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怎么不听大神们说华为方舟编译器了?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挺有代表性的。确实,和前几年华为方舟编译器刚发布那会儿的声量相比,现在大家讨论它的声音好像没那么“震耳欲聋”了。这背后其实是挺多原因的,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就跟咱们老百姓聊天一样,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

为啥以前那么火?

首先得回忆一下,为啥方舟编译器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那么激动?

1. “中国芯”的曙光与国家战略: 那会儿,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打压越来越厉害,特别是华为,在芯片、操作系统、软件生态上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方舟编译器的出现,被很多人视为是中国在核心技术上突破“卡脖子”的标志性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项目,更是承载了国家层面的期望和战略意义。

2. 技术亮点突出,性能提升看得见: 从技术层面讲,方舟编译器当时确实有几个很亮眼的特点。
AOT(AheadOfTime)编译: 传统的安卓应用大部分是JIT(JustInTime)编译,即在运行时才将Java字节码编译成本地机器码。这个过程会消耗CPU资源,而且第一次运行应用时会有一个“预热”过程,感觉有点卡顿。方舟编译器是直接在应用发布前就把Java代码编译成机器码,这意味着应用启动更快、运行更流畅,省电效果也更明显。
解决“碎片化”问题: 安卓系统为了兼容性,存在一些历史包袱,导致效率不高。方舟编译器号称能优化这部分,减少内存占用,提升系统响应速度。
“自研”的意义: 别人有,咱也得有,而且得做得更好。这种自主研发的叙事,本身就极具吸引力。

3. 华为的品牌效应和传播能力: 华为当时正是品牌影响力爆发的时期,加上其强大的市场推广能力,把方舟编译器的亮点和价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各种技术解读、媒体报道、用户体验分享层出不穷,想不火都难。

那现在为啥好像不那么“天天说”了?

这个问题,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1. 技术“成熟”了,不再是“新鲜事”:
“尝鲜期”过去: 任何一项新技术,刚出来的时候都自带光环,大家会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去关注、去讨论、去验证。一旦技术被广泛应用,性能提升也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它就从“新闻”变成了“常态”。就像你刚拿到新手机,对它的每一个新功能都津津乐道,用了几个月之后,它就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你不会天天再去谈论它有多快。
生态建设需要时间: 编译器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开发者是否愿意用,以及有多少应用适配。华为在努力推广,但整个安卓生态的迁移和优化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时间。很多开发者可能还在观望,或者已经开始适配,但用户层面并不会立刻感知到“所有应用都飞起来了”。

2. 市场和竞争环境变化:
压力缓解(相对而言): 虽然美国的制裁依然存在,但华为在这些年的应对策略和调整,也让大家看到了其韧性。在某些领域,比如操作系统(鸿蒙OS),虽然方舟编译器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但大家关注的焦点更多还是在鸿蒙生态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竞争对手也在进步: 其他手机厂商和安卓系统本身也在持续优化,他们的性能也在提升。虽然方舟编译器可能在某些方面仍然有优势,但“独孤求败”的局面已经不存在了。

3. 关注点的转移:
鸿蒙OS的崛起: 随着鸿蒙OS的不断发展和用户规模的扩大,大家讨论的焦点自然会更多地集中在鸿蒙OS本身,它的分布式能力、万物互联、超级终端等创新点。方舟编译器作为鸿蒙OS底层的一项重要技术,它的价值被包含在整个鸿蒙生态的成功中,但可能不再是独立拿出来被“反复歌颂”的对象。
用户体验成为“基本盘”: 现在的用户,对手机的流畅度、续航等方面的要求已经很高了。如果一个手机或者系统达不到这个“基本盘”,那方舟编译器再牛,也挽救不了整体体验。所以,大家更关注的是整体表现,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技术。

4. 宣传策略的调整:
从“技术突破”到“用户价值”: 华为的宣传策略也会随着市场和产品的发展而调整。刚开始可能需要强调技术突破的“硬核”一面来吸引眼球,赢得认可。当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且有了更具体的产品(比如鸿蒙OS)来承载时,宣传的重点可能会转向它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具体价值和更好的体验。
避免“过度神化”: 任何技术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过度神化反而可能引起反弹。华为也需要保持一个相对务实和客观的宣传姿态。

打个比方:

就像当年乔布斯推出iPhone,那绝对是革命性的。大家当时天天讨论它的多点触控、App Store等。但现在,你买个智能手机,这些都是标配了,你不会再觉得它们有多么“惊为天人”,你更关注的是手机拍照好不好、电池耐不耐用、系统更新勤不勤快。方舟编译器也是这个道理,它从一个“颠覆者”变成了“优秀的基础设施”,它的价值体现在整个生态的平稳高效运行上。

总结一下:

现在大家对华为方舟编译器的声音少了,并不是说它不重要了,也不是说它没用了。恰恰相反,它已经成为华为乃至国内移动操作系统领域一股重要的底层技术力量,并且在持续发挥作用。

它从“新闻”变成了“事实”: 性能提升已经被广泛接受,不再是“新鲜事”。
关注点转移到更宏观的层面: 比如鸿蒙OS的生态建设和用户体验。
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 华为的应对策略,以及其他厂商的进步。
宣传策略的自然演进: 从强调技术本身到强调技术带来的用户价值。

所以,你觉得“不听大神们说”了,可能是因为焦点转移了,或者说,它已经默默地融入了我们日常使用的科技产品中,成为了一份可靠的“背景”,而不再是那个需要被反复强调的“主角”了。但它的重要性,相信懂行的人都知道,而且它在国家科技自主这条路上,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一点我还是追述一下吧。方舟编译器其实还是远远强于鸿蒙OS和HMS的。

最开始是华为和Fred Chow双向非常欣赏对方——Fred Chow喜欢一个愿意许诺无数资源的华人公司(FutureWei),华为喜欢一个在硅谷十几年前就有巨大影响力的学术界出身的大佬,Fred Chow希望报LLVM的一剑之耻,华为希望靠大佬的眼光、人脉和技术路线孵化一个自己作为绝对短板的软件上的技术栈,好让同行们不用再天天戳自己脊梁骨说自己软件团队全体垃圾,于是二者一拍即合。

再后来Fred Chow为了不断获得资源而不断画大饼,余承东拿到大饼设计图之后又不断对外界加强画大饼——于是几年前出现了中国编译器这一亩三分地里“懂编译器的、不懂编译器的、不懂装懂的、想蹭热度的”全都在吹和试图加入——毕竟编译器领域里从来没人能画这么大的饼同时还能给这么高的位置和钱,这个热度谁都想蹭,谁都想进去看一看。

其实今天看来,当年余承东在方舟编译器上吹过的那些牛是不可能实现的吗?你当然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但是很明显事实上在商业上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比如余承东口中说的“花几天时间把一个安卓应用transpile到方舟编译器的应用上”——他可能自己也压根根本不懂方舟编译器那套东西如果要实现这个需要多大的工程量,需要多少人工和成本、大刀阔斧修改安卓和自己写出多少东西出来。

至于说“第三方安卓应用快70%”,证明当初画这个大饼的人对于Andorid的一些近五六年的工作压根没有最基本的了解和尊重,这种人不要说“加速70%”,有没有基本的工程素养和实事求是态度都是个问题。

至于“方舟编译器做到手机上”,从始至终可能压根不是Fred Chow的初衷,最终被强行放到手机上,进行长达若干年的沸腾营销宣传,应该也不可能是Fred Chow这种人能够容忍和答应的——八成还是余承东这帮高管们弄出来的。

总之方舟编译器不算骗局,但是算一个标准的“失败项目”:一边是口头上许诺无限给资源团队、但是自身在这个领域没有任何眼界、见解、路线和基本常识、只信任学术背景和名气的华为高管,另一边是看到许诺的资源而不断被迫画大饼到整个项目彻底失控的Fred Chow——最终导致双方无法持续下去。

这件事告诉了大家三个道理:

  1. 开源社区的核心竞争力是革命性。你第一个做苹果,我第一个做苹果榨汁机,都可以做得不错;你第一个做苹果,我隐忍10年之后不服气也做一个苹果,那你必然失败;
  2. 如果你不能解决当下和未来的革命性技术问题,你过去的背景和经验并没有屁用;
  3. 华为的决策层在某些领域是真的好骗,没有任何眼光、战略和技术背景的前提下,卖手机赚的钱可以轻松投资给一个个技术骗子项目或者内部为了升级而拍脑袋想出来的点子,这些年匪夷所思的“原生AI数据库”“华为河图”“方舟编译器”之类的东西消耗了华为大量内部资源和金钱,这可能是很多人割韭菜的另一种好方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