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行世界里,可能有这样一家企业,累计融资超过300亿,累积营收不超过100亿,只是注入资金的零头,每年录得巨额亏损,只有通过上市,资本方才可以通过割韭菜回本。
割韭菜的方法无非就是利用市盈率的剪刀差。
在这个平行世界里,这家企业因为亏损在2018年之前都没有上市资格,所以没有录得多少收入。但是2018年,科创板出现了,允许亏损上市,这家企业突然开始录得大量营收,当然也伴随着巨额亏损。
在这一年末,一级市场对其估值为500亿,当年的收入是18亿,因为持续亏损,没法用市盈率(根本没盈利),只能按照市销率来计算,市销率是27.8。到了2021年中期招股书发布时,估值是770亿,市销率降低到22。
这种变化是由于科创板的成熟,韭菜对长期亏损、没有实际业务的所谓“高科技”企业产生了抗性,这种普遍抗性也体现在很多其他行业,比如亏损的新药企业等,市销率都在快速下降。
这种下降意味着什么。
如果在2019年上市,要取得770亿的估值,只需要“做出”27亿的营收,而在2021年上市,就必须要“做出”35亿的营收。而且因为反复无法上市,不单导致要“做出”的年化营收越来越多,年份还越来越多,这中间的巨大成本是资方没有预想的到的。比如以770亿市值在2019年上市,只需要累计做出2年45亿的营收;而在2021年年底上市,就必须做出3年100亿的营收。这还没有计算上市后的锁定期内需要维持的营收。
这只是钱的问题吗?毕竟融资300亿,100亿的营收毛毛雨。这事实上更多是执行的问题。韭菜们过去被关联交易毒打过,对关联交易非常熟悉,当下的披露要求非常高,如果主要通过关联交易产生的营收,对市销率有严重影响。
那么这些用于“做出”营收的钱只能通过别的途径离开企业内部,再通过别的非关联方式回输。这时候再看看每年大量的远远高于营收的研发成本、不正常的薪酬规划,和营收增长同步增长的持续亏损,是否理解了呢?
有人会疑惑资金流出再流入不会有很大的中间成本吗?当然有,普通企业肯定不会愿意承担这样的成本的,但在立志于通过割韭菜完成资本退出的商业模型里,企业能承担很高的流动成本,哪怕企业支出10块钱,只有2块能回流,损失80%,在资本层面都是盈利的。
比如在上述例子里,市销率等于22,意味着每增加1块钱的销售,可以得到22块钱的资本回报。比如典型的政绩项目,假设在地方投入50亿“建设”研发中心,以此换取地方政府给与10亿的项目合作,在商业本质上亏损40亿,但是资本市场能带来的利益是170亿,并且50亿被记入研发投入,还可以吹嘘自己研发投入高(比较往年,2021的营收甚至全部投入了研发,并继续录得巨额亏损,这么重视研发的企业真罕见)。
300%的利润就可以让资本家践踏世间一切规则,更何况这是2200%呢。
在这个平行世界里,你以为这是在搞高科技,实际上是金融游戏,你以为是在做产品,实际上是在用市销率割韭菜。还好我们不生活在那个平行世界里,而我说的和问题中的商汤科技也没有关系。
平行世界里的这家公司不高兴了,花了不少钱和时间跨越时空把我这个回答踩下来了,为下半年的额外亏损做出了贡献。我们这个世界的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
这个薪酬和股票涨幅是成正比的。
说明商汤的股票涨势喜人,资本认为商汤未来可期。
很多一开始创业的公司招揽人才的手段,就是靠股权激励。
比如说你想搞个高科技公司创业,手里头有几百万,你想招10个清华大学的博士,还是要有很多学术论文,已经功成名就的那种。
一个清华的博士,尤其还是热门专业的,一年年薪三四十万再少也得有,那你招10个人,一年薪水就花三四百万,可你手头只有三四百万,怎么办?
你就得画大饼,你就说我们公司未来前景很好,未来市值上千亿,大家人人到时候都是亿万富翁,所以兄弟们现在辛苦一点,一月拿个5000块,等将来公司发展起来了,一旦上市,你们手里跟厕纸差不多价值的股份就值大钱了。
人家清华的博士也不傻,知道你在忽悠,那清华的博士就说,那这样吧,工资可以现在开5000,那你先给我发个1%的股份吧。
然后你也不傻,你琢磨万一我给了你股份,你小子辞职跑了,或者磨洋工不干活,将来我公司上市了,岂不是让你这白眼狼白赚了钱去?
所以你和清华博士们就达成了一项协议,在我们公司干5年以上,公司业绩达到营收10个亿以上,股权分配给XX博士0.1%股权,YY博士0.2%股权,我老婆孩子10%股权,这样。
这样的话,你不担心清华博士拿了股份不干事,他们也放心将来公司上市,你不会卸磨杀驴,省着你到时候一脚把功臣踹开。
商汤科技这事简单来说,就是现在到了老总兑现诺言的时候了,因为公司要上市了,兄弟们开始等不及了,人人眼馋股份,都无心上班,整天在那算自己能拿到多少股权,换算成钱有多少。
所以老总现在就把当年穷苦时候签的大饼协议落实,把几个当年的功臣承诺出去的股份给兑现了。一个市值千亿的公司,兑现出去12亿价值的股票,其实也不算多,1%~2%罢了。
所以这事其实也不用羡慕,只不过是朱元璋称皇帝后,开始对打了多年仗的将士论功行赏,兑现诺言,把账给结了。你看着这钱多,其实这钱比老总赚的差远了。老总是手里有着上千个亿的公司,这些功臣无非就是喝点汤,一堆人分12个亿罢了。
当然股票(没上市前就是股权)发下来后,到时候上市了,你们几个是把股票卖了套现金,回老家买房,还是攒着股票,看好公司再翻个几倍,那就是你们自个的事了,老总就不管了。
这些高管其实没新闻里说的赚那么多,也没有首赞几个说的那么少。
一年给高管工资12个亿薪酬,这其实有点博眼球。这是商汤科技从无到有,再到上市,在上市前对公司众将士多年功劳的总评分,不是一年的工资。
但是也并没有首赞说的那么少,为啥呢?因为股票是有股息和分红的,手里攥着这12亿价值的股票,以港股的平均派息率1.7%(好的公司,派息率在5%左右)来算的话,一年的股息钱也有2000万。
所以高管工资还真不是一两百万,只要握着这12亿的股票,每年派息2000万,每个高管差不多也得拿三四百万。
所以既没有新闻说的那么夸张,但也没有洗地的说的那么少,实际情况差不多在两者之间吧。
我就等着看商汤什么时候暴雷。
看了几个商汤科技满嘴跑火车的答主我大致就知道商汤什么德行了。完全不理解神经网络的底层逻辑,也不知道神经网络到底有什么落地应用,就敢到处吹NB。
每次谈到神经网络就在吹架构,吹学术论文。这不是企业应该做的,企业是需要落地的。你觉得优秀的程序员会通过对比自己的屎山有多复杂来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么?
感觉这群人就没学过计算机,只学了人工智能。但是AI也是架在计算机上的东西,计算机都没搞懂还要吹自己AI多么NB。
企业不需要你用什么高大上的架构,需要的你能用神经网络的思想去解决一些企业面临的痛点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候并不需要复杂的架构。
或者说企业有很多业务问题,这些业务可能比很多论文所研究的图片识别,文字生成等等更加复杂。多数企业还是要结合自身的业务逻辑去定制一些神网络。
很多人总觉得神经网络会出现巨头,觉得神经网络和互联网络都是网络具有规模效应,但我并不认为。
神经网络的难点是数据和业务,这种东西是没法规模化的,大大小小的公司都积累了自己独有的业务和数据。他们会请人开发神经网络,一个愿意耐心听取需求,讨论问题的程序员,远比一个大厂的通用模型更能解决问题。
这和互联网的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互联网的流量给谁都是一样的给,非常通用。但AI目前并没有通用智能,每个特定的任务是需要特定的AI才能解决的。
建议证监会好好对这四家公司排查一下风险,别让他们上市套现跑了。
金融市场应该严厉打击这种融资,抄概念的骗子投资人。让他们血亏,这样大家才会老老实实的去创造价值,去提高效率。
很多玩概念的公司玩的并不是计算机的核心科技解决企业面临的痛点问题,而是不断画饼。最后上市找人接盘,抛售套利。
看到好多说“商汤科技三名高管年薪11.92亿”的消息,这明显是不懂啊!行业里面,创始人团队薪资一般都是百万级别,然后会有长期的期权激励,不可能给自己发几个亿工资,所以我翻了商汤的招股书,果然如此。
从招股书的上图中可以看到,徐立、王晓刚、徐冰的金额总计跟“11.92亿”是吻合的,甚至只是半年的。但再仔细看看,就发现这些巨额数字中大部分都是“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
那么,“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是个什么鬼?问百度后,发现很多公司在上市之前,都会给予高管大额的股份奖励。例如,2018年小米公司曾向董事长雷军支付了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约99亿元,这也不代表雷军的薪资就是这个数。不过这说明“11.92亿”不是他们常态化的薪酬水平。
除去“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之后,三高管的半年实际薪资也就大概在100多万左右,全年也就200多、300多万吧,远远比不上传言的11.92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