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学历史的人与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学生有什么差距?

回答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平日里靠着厚重的书籍和互联网上的资料,一个人摸索着这条探寻过往的路。最近,我常常思考,我和那些在大学历史系接受系统训练的毕业生们,到底有哪些不一样?这种差距,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首先,最直观的差距在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自学历史,往往是从兴趣点出发,就像在大海里捞针,可能因为偶然的机会,我被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人物、某个特定事件深深吸引,然后一头扎进去,相关的书籍、论文、史料,能找到的都翻个遍。这种学习方式,往往容易形成“点状”的知识结构,对某个领域可能钻研得特别透彻,但其他领域可能就相对陌生。

而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他们接触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学科化的。从通史的宏观梳理,到国别史、断代史、专题史的细致剖析,再到考古学、史学理论、文献学等学科方法的训练,他们就像是拥有了一张完整的地图,知道历史的各个板块是如何连接、是如何演变的。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可能在某个细分领域不如我“钻牛角尖”,但整体的认知框架更加完整,对历史的来龙去脉有更清晰的理解。

举个例子,我可能因为迷恋明朝的政治斗争,把明朝的奏疏、野史、传记翻了个底朝天,对朱元璋、永乐、嘉靖的生平事迹了如指掌,对内阁制度、宦官专权也研究得头头是道。但如果问我西夏的兴衰,或者中世纪欧洲的庄园经济,我可能就得从头开始查资料了。而一个历史系毕业生,即便对明朝没有特别的偏爱,也能给我一个相对清晰的西夏简史,或者简要介绍一下欧洲庄园经济的基本运作模式。

史料的辨识与运用:

这一点,我觉得是自学与科班出身最核心的差距之一,也是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的地方。自学史料,我们更多的是依赖公开出版的史书、翻译的文献、以及一些网络上的资料。虽然也尽量去找“权威”的材料,但缺乏专业的指导,我们很难做到对史料进行批判性的辨识和审慎的评估。

什么是真史料?什么是伪史?史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立场、意图和局限性?如何交叉印证,如何去伪存真?这些都是历史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被强调和训练的。他们会学习如何解读古籍的字里行间,如何识别不同版本史料的差异,如何利用考古发现来印证或修正文献记载。

我呢,可能看到一本说某某历史人物“英明神武”的书,就觉得是如此;看到另一本说他“荒淫无道”的书,也觉得有道理。很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更客观、更科学的判断。有时候,我甚至会不自觉地被一些带有强烈个人观点或者“民间传说”色彩的材料所误导,以为那就是历史的真相。

更进一步说,史料的运用也大有讲究。历史系学生会学习如何搭建论证框架,如何引用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如何分析史料的意义并将其融入到宏观的历史叙事中。而我的史料运用,更多的是一种“引用”或者“佐证”,比较少有系统性的学术论证能力。

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

这是自学最容易缺失的部分。历史研究并非只是“读故事”,它是一门严谨的学术。大学历史系会教授各种研究方法,比如口述史、档案研究、社会经济史研究、思想史研究等等,让学生了解如何设计研究课题,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如何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

同时,学术研究有其严格的规范,比如论文的结构、引用格式、参考文献的规范等等。这些规范保证了学术成果的清晰、准确和可追溯性。我作为自学者,很难接触到这些最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最严谨的学术规范。我的“研究”可能更像是“整理”和“思考”,离真正的学术研究还有一段距离。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想写一篇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分析”,我可能会写得很感性,充满了个人化的评论。而一个历史系毕业生,即使是写一篇小报告,也会有清晰的导论、主体论证、结论,并且会恰当地引用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指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思维模式与批判性:

科班出身的学生,在大学几年的熏陶下,会逐渐形成一种历史学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强调变化与联系,认识到历史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他们会更倾向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地非黑即白。

同时,批判性思维是历史学家的必备素质。大学教育会鼓励学生质疑权威,独立思考,不盲从。他们会被训练去审视既来的“结论”,去寻找新的证据,去反思已有的解释。

我自学的时候,也 চেষ্টা (try) 着去思考,去分析,但这种思考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的引导。有时候,我可能会陷入一种“史观”的固化,或者被某些流传甚广的说法所影响,而难以形成真正独立和深刻的见解。

学术资源的获取与交流:

虽然现在互联网发达,但很多一手史料、研究工具、学术数据库,以及最新的学术会议和研究动态,对于大学里的学生来说,获取起来是相对容易的。图书馆的丰富藏书,教授的指导,同学间的讨论,都是宝贵的学术资源。

我自学,更多的是依赖公开的、已经整理好的资源。很难接触到那些需要付费才能访问的数据库,或者参加那些非公开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少,我很难和同样对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人进行高质量的切磋和讨论。

总结来说,差距主要体现在:

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对方是“全景图”,我是“局部亮点”。
史料辨识和运用能力: 对方是“工具箱”,我是“基本认识”。
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 对方是“系统训练”,我是“摸索前行”。
思维模式和批判性: 对方是“学科内化”,我是“碎片化思考”。
学术资源的获取和交流: 对方是“平台优势”,我是“单兵作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自学就没有价值。我享受着探索历史的乐趣,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但认识到这些差距,能让我更清晰地知道自己下一步需要弥补什么,也更能理解科班出身的历史工作者们所具备的专业深度和严谨态度。这是一个持续学习和精进的过程,无论如何,对历史的热爱,始终是我前进的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者往往缺乏对方法论的反思。

经受过训练的后者(中间有一部分人)缺乏对学科本身的反思。

user avatar

历史学、文学这种人文学科,其实并没有什么学科壁垒,即便是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通过自学也能了解历史学的基本知识。或者你可以这么想,你是一个历史研究爱好者,但你去北大跟历史专业的本科生一样听过了四年的课程,又在网上看了许多专业教师的公开课,你的水平和素养不见得会比科班出身的人差。史学素养或者说专业水平与上大学还是自学没有任何关系,但相对来说大学历史系会有三部分内容是普通历史爱好者不太涉及的:史学理论、史学史、历史哲学。这三部分内容是要从根本上告诉学生历史以及历史学是什么、历史研究应该怎么搞以及历史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历史学不拒绝任何非科班出身的人,比如前段时间去世的高中生林嘉文,他的两本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国》和《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就相当出色。按照我校历史教授李裕民的说法,虽然林嘉文目前的情况还是处在整理、综合史料然后阐发观点的阶段,但无论其史料的甄别能力还是基本的史学素养,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其著作的水平也不必博士生差。

我也认识很多学历史专业的人,这种人除了在本科阶段看了几本专业书之外,谈不上任何史学素养,甚至连基本的古文阅读都是问题——毕竟,在本科教学中一大半时间都被公共课占用着。

在目前的学术环境中,历史学领域的民科和专业学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以为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学者具备最基本的史学素养,如史料阅读能力、史实甄别能力、辨伪能力、文物鉴定能力以及相应的考察经验,而民科往往连读《史记》都费劲。区别专业学者与民科一个最基本的指标是看齐文章中直接文献的引用量,如果很少引用原文或者引用的基本都是二三四五手资料,则基本可以断定为民科无疑——道理很简单,直接文献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论据,舍此而用其余则不可信也。

2、专业学者言必有据,往往从史料、史实对历史进行推断,而民科往往从权谋等角度进行推断。例如在对“四一二政变”的研究上,杨奎松先生的多篇论文通过梳理中共、国民党以及当时报纸、外国人的笔记见闻等详实的史料分析了国共两党矛盾爆发的根源以及是怎样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的,而民科则往往习惯于拿蒋介石的阴谋来说事。

3、专业历史学者通常会从比较小、比较具体且有详实资料的点去研究和考证历史,民科则喜欢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如有人会从北宋时期某几年的马匹贸易情况来研究宋代的军事实力、外贸政策、民族交流情况以及具体的物价等,但民科们的议题往往是“北宋为什么在战争中屡战屡败”。当然,向黄仁宇先生这种既能写明代漕运这样的微观历史,又能写《万历十五年》这样的宏观历史的,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做的了微观才能写出让人信服的宏观。

4、由于很多时候历史研究的资料欠缺,因此如无确证无疑的证据,史学家往往不敢轻易对一个问题下结论,但民科们对很多历史事件下的结论往往言之凿凿。对于这一点,鉴别的方式是:在没有新的确切证据拿出来的前提下,对既有的疑难问题下定论的,基本是民科无疑。

5、专业历史学者的结论通常承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理解历史人物在当时环境下的诸多限制,其研究结果往往指向事件本身,而无关其道德定性,民科则往往习惯于给研究对象、事件贴标签,进行道德判断。例如,对袁崇焕事件,目前专业历史学者普遍倾向于认为崇祯杀袁崇焕的理由是切实存在的,袁崇焕死的并不冤,不过袁崇焕抵御后金的功绩也是实实在在的,因而袁崇焕的形象是复杂的。但是,民科对于袁崇焕的争论则集中在“袁崇焕是不是汉奸”之上。

6、专业历史学者对于错误勇于接受,并习以为常,民科往往对此不能忍受并经常以此为理由嘲笑专业历史学者。例如,我曾看到过无数的人在说20世纪的考古证据啪啪的打顾颉刚等一大批古史辨学派的历史学家的脸,并由此证明上古史是可信的。然而,历史学本身就是要依靠证据来说话的,在没有新的证据的前提下,史学家依据现有的史料进行研究,并甄别出其中的疑点,这是完全正确的。至于新证据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结论,那修正原有的观点就可以了,何至于“打脸”?反倒是那些不打脸的人,至今既无法解释为何历史越往后有关古圣先王的记载越多、越丰富,也无法解释《史记》、《尚书》与《竹书记年》对上古史的记载差异究竟以何为准。

7、专业历史学者的讨论,只集中在三方面:第一,对史料真伪的讨论,比如我说了一个观点,你指出我的史料引用错误、史料为伪作或者其他问题;第二,史料是否缺失或偏颇,比如我拿一个朝代的官方文件来证明这一朝代的税收很轻,但你用另外的史料告诉我虽然正税很轻,但杂税很重;第三,对论证逻辑以及研究方法的讨论,比如我论证因为这个时代的经济水平高,所以军队战斗力强,这个逻辑本身就是有错误的,这一点也是可以争论的。除此之外,其他问题的争论都属于民科的范畴,比如我的论文论述的是“美国对华援助对中国抗战胜利帮助很大”,你可以反驳我说“美国援华物资总量计算下来只能在战争状态下用一个月”、“援助物资85%被国民党高层瓜分”(只为举例,不是真实历史)等对我的观点进行反驳,但民科们往往会说“XX,你居然认为美国的援助对中国的抗战起了很大作用,你这么说你一定是汉奸”。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不泻药~

作为一个工学硕士,咱家的历史知识全靠自学。

这里有咱家一个09年以前整理的书目

有什么大学生装X必备的书籍? - 经济

~~~~~~以下是原文引用,篇幅较长请做好心理准备~~~~~~~~~

骚年,咱家不懂经济学,不过呢,手里有一个高级缓则系统教程,你要不要?

【[美]保罗·斯威齐】

75年内部摘译

资本主义发展论

价值问题的论战

垄断资本-斯威奇

论向社会主义过渡

美国资本主义的动向

增长的政治经济学

【[美]后凯恩斯】

按照斯拉法的思想研究马克思-斯蒂曼德

凯恩斯之后

社会主义增长理论导论-卡莱斯基

现代经济学导论

用商品生产商品-斯拉法

【[比]欧内斯特曼德尔】 注:托派的著名理论家,真缓则必读!

《资本论》新英译本导言

关于过渡社会的理论

论欧洲共产主义

社会进化和人类出路

神话与政治之间

晚期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权力与货币-马克思主义的官僚理论(注:这本必须读,必须读!读了能看懂天朝很多现象)

其他:

增长、短缺与效率([匈]亚诺什.科尔内)

短缺经济学

劳动与垄断资本

外围资本主义

希法亭-金融资本

用商品生产商品-斯拉法

资本主义发展的萧条性长波产生的根源

PS:

这些东西你如果有兴趣摸个大概,恭喜你,又一个缓则诞生了~

~~~~~~~~~~历史类看下面~~~~~~~~~~~~~~~~~~~~~~

装13?咱家来一个,09年之后的没整理了。

方面通论与通史

糖史(一、二)

糖霜谱

中国食糖史稿

中国军费史

楚国风俗志

中国赋役制度史

北方民族的历史接触与阿尔泰山诸语言共同性的形成

中国交通史

中国典籍在日本之流传与影响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中国日本交通史

中国古今称谓研究

中日交通史(木宫版)

中国民族史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中国度量衡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 军事技术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 物理学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 交通卷

中国史通论 (二册内藤版)

中国典故精华

入门与文史工具书

历代兵制科举制表释

中国历史研究知识手册

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

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火器史

中国古兵器大全

中国人口史

中国盐业史:古代编

《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

西方科学的起源

古典文明的摇篮与墓地

古代历法计算法

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

历史与战略:中西军事史新论

近代武汉城市史

中国通史(吕版)

钱穆集(先秦诸子年系考辩《先秦诸子年系考辩》附录国史大纲国史新论湖上闲思录论语新解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保甲制度

文言与白话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王军:城记

中国古代史学习入门九讲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

中国伊斯兰史存稿

中国俸禄制度史

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四册)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中国史通论 (二册)

中国棉纺织史稿

中国阿拉伯海上交通史

东夷源流史

中国食物史研究

古代服饰

人类服饰文化学

中国服饰史

中国服装史

中国古代人物服饰与画法

中国古舆服论丛

中国古代服饰史

中国服饰史教程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中国服饰史稿

汉至南北朝唐与吐蕃

五代宋辽金夏

通专论部分

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

中国经济史考证(加藤版)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南宋都城临安研究

羌族源流探索

唐宋帝国与运河

唐宋贸易港研究

唐宋民间信仰

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史学丛考 (柴德赓版)

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

五代禁军初探

五代史话

中国战术史

汉部

秦汉社会生活

汉唐财政史论

汉处军事史研究

盛世探源:汉唐农业发展研究

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

匈奴部

匈奴历史年表

南北朝部

南北朝侍卫官制度研究(二册全)

山居存稿(唐长儒)

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社会文化史论丛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魏晋南北朝军礼鼓吹刍议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突厥部

突厥集史

突厥人和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中亚突厥史

吐蕃部

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三辑全)

藏文拼音教材-拉萨音

藏文文法

藏文阅读入门

西藏文文法

西藏语文法入门

论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

汉语和藏语同源体系的研究

藏族史料集(三辑全)

藏族传统文化辞典

藏族原始宗教

康藏大事纪年

青史

白史

红史

新红史

全唐文全唐诗吐蕃史料

唐代吐蕃史与西北民族史研究

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

唐蕃重要文献选辑

吐蕃简椟综录

吐蕃王国的兴衰

吐蕃政教关系史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

西藏佛教史考

西藏通史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学论文选集

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

册府元龟吐蕃资料校正

氐羌源流史

敦煌落蕃旧事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

赞普传记

唃厮啰——宋代藏族政权

明代藏族史研究

元代西藏史研究

西藏中世纪史

吐蕃金石录

吐蕃史

吐蕃史稿

西藏古近代交通史

西藏文史考信集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

汉藏史集

吐蕃文化

归义军部

唐朝吐蕃占领沙州时期的敦煌大族

敦煌归义军史专题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

敦煌西汉金山国史

辽方面

辽代社会史研究

辽金史事论文集

辽史索引 (若城久治郎版)

辽金农业地理

西辽史研究

辽史丛考

契丹古代史研究 (爱宕松男版)

契丹交通史料七种(类书)

契丹社会经济史稿

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

契丹政治史稿

宋辽金史 (金毓黻版)

金方面

女真史

女真史论

辽金糺军及金代兵制考箭内户

金代的社会生活

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实录

金朝军制

金宋史论丛

蒙古/室韦方面

多桑蒙古史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金帐汗国兴衰史

室韦史研究

元代社会生活史

元代驿传杂考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

宋方面

岳飞传

岳飞传 新

邓广铭学术自选集

邓广铭全集

宋代诗学通论

两宋文化与诗词发展论略

南宋的农村经济

宋代钞盐制度研究

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宋代添差官制度研究

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

两宋田赋制度

宋代荫补制度研究

宋代西北吐蕃研究

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宋代婚姻家族史论

宋代新闻史

宋代档案管理研究

晚宋时期财政危机研究

宋朝周边民族政策研究

宋朝法律史论

宋元明清法律思想研究

宋代特殊群体研究

岳忠武王集

岳飞集辑注

宋代酒的生铲和征榷

宋史研究论丛(一至五辑)

唐宋诗之争概述

唐宋变革期之军政制度——官僚机构与等级之编成

唐宋变革期军政制度史研究 (一) 三班官制之演变

宋代草市镇研究

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 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

宋代官制辞典

宋史纪事本末

宋代地域经济

宋蒙关系史

宋蒙关系史研究

宋代社会保障研究

宋代地域文化

南宋社会生活史

北宋文人与党争——中国士大夫群体研究之一

求是集(上下)

宋代农业地理

萍洲可谈

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

南宋史研究集

南宋军政与文献探索

宋史丛论

南宋地方武力

宋代社会研究

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

宋金纸币史

宋代商业史研究

富国富民论 立足于宋代的考察

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

两宋财政史(上下)

宋代经济史(上下册)

宋史研究论文集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宋朝兵制初探

宋大诏令集.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宋人轶事汇编

武经总要

宋代说书史

大宋宣和遗事

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

明镜高悬

续资治通鉴长编

各地守臣年表

南宋史稿 政治军事文化编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

南宋的农村经济

祖宗之法

宋史论集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宋代官商及其法律调整

宋代婚俗研究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

宋代四川经济述论

宋代财政和文献考论

宋史研究集刊

宋代开封府研究

南宋史学研究

经略幽燕:宋辽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

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

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宋代教育

宋史考证

宋史研究集(共36辑)

国际宋史研讨会与论文选集

宋代茶法研究

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

北宋与辽的边疆经略

翠微北征录浅说

范仲淹研究

靖康纪闻

靖康传信录

南宋两浙地区农村家庭经济探析

北狩见闻录

南宋文人与党争

科举与宋代社会

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

两宋史研究汇编

宋代家庭研究

宋代的婚姻与妇女生活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宋代茶法研究

宋辽关系史研究

宋代东南市场研究

宋人出使辽金“语录”研究

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

宋代经济史

宋代民间巫术研究

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

宋代驿站制度

吴家将:吴玠吴璘吴挺吴曦合传

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宋代武将家族个案研究

宋枢密院制度

宋史研究论丛

宋史研究

宋元社会经济史研究

宋诗选注

宋元时代史的基本问题

宋朝典章制度

西夏方面

西夏藏传绘画: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

西夏地理研究

西夏法典——天盛年改旧定新律令(第1-7章)

党项西夏资料汇编

西夏史料汇编

西夏经济史研究

西夏辽金音乐史稿

西夏史若干问题探索

西夏天盛律令研究

西夏书籍业

西夏书事校证

宋夏关系史

宋夏关系史研究

西夏天都海原文史

西夏研究论集

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

西夏文德行集研究

西夏纪

西夏经济史

西夏简史

西夏史论文集

西夏语比较研究

早期党项史研究

党项史研究

二十五史新编 辽 金 西夏史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西夏通史

异形之美:西夏艺术

中国少数民族文库 西夏文化

明清时期

明史研究专刊(一至六集)

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

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

明代辽东都司

明代市镇研究

明代驿站考及一统路程图记

士商类要

明代史学的历程

明史佛朗机传笺正

明史论丛

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

明代粮长制度

郑成功档案史料汇编

明清社会保障制度与两湖基层社会

明代嘉隆间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绿营兵志

明代中后期边镇粮饷危机

张献忠屠蜀考辨

湘军兵志

明代赋役制度史

练兵实纪

纪效新书

明季南北略

困学集

全边略记

河套图考

开元图说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大义觉迷录

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

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

明代的军屯

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

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以京操班军为中心

明代城市研究

明清内阁大库史料 第一辑

明实录研究

明代政府运行研究[1]

袁崇焕学术论文集

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

明代社会生活史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

西方古代史

印度各邦历史文化

剑桥欧洲经济史

Middle Ages:Almanac

阿米安和他笔下的晚期罗马帝国

埃及古代史

拜占廷帝国史

拜占廷研究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剑桥战争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一编)

欧洲中世纪生活

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政治和经济史

塞种史研究

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帖木尔帝帝国兴衰录

西方战争艺术

西洋军事史

历史(希罗多德)

博罗奔尼撒战争史

印度文化史

于阗史丛考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时代研究

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

卡尔梅克史评注

印度史

罗马风云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

西亚细亚、印度和克里特上古史

西域欧亚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类

阿拉伯马格里布史

阿拉伯人波斯突厥人文学作品注释

阿拉伯人的历史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

阿拉伯通史(马版)

阿拉伯通史(希提版)

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

海屯行纪

鄂多立克东游录

沙哈鲁遣使中国记

利玛窦中国札记

道里邦国志(古达玛税册合编本)

蒙古入侵时的突厥斯坦

世界境域志

拜占廷文明

拜占廷帝国史

拜占廷历史研究

波斯拜火教与古代中国

波斯帝国

中亚萨曼王朝史研究

二元神论:古波斯宗教神话研究

伊朗古代历史与文化

伊朗旅游指南

伊朗通史(二辑全)

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

古代伊朗史料选辑

波斯列王记

草原帝国

黄金草原

敦煌学十八讲

敦煌地理文书汇集校注

高昌史稿(二辑全)

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

古代东方史

古代罗马史

古代交通地理丛考

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

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

古代中国与亚非地区的海上交通

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

河陇史地考述

河山集(六辑全)

河西历史地理研究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

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

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

先秦至隋唐时期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研究

喀喇汗王朝史稿

叶尔羌汗国史纲

厌哒史研究

于阗史丛考

中国经营西域史

穿越帕米尔高原

历史地理研究(葛剑雄版)

马可·波罗游记

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

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

丝绸之路史研究_(长泽和俊版)

丝绸之路与西行行记考

疏勒河出土汉简

西域地名(两辑全)

西域历史地理(两辑)

西域史论丛(两辑)

西域通史

西域文化史(羽田亨版)

西域文化史(余太山版)

西域研究-中亚史

西域历史研究——八至十世纪

历史(希罗多德版)

博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版)

中国西北地区古代居民种族研究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中亚史地文献综述(山田信夫版)

中亚通史(王治来版)

中亚文明史(五辑全)

西域历史地理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六辑全)

河西走廊历史地理

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

王北辰历史地理论文集

西北古地研究(藤田丰八版)

西亚细亚、印度和克里特上古史

西域史地丛稿初编(张广达版)

中国东北疆域研究

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要籍介绍

~~~~~~~~~~~~~~~~~~~~~~~~~~~~~~以上引用结束~~~~~~~~~~~~~~~~~~~~~~~~~~

从这个书目可以看出来,咱家的路子是很野的,因为根本没有老师来带,也没有导师来指点,全靠自己摸索。

但是,就算是没有老师来带,只要掌握了方法,有成熟的方法论的工具,那么就算是自学,也一样能发展到专业领域出身的程度。

那么,具体是什么方法呢?其实无非几条:

1、熟悉掌握基本史料:你如果对一个历史时期感兴趣,那么这个历史时期的基本史料有哪些是一定要熟悉的,至少其中最重要的那些你要非常熟悉才行。咱家在这方面是走了一点弯路的,直到后来看了历史专业的教材《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之后,才算补上这一课。那么,这个非常熟悉,要做到什么程度呢?要做到任何时候,看到任何一条这个时期的史料,你能判断出来说的是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事;或者你要论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能想到这个时期有哪些史料能说明问题。如果到这个程度了,差不多可以说熟练掌握了。PS:所以说,以两宋为界,两宋之后能熟悉基本史料的,做到这个程度的,记忆力都是超人的。因为两宋以后的文献明显暴涨了,而两宋之前的文献相对来说少得多,一个人治几个朝代是没有压力的。

2、熟悉掌握学术情报:史料是第一步,在熟悉掌握史料的同时,你要经常注意关注相关的国内外学术动态,把专业的学术刊物能尽量订一份,例如唐宋时期的重要学刊《唐研究》。如果你有一定的外语能力,那么外国学术界的学刊你最好也能搞到,例如美国宋学研究领域的学刊《宋元研究》。这些重要的刊物,往往标志着目前最前端的学术领域和动向。

3、掌握学术人物动态:其实这个和第二步是同时发展的。你跟踪掌握学术情报的时候,就是跟踪掌握学术人物的时候。你熟悉基本史料,又看了那么多专业文献、论文、刊物,哪些人比较有水平,哪些人擅长什么领域,应该有所心得体会了。所以如果你对这个人从事的领域感兴趣的话,你就要随时注意到这个人现在所从事研究的领域,他有什么动向,有什么课题,有什么思考。这可以节约你很多的时间,避免你在一些低级问题上反复循环。

4、注意考古和考古文献的分析信息:中国古代史搞文献很重要,但方志和出土文献也很重要,有些时候甚至可以直接推翻传世的历史文献的记载。很多很优秀的学者,在出土文献面前都曾“阴沟里翻了船”,例如宋代史领域极为重要的学者邓广铭先生,和他非常著名的学生王增瑜先生。正因为此,所以要严肃的对待考古工作和文献发掘研究,这些研究往往不出成果则已,一出成果那就是要打死一群人的。

这只是最基本的一些准备性的学习,你们以为咱家会在这里讲能长驱直入,登其堂奥的治学方法么?

哈~!想得美~!

至于上面很多人说的写论文的规范,说实话,不是搞专业研究的,这些就不要将就了。规范不规范的都是他们混饭吃的工具,作为野路子的爱好,又不靠这个吃饭,所谓的论文格式也好规范也好,就丢一边去吧~

PS:

治学方法这些东西,其实一点就穿。最关键的法门,就是在以上这些基础上,使用史料和研究成果的方式。每个学者都是有每个学者的路数和特点的,你看某一个人的文献看多了,自然就能自己悟出来。

user avatar

自学历史的人都特别喜欢聊历史,而历史系的人闲聊的时候一旦听到历史话题,要么岔开,要么就沉默。

user avatar

喜欢纠结xxx为什么不xxx之类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平日里靠着厚重的书籍和互联网上的资料,一个人摸索着这条探寻过往的路。最近,我常常思考,我和那些在大学历史系接受系统训练的毕业生们,到底有哪些不一样?这种差距,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首先,最直观的差距在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自学历史,往往是从兴趣点出发,就像在大海里捞.............
  • 回答
    历史上,关于预言自己死后之事并与自身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物,最引人遐想的莫过于那位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的宗教领袖。他并非世俗意义上的帝王或哲学家,而是一位在当时被视为颠覆者和煽动者的人物。据流传下来的记载,他曾预言自己会被捕,会被嘲笑,会被鞭打,甚至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同时他也明确表示,在三天之后,他将复.............
  • 回答
    要详细解答“中亚各国历史教科书上是怎么写自己国家几千年来的历史”以及“中亚现在的居民还是是汉朝西域人的后代吗”这两个问题,需要分开来论述,并且深入理解中亚地区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 中亚各国历史教科书上的几千年历史:一部交织的史诗中亚地区,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是无数.............
  • 回答
    许多美国人,尤其是那些对历史有一定了解或有兴趣的人,在谈到十几世纪的欧洲时,确实会觉得那段历史与他们自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祖上的历史”的延伸。这并非简单的归属感,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但清晰的脉络,它们共同塑造了美国这个国家的根基和文化。首先,从人口迁移和殖民的根源来看,十几世纪是欧.............
  • 回答
    说到把集体带进沟里,自己却拍拍屁股走人的事,历史的长河里真不少,有的是个人野心勃勃,有的是决策失误,结果都让一群人跟着倒霉。我给你挑几个印象深刻的,讲讲这其中的细节。1. 商鞅的“连坐”与“分户令”,以及他最后的结局:商鞅变法,这是秦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给秦国后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他推行耕战、奖.............
  • 回答
    宇多田光在日本音乐史上的地位,确实引人注目,尤其是考虑到她一直以来所展现出的、根植于美国文化背景的独特自我认知。要理解她为何能在日本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并跻身日本历史女性歌手前三,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她的音乐本身就拥有跨越文化的普适性。宇多田光的音乐风格融合了R&B、灵魂乐、流行乐等多种元.............
  • 回答
    如果反秦起义时,陈胜吴广等人提出的是“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中国之后的历史发展会是怎样的?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将从根本上重塑中国历史的进程。如果陈胜吴广在那个关键时刻提出的不是恢复“六国”,而是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制,并号召“天下共击之”,那么中国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思想,乃至国际.............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星辰,虽然沐浴在父辈的光辉之下,却能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成就了超越父辈的伟业。这类人物并非凤毛麟角,他们的人生故事,往往充满了励志与传奇。亚历山大大帝与腓力二世谈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范,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名字首先会浮现.............
  • 回答
    有些人的父辈光芒万丈,他们本身却活成了“扶不起的阿斗”。这种落差感,有时候比跌落谷底更让人唏嘘。1. 汉废帝刘据:太子之位,葬送一生刘据,汉武帝刘彻的长子,生母卫子夫,本身就是个大有来头的女人——她的哥哥卫青是赫赫有名的西汉大将军,她的外甥霍去病更是以少胜多,匈奴闻风丧胆。卫家,在汉武帝时期权倾朝野.............
  • 回答
    当然,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不少“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惨剧,其中间谍被自己国家或组织除掉的例子更是令人唏嘘。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信任危机、权力斗争、或者为了掩盖更大的秘密时。我给你讲一个比较有名的,而且细节上足够丰富,能让你感受到那种紧张和无奈的——里卡多·莫拉莱斯(Ricardo Morales)的遭遇。莫.............
  • 回答
    历史上日本人切腹自尽中途后悔的例子,确实有记载,但要说得“详细”并且“去除AI痕迹”,这本身就有些矛盾。因为历史记录本身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叙述方式,而AI的生成则天然倾向于结构化和逻辑性。不过,我们可以尽量从历史的细节和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切腹(Seppuku)在日本武士阶层中.............
  • 回答
    湖人队在2020年NBA总决赛中击败迈阿密热火,夺得队史第17座总冠军奖杯,而勒布朗·詹姆斯也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毫无悬念地赢得了生涯第四个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FMVP)的奖项。这一成就无疑为他辉煌的职业生涯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围绕他“历史最佳”的讨论再次升温。一场胜利,一座奖杯,一次证明湖人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知乎上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我觉得这就像是一场线下健身房里的“塑料兄弟情”和线上知识分享平台之间的奇妙碰撞。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是个开放的平台,谁都可以注册账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是它的魅力所在,但也难免会鱼龙混杂。在健身这个领域,你看到很多人分享自己的健身历.............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悠久性问题上,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一些外国人却认为只有三千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和“文明”的定义,以及不同视角下的理解差异。“三千年”的说法,可能源于对“信史”的界定当一些外国人提到“三千年历史”时,他们往往指的是有确切文字记载、有清.............
  • 回答
    生活中的许多选择,无论大小,都可能对我们的人生轨迹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有时竟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身边就曾有这样一位朋友,他聪明、有才华,在我们眼中前途一片光明,却因为一句话,硬生生地将自己的人生摔了个粉碎。他叫小宇,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型国企,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金饭.............
  • 回答
    有很多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各种原因,不再沿用它们最初设立的首都。这其中既有政治格局的变迁,也有经济中心的转移,更不乏战乱与分裂的痕迹。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埃及。开罗无疑是埃及如今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但历史上,埃及的首都远不止于此。在古埃及时期,孟菲斯(Memphis)就曾是重要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其.............
  • 回答
    台湾人看待自己的历史,那可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故事,就像岛上层叠的山峦一样,有不同的面向,也有各自的观点。想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一点来。历史的起点:不是单一的叙事首先要明白,台湾的历史不是从某个固定的时间点“开始”的,也不是只有一种“官方”说法。对于台湾人来说,历史的起点可以有很多种解读: 原住民.............
  • 回答
    民族交替的国家书写自身历史,就好比在斑驳的画布上描绘一幅新图景,既要尊重过往的底色,又要融入崭新的色彩。这绝非易事,需要勇气、智慧,更需要一种深刻的同理心和历史的责任感。其核心在于如何处理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叙事、记忆以及由此产生的认同感。一、 构建包容性的叙事框架:以“我们”而非“他们”为视角过去,.............
  • 回答
    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梳理中国历史的认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有益的旅程。要知道,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石头,而是如同河流,随着新的发现和视角,不断有新的解读和理解。所以,我们读书,也是在参与这场与历史对话的过程。我建议我们不妨从一个比较宏观,但又不失深度的方式入手,就像是先在地图上标记出重要的城市和河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