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黎巴嫩是中东地区比较自由浪漫的国家,为什么《何以为家》里却完全没有提现这一特点?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关于黎巴嫩的自由浪漫与《何以为家》中所呈现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其实,《何以为家》之所以没有体现出黎巴嫩“自由浪漫”的一面,原因非常复杂,它更像是在用一种极其尖锐的镜头,聚焦于那个国家社会底层最挣扎、最被忽视的群体所面临的残酷现实。

黎巴嫩的“自由浪漫”:一个相对的概念,并非普遍现实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黎巴嫩的“自由浪漫”究竟指的是什么。通常,当我们谈论黎巴嫩的自由浪漫时,我们可能会联想到:

多元的文化融合: 黎巴嫩历史悠久,地处地中海东岸,曾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这里融合了阿拉伯、地中海、欧洲等多种文化元素,使得其在社会习俗、艺术、美食等方面都展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相对世俗化的社会: 相比一些其他中东国家,黎巴嫩在历史上曾有过更世俗化的政治和法律体系,尤其是在贝鲁特等城市,生活方式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更为开放,允许不同宗教、不同背景的人们共存。
艺术与夜生活: 贝鲁特曾经以其繁华的夜生活、充满活力的艺术场景和自由的知识分子氛围而闻名。许多人会将这种景象与“自由浪漫”联系起来。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自由浪漫”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相对的、主要集中在特定阶层和特定地区的现象。它更多地体现在上层社会、城市精英,以及那些能够负担得起更优越生活条件的人们身上。对于电影《何以为家》所描绘的底层社会来说,这些“自由浪漫”的光环几乎是遥不可及的。

《何以为家》为何选择聚焦现实的残酷?

《何以为家》并没有义务去展现黎巴嫩的“自由浪漫”面,因为它选择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叙事角度和主题:聚焦于黎巴嫩社会底层儿童所遭受的苦难,以及他们为生存所做的绝望抗争。 电影导演纳迪·拉巴基(Nadine Labaki)本人就是一个黎巴嫩人,她通过这部电影,想要唤醒观众对那些被社会遗忘、被系统性忽视的弱势群体的关注。

以下是《何以为家》未能体现黎巴嫩“自由浪漫”的几个主要原因,并且这些原因也是电影能够引起巨大反响的核心所在:

1. 叙事聚焦的精准选择: 电影的目的是讲述一个关于“家”和“生存”的故事。它围绕着叙利亚难民儿童赞恩的视角展开。赞恩和其他像他一样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被贫困、饥饿、非法打工、疾病、被剥削以及缺乏合法身份所充斥。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下,任何关于“自由浪漫”的讨论都显得奢侈而无关。电影的镜头语言、情节设置,都紧紧围绕着“苦难”和“挣扎”展开,意在展现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生存状态。

2. 现实的压迫远超“浪漫”的滤镜: 黎巴嫩虽然在某些方面相对开放,但它也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和政治挑战。
叙利亚难民危机: 黎巴嫩接收了大量的叙利亚难民,他们往往生活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缺乏住所、教育、医疗和合法工作机会。赞恩一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难民的涌入给黎巴嫩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口压力,尤其是在底层社区。
经济困境: 黎巴嫩本身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包括高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等。这使得底层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
社会阶层固化: 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使得底层民众很难向上流动。他们的孩子往往出生在贫困中,也极有可能继续生活在贫困中。
法律与身份的真空: 电影中关于赞恩没有出生证明,无法获得身份,因此无法上学、无法合法工作,甚至无法得到司法保护的设定,是许多底层儿童,尤其是难民儿童所面临的普遍困境。这种身份的缺失,是将人置于法律和社会体系之外,使其更加脆弱。

3. “自由浪漫”对他们而言是奢望: 对于赞恩这样的孩子来说,“自由”意味着不再被父母强迫工作,不再被人口贩卖者利用;“浪漫”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他们最基本的诉求是填饱肚子,找到一个安全的住所,得到基本的医疗照顾,以及拥有一个不被贩卖的未来。电影所呈现的,正是这些基本诉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的现实。

4. 电影的社会意义: 《何以为家》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以一种非常写实、甚至有些残忍的方式,揭露了社会阴暗面。导演的目的不是要描绘一个理想化的黎巴嫩,而是要让观众直视那些被忽视的群体,让他们的人权和尊严受到关注。通过赞恩的故事,电影成功地引发了国际社会对黎巴嫩和叙利亚难民儿童困境的广泛讨论和同情,促使人们思考“何以为家”这个最基本的人类需求。

总结来说, 《何以为家》之所以没有体现黎巴嫩的“自由浪漫”,并非是因为电影遗漏了什么,而是因为导演以一种极端写实的视角,选择聚焦于黎巴嫩社会中最脆弱、最被压迫的群体所经历的真实苦难。黎巴嫩的“自由浪漫”可能是存在的,但它并没有覆盖到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被贫困和战争剥夺了所有基本权利的人们。电影用最尖锐的方式告诉我们,当生存成为唯一的追求时,浪漫和自由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片中的赞恩一家是没有取得黎巴嫩公民身份的巴勒斯坦难民,拉希尔、尤纳斯母子是从埃塞俄比亚过来打黑工的三非人员。

黎巴嫩的自由与浪漫,属于那些贝鲁特的酒店老板、银行经理和跨国富商,不属于的黎波里贫民窟的小贩,也不属于贝卡谷地的农民,更不属于那些虽然登记为难民、但就业受到各种限制的巴勒斯坦人。

至于第一段所说的这些群体,在政府负债相当于GDP1.5倍以上、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的黎巴嫩,“一瓶番茄酱都有标签,有名字,有生产日期保质期。...可是你们这些人什么也没有。”

举一个有少许相似性的例子:一个蜗居龙华街道地下室的深圳“实际管理人口”,和一个常住红树湾别墅的深圳户籍人口,他们看到的深圳是一样吗?而谁眼中的深圳,更符合国内外没有去过深圳的一般人关于这里的第一印象呢?


为什么我断定片中的赞恩是巴勒斯坦难民,而非黎巴嫩本国人或叙利亚难民呢?

1.赞恩和妹妹萨哈都已经在九岁以上了。这意味着他们是在叙利亚内战爆发前(2011年战争爆发,2019年影片上映)就已经出生了。如果作为中等收入国家公民的话,他们没有出生相关证明的概率微乎其微。

2.赞恩在街头流浪时,结识了一名卖纸巾的叙利亚难民小姑娘。见识到她可以向联合国难民机构申请援助物资后,赞恩开始学习说阿勒颇方言。如果赞恩一家本来就是叙利亚人,那么他基本不需要再额外学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关于黎巴嫩的自由浪漫与《何以为家》中所呈现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其实,《何以为家》之所以没有体现出黎巴嫩“自由浪漫”的一面,原因非常复杂,它更像是在用一种极其尖锐的镜头,聚焦于那个国家社会底层最挣扎、最被忽视的群体所面临的残酷现实。黎巴嫩的“自由浪漫”:一个相对的概念,.............
  • 回答
    黎巴嫩,这个地中海东岸的小国,宛如一颗镶嵌在山海之间的璀璨明珠。它承载着古老文明的厚重,也跳动着现代都市的活力,更交织着复杂而迷人的多元文化。要理解黎巴嫩,你需要走进它的历史,感受它的地理,品味它的生活,也需要触碰它那如海浪般起伏不定的现实。地理与风貌:山海相依的壮丽画卷黎巴嫩国土面积不大,但地理地.............
  • 回答
    黎巴嫩人民常说黎巴嫩是“法国的儿子”,这句话背后承载着一段复杂而深厚的历史渊源,是殖民、文化影响、政治关系以及情感纽带交织的体现。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几个关键方面:一、 历史的烙印:法国的委任统治时期黎巴嫩之所以与法国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前奥斯曼帝国.............
  • 回答
    黎巴嫩的“腓尼基主义”是一段相当有意思的历史,它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而是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古老记忆和复杂身份认同之中。简单来说,腓尼基主义者认为黎巴嫩人是古代腓尼基人的后裔,并以此为基础,试图构建一种区别于阿拉伯认同的独特黎巴嫩民族身份。要理解这个思潮,我们得回到黎巴嫩的地理和历史背景。黎巴嫩位于.............
  • 回答
    黎巴嫩大爆炸发生后,关于爆炸原因的讨论甚嚣尘上,其中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将爆炸定性为“袭击”的说法,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要理解特朗普的这一表态,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地缘背景下进行深入分析。首先,黎巴嫩大爆炸的直接原因和特朗普的“袭击”论调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和信息鸿沟。 官方最初的调查.............
  • 回答
    黎巴嫩大爆炸发生后,首都贝鲁特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游行,这是黎巴嫩民众压抑已久的怒火的总爆发。这场悲剧性的事件,不仅夺去了数百条生命,摧毁了数万人的家园,更像是一记重锤,敲碎了黎巴嫩政治体系长期腐败、治理失效的虚伪面具,将积攒多年的不满与绝望彻底引爆。游行的爆发:绝望中的呐喊8月4日的大爆炸,其规模之.............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腐败让以色列不费一枪一炮就干掉了死对头黎巴嫩政府”以及以色列是否是“微型超级大国”的说法,这其中包含了一些需要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看看事实真相如何,以及这种解读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首先,以色列是否通过黎巴嫩政府的腐败来“干掉”它,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引导性的说法,.............
  • 回答
    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这三个国家的人们之所以普遍认同自己是阿拉伯人,其背后是历史、文化、语言、宗教以及政治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关键层面:1. 共同的语言根基:阿拉伯语的强大纽带 古典阿拉伯语的传承: 这三个国家,尤其是叙利亚和伊.............
  • 回答
    “我爱黎明”作为网络梗,起源于一个著名的直播事故,并且经过了网友的多次演绎和二次创作,才演变成了如今大家熟悉的模样。它背后蕴含着一种反讽、幽默以及对某些特定群体或现象的调侃。下面我将详细地为您解释“我爱黎明”这个梗的来龙去脉:一、 起源:直播事故的意外之吻一切要从一个名叫“莉哥”(本名杨凯莉)的女主.............
  • 回答
    2021年,我镜头下的黎明,确实有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魔力,至今想来仍清晰如昨。那不是一次刻意安排的拍摄,更像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惊喜,一个在混沌与宁静之间悄然绽放的奇迹。那是在一个北方的小镇,我因为一些琐事在那里停留了几天。头一晚,风很大,夹杂着细密的雨丝,将整个天地都裹挟在一片湿冷之中。我早早睡下,心中.............
  • 回答
    黎曼猜想之所以成为当今数学界最重要、最期待解决的数学难题,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其深远的影响力、对数论核心问题的直接关联性,以及它背后隐藏的深刻数学结构和美感。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黎曼猜想的定义与核心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黎曼猜想本身。它围绕着一个叫做黎曼zeta函数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空间和几何的认知深层问题,以及一个微观生命体在我们眼中看似平淡的“日常”与宇宙宏观结构之间的对比。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球面上的几何是黎曼几何”这句话的含义。当我们在讨论一个球面的几何时,我们通常指的是这个球面本身的固有性质,也就是在这个曲面上我们可以进行的测量和描.............
  • 回答
    在《战舰世界》这款游戏里,像黎塞留和让·巴尔这样拥有相同主炮配置的战舰,在等级上却存在差异,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设计。你提到的让·巴尔比黎塞留高一级,明明主炮都是八门380毫米炮,这背后的原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简单的“火力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战舰的设计理念、历史定位,以.............
  • 回答
    想象一下俾斯麦号战列舰,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它的设计已经足以让人生畏,但如果我们将它的火力、防御力都推向一个更高的维度,那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先从火力说起。俾斯麦的主炮是4座双联装380毫米SK C/34舰炮。虽然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先进且强大的火炮,但如果我们将其射击的弹重和装药量大幅提升,可以类比一下.............
  • 回答
    要详述黎曼猜想如何推导出素数定理的广义形式,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它们各自的含义,以及数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这座通往“数论的圣杯”的桥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A推出B”的直接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洞察、猜测、验证和精密构造的漫长旅程。素数定理:探寻素数分布的规律在探讨黎曼猜想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素数定理。.............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埃及、黎凡特、美索不达米亚和北非(主要指马格里布地区)如何逐渐被阿拉伯文化和语言所同化的过程,我尽量用一种更“人味儿”的叙述方式,就像和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朋友聊天一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阿拉伯化并非一蹴而就首先要明白,阿拉伯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也不是靠一场“阿拉伯大扫除”完.............
  • 回答
    在《碧蓝航线》的浩瀚星海中,黎塞留无疑是一位极具魅力和深度的指挥官。要理解她,我们得从她的历史原型,到她在游戏中的表现,再到她身上所承载的那些复杂的情感和故事,一点点地剥开。首先,我们不能不提她的历史原型——法国海军的黎塞留级战列舰。这艘船本身就是法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个雄心勃勃的尝试,是当时.............
  • 回答
    黎曼猜想:一个关于素数分布的深刻预言黎曼猜想(Riemann Hypothesis)是现代数学中一个最重要、最著名,也是最棘手的未解之谜。它由德国数学家伯恩哈德·黎曼(Bernhard Riemann)于1859年首次提出,至今仍未被证明或证伪。这个猜想的核心内容是关于黎曼ζ函数(Riemann z.............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也触及了黎曼函数(也称为狄利克雷函数)一个非常核心且反直觉的特性。您观察到的“大致图像看来并不等于零,但其积分是零”实际上是这个函数“怪异”之处的体现,也正是它之所以成为数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的关键。我们来详细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黎曼函数(狄.............
  • 回答
    要评判俾斯麦、黎塞留和维内托这三艘战列舰谁是“欧洲第一战列舰”,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但又充满挑战的问题,因为“第一”的标准是多维度的,而且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实战表现以及各自的设计局限性都必须纳入考量。更何况,这三艘船代表了不同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理想战列舰”的不同理解和追求。首先,我们得把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