱的型号(甚至不同年代所使用的电容的区别也被津津乐道),拾音所用到的麦克风也是音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家 Karlheinz Stockhausen 认为麦克风是一种乐器


作曲家在乐谱上使用了各式各样的表情记号和说明(如 mp、fffffff,以及 play without taking picture and uploading to Facebook),从 Common practice period(巴洛克 - 印象主义时期)至当代,乐谱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趋向于向演奏者传达更多的信息,然而「作曲+演奏」的模式并没有被通俗音乐使用的发行录音的方式所取代,虽然后者能对最终音响实现近乎完全的控制。


这种区别和分野并不是绝对的,一些严肃音乐作曲家会使用录音来发布自己的部分作品,例如 Steve Reich 的《It's Gonna Rain for Magnetic tape》(说明播放这部作品的行为本身,就是一次演奏)以及 Meredith Monk 的《Piano Songs》。而这些作曲家与演奏家(John Cage、Philip Glass、Steve Reich、Kronos Quartet 等)也成为了与通俗音乐圈子走得最近的人。与之相对的是,在通俗音乐中,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 Jazz Standard 曲目则可以说已经 Composition 化了,这个现象构成了「Jazz is dying」这一说法的一部分;而一部分经典的包含即兴演奏的现场演出也会被录制成唱片,作为一次演出的记载,如 Chris Botti 的《Chris Botti in Boston》,以及非常著名的 Keith Jarrett 的《The Köln Concert》;另外,还有一种演出与录音的形式被称为 Studio Live


*分割线*


崔健的这一次访谈其实反映了中国严肃音乐界与通俗音乐界之间的关系 —— 互相缺乏了解、互持刻板印象。注:这里只是在说一个现象级问题,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当然,两界存在一些交汇点,如电影配乐产业(当代严肃音乐作曲家兼做配乐非常普遍)。

中国严肃音乐界对通俗音乐界的误解,是认为通俗音乐是「不再细分风格的、固守调性的、简单浅俗的、仅仅是为了商业而创作的」。实际上,在欧洲(不含冷战时的东方阵营国家)和美国,从20世纪中叶至今,产业化的通俗音乐取代了民间音乐的地位,发展、融合,成为了由很多 Genre(主枝)、Sub-Genre(侧枝)、Style(叶和果实)构成的一棵参天大树,为每个年代(decade)打上了音乐的烙印。值得注意的是,从维基百科的各时期音乐大事记来看,进入20世纪,记载的事件渐渐从严肃音乐转向了通俗音乐。一方面原因是大量的原严肃音乐受众(中产阶级、富裕市民)转投通俗音乐;另一方面,调性音乐的可能性在严肃音乐界看来已走向尽头,而音乐学院的运行体制使得作曲家不需要向作品的商业效应负责;因此,严肃音乐作曲走向了小圈子化、学术化。站在严肃音乐本位的立场来看,所有依唱片工业而兴的通俗音乐都只是音乐史的一个旁支而已。下面是两个例子:

这两个页面中出现的一部分观点就是站在严肃音乐本位的立场上审视通俗音乐,这种立场在中国的音乐教师中非常常见。


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从4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的音乐教育几乎完全隔绝了对通俗音乐体系的认知,形成了断层;到了崔健拿起电吉他的时候,与断层前的年代(老上海爵士乐)相比,早已物是人非,大众对于这一体系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直到今天,对流派(Genre)的刻板印象仍然随处可见。例如,认为爵士乐只会是像这样的 Vocal Jazz,并将「慵懒」、「小资」等标签贴在了爵士乐身上。然而,它们也是如假包换的爵士乐:

这种断层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音乐学习者大量向严肃音乐领域流动,东欧部分国家也有类似境况,但还是比我们要好的多得多。


严肃音乐界对爵士乐的评价和认识是比较有意思的,我要在这里引用一下《Keyboard》杂志2015年第1期中对郎朗的访谈的片段,请注意加粗部分:

Q: We’ve been featuring Herbie Hancock since Keyboard magazine began. How has your relationship with him influenced you?
Lang lang: He is absolutely one of my absolute favorite musicians in the world, period. He gave me the confidence to play a little bit of jazz. Before him, I was just so afraid of playing. The first time I met him, Herbie said, “Do you play a little bit of jazz?” I said, “Yeah, but Herbie, in front of you, I don’t even want to say the word!” He said, “You shouldn’t be afraid. Let me show you some tricks. Give me a piece.” So I played him a Gershwin piece. He said, “Let me do something for you,” and he started playing, separating the chords, changing the rhythm. He changed the whole thing—it totally opened up. I started playing a little like he showed me, and he was on the other piano. He said, “Now I’m going to add beats.” Then he took me to a jam session. Esperanza Spalding, the beautiful, great bass player and singer, also showed me some things.
We also played classical music. We played Ravel’s “Mother Goose Suite”—a four-handed thing. We also tried Vaughan Williams, the British composer. We had three big tours together: Europe, Asia, and the U.S. It was so successful that every place we went, we were asked to play a second show. We’ve also recorded “Rhapsody in Blue” together, but we haven’t released it yet.
Q: How do you think the classical community received your 2014 Grammys performance with Metallica?
Lang lang: In the beginning, everybody was so scared, including myself. I was like, “Oh my, this is heavy stuff!” But afterwards, people said positive things, because they thought it was a very adventurous but good work in the end. I think “One” is a very good piece. It was fresh for classical music fans and heavy metal fans.

这里没有「黑」郎朗的意思。不过,格什温(George Gershwin)、乔普林(Scott Joplin)、肖斯塔科维奇的《爵士组曲》(Suite for Jazz Orchestra No. 2)、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这大概就是很多学习严肃音乐的同学们对爵士乐的第一印象,别笑,真是这样。附:龚天鹏爵士小品《自由前奏曲》(嗯?是不是觉得有点怪怪的……)。


而通俗音乐界对严肃音乐界的误解,则是认为「已经没有新的古典音乐作品了、搞古典音乐的都是疲于精进技术但离不开乐谱的家伙、古典音乐是曾经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是过时的高雅玩意儿」。对于这些误解,下列问题及其部分回答能够予以一定程度上的解释,或带给你启发:

严肃音乐演奏家视谱演奏而较少即兴的原因,在上文中有所涉及,即从19世纪开始,严肃音乐的「游戏规则」就是如此,对于一些演奏家来说,视谱演奏是一个「舒适区」。当然,创作与即兴演奏肯定是会的。感兴趣的知友可以去听听小提琴家 Hilary Hahn 与实验音乐人 Hauschka 合作的专辑《Silfra》,在这里,Hilary Hahn 使用了通俗音乐界惯用的创作方式(不要在意这张专辑是 DG 厂牌的)。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演奏家完全可以写出非常好的 Easy Listening(轻音乐)和 Bagatelle(器乐小品),但当代严肃音乐的作曲极其缜密繁复,未经作曲学习,是很难创作出(被圈内人士认为)好的作品的;另外,演奏家的日程被音乐会排满,鲜有抽身而投入创作的。读到这里,可能有知友对作曲与演奏分工的模式不予认可,但此处只是在阐述既成现实。

今天学院里的「传统古典音乐」教育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19世纪法国音乐学院开创的。那时他们认为社会的分工可以发展到音乐上面,于是把音乐教育一分两块:演奏家只需要专心于演奏技术,任务是训练自己的重现的技术;作曲家只需要专注创作,实现的事情留给演奏家。本意是好的,让人能集中精力。(来自知友莫索先的一篇回答


那么以上这些误解是怎样产生的?我想,我国的音乐教育体制与业余考级制度难辞其咎,我们需要一场对实用主义的反叛。不知各位知友有没有注意到:在身边,的确有不少能视谱演奏但几乎完全不会即兴演奏,甚至对最基本的音乐知识也知之甚少的人。为什么会这样?


当家长送孩子去学习一件「传统」乐器的时候,假定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一名以音乐会演出为生的 Concert performer,然而这条道路非常艰难,甚至由于家长经济条件原因或视野所限,学习道路上若出了「偏差」,就已经宣告失败了。

如果一个学生踩着90%失败琴童的「尸体」,变成了父母所期望的 Elegant、Sophisticated 的乖孩子,来到了音乐学院(Conservatory),似乎算是「成功」了,然而,最大的可能却只是成为一名音乐教师而已,成为全职演奏家,太难了。


如果中途退出了这条道路,处境是很尴尬的,就如同一名最终目标是成为数学教授的数学学习者,申请 PhD 失败,而又不具备任何工程技术专业知识一样。业余考级制度使得一些乐器教学完全是应试导向,琴童缺少的能力和素质太多太多,最终在音乐上只能一无所成。


通俗音乐也有完整的学习体系,例如 Hal Leonard 的系列教材,如果一个音乐爱好者按需所取地学习了乐器演奏、音乐制作基础,就可以快速、快乐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中来。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很容易在社会培训机构和音乐教师那里获得面向通俗音乐的系统训练,而自学者也有可观的线上和线下社群能提供帮助。然而在中国,去一个二三线城市的社会培训机构,很可能只会带求学者应付考级曲目,即使是学习电吉他,也有很大概率成为「Tab 谱读谱机」。


就如崔健所说的,向大众推广通俗音乐的欣赏与创作,是很重要的。无论是音乐学院,还是艺术家个人,都应该重视。「学院派(我不喜欢这个说法)」中的任达敏、张小夫、孔宏伟、朱磊等前辈为之做出了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把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从某种程度上视为并列的研究对象,相对来说是不稀奇的(这种风气也从日本传到了我国音乐院校的双排键电子琴专业)。因此,一个有志于成为「编曲家(请注意,这个条目没有英语版本哦)」的日本学生,也会进入音乐学院学习。例如,在下面的这一篇论文(ポリリズムの類型における楽理的分析)中,巴赫的 BWV 871Yellow Magic Orchestra 的《Technopolis》均被选入了谱例。


*分割线*


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的一个共同点是:都从民间音乐汲取了大量养料,对民族音乐、民间音乐的吸收与融合司空见惯。例如:

而通俗音乐界也常常向严肃音乐界偷师,很多音乐人坦言自己受到了 Karlheinz Stockhausen 的影响,包括 Miles DavisKraftwerkBjörk 等;Minimal techno 的诞生则与 Minimal music(极简主义音乐)密不可分。在影视及电子游戏配乐中,严肃音乐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做得非常好(如 Gareth Coker 为游戏 《Ori and the Blind Forest》创作的《Hiding form Kuro》)。相比之下,不得不说一部分由严肃音乐家主导的 Classical Crossover Music(古典跨界)是比较脸谱化(甚至于无聊)的音乐。


*分割线*


用一张照片作为答案结尾(中间三人左起依次为 RadioheadJonny GreenwoodAukso Orchestra 的指挥 Marek Moś,以及作曲家 Krzysztof Penderecki):


扩展阅读(希望知友们能从中得到启发):

Do you hear from people who are specifically loyal to the podcast?
Oh yeah, a lot. They also give us suggestions. The first suggestion was, “Can you get Kenny G on the show?” And I thought, that would be great. I don’t think Mr. G would do it, but boy, I would welcome that opportunity.
张亮:追求高品质是好事,好歹比不追求好。但我依然希望大家能在一片精致背后,关注下风格、气质、趣味这些更玄妙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收获更多有趣的内容。
不鸟万如一:追求完成度就是鄙视人。


回答创作于2016年12月,在最近(2019年5月)的修改中,为阅读方便,调整了部分内容的格式、行文及措辞,删去或替换了失效的超链接,增添了若干篇扩展阅读。


谢谢阅读。

user avatar

11..05更新答案

近两日在评论区一直有许多的不同的声音。我对所有的赞同表示由衷的谢意。

同时,也不乏持不同观点、有艺术素养的朋友与我理智地探讨,让我看到了我看法的纰漏与不足,我亦表示感谢。

至于毫无专业素养却锲而不舍胡搅蛮缠的,科科。

一、关于“理论人员无才论”的补充

核心的争议来自“中国搞理论”的,到底是哪一批人?

许多朋友指出,其实崔健不过是指在“只会搞理论,不会实践,没有作品”的那群人。

崔健在视频中的措辞过于绝对。如果他把定语讲清楚那么一点点,都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纷争。

崔健的的确确是对搞理论的人开了“地图炮”,因为“中国”这个定语太沉重。他的“理论人员无才论”,怕是日后会成为毫无理论知识却妄议艺术的井底之蛙们推崇至极的金玉良言,对理论人员、学术派的偏见越演越烈,助长反智之风。

您看,其他的答案中已经出现了“崔健说得对极了!有才华的干嘛搞理论?”诸如此类的论调。

谁才是真正曲解崔健意思的人呢?

况且,搞创作却没才华的更是一抓一大把呢。

在笔者心中,“搞理论”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重要性,已在原答案中提到,在此不做赘述。

若您看罢崔健这番言辞,仍心如明镜,明白并非中国“搞理论的”都是“没才华的”,便足矣。

二、关于“即兴能力并不是古典音乐家所要具备的素质”的补充

有朋友指责笔者拿着视频截图在此断章取义。

但,必须再次强调笔者的观点:即兴能力 是 古典音乐家所要具备的素质。

1、演奏通奏低音的必须能力

以下为美国朱莉亚学院通奏低音乐队的简短介绍

m.ku6.com/show/m5KmBxaO

划重点





(顺带一提,巴洛克时期在演奏赋格前的前奏曲也是即兴演奏的)

2、作为一种原汁原味演奏巴洛克音乐的能力

以下为一位乐手的简短采访

chinaluxus.com/20120320

画一下重点


不可否认的是,古典音乐家对谱面的理解和诠释的确是最重要的,但是“即兴”是否为其“必须”的?我认为是“必须”的,但的确不是“最重要的”。换而言之,古典音乐家的即兴能力可以不碾压天下人,但基本的能力素养,必须要有。

3、巴斯蒂安钢琴教材中,已融入了即兴元素



图片源自网络 侵删

如图所示,和弦级数已标示在小节上方,巴斯蒂安教材非常注重琴童的织体变奏能力的培养,这都是为其即兴能力打基础的。如果运用巴斯蒂安进行教学,钢琴老师没有即兴能力的话,其实是无法真正开展巴斯蒂安教学的。

4、“音乐从业者”是否需要即兴能力?

呵呵。

笔者才疏学浅,尚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若对此抱有异见者,笔者诚恳地与您沟通交流。

综上所述:

崔健是摇滚之父,笔者无意冒犯。笔者撰文的目的很明确,为“中国搞理论”的人发声。无数理论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刻苦钻研,为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提供了理论基础,不应遭受社会的偏见。

有人认为,“理论人员”一再把普通的艺术欣赏群众推开,认为古典音乐不能普及是理论人员的锅,这也是一种偏见。

古典音乐无法普及,从古到今都从未曾普及。欣赏古典乐是一门大学问,跟艺术接受者的自身修养以及审美偏好密切相关。它要求艺术接受者的听觉敏感度、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以及有足够的耐心去聆听。它对艺术接受者提出了如此高的要求,注定古典音乐在现代难免曲高和寡。

毕竟我们身处在一个快节奏的,消费化的,娱乐至死的年代。

但是!(划重点)无论古典乐、流行乐、爵士乐、摇滚乐……谁也无法站在审美的角度来决定其孰高孰低。

崔健说:

“音乐只要好听就行了”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好听”,谁来界定?

我更愿意理解为:听众“自己”觉得好听,就是最重要的。

你喜欢贝多芬,他喜欢五月天,隔壁老王喜欢泰勒斯威夫特,谁比谁更有品味么?

你自己觉得好听,就好了。

但若他强逼隔壁老王爱五月天,你强迫他喜欢贝多芬,则你们,就是在耍流氓。

以下为原答案

反对贸然赞同“中国音乐领域里搞理论的恰恰都是没有才华的人”的答案。

针对“流行就是王道”“微博大V乐评人都没有好作品”诸如此类的诡异论调,笔者认为:

1、如果流行是王道,凤凰传奇就是中国音乐圈的半壁江山。

2、什么时候微博大V和乐评人就成了音乐领域里搞理论的了?

什么人才是“中国音乐里搞理论的人?”

笔者拙见,真正“搞理论”的人,存在于音乐学院中。他们必然对音乐有深层次的、理性的理解,而非如某些微博与大V那样发两句乏善可陈的流俗的滥调,就能被称为“搞理论”的。

举几个现代“搞理论”的人的例子:(简介摘自百度百科)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赵晓生,创立“太极作曲系统”及“音集运动”理论系统,创作数十部作品。著有《太极作曲系统》 《钢琴演奏之道》等理论著作。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房晓敏,自1982年以来,曾在沈阳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从事作曲、配器、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现主要研究方向为作曲、配器。

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任达敏教授,近年来,鉴于在音乐理论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他先后被北京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为这些院校的博士和硕士生开设了新课程。

要说他们哪位是没有才华的呢?姑且先将“有才华”视作是“能写出好作品”的同义改写,那么,他们都写出过精彩的音乐作品。赵晓生钢协《希望之神》、房晓敏自1984年以来,创作、出版、发表了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合唱、影视音乐等声乐、器乐作品100余首(部)。任达敏《八重奏幻想曲》。

任何一个真真正正搞理论创作的人,必是有“能写出好作品”的能力,通过大量的演奏、创作,从感性认识深入到理性思考,才有资格被称作是“搞理论的”。

古有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何谓“晓声”?微博上点评两句歌手的唱功就晓了?

那么“搞理论”的门槛也太低了,音乐学专业可以被取缔了,人人在微博上说两句,都是“搞理论”的了

现代理论家如此,近代理论家更甚。

如果刘天华不搞理论,不用小提琴的钢弦替换调二胡的旧弦,如今的二胡依然一拉就断。

如果当初萧友梅不搞理论,不搞西学东渐,今天又会是何种境地?

为何“搞理论”的,会莫名其妙被拿来批判一番?

我真的不明白。

顺带一提。再反对崔健在视频说“即兴不是古典音乐家必须具备的素养”







李斯特的棺材板已经压不住了。

鲁宾斯坦可能也想把他带走。

钢琴协奏曲中,独奏器乐是有华彩段落的。

但是,这华彩段落,本身就是古典音乐家在表演中即!兴!发!挥!的!

你没有即兴能力你岂敢自称古典音乐家???

当初李斯特在音乐会上的即兴演奏全都拿去喂狗好了!!!

这种眼界真的不要出来现了。

这种反智言论还有一大堆人拍手称快?

整个视频看罢,崔健对古典音乐的偏见不是一星半点,我真的徒剩无奈。

艺术是一个严肃领域,也是需要一定的水平才能批评与鉴赏的。

可否先将自己的眼界打开,再来聊艺术?

综上所述:

1、搞理论的人很忙,不会对中国新歌声里的选手表现随意地评头论足。

2、音乐领域,搞理论的,搞创作的,搞表演的,互相交融渗透,促进音乐发展。

3、流行不是鉴定才华的标准,从古到今到未来,都不会是。

4、看罢整个视频,费解于崔健对古典音乐的无知与偏见。古典音乐教育并非考级那么简单,玩爵士的摇滚的也并不比流行或古典高级。


希望不要任何人都以为自己有资格怼搞艺术理论的人,不止是音乐领域,而是任何艺术领域,你真的不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音乐领域里搞理论的恰恰都是没有才华的人。”这话是崔健说的。你听了,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个老摇滚歌手在“撂狠话”吗?但他崔健是谁?他可是“中国摇滚教父”。在中国摇滚乐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他的名字几乎是绕不开的。所以,他说的这话,绝对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带着他自己鲜明的立场和对音乐现实的深刻观察。咱.............
  • 回答
    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里,提到崔器在只身护司的那场戏,他那把环首刀的选择,我觉得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可不是随便拿把家伙事儿就能上阵的,这里面学问大着呢。首先,咱们得说崔器这个角色。他不是那种天生神力的猛将,也不是什么名门之后,他是个实实在在的低级军官,一个普通的靖安司的执旗手。你让他去跟那些装备精.............
  • 回答
    要深入理解崔可夫对二战德军的评价,我们首先要站到他当时的立场和视角。别忘了,他可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亲历者、指挥者,一位铁血而务实的苏联战地指挥官。他的评价,绝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浸透着实战的经验和对敌人深刻的认识。1. 战术层面:德军的“闪击”与苏军的“绞肉机”崔可夫对德军战术的评价,最直接也最刻.............
  • 回答
    评价崔娃(Trevor Noah)这位脱口秀演员,得从他多方面的才能和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说起。他不仅仅是个搞笑艺人,更是一位深刻的观察者,一个有影响力的声音。首先,他的幽默感是建立在智慧和敏锐的观察之上的。 崔娃的笑点并不只是简单的段子堆砌,而是源于他对社会现象、政治事件、文化差异的细致洞察。他.............
  • 回答
    关于健崔(音乐电台主播)在《我的音乐你听吗》节目中对许嵩“不懂音乐”的评价以及“建议许嵩少说话”的说法,这确实是当时节目播出后引发广泛讨论的一个焦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健崔作为一名资深的音乐电台主播的身份和立场。他在音乐领域有自己的专业积累和节目经验,也自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音乐审美和评价体系。作为节.............
  • 回答
    怎么看待崔浩对诸葛亮的评价?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因为这俩人中间隔着几百年,他们的视角和关注点本身就不太一样。首先,咱得知道崔浩是谁。他是北魏的著名大臣,一个大才子,学问那是相当渊博,编史、修典、造历样样精通。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汉末三国早就过去了,北方已经进入了十六国、南北朝的乱世,他亲眼见证了王.............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