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台湾艺人在大陆怎么都不火了?

回答
关于台湾艺人在大陆“不火了”的说法,其实有点一概而论,但如果说人气和影响力相比过去确实有所下滑,甚至说很多台湾艺人不再像曾经那样在大陆占据“顶流”位置,这倒是可以理解和探讨的。这背后是一个挺复杂的原因组合,既有大陆自身发展的变化,也有两岸关系的一些微妙影响,还有市场和内容层面的演变。

首先,大陆本土娱乐产业的崛起和成熟是核心因素。

想当年,台湾的综艺节目制作精良,很多明星通过台湾的娱乐文化输出,在大陆积累了相当的知名度。那些在台湾综艺里闪闪发光的艺人,比如小S、蔡康永、吴宗宪、张菲、费玉清等等,他们凭借独特的风格、幽默感和话题制造能力,征服了大陆观众。更不用说像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这样的歌手,他们的音乐几乎是陪伴了一代大陆人的成长。

但现在,大陆的综艺节目制作水平突飞猛进,投资巨大,形式多样,内容也非常本土化,能够吸引和培养自己的主持人、嘉宾和创作团队。比如《快乐大本营》曾经是很多台湾艺人的主场,但后来《奔跑吧兄弟》、《乘风破浪的姐姐》这类现象级综艺的出现,都捧红了一批大陆本土艺人。大陆的制作公司也越来越懂得如何抓住当下中国观众的喜好,内容也更加接地气,更能引起共鸣。

音乐领域也一样。大陆涌现出大量优秀的音乐人和唱片公司,流行音乐的创作和传播速度都非常快。年轻人更 Kpop、国风音乐、甚至一些小众的独立音乐,对台湾传统唱腔或音乐风格的依赖自然就降低了。而且,现在音乐传播的渠道也很多样,短视频平台上的“神曲”迭代速度极快,很多时候比一首精心制作的专辑更能快速传播。

其次,流量生态和消费模式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过去,台湾艺人在大陆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电视媒体的辐射和相对有限的娱乐选择。大家接触到的信息渠道比较单一,所以台湾艺人的光环效应更明显。

现在不一样了。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流量的生成和分发方式。大陆本土艺人更懂得如何玩转这些平台,他们可以通过微博、抖音、B站等渠道,直接与粉丝互动,制造话题,甚至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这种“近距离”的互动和“沉浸式”的陪伴,是很多来大陆发展的台湾艺人不太习惯,或者说没有完全跟上节奏的。

而且,大陆的粉丝文化也更加“内卷”。粉丝们更愿意为自己喜欢的本土艺人“氪金”,为他们打榜、做数据、组织活动。这种粉丝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很多台湾艺人过去未曾见过的。

再者,一些政策和环境的变化也悄悄地影响着台湾艺人在大陆的发展。

虽然没有直接禁止,但一些“限流”、“限制某些类型内容”的政策导向,确实会对一些过去依赖特定内容或风格的台湾艺人造成影响。例如,一些曾经以“湾湾腔”或比较“嗲”的说话方式著称的主持人,在如今更注重“正能量”、“专业性”的节目中,可能就没那么受欢迎了。

此外,两岸关系在不同时期会有一些微妙的波动,这也会间接影响到一些艺人的选择和观众的接受度。当两岸关系趋于缓和时,台湾艺人在大陆发展更容易,观众也更愿意接受;反之,当关系紧张时,一些艺人可能会更加谨慎,而观众也可能因为情绪原因,对来自台湾的艺人产生一些不同的看法。

还有,就是内容创作的“本土化”和“新趋势”的捕捉。

大陆观众的口味在不断变化,对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娱乐,更希望看到有深度、有共鸣、甚至能引发思考的内容。台湾艺人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内容创作方向,或者说不能理解和融入大陆当下正在流行的文化元素,就很容易被时代“淘汰”。

举个例子,过去台湾的一些偶像剧、综艺节目,可能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描绘或制造轻松幽默的桥段。但现在,大陆市场对现实题材、职场剧、大女主剧、国风IP改编、甚至是硬核科普类的节目,都有很强的需求。如果台湾艺人只能输出他们过去擅长的内容,就很难在大浪淘 ভবিষ্যত中抢占新的高地。

最后,当然也和艺人自身的“更新换代”有关系。

这就像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新人辈出,旧人淡出。一批又一批的台湾年轻艺人也在不断涌现,他们也在努力适应大陆的市场,学习新的传播方式。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过去那些“初代”的台湾艺人,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依靠“情怀”和“曾经的辉煌”,如果他们自己没有持续的创新和转型,也很难保持长久的吸引力。而新一代的台湾艺人,他们可能在大陆的知名度还没有达到前辈们的高度,加上前面提到的各种因素,自然就很难“火起来”。

总而言之,台湾艺人在大陆“不火了”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也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它是大陆娱乐产业自我革新、流量格局重塑、观众口味升级以及两岸关系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能说,现在大陆的娱乐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竞争更激烈、也更注重本土原创和创新驱动的阶段,而这无疑也对所有在大陆发展的艺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少数人比如周杰伦,大多数本来就不应该那么火。只不过占了当时台湾娱乐产业发达,以及两岸关系比较好时大陆单方面对台湾开放文化娱乐产业的便利。

user avatar

我早就想diss一番旧香港的遗老遗少了,借这个机会一股脑说出来吧。

这几年来我发现网上有一拨人,总是以各种形式怀念回归以前的香港,其主要表现就是整理发布那个年代香港影视歌作品片段,或者在评论区各种追忆。这本来没什么问题,毕竟当年香港的确有不少文化精品;但认真一看,不少作品和评论都是“项庄舞剑”,各种明示暗示阴阳怪气,本质上都是同一个意思——是97回归影响了香港的文化事业发展。

事实是否当真如此呢?上文已经说过,回归以前的香港的确出产了不少文化精品,有些我个人也很喜欢甚至推崇;但我们应该看到,当时香港的文化繁荣更多是一种历史的巧合。新中国成立后,香港处于极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地理空间,其文化产品不用受到中国大陆、台湾当局乃至英国政府的严格管控,却又能同时辐射上述区域(甚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以至于区区弹丸之地、文化却空前繁荣。

为什么回归之后的香港给人一种“文化没落”的感觉呢?除了上述特殊空间不复存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大陆各方面已经迎头赶上,大陆观众特别是新生代观众不再“唯港是尊”,港圈文化逐渐失去了其能影响的最大市场。也就是说,97之后的香港并非“文化没落”,而是逐渐回落到正常状态。

上述道理其实一点都不难理解,奈何有些人要么蠢、要么坏、要么又蠢又坏,他们置历史原因于不顾、把正常审美丢在一边,一边倒无脑吹“旧香港”,反正只要是97之前的作品都是经典、演员都是戏骨(其中女演员都是绝世美女,倾国倾城永不再现的那种),然后把“没落”的责任一股脑地推到“回归”头上,仿佛只要香港不回归,九龙城寨的春秋大梦就能继续做下去。

97之前的香港真有那么多“经典”吗?其实,旧香港的文化繁荣总体上是畸形的,几乎一直处在野蛮生长状态。这种状态的确能产生一些精品,但各种糟粕更是数不胜数,“烂片”远远多过“经典”,演艺圈各种奇葩事更是超出正常人的想象:以成龙、刘德华等人在当时圈内的地位,居然被黑社会强迫拍摄电影、电影还能堂而皇之地上映,这在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是很难想象的事情;刘嘉玲因为推掉片约惨遭绑架凌辱、至今也未见有人为此负责,居然还有人吹当时的香港“民主”“安全”,真是莫名其妙。

恕我直言,即使是一些70后、80后心中的“经典”,也多少带有些“滤镜”性质,其本身质量未见得多高。比如周润发、刘德华等人主演的“赌片”系列,拿现在的眼光来看几乎全都是无脑的“爽片”,男主耍帅、女主卖肉,内容逻辑失真、不少表演过于浮夸;TVB在行业剧、改编武侠剧方面颇有建树,但只要一涉及国家、历史、民族等厚重题材大多就开始扯淡,把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历史规律简化成帮派争斗甚至是家庭伦理。至于女演员的颜值,我不怕得罪人说点大实话:舒淇没有多好看(按,舒淇生于中国台湾但演艺生涯发迹于香港)、张曼玉也就那么回事,什么“绝世美女”,听听也就算了,可不能都当真。

实际上,即使香港没有回归,香港文化也不可能继续“繁荣”下去,道理我前文已经说过——中国大陆各方面已经迎头赶上,大陆观众特别是新生代观众不再“唯港是尊”。

这个逻辑也可以拿来回答题主的问题:随着中国大陆的迅速发展,台湾演艺圈此前的“先发优势”已经日渐消退。时至今日,港台仍然有一些艺人和作品能在大陆掀起波澜,但总体来说已经江河日下。

就像陈冠希事件敲响了港圈文化没落的钟声一样,《康熙来了》停播以及罗志祥、王力宏等艺人相继“暴雷”也为台湾演艺圈的失势开启了先声。如果站在港台的视角,这的确是一种没落;但如果站在整个大中华文化圈的视角,你就会发现他们不过是逐渐回归正常状态而已。

user avatar

港台的娱乐业和其他产业没落基本上一个原因: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以前能繁荣,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是特殊年代下的娱乐供给严重不足。这个问题现在变成过剩了。

第二就是中间商赚差价了!以前的欧美日韩娱乐业无法直达大陆,需要被港台过一遍。你可以扒一扒日本乐坛养活了多少港台歌手。


还有娱乐圈是一个正循环的过程,如果没落,也是不可挽回的,王晶对于香港娱乐业算居功至伟吧,在没落的大环境下,尽量开工保住香港娱乐业的种子。

可以说以后会越来越没落

user avatar

台湾香港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

50年代从大陆过去的人还活着。

文化传承在。

价值观认同在。

香港拍的精武门,也是民族主义。

乱神怪力也是文化,所以大陆人看倩女幽魂,不会看不懂。

慢慢的,老人都不在了。

新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完全两码事。

世界观不能互相理解了。

文化也就不能沟通了。

80后,90后,00后之间都有代沟,况且港台和大陆。


你认为正确的,对方认为脑子不好。

对方认为正确的,你认为大逆不道。

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面。


我们现在其实错位,看一下老片子,反而能理解。

当年你听郑智化的大国民,在有公房的时代,不会理解什么叫一辈子辛苦连个房子都买不到。

现在你就明白了。

user avatar

台湾的艺人要想火,必须得有个前提就是台湾的电视剧,电影,歌在大陆火,这些艺人才会顺便火。

艺人离开经纪公司,脱离剧本塑造的人设,离开滤镜和美妆,她/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和千千万万早上挤地铁的打工人在资质上差别并不大。

如果你多关注点韩国娱乐的消息,会发现其实韩国的偶像团体非常多,大火的明星和不火的明星容貌人设差距没有那么大,除了林允儿这种很漂亮的,绝大多数明星长得只能算是各有特点,就像现在大火的Lisa,泫雅,离开造型师,离开身材管理,离开形象管理,她的近身照也就和一般的年轻妹子差不了多少。

或者换句话说,韩国的造星工厂可以把任何一个长相普通的男性/女性打造成明星,找整容医生花个几十万针对性的整容,每天节食加大量运动,打造一个精致的发型,专业的化妆师把容貌打理好,形象管理给你找当前流行的衣服,只要不是太歪瓜裂枣的人,都会变成明星,在电视机前再打造一个人设,说什么话都有台词,自然就会那些迷弟迷妹们喜欢。

所以重要的从来不是明星这个人,明星只是造星工厂加工出来的一个产品,重要的是包装能力而不是这个明星本身。

你用韩国的滤镜,丑女也成明星,让他们来大陆怼脸般的拍摄,你会发现没几个长得好看的。


当然不是说大陆的明星也像韩国那样纯靠经纪公司包装,毕竟大陆还没那么商业化的公司,都是影视学校毕业的学生,天生漂亮的大陆明星圈很多。

但大家也可以看看一些参加选秀节目的新人形象,和后来真正出道成为明星后的差别,那也是天壤之别。张艺兴小时候,鞠婧祎以前也都是相貌平平,后天的包装和努力也是非常重要。


所以这里首先就要说,台湾的艺人离不开台湾娱乐产业的打造,离开这些经纪公司,艺人到另外一个环境能不能红,那可就不一定了。

所以台湾艺人最具有优势的时候,就是台湾的影视作品,歌曲在大陆火的时候。小李飞刀里的焦恩俊,老版倚天屠龙记里的孙兴,包青天里的展昭,新白娘子传奇里的赵雅芝等等等等,他们为什么在大陆家喻户晓,捧为一代男神/女神?

因为当时港台的电视剧火啊,所以电视剧的片头曲片尾曲火了,所以台湾的明星火了,台湾艺人的黄金时期,就是台湾作品的黄金时期。


如果脱离了台湾这块土壤,台湾艺人就不再是台湾艺人,鱼离开了水,是活不了多久的。


举个例子,之前看西红柿首富,这个片子其实很搞笑,沈腾和一种开心麻花系演员的各种梗非常有趣,但是女主角一出场,她一开始念台词,我就尬的抠脚。

为啥?一个大陆偏北方语言的笑话故事里,这个台湾女生太尴尬了,她融入不进故事,她认真的表情和台湾琼瑶感情系的台词,与北方大开大合拿一切东西来调侃和笑话,用表面的欢笑来讽刺社会的人和事,是格格不入的。

这个姑娘一整个表现都像是走错了剧场。


台湾艺人在大陆发展就是有这种文化和水土不服的问题,大陆人的笑点也和台湾人不完全一样,台湾艺人就算再努力融入大陆,他能有大陆人融入得好?

你毕竟是念大陆水深火热十几年的教科书长大的,对升国旗,对国歌,对中美关系,对抗美援朝,都和大陆人有不一样的理解,参加综艺都未必懂得大陆人讲的梗。


所以台湾艺人在失去了台湾影视这个土壤之后,没落是必然的。现在大陆还火的台湾艺人多是十几年在台湾就出名的,那会是台湾娱乐的黄昏,过了那段时间,后面就彻底被大陆甩开了。

周杰伦,庾澄庆,林心如,言承旭,大小s,she都是以前火过的,这些年唯一还算新生代的台湾艺人也就欧阳娜娜。

以后估计大陆能火的台湾艺人只会越来越少,原因很简单,就是台湾娱乐产业不行了,台湾艺人失去土壤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