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婴儿什么时候开始区别爸爸妈妈与陌生人的?他(她)们是怎样做到的?

回答
婴儿区分爸爸妈妈与陌生人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在出生后的 几个月内 就开始显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明显和精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婴儿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情感联系等多种感官和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述婴儿是如何做到这一点,以及这个过程的演变:

婴儿识别爸爸妈妈的关键里程碑和方式:

1. 出生至 12 个月:模糊的感知与偏好

视觉的初步发展: 刚出生的婴儿视力并不好,只能看到近距离(大约 2030 厘米)模糊的影像。他们主要对 高对比度 的物体和 运动 感兴趣。
面孔的吸引力: 尽管视力模糊,但婴儿天生就对人脸特别敏感。有研究表明,即使是新生儿,也会偏好注视人脸形状的刺激物,而非其他形状。这是一种 进化上的优势,有助于他们与照顾者建立联系。
声音的辨别: 婴儿的听觉比视觉发达得多。他们能在子宫里就听到妈妈的声音,并且出生后能辨别出熟悉的声音。因此,妈妈的声音会让他们感到平静和安全。爸爸的声音虽然不那么熟悉,但如果经常与妈妈的声音一同出现,也会逐渐被婴儿联系起来。
初步的偏好: 在这个阶段,婴儿可能还没有清晰地将爸爸妈妈与陌生人区分开来,但他们会更倾向于注视那些 经常出现、声音熟悉、面孔相对清晰 的人。这种偏好是他们识别过程的起点。

2. 24 个月:清晰的识别与积极的互动

视力显著提升: 婴儿的视力在这个阶段发展得更快,能看清更远的距离,也能分辨更精细的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爸爸妈妈的面孔,并记住这些面孔的细节。
面孔的识别能力增强: 婴儿开始能够识别并区分不同的面孔。他们会主动寻找爸爸妈妈的面孔,并在看到他们时表现出积极的反应,比如:
微笑: 这是婴儿表达喜悦和认识到熟悉面孔的最明显信号。
眼神接触: 婴儿会主动与爸爸妈妈进行眼神交流,仿佛在与他们“对话”。
肢体语言: 他们可能会挥舞小手或小脚,表达兴奋和期待。
声音与面孔的联系: 婴儿开始将爸爸妈妈熟悉的声音与他们的面孔联系起来。当听到熟悉的呼唤声,并看到熟悉的面孔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强的识别和回应。
社会性互动: 爸爸妈妈通常会与婴儿进行更多的互动,如微笑、说话、玩耍、拥抱等。这些积极的互动强化了婴儿对爸爸妈妈的积极联结和识别。他们会将爸爸妈妈与 舒适、安全、愉悦 的体验联系起来。
对陌生人的反应: 此时,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可能仍然是好奇或平静的,但与对爸爸妈妈的积极回应相比,会有所不同。他们可能不会像回应爸爸妈妈那样积极地微笑或互动。

3. 46 个月及以后:更精细的辨别与区分

面孔记忆的巩固: 婴儿的面孔记忆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可以记住一段时间内没有见到过的人的面孔。
情感联结的深化: 随着与爸爸妈妈的亲密互动,婴儿与父母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爸爸妈妈成为他们感到 安全和依恋 的主要来源。
对陌生人的谨慎: 此时,许多婴儿开始表现出对陌生人的 谨慎或不安。当陌生人接近或试图抱起他们时,他们可能会哭闹、躲避或表现出不愿与陌生人互动的迹象。这被称为 认生(Stranger Anxiety) 或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 的早期表现。
区分的依据: 婴儿区分爸爸妈妈与陌生人,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
视觉特征: 熟悉的面部轮廓、表情、发型、眼睛颜色等。
声音特征: 熟悉的声音语调、说话方式、歌声等。
气味: 婴儿对熟悉的气味也很敏感,爸爸妈妈的气味让他们感到安心。
触觉: 熟悉而温柔的触摸、拥抱等。
行为模式: 爸爸妈妈通常会以特定的方式与婴儿互动,例如更温柔的拥抱、更耐心的回应、更熟悉的游戏方式。
情感体验: 婴儿将爸爸妈妈与积极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而陌生人的出现可能伴随着不确定性。

他们是怎样做到的?——机制的详细阐述

婴儿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多种能力和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1. 大脑的发育和学习:
视觉皮层: 婴儿大脑中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的区域(视觉皮层)在出生后快速发育。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连接,使婴儿能够更好地处理和区分视觉信息,包括面孔。
记忆形成: 婴儿的大脑能够形成关于熟悉面孔和声音的长期记忆。每次与爸爸妈妈的互动,都在巩固这些记忆。
社会脑: 婴儿的大脑中存在一个“社会脑”系统,使其天生就对社会性刺激(如人脸、声音)敏感,并倾向于学习和识别重要的社会信号。

2. 感官经验的积累:
重复曝光: 婴儿每天都会大量接触爸爸妈妈的面孔、声音、气味和触感。这种高频率的重复曝光是建立识别的关键。
多感官整合: 婴儿不是只依靠某一种感官来识别。他们会将看到的(面孔)、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和感受到的(拥抱、抚摸)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关于爸爸妈妈的“印象”。例如,听到熟悉的笑声,看到熟悉的脸,感受到温暖的拥抱,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强烈的识别信号。

3. 情绪和依恋的驱动:
依恋关系: 婴儿与主要的照顾者(通常是父母)会建立起牢固的依恋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信任和安全感。爸爸妈妈是婴儿的“安全基地”,他们会主动寻找并与“安全基地”互动。
情绪信号: 婴儿能够感知父母的情绪信号,并对这些信号做出反应。当父母表现出积极的情绪时,婴儿也会感到愉悦。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父母的识别和偏好。
区分的原因: 当一个不熟悉的人出现时,婴儿可能无法感受到同样程度的熟悉感和安全感,这可能会引发他们警惕或不安的情绪,从而表现出与面对父母时不同的反应。

4. 社会学习和模仿:
观察和模仿: 虽然婴儿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复杂的模仿能力,但他们会无意识地观察父母的行为和表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父母的引导: 父母在与婴儿互动时,会积极地引导婴儿的注意力,例如指着自己的脸说“妈妈”,或者呼唤婴儿的名字。这种主动的引导帮助婴儿建立起联系。

总结来说,婴儿区分爸爸妈妈与陌生人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

他们通过大脑发育和学习,逐渐增强了对视觉和听觉信息的处理能力。
通过与父母大量的、多感官的互动,积累了关于父母的丰富经验和记忆。
与父母之间建立的深厚情感依恋,使得父母成为他们安全和快乐的象征。
因此,当婴儿看到、听到或感受到与父母相关的独特信号时,他们就能识别出来,并表现出积极的、充满情感的回应;而对于陌生人,则缺乏这些熟悉和积极的联结,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这个过程是婴儿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为他们与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打下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像众多发展心理学的问题的标准答案一样,孩子对自家父母独特的个体识别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共同作用而成的。

婴儿识别他人的具体逻辑是:要想对父母有独特识别,其先决条件是要对人类先有独特识别,然后再细化人类个体与人类个体。

从信息源上来讲,主要有两个来源:

听觉。听觉能力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具备了,而且婴儿天生具有对特定的声音组合的偏好(Schellenberg & Trehub, 1996)。因为出生前就有了听觉练习,初生的婴儿拥有很好的,甚至超越了视知觉的能力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事实上在某些频率上婴儿拥有比成人更敏感的感受能力。如此强大的声音知觉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视知觉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的阶段也能够让婴儿完成对外界物体的定位,跟这个题目没太大关系就不讨论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靠感知声音特性来甄别环境中的其他事物

所以,对于新生婴儿来说,你觉得他认识你,并不一定是他认识你的脸,而是他认识你的声音

特别是成人跟婴儿说话总是采用某种特异性的语调,以至于有的时候能变成有这个调调的样子:


如此有别于其他声音特征的声音还经常伴随着与自己相关的事件出现,婴儿自然增加了对这种声音的辨识能力和倾向。婴儿对于声音的发音模式和其他听觉特征的感知能力相当的好,六个月大的婴儿可以察觉6-tone级别曲调里单个音符的变化,也能觉察整体音调的变化——这很好的解释了婴儿对于某个或某几个家庭成员所哼唱的催眠曲的旋律会愈发敏感(Trehub, Thorpe, & Morrongiello, 1985)。

除此之外,比人们想象的更为犀利的是,四个半月大的婴儿已经可以区分自己的名字与其他相似的发音。五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已经能仅仅依靠发音特征区分大段英语和西班牙语(事实上他们完全听不明白这些语言的含义),即使这两种语言的长度、音节数目以及语速都相同。事实上,一些研究已经能比较好的表明,两天大的婴儿就已经对他们周围常出现的某些词汇的发音表现出了一定的偏好(Bahrick & Pickens, 1988; Moon, Cooper, & Fifer, 1993; Best, 1994; Mandel, Jusczyk, & Pisoni, 1995)。

婴儿能够这么具体的区分声音,依靠区分声音来区分父母与他人真的就只是件不足为奇的事情了。在DeCasper & Fifer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做的实验中,给吸奶的婴儿播放一段讲故事的录音。如果这段录音是其母亲的声音的话,婴儿吸奶的时间会显著长于听陌生人讲故事时的吸奶时间。

现在学界上基本认为这种声音偏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婴儿生物性的发展,出生以前的胎儿总能听到声音(一般是母亲的)是关键所在。为了支持这种推测,研究者印证了一系列事实:与其他男性的声音相比,新生儿没有表现出对自己父亲的声音有偏好;新生儿对自己出生之前母亲对尚在肚子里的自己唱过的歌有明显偏好。

视觉。婴儿从出生时就能表现出明显的视觉偏好,新生儿靠视觉进行人脸识别的先行研究者是下面这个人。

发展心理学家Robert Fantz

他对于婴儿实验的设计非常巧妙,这里不多说了直接谈结论。婴儿天生对某些视觉刺激就有偏好:比如曲线,比如三维图形,比如人脸

不过,遗传之外,还有环境的因素。因为环境的影响,婴儿在仅仅出生几个小时后,相对于其他人与动物的面孔,已经可以对自己母亲的面孔产生视觉偏好。

为什么?因为拥有这张脸的人与他有积极的互动,还具备他在出生前就听习惯了的优美声线,于是小baby们的内心就出现了一个旁白:“啊!我爱她!”

出生几天后,婴儿对具有面部特征的图形更加偏好了,而且这种难以自拔的喜爱一路走高,Fantz当年用的实验材料是下面的这三张图。

A是模拟人脸,B是打乱了面部元素的人脸,C是一个……我不知道咋形容了,你们能看明白就行。下面的三次测试时间点是出生四天、一个月和两个月,对人脸和类人脸的偏好不言而喻。

随着时间的发展,婴儿开始进一步发展人脸识别的能力:他们逐渐学会了把长相不同人脸分开。不过这种能力发展中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人类婴儿优先发展对人类的人脸识别。2002年,Pascais和他的同事们用包含下面这张图的一系列图给孩子们做了实验。

实验发现六个月的孩子区分猴子的脸的能力与区分人脸的能力差不多,但是九个月的孩子区分人脸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而区分猴脸的能力三个月来原地踏步毫无长进。(其实我认为不仅这三个月,这三十年好像也没什么长进,我本人真没看出来下面那两只猴子其实不是同一只。)发展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脸识别的能力得以增长跟婴儿们这三个月来见了不少人,而没怎么见到猴子有直接的关系——再一次证明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了婴儿的能力。

综上所述,一定程度的先天遗传加上一定程度的后天环境,让一个新生的婴儿在有效处理外界信息后,能够把人和非人区分开,进而把父母和非父母区分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