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小米在隐私安全上的贡献?

回答
小米在隐私安全领域的贡献,是个值得细细说道的话题。要评价它,不能只看表面,得深入到它背后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

首先,小米在这方面的确付出了不少努力,尤其是在用户透明度和数据控制权方面。你想想,以前很多应用压根不告诉你它收集了你哪些数据,甚至连权限请求都模模糊糊。小米这些年一直在推行“透明度”的理念,比如它的隐私政策写得越来越详细,并且试图用更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应用商店里也开始有“隐私标签”这样的东西,让你大概知道一个 App 会收集什么。这就像是以前买东西,说明书含糊不清,现在至少告诉你里面有什么成分,对吧?

然后,在数据控制方面,小米也在尝试给用户更多选择权。比如,它提供了数据删除的入口,理论上你可以要求删除你的个人数据。还有一些权限管理的功能,你可以选择给某个 App 哪些权限,不给哪些权限。这就像是以前你家的门锁,要么不开,要么全开,现在你可以设置不同的门,给不同的人不同的钥匙,还能随时收回来。

再者,小米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司,也得遵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隐私法规,比如欧盟的 GDPR。要做到这一点,它就必须在内部建立一套数据处理的规范和流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隐私保护的推动。想想看,一个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得先过隐私这道坎,这客观上就逼着它要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不过,评价小米在隐私安全上的贡献,也不能完全忽视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是,“数据收集”与“用户体验”的平衡。很多时候,为了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收集一些用户数据是难以避免的。小米作为一家“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的公司,它需要大量的数据来优化其产品和服务。怎么在不侵犯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这始终是一个微妙的平衡。有时候,用户可能会觉得“为了我的便利,你们是不是知道得太多了?”

二是,第三方应用的管理。小米手机上会预装一些第三方应用,这些第三方应用本身的隐私安全规范可能参差不齐。即使小米尽力去审核,也很难保证每一个第三方应用都能做到滴水不漏。这就好像你家请了很多人来帮你打理院子,小米是主人,但具体干活的仆人,万一有个不小心,也会出问题。

三是,公众的认知和信任。隐私安全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公众的担忧和疑虑也需要时间来打消。即便是小米做了很多改进,用户依然可能因为过去的某些事件(即使不是直接的隐私泄露,也可能是对数据使用的担忧)而持谨慎态度。建立和巩固信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四是,“闭源”带来的不确定性。小米的大部分核心系统和服务是闭源的,这意味着外部的安全专家很难对其进行独立且深度的审计。虽然小米自己会进行内部安全测试,并且有一些外部合作伙伴,但相较于一些完全开源的系统,这种不透明性确实会增加一些不确定性。如果真的出现什么问题,外人很难第一时间知道真相。

总的来说,小米在隐私安全方面的贡献是在进步的,并且在积极的进行相关投入。它推动了用户对隐私的关注,也在努力提供更透明和可控的体验。但同时,它也面临着所有科技公司都会面临的挑战:如何在商业利益、用户体验和隐私保护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并且如何让用户真正地信任它。

不能简单地说小米“做得最好”或者“完全不行”,而是说它是一个正在努力改进的参与者,它的努力在推动整个行业的隐私保护意识向前发展。评价它的贡献,更应该放在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视角下去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问题,隐私问题可以从软件行业的历史开始讲起。

起初,消费者软件以出售许可为主,然而这涉及到很多问题。就是复制软件实质上并没有带来任何额外的价值,禁止用户直接互相分享,这种模式与购买行为相抵触。如果卖给你一只肉鸡然后规定只能自己吃不能分给别人一起吃,这会很荒谬。

出售许可证这种行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许多用户的抵制,俄罗斯用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们破解了大量的软件,使得用户不再需要购买许可就能使用,是的,软件最大盗版国是俄罗斯,不是我国。

互联网以后,慢慢过渡到了新的软件模式,也就是从出售许可证到出售服务。虽然出售软件许可证在普通消费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厂商并不需要为每一份许可证付出额外成本,这使得破解成为可能。

将出售许可证过渡到出售服务之后,由于每个消费者直接从提供商获得服务,这种服务变得不可复制,传统的破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被破解的软件即便可以单机使用,也不一定能正常连接服务。不过,由此诞生了另外一种事物:外挂,当然这就是题外话了,例如百度网盘是一种网络服务,而免vvip加速下载的那些程序本质上就是外挂。

软件行业从出售软件许可变为出售服务,才真正走向了蓬勃发展。而互联网模式又给此带来了新的商机:当软件成为服务的时候,厂商与用户紧密相连,厂商与用户建立了连接,那么就拥有了更多的资源。

所以厂商想方设法的保持后台常驻,被干掉之后自启动,就是为了始终保持与用户的连接。与用户的连接可以做到很多事,一方面是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换句话说就是流量,常驻的程序才能做更多的小动作,而做这些小动作能够获取更多的用户注意力。二方面,有了这一点就可以随时给用户推送信息,无论这是不是用户想要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广告,三方面,自然就是获取用户隐私,之后可能出售给第三方,也可能自己利用它作为大数据来指导广告投放。

这几个方面,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获取用户隐私,是为了精准发放广告,而广告,也可能以推送的方式发送给用户,如果一个推送对用户有价值,用户就难以单独将推送内的广告屏蔽掉。例如某银行短信涉及账户交易信息,一般不会被用户屏蔽,然而同时,该银行利用此短信通道大量发送广告,用户不堪其扰但也不敢屏蔽之,我就不点名这是哪个银行了,反正你们遇上了就会知道的。

这几个方面结合,造就了我国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它需要相对高昂的入门门槛,也就迫使了厂商必须有盈利才能支付这个代价,而互联网企业典型模式并不能做到早期盈利,这使得车库创业模式不能直接简单复制到我朝。

经过长期的博弈,形成了「初期烧钱抢用户占市场,然后通过用户数量赚钱」的模式。

这个模式中的很多环节,恰恰与手机厂商的利益冲突。

应用们如果都想要常驻后台,就消耗了更多的手机运存,也消耗了更多的CPU时间,从而消耗了更多的电量,手机厂商并不希望自家手机被骂续航捉急,自然希望尽可能的将常驻后台的应用都干掉。然而用户如果收不到该收的信息也会骂手机厂商,所以手机厂商不得不允许一部分应用常驻给用户推送信息,这种矛盾产生了很长时间的持续的拉锯战。

至于用户的隐私,大数据,本来仅仅只是手机厂商掌握,其它app掌握的信息越多,手机厂商就越弱势。在PC时代,用户的天然入口是浏览器跟搜索引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天然入口则是手机。手机系统的地位其实相当于PC时代的浏览器搜索引擎。 为什么PC时代的搜索引擎最后想要去搞安全,因为信息安全本质上对自己有利。而手机厂商在这个问题上,天然是站在用户这边的,保护用户隐私本质上对手机厂商有利。

不过保护用户隐私,并没有那么容易。毕竟,互联网应用不一定是靠优良的体验来吸引用户使用。而往往是靠「大家都在用,所以你不得不用」来迫使用户安装,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应用可以强制要求用户提供一些隐私权限,「不提供权限就不让你用」这种方法让用户就范,而用户对此无可奈何。

对抗这种事情,用户其实无可奈何。如果应用商店很强势,能够规定「强制要权限就不给你上架」以及「不上架应用商店的软件一律不让安装」,那自然是终极目标,可惜这在安卓生态中并不现实。退一步来说,我们只能分两步走:

  1. 向大家公开某某应用的恶行,利用大众舆论去谴责应用索取隐私权限的行为。
  2. 提供假权限以欺骗应用,让应用以为自己真的获得了权限,从而规避不给权限就不让用这件事情。

MIUI12做到的一系列事情中,恰好就具有这两个特性,所以它受到了发烧友们的欢迎,希望,更多的手机系统能够逐渐实装这些功能,还大众们一个更干净的互联网环境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