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单位在黎巴嫩有个很小的合作项目,合同金额是全集团所有项目中最少的。
周三跟对方负责商谈人员讨论方案,聊着聊着就聊到黎巴嫩的战乱上,黎巴嫩的战乱不是一方的责任,而且还还是区域国家和域外大国都参与搞破坏,尤其是以色列叙利亚伊朗这三国祸害黎巴嫩最多。
然后,他突然提到中国对黎巴嫩的影响,他说在黎巴嫩有很多中国军队,别的国家军队来黎巴嫩是搞破坏,烧杀抢掠引起战乱,而中国的军队是来保障和平,他提到中国维和队在黎巴嫩的扫雷排爆工作,他还说中国军队从不打扰当地百姓,军队车辆出现不会破坏农田房屋,扫雷排爆也都会避免造成其他损失,反而在当地修建了很多道路桥梁。而且中国军队随军医护官兵向当地百姓提供无偿医疗援助,在黎巴嫩南方的贫困地区帮助了几千人,尤其是对当地难民。
他说了一句,要是黎巴嫩在中国旁边多好,应该没人敢欺负吧。
在沙特待了近5年,除叙利亚、伊拉克外,我走遍了整个中东。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国家非黎巴嫩莫属,它曾被《孤独星球》和《国家地理》评为“人生必去的目的地”和“全球十佳旅行目的地”。不仅是因为它长达5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善良好客的当地人民,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位于欧亚大陆十字路口重要的地理位置,更因为它是整个中东最不像中东的中东国家。
黎巴嫩共和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000年来自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就开始在这里定居。公元前2000年为腓尼基的一部分,以后相继为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等帝国统治。公元7—16世纪初并入阿拉伯帝国,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一战后黎巴嫩被法国托管,直到1943年11月黎巴嫩独立前,法语一直是黎巴嫩的官方语言。但是因为年代久远,虽然在黎巴嫩的大街小巷依然能看到法语的身影,但是今天的黎巴嫩年轻人基本不会说法语了,带有黎巴嫩方言的阿拉伯语和英语才是这个国家最主流的语言。
黎巴嫩的国旗和国徽很有特点,都是上下两端为红色,中间白色的部分画着一株《圣经》中描述过的雪松,红色象征自我牺牲,白色象征和平,雪松代表挺拔强劲的力量及纯洁、永存。雪松是黎巴嫩的国树,也是这个国家的象征。
黎巴嫩是一个宗教派别十分复杂的国家。在这块领土仅仅只有1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竟然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希腊天主教,希腊正教等8大宗教和派系共存。在我自驾的路上基本上是开车每30分钟就能来到一个宗教信仰完全不同的城市或小镇,这里借用地球知识局的图片。
2018年9月,在《孤独星球》上读到了关于巴尔贝克神庙的文章被深深震撼后,我决定来这个无数次被战争和宗教冲突摧毁的神秘国家看看,第一站选在了黎巴嫩的首都,有“中东小巴黎”之称的贝鲁特。
D1: 贝鲁特 Beirut
贝鲁特,黎巴嫩的首都,位于贝鲁特省的地中海沿岸,是该国最大的海港。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5世纪并一直有人类居住,与邻国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并列为世界最古老城市之一。人口180万,以当地阿拉伯人为主,少数民族有亚美尼亚人、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阿拉伯人。居民1/3为逊尼派穆斯林,其他还有亚美尼亚正教、东正教、天主教、什叶派穆斯林等。贝鲁特市内保存有罗马时期的城墙、庙宇、水池的遗址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清真寺。虽然经过内战的创伤,贝鲁特仍是黎巴嫩的文化中心。
从沙特吉达出发,到贝鲁特只有两个半小时的航程。在飞机上第一眼就看到了贝鲁特最著名的景点“鸽子岩”(Pigeon Rocks)和到处可见林立的高楼。
经年的教派冲突和内战让黎巴嫩饱受摧残,走在贝鲁特的街上随处可见弹痕累累的建筑,就连市中心的烈士广场(Place des Martyrs)上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奥斯曼帝国绞死的黎巴嫩民族主义者而竖起的雕像也未能幸免。
而走过一个街道,又能看见现代感十足的建筑和豪车,仿佛战争与繁荣只跨越了1分钟的时间和空间。
并立共存的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教堂以及古罗马时代留下的遗址和废墟时刻提醒着人们这个国家多元的文化和丰富悠久的历史。
和大多数中东国家不同,黎巴嫩的夜生活十分丰富。凌晨三点的贝鲁特街头,咖啡店、酒吧依然人声鼎沸。一间坐落在街道角落里名叫"The Little Bookshop"的小书店和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显得格格不入。不打烊的书店,老板一定是个有趣又很有想法的人。
D2: 巴尔贝克神庙 Baalbek Temple
在贝鲁特停留24小时后,我便马不停蹄地驱车往北赶去了此行黎巴嫩真正的目的地:巴尔贝克神庙,没想到在沿路遇上了数不胜数的热情,友善的黎巴嫩穆斯林百姓,有在车上主动向我挥手致意的,有在堵车时向我走来对我用阿语说"Ahlan Wa Sahlan, Cini" (欢迎你,中国人)的,也有主动向我送水和食物的,而更多的是要求和我合影的穆斯林妇女,让人不能不动容,似乎东亚男性在这里非常受欢迎。
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又称为朱庇特神庙,位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东北85公里的贝卡平原北部,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64年罗马人征服此地后,开始大肆在此修建宗教建筑群,包括“众神之神”朱庇特神庙、帕特农神庙、酒神庙,是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古罗马建筑群,全世界包括罗马在内,再也找不到比她更完整的神庙遗址。
巴尔贝克之于黎巴嫩,就如同耶路撒冷之于以色列,佩特拉之于约旦,雅典卫城之于希腊。
D3:卜舍里 Bsharri
告别了壮观的巴尔贝克神庙后,第三天我驱车来到了卜舍里,一座美丽的小山城,和以穆斯林居民为主的巴尔贝克不同,这里的居民绝大部分是天主教马龙派的信徒。卜舍里是阿拉伯文学奠基人,和泰戈尔并列代表近代东方文学巅峰的黎巴嫩一代大文豪、画家纪伯伦(Gibran)的故乡。这里也是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卡迪沙峡谷(Kadisha Valley)和上帝雪松(Cedar of God)所在地,值得一来。
眺望山城卜舍里
纪伯伦故居山脚下的风景,搭配阿拉伯语的天主教壁画,竟毫无违和感。
一代大文豪纪伯伦的故居,进去之前问了下门口这位大叔门票多少钱,大叔说8000磅(约人民币37元),然后高兴地对我说“Welcome to Lebanon, welcome to my country.”(欢迎来到黎巴嫩,欢迎来到我的国家。)我去上了趟厕所回来后准备买门票,收钱的人告诉我刚才那位大叔已经帮我把门票钱付了。。真的很是感动,在黎巴嫩,热情、好客的不光是穆斯林。
D3: 比布鲁斯 Byblos
逛完卜舍里后,还有半天时间,在回贝鲁特的路上我顺便走访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居民点:比布鲁斯。
比布鲁斯,又叫朱拜勒(Jbile),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居住,为海神雅姆所赐的天然港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大文明的交汇点,整座城市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D4: 拜特丁 Beit Eddie
看完了穆斯林和天主教徒聚集的巴尔贝克和卜舍里。第四天我来到了居民全部是希腊正教信徒的小镇拜特丁。希腊文在这个人口不到2000的小镇上随处可见,这里的建筑融合了阿拉伯、古希腊、古罗马还有拜占庭的风格,让人不能不感慨黎巴嫩真的是一个历史悠久、包罗万象的美丽国度。
D5: 安杰尔 Anjar
在黎巴嫩的最后一天,冒着生命的危险,我来到了依然处于战争状态,距离黎巴嫩和叙利亚边界不到10公里的地方,只为一睹倭玛亚王朝(Omayyad)的都城遗址--安杰尔。
倭玛亚王朝在《旧唐书》中被称为白衣大食,是由倭马亚家族统治的哈里发国,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在伊斯兰教最初的四位哈里发(即所谓“纯洁的哈里发”或“正统哈里发”)的执政结束之后,由阿拉伯帝国的叙利亚总督穆阿威叶建立。公元661年至750年期间,该王朝是穆斯林世界的主要统治者。倭马亚王朝的建立直接导致了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兴起,因为什叶派不承认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地位为合法,可以说倭马亚王朝是斗了1000多年的伊斯兰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根源所在。
很有趣的一点是,如今的安杰尔城内的居民全部是亚美尼亚人,在他们脸上丝毫看不出对战争的恐惧和担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让人不得不感黎巴嫩多宗教,多民族的多元文化。
曾经的我被媒体洗脑,一直以为黎巴嫩的人民每天生活在枪林弹雨和恐袭的恐惧之中,“真主党”是一直挑起区域战争的罪魁祸首,这是个民不聊生,没有一天安宁过的国家。直到自己亲自踏上这片土地,置身于这里的街头巷尾和文物遗迹,接触了这里的人民后才彻底改变了我过去愚蠢的看法和偏见。
贝鲁特战争与现代的矛盾,巴尔贝克居民的热情、神庙的壮观,卜舍里大叔的慷慨,朱拜勒港口7000多年的海风,拜特丁建筑的多元化,安杰尔倭玛亚王朝的余晖。5天6城,亲历5个世界遗产名录,留下的都是感动和震撼,黎巴嫩绝对是这个星球上最被低估和误解的国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