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真的是眼神、表情和背景导致了中国漫画出现“阅读阻滞感”吗?

回答
中国漫画出现“阅读阻滞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眼神、表情和背景固然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但并非全部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眼神、表情与阅读阻滞感的关联

眼神和表情是漫画中最直接传递角色情感、内心活动和故事情绪的关键元素。它们的设计和运用是否得当,对读者的沉浸感和理解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 眼神:

缺乏神韵与情绪传递:
“死鱼眼”现象: 有些中国漫画在绘制角色眼神时,会显得呆滞、没有生气,瞳孔大小、光泽度、眼睑的弧度处理不当,导致角色看起来像“死鱼眼”。这使得读者难以捕捉角色的情绪波动,比如悲伤、愤怒、惊喜或思考,从而难以产生共情。
眼神焦点不明确: 角色眼神的方向和焦点不清晰,让读者不确定角色在看什么,或者是在关注什么。这会打断读者的阅读流程,因为他们无法通过眼神来推断角色的心理活动。
千篇一律的眼神: 很多角色,无论性格如何,眼神表现都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这使得角色形象扁平化,读者难以区分和记住他们,也影响了对角色情感的理解。
情感表达的断层: 在某些关键情节中,角色的眼神本应传递出强烈的喜怒哀乐,但漫画家可能因为绘画技巧或风格问题,未能将这种情感准确地传达出来。例如,本该痛苦的眼神画成了平静,或者本该惊喜的眼神画成了惊讶,这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和出戏。

对阅读流畅性的影响: 读者在阅读漫画时,习惯性地会通过角色的眼神来捕捉信息。如果眼神信息缺失或模糊,读者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揣摩其他线索,这自然会打断阅读的连贯性,产生阻滞感。

2. 表情:

表情夸张或失真:
不自然的夸张: 有些中国漫画为了追求戏剧性或喜剧效果,会过度夸张角色的面部表情,例如巨大的青筋暴起、扭曲的面部肌肉、不符合物理规律的表情变化。虽然夸张是漫画的表现手法之一,但如果处理不好,会显得廉价、做作,甚至令人生厌,让读者觉得“假”而难以信服。
表情与情境脱节: 角色的表情与当时的情境、台词或动作不符。例如,在悲伤的场景中,角色却露出轻松的笑容;在危险的关头,角色却表现得异常平静。这种不协调会极大地破坏读者的代入感。
表情变化过快或过慢: 情感的细腻变化需要在表情上有所体现。如果角色的表情变化过于迅速,读者可能来不及消化;如果变化过于缓慢,则可能失去表达情绪的意义。

表情刻画的深度不足:
“符号化”表情: 一些漫画为了追求效率,将表情简化成固定的符号,例如用一滴汗代表尴尬,用一个问号代表疑惑。虽然这种手法可以快速传达信息,但如果过度依赖,会让角色的情感表达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 nuanced 的情感层次。
无法传达复杂情感: 很多时候,角色的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比如“又想哭又想笑”。如果漫画家无法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读者就难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而产生阅读障碍。

3. 眼神与表情的综合影响:

眼神和表情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一个缺乏神韵的眼神搭配一个夸张失真的表情,或者一个微妙的情感变化未能通过眼神和表情的细微之处体现,都会加剧阅读阻滞感。读者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猜测角色真实的情绪,这种解读的负担自然会影响阅读的顺畅度。

二、 背景与阅读阻滞感的关联

背景在漫画中不仅仅是装饰,它承担着交代场景、烘托气氛、暗示信息、引导视线等多种功能。不恰当的背景设计同样会造成阅读阻滞感。

1. 背景的杂乱与干扰:

过于写实或密集:
细节堆砌: 有些漫画的背景细节描绘得过于写实和密集,例如复杂的建筑纹理、过多的物件摆设、繁复的图案等。这些细节虽然可能体现了画面的精细度,但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与角色产生视觉上的冲突,让读者的视线在背景和角色之间来回游离,难以聚焦。
“背景杀”: 角色被背景中的元素模糊、覆盖,甚至被背景的色块或线条“吞没”。这使得读者难以分辨角色的轮廓和动作,影响了对画面主体内容的识别。

缺乏明确的焦点:
平均用力: 背景的每个部分都描绘得同样细致,没有主次之分,导致画面缺乏视觉焦点。读者不知道应该先看哪里,整个画面显得拥挤而没有重点。
与角色无关的元素过多: 背景中充斥着与当前情节、角色情绪或叙事无关的细节,这些额外的视觉信息只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增加解读负担。

2. 背景对情节和气氛的破坏:

不恰当的氛围渲染:
色彩搭配失调: 背景色彩的运用与角色的情感和场景氛围不符。例如,在紧张的打斗场景中使用过于明亮柔和的颜色,或者在温馨的对话场景中使用阴暗压抑的色调。这种不协调会直接破坏读者的代入感。
环境信息模糊: 背景无法清晰地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代或具体环境。例如,在古装剧中使用现代化的建筑元素,或者在科幻场景中出现不符合逻辑的环境设计。这种信息上的错误或模糊会误导读者,产生困惑。

阻碍叙事节奏:
过长的背景描述: 某些漫画在关键情节推进时,会长时间停留在对背景环境的描绘上,而忽视了角色动作或对话的呈现。这会严重拖慢叙事节奏,让读者感到乏味和不耐烦。
视觉引导缺失: 合适的背景设计应该能够引导读者的视线,例如通过线条、透视或光影来指向下一个重要的画面元素或对话气泡。如果背景在这方面做得不足,读者可能会遗漏重要的信息。

三、 除了眼神、表情和背景,还有哪些原因导致阅读阻滞感?

虽然眼神、表情和背景是重要因素,但要全面解释中国漫画的“阅读阻滞感”,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层面:

1. 分镜设计与节奏控制:

镜头语言的贫乏:
单一镜头角度: 过多使用平视、特写等单一镜头角度,缺乏俯视、仰视、远景、近景等镜头切换,使画面表现力不足,难以营造丰富的空间感和动态感。
镜头切换生硬: 镜头之间的过渡不自然,例如从一个场景突然跳到另一个场景,或者在同一页内镜头数量过多且信息量爆炸,都会打断读者的阅读思路。
缺乏动态分镜: 如速度线、透视变形、模糊处理等用于表现运动和速度的技法运用不足,使得打斗场面等动作戏显得呆板。

节奏把控不当:
叙事节奏过快或过慢: 关键情节一笔带过,而无关紧要的细节却反复描绘。或者在需要快速推进剧情时加入大量内心独白和背景介绍,导致节奏拖沓。
“信息密度”不均衡: 一页漫画塞满了对话和画面细节,让读者眼花缭乱;而另一页却几乎没有信息,让读者感到空虚。

2. 剧情与人设问题:

情节逻辑混乱: 故事线索不清,角色动机不明,前后情节矛盾,伏笔回收处理不当。这些都会让读者在理解剧情时产生困难,从而产生阻滞感。
角色塑造扁平化: 角色性格单一、脸谱化,缺乏成长弧度和内心冲突。读者无法对角色产生共情或兴趣,自然也难以投入阅读。
对话不自然: 对话过于冗长、口语化程度不够、或者台词脱离角色性格,都会让读者感觉尴尬,影响阅读体验。

3. 绘画技巧与风格的局限:

基础绘画功底不足: 如人物比例失调、透视错误、结构穿帮等基础绘画硬伤,虽然不是直接导致“阅读阻滞感”的原因,但会影响画面的整体美感和可信度,间接降低读者的阅读意愿。
风格定位不清: 绘画风格与故事类型不匹配,或者在同一部作品中风格出现较大波动,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
色彩运用稚嫩: 色彩搭配不协调、饱和度不当、或者对光影的理解不足,会影响画面的整体表现力。

4. 漫画产业整体生态与文化积淀:

创作周期与商业压力: 有些国漫为了追求快速出版和商业回报,可能在细节打磨上有所妥协,导致整体质量参差不齐。
借鉴与创新: 在学习和借鉴日漫等成熟漫画体系的同时,如何在本土文化和读者习惯上进行创新和融合,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过度的模仿而缺乏本土化特色,也可能导致读者产生隔阂。
读者群体与审美品位的差异: 读者对于漫画的期待和品味是多样化的,不同类型的读者对“阅读阻滞感”的容忍度也不同。

总结来说,中国漫画出现的“阅读阻滞感”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问题。 眼神、表情和背景的刻画缺陷是其中最直接和显性的表现,它们影响了角色情感的传递、场景的理解以及画面的焦点。然而,更深层的原因还包括分镜设计、叙事节奏、剧情逻辑、人设塑造、绘画技巧以及产业生态等多个层面。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漫画创作者在绘画基础、叙事技巧、情感表达以及对读者阅读习惯的理解等多个方面进行持续的提升和创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呃,谢药。其实我对这文的看法和

@坛子鸦

你在那文下的评论差不多:这篇文章先有结论再找论据的痕迹太明显了,要较真的话很多地方没法认真讨论。

比如开头部分说中国漫画画的美少女学了日本美少女的照片,所以

她们是什么样的眼神呢?一种在二次元很常见的眼神,萌萌的,有点呆,有点放空,带着一点惊讶。

但要按别的呃,美少女爱好者们的说法,日本的美女写真根本就不是这种固定呆萌模式的。

比如这问题下面

日本美女写真和中国美女写真都有哪些区别? - 摄影

几个高位答案都提到了日本美女写真是有多种类型多种定位多种风格的,所以你要说中国漫画学日本美少女写真学死了呆萌风格我觉得这锅他们背得挺冤的。

文章后面说要有“自己的风格”,这话当然没错,但举的例子就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了

比如人物怎么笑,怎么表达悲伤,怎么显得帅气,怎么表现无助、愤怒,这些一定要是自己国家最纯粹的情感流露。

按这个标准,前面刚被这文作为正面例子的尾田深深地中了一枪,因为海贼王里人物常用的表达惊恐的方式:下巴落地,两眼突出就是日本从欧美动画里学来的——看过《猫和老鼠》吗……(题外话,我记得以前网上有人说尾田画的人物不好看时,就会有一堆人跳出来说尾田这是学的美式画风,是创作者更高的追求,现在流向变了吗?)

文章里又举了连环画的例子,其实这种风格的现代中国漫画早已经有人画了,李昆武(书不在手头,网上临时扒的图)

这漫画好看吗,好看啊,可这种好看和文章举例的尾田风格的好看是一回事吗?文章作者想论证的到底是哪种“好看”呢?


后面说背景那一段老实说,我没看懂……作者是怎么就突然一下得出日式漫画就是客观背景的结论的?客官不客观到底是按什么标准在算的?按作者举的例子:

这种画因为远山虚,近山实被作者说成:

而我们中国原先的连环画,背景画得是没有这么客观的。画家可以自己调配画面的黑白、虚实,从而做到更好的情景交融。

那高桥努这种怎么算……(图片引自《地雷震》)



最后一段宣传说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说:鹦哥你举的这些例子看起来是挺有道理,可是,我们的漫画根本用不上啊!谁要改编《月牙儿》《活着》那么严肃深刻的东西啊,一个小小的漫画,怎么能表现像国破家亡、民族浩劫、时代变革那么有思想高度的题材呢。我们就画画现有的古风、武侠、恐怖、校园小清新什么的,不也挺好吗!
……中略……
在未来,这个公号将会发表一些我的这类作品,同时也将发布一系列同类型的文章,思考漫画的表达手法、内在精神。欢迎大家关注和批评。

这段话的前提完全莫名其妙(当然,他要是瞄着广告投放人群说的当我没说),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早已经有了这类描绘时代变革的作品,比如中国的李昆武和日本的村上纪香。以我的小人之心来看,这篇文章根本不是想讨论或论证什么道理,而纯粹就是个宣传广告——以煽动性的标题来宣传新产品这招看起来好眼熟……

user avatar

全文营销味道满满,所说内容纯属放屁。


拿“民族”来【鼓舞人】,是真的好汉。可是拿“民族”来【吸引人】,却暴露一切了。

想讨论怎么把漫画画好,这本来是一件多么让人喜欢和欣赏的一件事啊,为什么要莫名其妙地扯上“民族文化”的大旗呢?踏踏实实当个认真的漫画家不好吗?

好好讨论怎么让中国超过日本,怎么让国家强大,是多么让人喜欢和欣赏的一件事啊,为什么莫名其妙地扯“不要接受舶来文化”的大旗呢?接受先进技术就那么让人感到自卑吗?

就如同想振兴 中国自产游戏 是好事,但是拿“民族”当挡箭牌,妄图以劣质胜过优质,就很下贱了。拒绝接受学习他人的优点让自己进步,这只能说你不求上进。

【胡说八道,乱挑毛病,乱点因果】,【目的却是让自己有利可图,让更多人关注】,这就……


往好了说,这跟中医粉不给中医帮忙,只给中医帮倒忙,有什么区别?

往恶毒了说,这跟想要出卖皮肉挣钱,却把自己包装成国民女神并号召全国女性向她学习有什么区别?

没什么区别。


  • 振兴国漫,和以“中国风”为噱头胡说八道,可不是一回事。

结构、光影、色彩的应用基本原则,构图技巧,这些东西是没有国界的。只有到了 设计 那一步才会有些受到文化的影响。

就跟现代医学和古代医学一样,那是 先进 和 落后 之间的差距,不是 中医 和 西医 的差距——那是技术上的落后,不是文化上的影响。

请不要把技术上的领先,归类为“日系”,然后把自己不擅长这些的 劣势 给美化成“我要追求中国风”。

……这种“意识流”的“中国风”,追求个屁啊……


令人反感的不是“要弘扬民族文化”的这份心(真的有这份心,那是真的值得尊敬的),而是“以此为借口,打着抵制外来文化的幌子,为自己的欲望找借口”。


总觉得有些跳梁小丑,天天就不能认真脚踏实地研究一点真技术,天天打民族、爱国、情怀牌……确实是有那么一点恶心了。

实际上天天嘴上挂着要 振兴中华 的国产从业者,看看就能发现,他们最多不过是做做样子——只知道叫嚣“抵制外货”,然而有几个人又真的在“振兴国货”呢?

有几个人是因为要振兴中华,就真的突然顿悟,刻苦努力,发愤图强,学习外语,出国留学,掌握技术,大器晚成,报效祖国,反超国外的?

有几个天天嘴上挂着要 振兴中华 的国产从业者,真的为了“振兴中华”而放弃娱乐、不看电视剧、电影、小说、不玩游戏、不发呆、不溜号、每天16个小时努力学习、认真工作?

有,几,个,呢?

并没有几个。


这个 三文娱 呢其实也有一个选择——把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每天的日程,清清楚楚拍出来,单独开个微博让大家看看,他每天都在干什么。

嗯,没准这比没事写那种营销文要感动我更多。


  • 中国漫画,最不缺的就是“感性”的东西。最缺的,恰恰就是理性的东西。

很多画画的人总容易有这种毛病,总喜欢说“画画压根就不是理性的东西,而是感性的”。

……纯属放屁……感情全世界(现在主要是美国)那么多人为美术所做出的那么多努力,就一句 画画不是理性而是“感性”的,就完事了?

本来感性和理性就不是绝对孤立的,感性和理性总是相互结合共同运作,只能说一个想法更偏向于感性还是理性,没有属于感性还是理性的道理。

你看看抽象画大师,他们画基本的写实画差到哪去了?哪个抽象画大师不是深刻地积累了足够的理性,然后才继续追寻更深层次?

哪个人是写实画的跟狗屎一样,偏偏画抽象画巨牛逼,又高质又高产(你确定不是洗黑钱)?连构图点线面都不懂的人,真的能随便成大师?天纵奇才?


而且,最关键的关键是:什么叫感性?此感为何感?感情的感?天真。


感性、理性,不是莫名其妙蹦出来的。是因为随着科学进步,发现了左右脑功能区别之后才被发现的

人们发现,左脑更擅长“语言思维”——符号化、抽象思维;右脑更擅长“感知思维”——具象化。

感性,是感知方向的智力;理性,是抽象方向的智力。

感性,是倾向于 色调素描 的基础;理性,是倾向于 结构素描 的基础。

倾向于细节、光影的形式,比如油画,才是感性的发展——感性的感,是感知


漫画,本来就是符号化的——本来就是倾向于抽象,倾向于符号化、理性化的。

左脑思维,被称之为“语言思维”;漫画,更是倾向于表情符号表达内容。

怎么抽象,怎么取舍,怎么夸张,本来就是理性的,这……感性个屁啊

为什么皱眉更英俊——因为给人眼眶更突出的视错觉,眉眼间距更小,更有体积感; 为什么眼睛上面线条粗、下面线条细好看——因为光影效果,一般人的上眼更暗,粗线条给人视错觉认为上半是暗面,更有体积感; 为什么眼睛更大更靠脸盘下方更可爱——因为幼体化,人们觉得幼生体更可爱,因为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小孩时期眼睛偏中间,长大偏水平线上方; …… 日本的漫画并不是生来就是出色的,也是有无数人付出血汗的努力、依靠大量积累才形成现在强大的技法。 技术的革新,从来都是理论知识和辛苦努力作为基石的。 你确实可以靠“试错法”积累一些你不知道原理的小技巧。 但是你看过哪些“革新”是靠 不知道原理的技巧堆积 形成的? 这些微小积累中国自己一直都有,然而你依然认为中国漫画在受日系影响。 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道理何在的“小技巧”,成不了大气,支撑不起革新。 就跟“中医”现在也有很多经验积累,但是只要没有理论知识做基础,你现在看病经常用的还是现代医学。 请问中医现在缺“感性”还是“理性”? 如果我想表达一个XX的角色,应该怎么去塑造? 我想要表达他的XX情绪、XX情感,该怎么渲染氛围? 你告诉我,这是感性还是理性的问题? 你告诉我,中国漫画缺的,是 感 性?

不止是漫画,写实的绘画又何尝不是需要理性?

你告诉我,环境光、反射光、次表面反射、丁达尔效应,这些东西不是理性而是感性的?

感性是【观察和具象】的能力,不是【排斥逻辑思维】的能力,更不是【倾泻感情】的能力,请别搞错了。

不止是画画,写作又何尝不是需要理性?


真以为感性,是你自以为是的“感情化”的“感性”?

如果真想表达那个意思,那叫“中国漫画缺少一点东西,就是媚俗化”。

觉得“媚俗”不好听,叫本土化可以吧。叫“刻奇”也行,逼格满满。


先来说这张:


你真的确定这是“眼神”让你觉得很难受?

为什么日本动漫如果把鼻孔、牙齿、嘴唇画全了就会很诡异、很难看? - 知乎

哦,先把这个问题回答了再说。

很明显,眼睛的风格本来就跟其它地方不匹配,这是眼神的问题?能先告诉我啥叫眼神吗?什么叫神态?



请问,有没有鼻神、有没有牙神?有没有嘴神?

天天就会错误归因,乱挑毛病,胡说八道……能先努力学习,然后认真考虑什么叫因不致果吗

知道什么叫 控制变量吗?


唉……心累……


  • 分镜的差距,是 镜头运用 的问题,是 视觉引导 上的欠缺,是 信息量布局 上的粗劣,是 取舍关键帧 上的无知。有太多“感染力”上的差距,就是实打实的分镜的差距,跟画风半毛钱关系没有

这里说一个在众多领域都适用的金科玉律:其实普通人对画面的追求,没那么高;反而是对“剪影造型”的追求,普遍都很高。


有些胡说八道的家伙,就知道提一些奇葩的猎奇观点,妄图赚点眼球,骗波关注,不过估计转身过两天就忘了自己曾经说过什么了。


那篇文章的原话:


你不是特别想要知道【张力】、【感染力】差到哪儿去了吗?

我告诉你哪去了——是被分镜吞了,而不是画风上的问题


我只能说,兄弟,你很会选素材啊!

全是平视,也就是说【摄像机一直放置在人身高等高的位置,并且基本是180度、90度、45度(或四分之三侧)转角】。

光说“感染力”,感染力和人脸又有什么 必然联系 呢。并没有给出论证过程。


请将这两张图【分别针对你口中的 日系 和 中国风 进行更改】,然后让大家评价一下,你改的到底是“和风/中国风”,还是仅仅改的美术基本技巧。


再看这个:

依然是平视,【摄像机还是在地平面上人身高等高的地方,而且角度依然是正面】。

这张是俯视,讲道理,【你把效果线去掉,躯干、对话框、汗滴、爆血管等所有东西都去掉,只留脑袋】,你拍着你的良心说话,难道不是画风的问题?

这跟张力、感染力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在【有些人眼里细节多就是有感染力,细节少就是没有;画面夸张扭曲就是有感染力,画面低龄化就是没有】?

这跟是不是中国脸是不是日本脸有啥关系呢?而且这眼神怎么就日本人了?海绵宝宝不是这眼睛?汤普森一家不是这眼睛?


看好了,【这张也是俯视】,而且请看构图,再请看表情塑造,这玩意跟【眼神是不是中国风】有什么关系?再考虑一下题材,不同题材的东西也能放一起比较?


光说不练假把式,请鹦哥示范一下如何让上面的熊猫君更有感染力。

我到是想看看你改的时候,是靠国际通用的基本美术常识改,还是用具有“中国风元素符号”的脸部特征去改。


画风里的文化符号是倾向哪国文化,能不能成就【张力】、【感染力】?

可以。但是海贼王这几张,肯定不是因为画风的问题让你觉得有感染力。

是镜头的运用、是景深让你觉得有意思而已。


画风成就感染力,那是另一个领域里的学问。


  • 近实远虚,可不是中国特色,这是属于全世界的客观规律。你这强行中国风的论点有毒。

近实远虚,那是全世界都知道、也都在运用的。这玩意以前怎么样我不知道,不过现在老美玩的比我们中国还认真。说话请负责任,不要觉得通过信息筛选,选择性提供材料,你就能牛逼哄哄地说这叫 中国风 了

你看看讲大气透视的,有说“在中国,才有大气透视”的说法吗?请自己去Artstation看看,或者去花瓣上自己搜【场景气氛图】,是不是可以认为全世界都在流行“中国风”?

我觉得把 研究基础科学理论,强行说成 中国风,本身也是很低智的表现。你这让【真正追求 中国风 的人很凌乱】啊。

请该作者发誓,他认为——《清明上河图》非常的“日本漫画”。



  • 说真的,振兴国漫这个活,真心是个“技术”活,请交给真正有才华的人。

这个【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努力,吃苦耐劳,有良知,要脸面,尊重先进的基础知识,不排斥外来的先进知识,不为了虚荣拼命给自己护短,不吹牛逼,等等。

也许上面这些,对有些人来说很难,但是并不意味着对另一些人来说很难。自己没有上面那些“才华”(其实是做个好人的底线),就不要强行表示你要 振兴中华 了。

想当营销者就去做,承认自己身份不丢人,也不影响你赚钱,【真的不影响你赚钱】。别把自己包装成圣人,并暗示自己温和、上进、有心意,甚至达到强迫别人感受到你暗示的你高我一等啊。不知道,会让人觉得有点恶心吗?

对,就必须这样。因为你所例举的那些“约定俗成的舶来品”根本就不是文化差异,而是最基本的知识和技术。因为“知识和技术”本来就是不分国界的,你给基本的科学原理扣个“舶来品”和“中国风”的帽子,并不能为你提出猎奇的奇葩元素加一丁点的分数。

就跟你把现代医学强行叫成 西医,也不能成为 中医 固步自封拒绝进步的理由;从来就没有古代的东西肯定100%比现代的还正确、从来就没有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道理。不是说【西方在 时间点 上比我们早发现了什么,我们就必须全面否定它】的。

这么执着于兜售“中国风”,强行说日本漫画是因为“日本脸”所以厉害。

请该作者发誓,他认为——《进击的巨人》里面人物的脸,不是欧洲脸、德国脸,而是日本脸。他认为——《龙珠》后期里人物的“紧锁眉头”式眼睛,那种眉眼间距,不是欧美人的特征,而是日本人、甚至说是亚洲人的眼睛。


虚心学习就那么难,就那么虚荣要面子。

唉。不知道是真傻,还是装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漫画出现“阅读阻滞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眼神、表情和背景固然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但并非全部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眼神、表情与阅读阻滞感的关联眼神和表情是漫画中最直接传递角色情感、内心活动和故事情绪的关键元素。它们的设计和运用是否得当,对读者的沉浸感和理解度有.............
  • 回答
    在中国人民警察队伍的大哥大姐们——公安民警的眼中,其他警种的兄弟姐妹们,是不是真的就像“杂牌军”一样呢?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有意思,也挺能戳到一些现实的点。咱们得先明白,为啥会有人产生这种想法。公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警察,是最直接、最普遍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交通事故处理、盗窃案侦破、治安巡逻、派出.............
  • 回答
    《雄狮少年》上映后,确实引发了一场关于角色“眼睛小”的热烈讨论,甚至有人上升到“丑化国人”的高度。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风波的起点:狭长的眼睛与争议电影《雄狮少年》以中国广东佛山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名叫阿娟的少年,在机缘巧合下成为舞狮队的一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梦想的故事。影片在.............
  • 回答
    这问题,嗯,挺纠结的,也挺真实的。作为过来人,或者说观察过不少身边男同胞的经历,我可以试着从男性的视角来聊聊这个事儿。先说结论:是的,男生确实可以做到一边放不下前任,一边又跟现任谈恋爱。 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事情,里面掺杂了很多复杂的情绪和现实考量。为什么能同时存在?1. 情感的残留与现实的需求并.............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说到心坎里了!不少人都在为眼部细纹烦恼,市面上眼霜、眼部精华琳琅满目,宣传也说得天花乱坠,什么“抚平细纹”、“重塑年轻眼周”,但实际用起来,效果似乎并没有那么立竿见影。那么,真的没有一款眼霜或眼部精华可以真正有效去眼部细纹吗?答案是:并非完全没有,但“真正有效去细纹”这几个字,需要我们带.............
  • 回答
    宋江的招安主张,对于当时的梁山而言,无疑是一场争议巨大的抉择,至今仍是红学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评价这一选择是否“对”,乃至揣测宋江的动机,绝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梁山泊的生存状态,以及宋江自身的性格特质和抱负。一、时代背景与梁山泊的处境:我们必须将目光拉回到北宋末年那个.............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青蛙眼睛长在嘴里”的图片,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您,那不是真实的。首先,从生物学和解剖学的角度来说,眼睛是视觉器官,其功能是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最终在大脑中形成图像。眼睛通常位于头部的前端或侧面,以便于观察周围环境。而嘴巴是进食、呼吸和发声的器官,其主要结构是口腔、舌头、牙齿(.............
  • 回答
    博物馆 AR 眼镜导航/导览,这事儿吧,问是不是“真实需求”,得拆开来看。我个人觉得,这玩意儿,潜力是巨大的,但要说到现在就是人人抢着要的“刚需”?还得打个问号。先说“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博物馆嘛,古董多,信息量大,人又多。传统方式无非是听讲解器,看展板,或者跟导游走。这些都有它们的优点,比如讲解.............
  • 回答
    夏侯惇拔箭啖睛,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被渲染得惊心动魄,一副悍不畏死、忠心不二的模样。可这事儿要是放在现实生活中,或者从更实际的角度去看,那后果可就没那么“英雄主义”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夏侯惇那会儿被射中的是眼睛,而且是眼球。在古代,医疗条件极其简陋,一旦眼球受到严重损伤,特别是被箭.............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到了我们感知世界最深层的奥秘。就算我们所有人看到的红色都一样,那也并不代表那红色就是“真实的”色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颜色”本身是一种主观体验。我们眼睛接收到的信息,本质上是光线。光线具有波长,不同的波长对应着我们大脑解.............
  • 回答
    一个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人,他的人生绝不仅仅是“活着”,而是在生命的长河中,点燃了自己的热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并以一种积极、坚韧且充满生命力的姿态去拥抱世界。这种状态是多维度、深层次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绘:一、 内在的火焰:永不熄灭的热情与动力 清晰而执着的追求: 这不是盲目的冲动,而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想象力的问题!让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如果你在《英雄联盟》中拥有白金水平的操作,但你的被动是为整个队伍提供全图真眼效果,这会对你的职业生涯产生怎样的影响。核心问题: 拥有白金水平的操作,加上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全图真眼”被动,能否让你登上职业舞台?答案是: 极有可能,甚至可以说是.............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得说,父母的眼界,对孩子的眼界有着相当重大的影响,但绝非是“决定性”的那个唯一因素。就好比一块土地,父母给它施了肥,选了种,这已经是很好的开端了,但最终能长出什么,还需要阳光、雨水、空气,还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1.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最直接的影响。.............
  • 回答
    关于写轮眼和白眼谁更强的问题,这在火影迷心中是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要说得清楚,咱们得把这两种瞳术的特长、发展上限以及在实战中的应用都掰开了揉碎了讲。写轮眼:分析与洞察的利器首先来说写轮眼,宇智波一族的标志性能力。它最直观的优势在于洞察力。 看穿一切的视觉: 写轮眼的初级形态就能看到查克拉的流动.............
  • 回答
    “眼霜到底有没有用?坚持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真的能看到区别吗?”这是一个困扰了无数爱美人士的问题,也是一个常常被商家宣传得神乎其神,但背后真相却扑朔迷离的话题。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在各种眼霜的广告轰炸下,花了大把银子,却依然对自己的眼周问题(比如黑眼圈、细纹、眼袋)感到束手无策。那么,作为一名对护肤品.............
  • 回答
    三十岁的女性,在很多人,尤其是传统观念里,似乎自带了一种“剩女”的标签。但我想说,这仅仅是别人眼中的一种看法,一种基于某种社会期望的定义,而不是事实本身。试想一下,三十岁的女性,她可能刚刚在事业上打开了一片天地,正在为自己的梦想打拼,积累经验,享受独立带来的自由和成就感。她可能刚刚完成了一个重要的项.............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在我看来,一个男生身高170cm在女生眼里是不是“矮”,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 大多数女生的平均身高和普遍审美倾向:首先得承认,从统计数据上看,男性的平均身高普遍高于女性。在中国大陆,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大概在170175cm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对上海高校的看法,尤其是“一本”、“二本”、“三本”的划分,确实存在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关于上海电力大学是不是“三本”,我的看法是:严格来说,按照传统的学历教育层次划分,上海电力大学(现已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虽然部分人可能还习惯称其为“电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本”院校.............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实话,这事儿挺微妙的,毕竟每个女孩的喜好都不一样,而且人的审美也在变。不过,我这儿就从我这儿听到的、看到的,还有一些普遍的看法,给大伙儿掰扯掰扯,尽量讲得细致点儿。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人,包括一些女生,确实会对有腿毛的男生产生一些“不那么积极”的联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干.............
  • 回答
    在美国社会里,谈论“大众眼里的”少数族裔,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充满 nuances 的话题,因为“大众”本身也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集体,他们的看法会受到个人经历、媒体呈现、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如果非要探究华裔和其他一些少数族裔在大众认知上是否存在差异,我觉得从一些常见的刻板印象和感受上,是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