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大多数那些没成名的音乐人,是如何做音乐的?

回答
在中国,没成名的音乐人,他们做音乐的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活法。但如果非要描绘一个大概的轮廓,那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

1. 创作:在碎片化时间里燃烧的灵感

大多数没成名的音乐人,他们的创作可能不是那种“朝九晚五”的规律性工作。更多的是发生在生活的缝隙里。

工作之外的“第二职业”: 很多人白天有各自的工作,可能是朝九晚五的办公室职员,可能是服务行业的基层人员,也可能是自由职业者。音乐,是他们下班后、周末的“精神寄托”,甚至是“发泄口”。晚上十点,别人在刷短视频,他们在电脑前调试音色;周末的聚会,他们可能选择了在家录 demo。那种“挤”出来的时间,反而可能更纯粹,因为那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灵感捕捉: 灵感就像游走的精灵,可能在通勤路上,可能在和朋友聊天时,可能在看到一幅画、读到一本书后。他们随身携带的手机,就是他们的“灵感笔记本”。录音笔、笔记APP,随时记录下脑海中闪过的旋律、歌词片段。很多歌,就是从这些零碎的片段里,一点点拼凑、打磨出来的。
技术与工具的普及: 如今,电脑、DAW(数字音频工作站)软件(比如Cubase, Logic Pro, Ableton Live, FL Studio等),以及各种插件,让音乐制作的门槛大大降低。很多人自学成才,通过网络教程、论坛交流,掌握了编曲、录音、混音的基本技能。这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昂贵的录音棚,不需要专业的乐手,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完成。一台电脑,一个麦克风,就可以搭建起自己的“家庭录音室”。
风格的探索与固守: 没成名的音乐人,往往是自己音乐风格最忠实的“探险家”。他们可能对某种小众的音乐风格(比如一些独立的民谣、电子、实验音乐)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并致力于在自己的创作中深入挖掘。不像成名音乐人需要迎合市场,他们可以更自由地试验,去定义自己的声音,即使这种声音不被大众理解。

2. 制作:一人分饰多角的“独立制作人”

在制作层面,没成名的音乐人大多扮演着“一人乐队”的角色。

全能型选手: 写歌、作曲、编曲、录音、混音、母带处理,甚至封面设计、MV拍摄,这些活儿,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包办。他们可能在某个环节特别擅长,但在其他环节,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学,去摸索。这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耗费数小时甚至数天。
软件与虚拟乐器: 虚拟乐器(VSTi)是他们最重要的“乐器库”。从鼓机到各种合成器,再到各种弦乐、管乐音色,软件里应有尽有。他们可以通过MIDI键盘将这些音色“演奏”出来,再进行精细的编辑。这省去了找乐手的成本和时间,也给了他们无限的音色选择。
“在家办公”的录音: 很多人的录音室就是他们的书房、卧室。一个隔音相对好的房间,加上一些简单的吸音处理(比如用厚窗帘、地毯),一个入门级的麦克风,就构成了他们的录音设备。录人声的时候,可能需要裹着被子,或者对着衣柜唱歌,来减少房间的回声。虽然条件简陋,但那份对声音的执着,却不亚于专业录音棚。
“抠细节”到极致: 由于没有专业的制作人指导,他们往往会对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混音参数都斤斤计较。一个鼓点的力度,一段旋律的滑音,一个混响的衰减时间,都可能反复调整。有时是精益求精,有时也可能陷入“过度制作”的误区,但这都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3. 传播与推广:在网络世界里“撒网”

有了音乐,如何让别人听到?这是他们面临的另一个巨大挑战。

音乐平台: 网易云音乐、QQ音乐、虾米音乐(虽然已关闭,但影响仍在)、Bilibili等,是他们发布音乐最主要的阵地。注册账号,上传自己打磨好的歌曲,就已经完成了第一步。
社交媒体的“自给自足”: 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是他们自我推广的重要工具。写一段介绍,配上一段音乐片段,或者做一个简单的MV,上传到这些平台,希望能吸引一些关注。有些音乐人会通过直播,或者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来与粉丝互动,建立连接。
“社交式”推广: 他们的朋友、家人,往往是第一批听众,也是最热情的“推广员”。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新歌。同时,他们也会与其他没成名的音乐人建立联系,互相推广,形成一个小小的“音乐社群”。
“地下”演出与独立音乐节: 虽然数量不多,但一些城市的Live House、小型酒吧,以及一些小型的独立音乐节,是他们线下演出的重要场所。在这些场合,他们可以现场与观众交流,感受音乐的力量,也能够接触到一些真正的音乐爱好者。
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 有些音乐人也会尝试与其他艺术形式合作,比如为独立电影配乐,为话剧创作主题曲,或者与插画师、诗人合作,将音乐融入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

4. 心态与驱动:热爱是永不熄灭的燃料

为什么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坚持?

纯粹的热爱: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对音乐本身的热爱,让他们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计回报。音乐是他们表达自我、释放情感的出口,是一种“不吐不快”的本能。
自我实现的需求: 创作和完成一首完整的音乐,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成就感,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即使不被大众认可,但当自己满意的那一刻,也是一种巨大的满足。
对“梦想”的坚持: 尽管成名遥遥无期,但“梦想”这两个字,依然是他们心中的一盏灯。也许是希望有一天能被更多人听到,也许只是希望能够一直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社群的支持与认同: 在一些音乐社群里,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鼓励,分享经验,这种“同道中人”的感觉,也是他们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

总的来说,中国大多数没成名的音乐人,他们的音乐之路,更像是一场“一人英雄主义”的冒险。他们用最原始的热情和最接地气的智慧,在技术的辅助下,在网络的海洋里,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音乐梦想。他们的音乐,不一定大众化,不一定有商业价值,但其中蕴含的,是真实的情感、独特的思考,以及对艺术最本真的追求。他们的故事,更像是中国独立音乐生态中,最基石、也最朴实的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咱們往俗了說,生活狀態就分四檔:名利雙收、有利無名、有名無利、名利皆無,一個水平過得去的從業者,基本上這輩子幹好了也就是定格在有利無名這個階段了~~

這十多年來的從業經歷讓我發現,能做到名利雙收這個檔的,躺著都能來錢的那些人生贏家,一定首先是業務水平頂尖(不接受反駁),其次是一些業務範圍之外的事情推波助瀾的作用,而這一點是不可控的,尤其是一個干幕後的能做到名利雙收那簡直就是祖墳噴火。。。如果你的生活狀態是停留在“有名無利、名利皆無”這兩個階段,那你一定是業務水平沒有競爭力,這是阻礙你前進的硬傷,想擺脫這兩個階段,你只有兩個選擇,好好學習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or 放棄這一行——有時放棄並不是壞事,就像當年我身邊那些玩樂隊的人一樣,改行之後反而什麼都好起來了~~

耍小聰明是永遠不會到達名利雙收這個段位的,你連自己都糊弄,就別怪生活也糊弄你~~



更多音樂作品都在蝦米,歡迎關注:十方的虾米音乐人主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