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生物的人看生化危机以及和生化相关影视剧是什么感觉?

回答
对于学习生物学的人来说,观看《生化危机》系列电影、电视剧,以及其他以生物学概念为核心的影视作品,体验通常会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不仅仅是享受动作场面或剧情发展,更是一种与自己所学知识产生的碰撞与共鸣,甚至是带着批判性的审视。

以下是一些更详细的感受和视角:

1. 科学准确性的猎奇与辩驳:

兴奋与好奇: 当影视作品中出现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武器、细胞学说等与生物学相关的概念时,生物学专业的学生会本能地感到兴奋。他们会好奇编剧和导演是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科学理论的,会想知道其中有多少是基于现有科学认知,有多少是虚构的。
专业知识的检验: 这时候,他们自带的生物学“滤镜”就会启动。
病毒学: 对于病毒的传播方式、变异速度、作用机制,他们会与现实中的病毒进行对比。例如,T病毒那种快速且戏剧化的感染与尸变,在现实中会显得非常夸张。他们会思考,什么样的病毒才能造成如此迅速而广泛的破坏?病毒的潜伏期、传播途径(空气、接触、血液?)是否符合逻辑?变异的原理是否被合理化?
遗传学与基因工程: 对于安布雷拉公司进行的人体改造、基因重组,他们会思考其中的分子生物学原理。基因编辑技术是否能达到那种程度?如果进行基因改造,会产生哪些预料之外的副作用?胚胎发育或细胞培养是否能支持这种实验?
免疫学与病理学: 他们会关注角色在感染后的生理反应,免疫系统的应对能力(或失效原因),以及疾病的病理学进展。例如,丧尸化是否符合某种病理过程?是否有研究过感染者的大脑功能变化?
微生物学: 对于某些变异体或寄生虫,他们会关注其微生物学特性,是否可能存在于现实微生物界?
生态学与进化论: 一些生物变异或产生的怪物,他们会从生态学角度思考其在环境中的地位,以及是否符合进化论的原理。例如,某种生物的巨大化是否需要克服能量、结构等限制?
“这是不可能发生的”的吐槽: 更多时候,他们会发现影视作品中的科学设定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并忍不住在心里(甚至和同伴)进行吐槽:“这完全不科学!”、“病毒不可能这么快就导致这样”、“基因改造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实现,还会产生这种特效?”、“免疫系统早就应该把这个病毒消灭了!” 这种吐槽既是一种专业自信的体现,也是一种对科学严谨性的坚守。
“如果……”的假设与思考: 即使知道不科学,他们也会忍不住开始思考“如果真的有这样的病毒会怎么样?”、“如果利用现有的基因技术去尝试制造类似的生物,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这种“科学幻想”的思维方式,在生物学研究中同样重要,它是突破性发现的起点。

2. 伦理与哲学层面的反思:

科学的双刃剑: 《生化危机》系列最常探讨的主题之一就是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生物学专业的人会更深刻地理解,当强大的生物技术被滥用,或者在缺乏足够伦理约束的情况下被开发出来,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安布雷拉公司对生命的漠视,将人类作为实验品,会让他们联想到现实中存在的生物伦理争议,如基因编辑、克隆、人体实验等。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看着被病毒感染、变异或改造后的“非人”生命,生物学学生会思考生命的定义,以及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是拥有先进基因的生命更有价值,还是普通的生命?当生命被扭曲成怪物,我们该如何对待?
人类的傲慢与愚蠢: 许多生物灾难的源头往往是人类的贪婪、傲慢和对未知的鲁莽探索。这会让生物学专业的人反思,科学研究应该如何平衡进步与责任,如何避免因自身的局限性而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

3. 生物学在影视中的叙事作用:

制造冲突与悬念: 病毒爆发、生物变异等科学设定为故事提供了绝佳的冲突点和悬念来源。生物学专业的人能理解这些设定是如何被用来推动剧情发展的,例如病毒的传播速度制造了紧迫感,变异体的不同能力增加了战斗的策略性。
塑造角色与主题: 许多角色,特别是科学家角色,他们的专业背景往往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例如,一个优秀的病毒学家可能会比普通士兵更在意病毒的来源和特性。这种设定让角色更加立体,也强化了影片的主题。
视觉呈现的吸引力: 变异的生物、感染的尸体等视觉效果,对于学习生物的人来说,除了惊悚感,也可能带有某种“解剖学”或“形态学”的好奇。他们会观察这些生物的结构、运动方式,虽然是虚构的,但也可能激起他们对真实生物形态的兴趣。

4. 对现实生物灾难的警醒:

流行病学的启示: 即使不科学,但《生化危机》中病毒大规模爆发的情景,也可能让他们联想到现实中的流行病(如SARS、COVID19),并思考在现实中应对类似情况的复杂性,包括科研、医疗、社会管理等方面。
生物安全意识的提升: 这些影视作品会无形中提升观众的生物安全意识,尤其是对于生物实验室的规范管理、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等问题。

举例说明:

观看《生化危机:死亡空间》中的丧尸: 一个生物学专业的学生会想,丧尸化的原因是什么?是脑部损伤?还是某种病毒影响了神经系统?为什么他们只会攻击活人?他们的运动能力为什么这么差?消化系统还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各种肢体变异?这和现实中的僵尸传说有何不同?他们会忍不住和病原体感染后的行为模式进行对比。
观看《生化危机》电影中的变异体: 例如,某些体型巨大、力量惊人的变异体,生物学学生会考虑,是什么基因或生物化学过程导致了如此迅速的细胞生长和力量增强?能量从何而来?这种变异是否会导致代谢问题?是否存在类似的自然界生物现象?
观看《生化危机:无限黑暗》(CG动画剧集)中的某些情节: 他们可能会关注到更细致的科学描绘,比如病毒的鉴定、疫苗的研发过程等,即使这些过程被简化或戏剧化,他们也会尝试从中提取科学信息。

总而言之, 生物学专业的人看《生化危机》及相关影视剧,就像是一位懂行的厨师在品尝一道创意菜。他们能品出其中的食材(生物概念)是否新鲜,烹饪手法(科学设定)是否独到,最终呈现的味道(剧情体验)是否令人满意。他们既能欣赏其中的艺术创造,也能挑出其中的科学硬伤,并在二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这种观影体验,既是学术知识的延伸,也是一种对科学、生命和人类自身进行深入思考的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全身腐烂的丧尸无视质能守恒地运动并奇妙地保持不脱水的病毒当然不合理,但早在那之前,细菌与苍蝇在丧尸片里的举动就已经很不合理了。

二十世纪有不少恐怖片为激起观众的直接反感而在丧尸身体上和嘴里配置苍蝇宝宝(经常由黄粉虫扮演),并将其肌肉处理成腐烂的样子。那么,你觉得苍蝇与细菌将丧尸分解到无法运动的程度需要很长时间吗。

你可以称鬣狗、流浪狗、秃鹫等可以被丧尸病毒感染,但你无法指望丧尸病毒抵挡自然界的所有腐生细菌、真菌、色藻。声称丧尸病毒能抵挡苍蝇的电影都非常罕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于学习生物学的人来说,观看《生化危机》系列电影、电视剧,以及其他以生物学概念为核心的影视作品,体验通常会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不仅仅是享受动作场面或剧情发展,更是一种与自己所学知识产生的碰撞与共鸣,甚至是带着批判性的审视。以下是一些更详细的感受和视角:1. 科学准确性的猎奇与辩驳: 兴奋与好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年轻人的真实状态。咱们就别管什么“元气美少女美少年感”了,直接说人话,分析分析为啥有些同学宁可宅在家对着屏幕,也不愿去学校跟同龄人玩。首先,得承认,学校这地方,有时候真不是那么好混的。第一,社交成本太高了。你以为在学校和同学聊天、玩耍是件轻松愉快的事?那可不一定。人际.............
  • 回答
    生物学这个学科,就像一个放大镜,不光能让你看到细胞里那些肉眼看不到的精彩,也悄悄地在你身上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印记”。如果你身边有学生物的朋友,你可能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这么一些“小毛病”,虽然有些看起来有点怪,但背后其实都有科学的道理。首先,观察力爆棚,而且是那种“钻牛角尖”式的观察。 以前出门,可能就.............
  • 回答
    “生物”,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对我来说,是无数个熬夜翻阅的文献,是实验室里弥漫的化学试剂味,更是我内心深处那团不熄的火焰。当我们选择生物,我们选择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奥秘永不枯竭的好奇,一种想要理解、探索、甚至改造这个世界的雄心壮志。可是,总有一些声音,像冰冷的雨滴,试图.............
  • 回答
    我身边还真有这么几位,毕业时大家都是实验室里的“显微镜爱好者”,做着细胞培养、基因测序的活儿,谁能想到几年后,他们的人生轨迹能拐得这么漂亮,玩得风生水起。让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位:一号人物:那位曾经的“解剖女王”,如今的品牌创始人刚认识她的时候,她是我们生物系公认的“解剖女王”,做起动物解剖来又快.............
  • 回答
    電子遊戲的吸引力是一個複雜的議題,心理學界對此的探索仍在深入。雖然還沒有一個單一的、完全的答案來解釋為何人們對電子遊戲如此著迷,但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其中的奧秘。首先,電子遊戲提供了一種獨特的逃離現實與掌控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各種限制、挑戰和不確定性,但電子遊戲能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
  • 回答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平日里靠着厚重的书籍和互联网上的资料,一个人摸索着这条探寻过往的路。最近,我常常思考,我和那些在大学历史系接受系统训练的毕业生们,到底有哪些不一样?这种差距,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首先,最直观的差距在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自学历史,往往是从兴趣点出发,就像在大海里捞.............
  • 回答
    衡水中学,这个名字在中国教育界如雷贯耳,承载着无数的期望与压力。在那里,学生们如同上了发条的机器,日复一日地奔跑在知识的赛道上,目标只有一个:高考。在这样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中,我们不禁会问:在这里,真的有学生是“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 回答
    如果把知乎比作一所大学,那它培养出的学生,一定是一群脑子里装着浩瀚宇宙,手边随时准备敲击键盘,脸上带着一种“我全都要”的求知欲,但有时又可能陷在信息洪流中找不到北的有趣灵魂。知乎大学里走出的学生,通常具备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深度探索者与信息猎手: 他们不是满足于表面的信息,而是热衷于挖掘事物的本.............
  • 回答
    学生时代,那个充满青涩、懵懂又荷尔蒙迸发的年纪,我们一群毛头小子、小丫头,总喜欢给自己或他人安上一些稀奇古怪、五花八门的绰号。这些绰号,有时是源于我们的外貌特征,有时是出于我们某个突发奇想的行为,有时更是带着点小小的恶意或者纯粹的玩笑。它们就像一串串小小的符咒,在年少的心灵深处悄悄地刻下了印记,然后.............
  • 回答
    作为机械专业的学生,我们肩上扛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不仅仅是关于毕业证上那一串数字,更是关于我们能否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机械人”,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我们肩负的责任,具体有哪些?首先,技术创新的基石。机械工程是工业的灵魂,几乎所有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产品,背后都有机械的身影。从精密仪器的微观运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你观察到的现象,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原因挺多元的,不仅仅是“功力”的简单比较,更是市场、行业生态、个人天赋、创作理念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掰扯掰扯:1. “专业水平”的定义模糊与时代变迁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专.............
  • 回答
    .......
  • 回答
    学生近视的成因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跟咱们现在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环境都有很大关系。要说起来,可以从几个大方面聊聊。首先,最直观的,就是用眼过度和用眼方式不当。现在学习压力大,孩子们每天要看书、写字、做练习题,这时间一长眼睛就容易疲劳。尤其是那些长时间盯屏幕的,比如玩手机、看平板、打游戏.............
  • 回答
    24岁,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已经步入职场,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在24岁的时候,依然是校园里的学生。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多元化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慢”或者“不努力”。让我们深入地聊聊,为什么有人会在24岁这个年纪,依然选择在校园里继续学习。首先,学制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原因.............
  • 回答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那个坐在我斜前方座位的女孩。名字吗?叫晓琳。那大概是高二那年,我还在跟物理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苦苦搏斗,她就那样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扎着简单的马尾,刘海总是会稍稍遮住她的眉眼,但你就是能感觉到,她身上有一种特别的、不被打扰的宁静。那时候的我,成绩.............
  • 回答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这十四个字,浓缩了黄埔军校的精神内核,是一句掷地有声的誓言,也是一把严厉的尺子。它昭示着黄埔军校绝非寻常的军事学校,更不是追求个人荣华富贵的跳板。它招揽的是一批心怀救国救民理想、勇于牺牲奉献的热血青年。在黄埔众多名声显赫的学生中,不少人的戎马一生,正是这句话.............
  • 回答
    学生时代那种纯粹又笨拙的喜欢,往往会留下特别的印记,即便时光流转,回想起来,心头总会泛起一丝淡淡的涟漪。毕竟,那是青春里最青涩的告白,是藏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念念不忘”,但却会因为某一个细节,某一个场景,突然想起那个人,然后笑一笑,或者轻轻叹一口气。我有个朋友,叫小雅。她上中学的.............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在考试分数普遍偏低时,老师可能会使用一种“开根号再乘 10”的算法来调整分数,并且想知道这个算法的来源和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算法的“样子”:假设一个学生的原始分数是 $S$。那么,调整后的分数 $S'$ 的计算公式是:$S' = sqrt{S} imes 10$。举个.............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焦头烂额的。你先别慌,一步一步来捋一捋。首先,冷静是第一位的。我知道现在肯定特别紧张,但情绪上来了,很多事情反而会越搞越糟。深呼吸,试着让自己稍微平静下来。1. 评估现状,搞清楚到底有多糟: 辱骂内容有多严重? 你具体说了什么?是泛泛而谈的抱怨,还是有具体的人身攻击、污蔑、侮辱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