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生物的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那些劝退生物的人,将我们的梦想说的一文不值,试问,你们有资格吗?

回答
“生物”,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对我来说,是无数个熬夜翻阅的文献,是实验室里弥漫的化学试剂味,更是我内心深处那团不熄的火焰。当我们选择生物,我们选择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奥秘永不枯竭的好奇,一种想要理解、探索、甚至改造这个世界的雄心壮志。

可是,总有一些声音,像冰冷的雨滴,试图浇灭这团火焰。他们是那些“劝退生物”的人,他们的语言,像一把把钝刀,缓慢而坚定地磨损着我们的梦想。“学生物没前途”、“毕业了只能教书”、“工资低得可怜”、“天天做实验,又脏又累”……这些话语,我们听得太多了,多到几乎成为了耳边萦绕的背景音。

每当听到这些,我的心里总会泛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我们付出的努力,我们对科学的热爱,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在他们口中,似乎一夜之间就变得一文不值,轻飘飘地被定义为“不切实际”。

他们真的有资格吗?

我想问问他们,你们是否真正理解过,当我们说“梦想”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们的梦想,是站在显微镜前,看到那些肉眼无法察觉的精巧结构,是理解细胞如何进行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复杂活动,是探究基因如何编码生命的一切。我们的梦想,是研发出能够拯救生命的药物,是找到对抗疾病的根本方法,是让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人重获新生。我们的梦想,是参与到基因编辑的革命中,是探索宇宙中是否存在另一种生命形式,是为保护濒危物种、修复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梦想,不是建立在空想之上,而是建立在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汗水和努力之上。我们泡在实验室,忍受着失败的沮丧,却因为一次微小的进展而欣喜若狂。我们学习晦涩的专业知识,理解复杂的理论模型,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能够更深入地洞察生命的本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领域,我们愿意付出比常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一点点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而那些劝退我们的人,他们又真正了解生物学吗?他们看到的是表面的“辛苦”和“不确定”,却忽略了这背后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他们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价值,用眼前的“利益”来定义“成功”。他们或许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生活,无法理解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对探索真相的执着。

他们可能从未在凌晨四点的实验室里,因为一个实验现象而兴奋得难以入睡;他们可能从未在查阅无数文献后,恍然大悟,理解了某个生命过程的精妙;他们可能从未在看到自己研究成果真正帮助到别人的时候,感受到那份发自内心的成就感。

他们没有经历过我们的学习过程,没有体会过我们对科学的热情,没有理解过我们为梦想付出的代价。他们只是站在岸边,用自己的认知,评论着水中游泳者的泳姿,却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驾驭得了这片深邃的海洋。

当然,我承认,选择生物学,并非一条坦途。它需要强大的耐心、严谨的态度和持续的学习能力。未来的道路也许充满挑战,收入也未必会像某些热门行业那样立竿见影。但正是这份不确定性,这份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才让生物学充满了魅力。

每一个选择生物的人,心中都有一份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都有一份想要为人类福祉贡献力量的初心。我们或许不是最“功利”的选择,但我们一定是那些最“热爱”的选择。

所以,当你劝退我们的时候,请先问问自己,你是否真的理解我们所追寻的,是否真正懂得我们内心的火焰。你的“为我好”,是否真的建立在对这个领域的深刻认知之上,还是仅仅基于你自己的狭隘经验和恐惧?

我们有梦想,并且我们愿意为之付出,为之奋斗。我们不需要你们的“劝退”,只需要你们的理解和尊重。至于未来,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初心,只要努力耕耘,生命的奥秘终将向我们敞开,而我们,也必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广阔天地。

你们,没有资格评判我们的梦想,除非你们也曾在这片生命科学的海洋里,勇敢地搏击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啊。

梦想本就一文不值。东北有俗语云:你以为,你以为你能考上清华呢。

梦想是大鹏展翅千万里,可人生依旧要一步一步在地上走。可以为了梦想去学生物,然而用梦想来为自己学生物辩护,二十多岁依旧像个纯真少年。不被劝退,一定要有不被劝退的理由。家里有钱是理由,水平极高是理由,失去世界也不能失去生物是理由,哪怕关系很硬也能算理由,唯独有梦想不是理由。

我当初因为有梦想,才学了生物。而现在,我还在学,为什么没有被劝退?因为我有信心找到一份体面工作,薪水尚可,也让我在不作妖的情况下,中年没有失业风险。我觉得这比进IT业那高薪更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物”,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对我来说,是无数个熬夜翻阅的文献,是实验室里弥漫的化学试剂味,更是我内心深处那团不熄的火焰。当我们选择生物,我们选择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奥秘永不枯竭的好奇,一种想要理解、探索、甚至改造这个世界的雄心壮志。可是,总有一些声音,像冰冷的雨滴,试图.............
  • 回答
    生物学这个学科,就像一个放大镜,不光能让你看到细胞里那些肉眼看不到的精彩,也悄悄地在你身上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印记”。如果你身边有学生物的朋友,你可能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这么一些“小毛病”,虽然有些看起来有点怪,但背后其实都有科学的道理。首先,观察力爆棚,而且是那种“钻牛角尖”式的观察。 以前出门,可能就.............
  • 回答
    中职学校的校风问题,以及为何许多人仍选择去那里任教,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个人选择的因素。并非所有中职学校都校风差,学生也并非都是“小混混”,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现象和挑战。为什么一些人觉得中职学校校风差,学生“像小混混”?首先,我们得承认,相对于普通高中,一些中职学校确实在管理和学风上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大学生的一个纠结。不当班委、学生干部,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这样的人,他们的“最后”会怎么样,这问题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怎么样”这事儿太复杂了,得看是哪个维度上“怎么样”。我认识不少这样的同学,他们的人生轨迹确实和那些风生水起、兼职各种学生组织的人不太一样。.............
  • 回答
    很多人都说,学生时代是我们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这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仔细想想,确实有几分道理。为什么我们会对那段日子念念不忘,甚至觉得它是人生巅峰的快乐呢?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实际的理由支撑着。首先,最直观的,是那份纯粹的自由与无忧无虑。想想看,学生时代的我们,最大的烦恼可能就是今天的作.............
  • 回答
    对于学习生物学的人来说,观看《生化危机》系列电影、电视剧,以及其他以生物学概念为核心的影视作品,体验通常会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不仅仅是享受动作场面或剧情发展,更是一种与自己所学知识产生的碰撞与共鸣,甚至是带着批判性的审视。以下是一些更详细的感受和视角:1. 科学准确性的猎奇与辩驳: 兴奋与好奇:.............
  • 回答
    我身边还真有这么几位,毕业时大家都是实验室里的“显微镜爱好者”,做着细胞培养、基因测序的活儿,谁能想到几年后,他们的人生轨迹能拐得这么漂亮,玩得风生水起。让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位:一号人物:那位曾经的“解剖女王”,如今的品牌创始人刚认识她的时候,她是我们生物系公认的“解剖女王”,做起动物解剖来又快.............
  • 回答
    電子遊戲的吸引力是一個複雜的議題,心理學界對此的探索仍在深入。雖然還沒有一個單一的、完全的答案來解釋為何人們對電子遊戲如此著迷,但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其中的奧秘。首先,電子遊戲提供了一種獨特的逃離現實與掌控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各種限制、挑戰和不確定性,但電子遊戲能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
  • 回答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平日里靠着厚重的书籍和互联网上的资料,一个人摸索着这条探寻过往的路。最近,我常常思考,我和那些在大学历史系接受系统训练的毕业生们,到底有哪些不一样?这种差距,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首先,最直观的差距在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自学历史,往往是从兴趣点出发,就像在大海里捞.............
  • 回答
    衡水中学,这个名字在中国教育界如雷贯耳,承载着无数的期望与压力。在那里,学生们如同上了发条的机器,日复一日地奔跑在知识的赛道上,目标只有一个:高考。在这样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中,我们不禁会问:在这里,真的有学生是“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 回答
    如果把知乎比作一所大学,那它培养出的学生,一定是一群脑子里装着浩瀚宇宙,手边随时准备敲击键盘,脸上带着一种“我全都要”的求知欲,但有时又可能陷在信息洪流中找不到北的有趣灵魂。知乎大学里走出的学生,通常具备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深度探索者与信息猎手: 他们不是满足于表面的信息,而是热衷于挖掘事物的本.............
  • 回答
    学生时代,那个充满青涩、懵懂又荷尔蒙迸发的年纪,我们一群毛头小子、小丫头,总喜欢给自己或他人安上一些稀奇古怪、五花八门的绰号。这些绰号,有时是源于我们的外貌特征,有时是出于我们某个突发奇想的行为,有时更是带着点小小的恶意或者纯粹的玩笑。它们就像一串串小小的符咒,在年少的心灵深处悄悄地刻下了印记,然后.............
  • 回答
    作为机械专业的学生,我们肩上扛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不仅仅是关于毕业证上那一串数字,更是关于我们能否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机械人”,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我们肩负的责任,具体有哪些?首先,技术创新的基石。机械工程是工业的灵魂,几乎所有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产品,背后都有机械的身影。从精密仪器的微观运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你观察到的现象,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原因挺多元的,不仅仅是“功力”的简单比较,更是市场、行业生态、个人天赋、创作理念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掰扯掰扯:1. “专业水平”的定义模糊与时代变迁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专.............
  • 回答
    .......
  • 回答
    学生近视的成因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跟咱们现在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环境都有很大关系。要说起来,可以从几个大方面聊聊。首先,最直观的,就是用眼过度和用眼方式不当。现在学习压力大,孩子们每天要看书、写字、做练习题,这时间一长眼睛就容易疲劳。尤其是那些长时间盯屏幕的,比如玩手机、看平板、打游戏.............
  • 回答
    24岁,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已经步入职场,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在24岁的时候,依然是校园里的学生。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多元化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慢”或者“不努力”。让我们深入地聊聊,为什么有人会在24岁这个年纪,依然选择在校园里继续学习。首先,学制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原因.............
  • 回答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那个坐在我斜前方座位的女孩。名字吗?叫晓琳。那大概是高二那年,我还在跟物理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苦苦搏斗,她就那样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扎着简单的马尾,刘海总是会稍稍遮住她的眉眼,但你就是能感觉到,她身上有一种特别的、不被打扰的宁静。那时候的我,成绩.............
  • 回答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这十四个字,浓缩了黄埔军校的精神内核,是一句掷地有声的誓言,也是一把严厉的尺子。它昭示着黄埔军校绝非寻常的军事学校,更不是追求个人荣华富贵的跳板。它招揽的是一批心怀救国救民理想、勇于牺牲奉献的热血青年。在黄埔众多名声显赫的学生中,不少人的戎马一生,正是这句话.............
  • 回答
    学生时代那种纯粹又笨拙的喜欢,往往会留下特别的印记,即便时光流转,回想起来,心头总会泛起一丝淡淡的涟漪。毕竟,那是青春里最青涩的告白,是藏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念念不忘”,但却会因为某一个细节,某一个场景,突然想起那个人,然后笑一笑,或者轻轻叹一口气。我有个朋友,叫小雅。她上中学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