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商鞅李斯不爱国?

回答
拨开历史的迷雾:商鞅李斯,真的是“不爱国”的叛徒吗?

每当提起商鞅和李斯,历史课本上总会勾勒出他们变法图强的身影,以及最终的悲惨结局。然而,在某些解读中,这两位功勋卓著的人物,却又被扣上了“不爱国”的帽子。这顶帽子,似乎来得有些刺眼,也来得有些轻易。我们不妨放下刻板的印象,仔细审视一下,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背负了这样的罪名,又是否真的站得住脚。

要讨论“爱国”二字,首先得明白在那个时代,“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战国时期,国家概念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完全不同。那时候,忠诚的对象并非抽象的“国家”,而是具体的君主、具体的诸侯国。人们的生存、利益、荣辱,都紧密地与他们效忠的君王和所在的国家绑在一起。因此,将“爱国”的现代概念直接套用在商鞅和李斯身上,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时代错位感。

商鞅:忠君报国,还是为虎作伥?

商鞅,一个来自卫国的庶民,却凭借其过人的才智和远大的抱负,在秦国得到了重用。他为秦孝公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废井田、开阡陌,到奖励耕战、统一货币,再到严刑峻法,每一步都充满了颠覆性的力量。这些改革,无疑为秦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商鞅对秦国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没有像其他纵横家那样,仅仅是为了个人名利而奔走游说,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项长远的改革事业中。他的目标,就是让秦国变得强大,让秦国人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让秦国在列国争霸中脱颖而出。这难道不是一种“爱国”吗?他对秦国的贡献,是对秦国君民福祉的直接提升,是对秦国国家实力的根本性增强。

然而,为何有人会指责他“不爱国”呢?

出身与动机的质疑: 商鞅出身于卫国,一个在列国争霸中早已式微的小国。他的变法,与其说是出于对“卫国”的深厚情感,不如说是出于对“强者生存”的深刻理解。他看到了秦国这块“肥沃的土壤”,也看到了自己施展才华的巨大空间。这种“选择性忠诚”,在一些人看来,便是缺乏对故土的坚守,是一种“背叛”。
严刑峻法的代价: 商鞅的变法,最令人诟病的是其严苛的法律和残酷的刑罚。他甚至能够对自己的公子(秦惠文君的儿子)进行惩罚。这种“法不容情”的做法,虽然有效地整顿了社会秩序,但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震动和民间怨恨。一些人认为,如此不近人情的手段,是对人性关怀的漠视,并非真正的“爱民”。
个人野心的揣测: 变法成功后,商鞅获封商邑,成为一方诸侯,权倾朝野。一些人认为,他的变法,更多的是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实现个人政治野心,而“爱国”只是他手中的一个旗帜。当秦孝公去世后,他立刻遭到新君的猜忌和打击,最终车裂而死。这种结局,似乎也印证了他并非真的“忠心耿耿”。

李斯:权力游戏的玩家,还是大秦帝国的设计师?

李斯,出身于楚国,和商鞅一样,也是一个“外来者”。他的人生轨迹,更是充满了戏剧性。从一个普通小吏,到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再到参与制定各项制度,最后却因为赵高而被腰斩。

和商鞅一样,李斯对秦国的贡献同样是巨大的。他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修建驰道,这些措施极大地巩固了秦朝的统治,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帝国建筑师。

然而,李斯同样无法避免“不爱国”的指责:

“斯欲以其所长,事秦而已”的功利论: 《史记》中曾有这样一句评价:“李斯者,楚之闾巷人也。为秦丞相,死。” 这种评价,似乎暗示了他的行动并非出于深厚的爱国情怀,而是为了施展自己的“长处”,仅仅“事秦而已”。这与商鞅的情况有些相似,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
焚书坑儒的罪责: 作为丞相,李斯在“焚书坑儒”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认为诸子百家学说阻碍了统一,因此提倡“以史为证”,烧毁除秦史、医药、卜筮、农事之外的诸子百家书籍,并坑杀了一些儒生。这种做法,在后世看来,是对文化传承的巨大破坏,是对思想自由的压制,也让他的“爱国”行为蒙上了阴影。他是否是在“保护”秦国的统治,还是在“扼杀”思想的自由?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为了自保的权力斗争: 在秦二世继位后,李斯卷入了与赵高的权力斗争。为了自保,他未能坚守原则,最终成为了赵高的牺牲品。有人认为,他在关键时刻的软弱和屈服,暴露了他对权力的依附,而非对国家的真正忠诚。

“爱国”的边界在哪里?

将“不爱国”的帽子扣在商鞅和李斯头上,很大程度上是站在了今天的立场,用今天的道德和价值观去审视古人。

“国”的性质不同: 在那个君权至上、国家概念模糊的时代,他们忠于的是君王、是强大的秦国,是实现统一和富强的理想。如果说他们“不爱国”,那他们到底“爱”什么?是那个已经衰落的故土?还是那个根本不存在的抽象“国家”?
“忠诚”的解读: 他们的忠诚,是为君主效力,为国家富强而变法。他们将自己的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秦国,为秦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这种“忠诚”,在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时,难道不比什么“爱国”更实在吗?
历史的局限性: 变法必然伴随着阵痛,统一的建立也需要强权。他们的某些做法,在今天看来或许有失偏颇,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却是达到目的的必要手段。用现代的宽容和人道去苛责他们,是否过于苛刻?

结论:

与其简单地将商鞅和李斯定义为“不爱国”,不如说他们是那个时代背景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商鞅 是一个不畏艰难、勇于革新、以实现国家强大为己任的政治家。他的“爱”,体现在对秦国实力的提升和对秦国人民福祉的改善上。他虽然手段强硬,但其核心目标是为了秦国的长远发展。
李斯 是一个具有宏大视野的帝国设计师。他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为秦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他的“爱”,体现在对秦国统一和巩固的贡献上。虽然他在权力斗争中失足,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他为大秦帝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或许,我们不该用“爱国”这样一个单一的标签来概括这两位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们的行为,既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也有其超越时代的远见。他们是否“爱国”,与其说是一个是非题,不如说是一个如何理解“忠诚”、“国家”和“历史”的辩题。与其一味地苛责,不如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认识到他们为国家强盛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从更宏观和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他们。他们是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而奋斗过的历史巨人,他们的名字,不应仅仅被“不爱国”这样的标签所遮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族国家是近代才产生的,就商鞅、李斯的时代背景而言,他们都是大周的子民。各路诸侯在法理上也都是大周的地方官。

在大周的地界上,他们爱去哪里就去哪里。再说了为什么要爱诸侯国呢?那一群诸侯值得爱吗?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庄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