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平价跑车?

回答
谈到“平价跑车”,这四个字在中国汽车市场一直是个有些敏感的存在。我们国家不乏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SUV、轿车、新能源车百花齐放,甚至在一些细分领域,比如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和电动化方面,中国品牌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要说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能够被大众消费者接受的“平价跑车”,似乎总是缺了那么一点点火候。

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深层次的原因,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不行”就能概括的。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先掰扯清楚“跑车”和“平价”这两个概念在中国的市场语境里意味着什么。

“跑车”,在很多人心中,那是一辆车身低矮、线条流畅、动力强劲、操控犀利的尤物。它代表着速度、激情,以及一种相对小众的生活态度。传统观念里,跑车往往与高性能发动机、后驱系统、赛道基因这些词挂钩。而“平价”,顾名思义,就是价格亲民,让普通老百姓努努力,或者说稍微倾斜一下家庭预算就能拥有的那种。

在中国,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就很容易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我们知道,跑车之所以价格高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研发成本、生产工艺以及品牌溢价。高性能发动机、精密的底盘调校、轻量化材料的使用,这些都不是便宜货。如果真要按照国际一线跑车的标准来造,那价格自然也高得离谱,自然就谈不上“平价”了。

反过来说,如果为了压低价格,牺牲了跑车应有的性能、操控和品牌形象,那它还有资格被称为“跑车”吗?它可能只是一个披着跑车外壳的普通轿车,或者说是个“样子货”,这样在中国市场恐怕也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毕竟,中国的消费者虽然也在接受新生事物,但在汽车消费上,尤其是在追求性能和个性的跑车领域,还是比较务实的。他们希望买到的不仅仅是好看,更是实实在在的体验。

其次,我们要看看中国的汽车市场发展历程,以及消费者需求演变。

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并且是在满足了基础的出行需求之后才逐渐开始向上走的。最初,大家的需求就是能遮风挡雨,能拉人载物,所以轿车和SUV成为了市场的主流。当大家对汽车的需求从“有”变成“好”,再到“个性化”和“体验化”时,才开始逐渐将目光投向那些更富有趣味性的车型。

在市场发展的初期,中国品牌更多的是在追赶和学习阶段,重心自然放在了那些需求量最大、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车型上,比如经济型轿车和后来的SUV。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积累了制造经验、供应链能力,也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而跑车,它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要在技术和品牌上都达到能够生产优秀跑车的水平,需要一个漫长且持续的积累过程。这不仅仅是造一辆能跑的车,更是要对车辆的动力系统、底盘、悬挂、制动、空气动力学以及整体的驾驶感受进行深入的研发和调校。

再来,我们聊聊技术和研发的投入。

研发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跑车,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包括但不限于:

高性能发动机和变速箱的自主研发: 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技术壁垒极高的领域。造一台高效、可靠且具有爆发力的发动机,并且匹配与之匹配的变速箱,需要海量的资金和时间去攻克材料、燃烧技术、控制系统等方面的难题。中国品牌在这方面确实在进步,比如在新能源领域,电驱动系统的发展迅速,但在传统燃油高性能动力总成方面,与国际老牌劲旅相比,差距依然存在。
底盘和悬挂的调校: 跑车的操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底盘的功力。这涉及到车身刚性、悬挂几何设计、减震器和弹簧的匹配,以及各种电子控制系统的协同工作。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模拟仿真、实车测试和反复调校才能达到理想状态。这不是简单地堆砌硬件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和经验传承。
轻量化技术: 为了追求更好的性能和操控,跑车通常会采用轻量化的设计和材料,比如铝合金、碳纤维等。这些材料的应用和加工工艺都需要高昂的成本和精湛的技术。
空气动力学: 流线型的车身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优化风阻系数,提升高速稳定性,甚至产生下压力来增加抓地力。这方面的研究和设计需要专业的风洞设备和经验。
品牌定位和用户认知: 跑车往往与品牌形象紧密相连。一个品牌的跑车,其价值不仅在于性能本身,还在于它所代表的品牌文化、历史积淀和设计哲学。在中国汽车市场,大多数中国品牌还没有建立起足够强大的跑车品牌形象和用户认知。消费者在考虑跑车时,往往更容易想到那些有百年历史、在赛车领域屡获殊荣的国外品牌。

那么,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平价跑车”,而不是完全没有跑车?

实际上,我们也不能说中国完全没有“跑车”的概念。一些中国品牌也推出过带有运动风格的车型,或者在一些轿车和SUV上搭载了性能更强的发动机,提供了更运动的调校。比如一些“运动版”的轿车,或者是一些性能导向的SUV。但这些车型,严格意义上来说,可能还不能完全被归类到我们通常理解的纯粹跑车范畴。它们更多的是在主流车型上进行的性能化、运动化包装。

另外,我们也看到一些中国品牌在尝试推出更具运动属性的车型,或者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一些国外成熟的跑车技术和平台。但要实现“平价”,并在品质、性能、品牌上都能站住脚,这依然是一个需要时间来打磨的课题。

未来展望: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汽车的定义和玩法都在被重新书写。电驱动系统天生的高扭矩爆发力,以及灵活的动力分配能力,为中国品牌在性能车领域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我们已经看到一些高性能电动车型在加速和操控上表现出了不俗的实力。

也许,“平价跑车”的出现,并不一定是沿用传统燃油跑车的模式,而是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比如,更加注重电动化带来的性能体验,或者通过模块化平台、共享技术等方式,来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

总而言之,中国没有一款被广泛认可的“平价跑车”,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技术积累、市场需求、品牌建设、成本控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实力的提升,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品牌也能够为市场带来令人惊喜的“平价跑车”产品。现在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黎明前的序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当说目前这个结果在中国是正常的,本质是由中国市场环境决定的结果。

那就是——目前中国并没有平价跑车的市场需求!!!

作为一个开了15年车的老司机吧,从我第一天开始摸车起我就对灵活细小马力强大的车子有着巨大的喜爱感。因为在那个中国还没有开始飞速发展的年代里城区的规模并不大。老城市区细小的街道足以将很多车技不好的新手司机给逼到发疯。而更让人绝望的是那个年代中国的停车难度。所以车长越短的车子在城市里使用越加的方便。

而对于超跑有着无限迷恋的我又希望能有个接近越跑感觉的东西。甚至顽固的在自己的第二辆车上依然选择了MT。这一决定甚至让全家人都不爽快。但这就是个人的追求。

所以如果中国有平价的跑车,那我绝对是会努力的成为一个这种产品的用户之一。

但我这种人在中国有多少呢?

随着时间推移,跟我一个时代的同学同事们都陆续有了他们的人生第一辆车,然后是第二辆。但我却发现没有人象我一样整天开着个手档的两箱小车来来去去。

多数同学同事们买的都是SUV,甚至MPV。少量三箱家轿。但两箱车,只有两部。

这反应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价值观导向。

我爹很早以前买过一个GL8。理由是平日里拉大家出去郊游。但是一直到他卖车都没跟我们出去郊游过几次。

那为啥他要买个那么巨大的不方便停车,不方便在城市的复杂交通条里里掉头转向的大家伙呢?

他从来没告诉过我真实的理由。但我猜那与那个时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

大即是好。

多数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中更欣赏的是大的东西,如大房子,大车子等。大的东西更能让多数中国人觉得价值高(尽管超跑车子都很小)。而汽车由于其移动性又很容易被他人观测到。因此具有体现拥有者身份的潜在功能。因此当大即是好与价值体现功能相结合的时候。那多数人都会选择更大一点的车子来体现他们的身份。如商务车,SUV等。

而平民跑车会造得很大吗?

我想不会的,要追求价格不高的情况下还要有相当的性能,只能从轻量化入手。那轻量化里哪个最容易、也最便宜——减少三维尺寸最容易嘛。

所以从中国人的消费观里,平价跑车可能就没有市场了。

当然这并不是当下中国难有平价跑车的所有原因。

还有一些原因,如消费惯性和潜在消费的欲望上也可以发现一二。

在新世纪的头二十年,中国家庭正在由没车走向有车。但8成的家庭都是第一辆车。因此在买车的时候都会追求实用为主,这是刚需(这就注定了平民跑车不会是中国家庭的主要消费对象)。

所以多数中国人买车的时候要考虑家庭的需求,觉得应当买一部内部空间大一点的车,以便将来有更多的可能性。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后排空间几近刚需一样的追求。尽管多数人买车以上其实是上下班,一次只装一两个人,后排几呼都是空置。但从家庭的角度出发,潜在的可能性上依然有拉着全家人外出做某事的可能。那么后排空间在潜在欲望上就有了发挥的空间。这也是号称空间魔术师的日系车在A级,A0级的市场上在同排量的情况下总能击败德国车的原因。德国车在这些级别上确实是不如日系更有优势。

只有到了B级甚至以上的时候德系才能拉平空间上的缺点。

所以这种需求在我这样基本开车只拉自己的人看来,中国多数人买车的时候对空间的需求其实并非有多刚需,甚至象我爹一样只是伪刚需。但是不得不说,这就是多数人的价值取向。

在这种价值取向上看空间窘迫的平价跑车哪可能会有多大的市场。

再者还有第三个价值取向——舒适性。除了我这样的头铁的不在呼坐车人感受的家伙以外,多数国人选车的时候更多是在结婚前后。汽车除了拉自己上下班以外,还要拉老婆,拉爹妈,拉岳父母等。所以多数人更多呼的是坐他车的人的感受,而不是自己开车时的感受。“一脚油能不能超前车”跟“岳父坐车爽不爽”之间谁更重要,相信多数人有他的取向。

反观平价跑车这种东西,实在是很不符合中国人“目前阶段”的价值观。因为你要有性能必然不可能使用很软的弹黄与避震,甚至很多追求性能的人去改短黄。这种车在杀弯的时候确实是爽了。但是坐在车上自然是不可能有多舒适的感觉。那么从坐的角度上来看,有几个人会选平价跑车呢?

所以平价跑车要跑得起来必然会对重量有所计较。车身不会太大,装得不会太多。舒适性不会太好。这即不符合中国人大即是好,要求装得多和舒适性的需求。也不符合很多人想象中的有车生活中的不少伪需求——比如出去郊游,晚上跟老婆坐车里数星星等想象中的需求。

所以平价跑车在现阶段自然是不符合中国的市场价值取向的。

而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工业产品销量越大价钱越便宜。那么平价跑车要把价钱降下来必然得有相当的产量。而指望一个没有市场的产品会有大产量吗?

那不是缘木求鱼。

所以平价跑车在中国没有市场,所以不会有消量,没有消量就平价不下来。所以就没厂商愿意造……无解的死循环。

不过未来中国是不是一定不可能会有平价跑车呢?

我觉得也不尽然。

首先价值取向这种东西吧,也是可以培养的。例如头文字D的出现就让不少人迷上了性能车。但是迷归迷,头文字D所影响到的人毕近受众面还太小。所以未来如果想要有平价跑车在中国大地上出现首先得有企业行进合适的价值观培养。

得让人明白精品车的价值并不会比巨大的车子要小。例如很多人看完偷天换日之后就明白MINI是一部好车了。所以没几个人以为街上的迷你会很便宜。尽管人家最初也不是什么贵的车子。

这就是成功的把价值观陪养出来的例子。

所以还是平价跑车的企业没在中国进行价值观陪养哪可能会有市场。

再举个例子。中国车市在新世纪刚兴起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多少人对SUV感兴趣的。那年代人们的价值取向是三箱长车,越长大家觉得越好。所以虎头奔在当年就是身份的象征。

但是随着之后买车的人越来越多的自驾游的需求产生,尽管这个需求对于很多象我这样的社畜来说是个伪需求。但并不影响大家对于这个需求的向往啊。

而在SUV井喷期之间的中国道路远不象现代这么发达。很多旅游景点又都在道路条件不好的地区。于是在大量自驾游作业的实际照片对比以后中国人慢慢的形成了买越野车才能更好的体验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直观印象。

于是车企很快发现了中国人的欲望需求。但是要投产一个越野车生产线也是很昂贵的,那么怎么样把钱赚到手呢?他们很鸡贼的把普通家轿的生产线上的产品的外型提高了点。然后将之称之为SUV(sport utility vehicle)把国外一些不同概念下的产品包装一下塞给消费者。

而普通人第一次买车哪能了解SUV跟越野车的分别呢?于是象CRV这样就是在家轿的底盘上换个看着高大一点的车身的产品就应运而生。

这当中很多人以讹传讹,于是SUV慢慢的变成了新用户的刚需。然后更渐成为了一种时尚,成为了价值观的取向之一,于是中国SUV就火了。

SUV火了,自然汽车厂商就会大造特造。于是满街的SUV就成了今天的现象。

但是实际上等到现在,哪怕是中国很多偏远地区的道路都已经是一级道路的标准的年代里,SUV那较高的油耗的产品哪有存在的必要呢?

但驾不住多数消费者其实都不明白这些道理,甚至他们根本就很少自驾游。于是一个伪需求大行其道之下被车企价值观导向过的消费者依然会买买买。

所以中国没有自己的平价跑车,主要是因为价值观没陪养好。所以现阶段里跑车依然是少数壕们的玩具,自然便宜不下来。

所以类似我这样的普通社畜就只能继续看着国外的玩具们流口水了。

怨念ING。JPG

user avatar

一家一辆车,要满足全家出行,上下班,接孩子,购物,短途旅行,跑车做不到啊。

user avatar

双门两座车型的市场需求很小。

就算你造一台10万的小跑车,我估计也卖不动。

user avatar

中国最适合打造平价跑车,并且最应该打造平价跑车的品牌是

请各位先别忙着吐槽,这个结论我是从半年前就hin认真的思考过,到现在依旧十分坚定的。

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平价跑车?

首先,中国不是没有平价跑车,如最高赞回答列举,“中国第一跑”吉利美人豹,第一款涡轮增压+6MT的中华酷宝,百公里加速14s的比亚迪S8。“一炮成名”的事谁都想做,作为最容易博人眼球的跑车,自主品牌怎会想不到呢?

所以问题得改为:

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成功的平价跑车?

任何一款产品的打造,都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1. 先说天时。上面这几款车型,包括其他回答罗列的车型(刨除土豪玩具EP9,不知道是要干嘛的前途K50之类),基本都是2000年时代的产品。那个时候普通老百姓想的还是,手机是买选诺基亚还是波导?短信包套餐是买10元还是20元的?中午是吃一块五的凉皮还是两块五的麻辣烫?

说白了,那会普通老百姓没钱。有辆车就算是富裕人家了,还要啥跑车?

所以说,这些产品推出的时机不对

2. 再说地利。十年前的汽车市场本就不大,被几个主要的合资品牌独占,自主品牌刚刚起步,几乎没有什么江湖地位,消费者的认知很差。

所以说,大的汽车舆论环境无法支撑国产跑车的诞生。

3。最后说人和。跑车最讲究的是性能,2000年代的自主品牌,刚刚起步,车都没造明白,你给我将性能?

所以说,当时推出产品的这些企业,技术实力不过关

为什么近几年没有自主品牌推出平价跑车?

有朋友肯定会问,2000年的事太久远了,近几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主品牌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市占率曾一度接近50%,为啥还没企业推平价跑车呢?

  1. SUV的钱太好赚了。这点就不解释了吧,看看这些个车应该都能明白:

跑车毕竟是一个小众市场,对动力、底盘等等各方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即便一些企业有这个想法,但是从投入产出比一算,还是搞SUV赚的多,还是搞SUV销量更有把握,所以从政治正确的角度,还是会选SUV。

2. 中国的改装车一直处于灰色地带

买跑车的用户通常对性能或是对外观都有些小追求,那么改装就必不可少了。作为一名业余车队的车队经理,我深刻感受到法规政策对于改装车的不友好。没有一个开放的玩车环境,谈什么玩车文化?(可能有人会抬杠,没有文明的玩车文化,要什么开放的玩车环境?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玩车环境和玩车文化都没有,我觉得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设定好游戏规则,才能引导出正确的玩车文化

为什么是五菱?

  1. 企业转型迫在眉睫。

在2017年达到顶峰之后,上汽通用五菱的销量正急速下滑。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不作为今天讨论的重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品牌廉价,即便是推出了相对高端的宝骏品牌,廉价和面包车的标签还是无法摆脱。如果想把廉价,直接推向高端,我觉得这个难度太大。但是如果转向年轻运动,可实现的概率就大很多了。而平价跑车可以说是年轻运动最好的代名词,也是最容易制造话题的车辆属性。所以,五菱需要创造新的标签- 年轻和跑车。

2. 深厚的“跑车基因”

五菱?跑车基因?ARE YOU KIDDING ME?

看看这些个“五菱”牌跑车吧,五菱宏光这四个字已经成了一个标签,由于其保有量太大,好玩的“故事”太多,这个标签的寓意逐渐演化为“无所不能”。隔壁就有个热门问题:

所以说,五菱这个品牌虽然有廉价和面包车的形象,但另一个极端,也具有极强的话题性和品牌信念,这是任何一个其他自主品牌都没有的。

原来大家把自己的车贴成成“五菱”牌跑车,更多是一种别样“信仰”,如果把这个信仰实现,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3. 低价杀手

由于我们在这讨论的是平价跑车,所以价格非常重要。能把价格做低的厂商并不少,但是能够在压缩成本的同时,保证产品的稳定性,五菱系列超高的保有量感觉还是靠谱的。

4. 扎实的造车实力

对于一个塑造过多款现象级车型的车企,五菱在用户需求的把握以及造车的技术储备上还是有两把刷子。如果说10年前让自主品牌造一辆跑车是种奢望,在经历这些年的打磨和历练,这个要求我想并不过分。

四点期待

最后,如果五菱也正有此计划,作为一名还算狂热的汽车爱好者,提简单的四点期待:(大家也可以评论区说出自己想要的方案,评价一致的我汇总起来想办法一起反馈给五菱的产品经理!)

  1. 价格。5-10万之间。
  2. 后驱。乐趣和可玩性高很多。
  3. 自吸。涡轮后期改装起来太费钱,平价跑车不合适。对了不要三缸不要三缸!
  4. MT。这个必须有的吧!

剩下的,就交给车友们吧~

来吧,年轻的伙伴们,今晚,我们秋名山见!



评论区实时反馈汇总:

  1. 把科尔维特给收了,本就是一家人嘛。。。

2. 车尾巴一定要留出区域,方便把从别的车上扣下的车标粘上!怎么也得十几二十个起吧?


对了,顺带打个“广告”,我和几个小伙伴在2017年5月组建了应该是国内第一支“平民赛车队”:NBR车队。

到现在也算是坚持了三年,还请大家多多支持。

如果五菱出个上述要求的小跑车,保证人手一台可能有点夸张,但是车队一共买个五六辆是必须要有的,立贴为证。


很多人在问,五菱究竟算不算中国品牌,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交给 @五菱汽车 官方来回答吧。

贴个股权结构图:

4.4日更新:

很多伙伴@说,我的这篇文章还真奶中了:

不稀奇,毕竟哥也是曾经负责过国内Top 3 SUV销量车型的产品经理(强行装x哈哈)

不过决定做和能做好是两码事,如果这车最终只是成了样子货,那五菱还是翻不了身。希望能给车迷们带来些惊喜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平价跑车”,这四个字在中国汽车市场一直是个有些敏感的存在。我们国家不乏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SUV、轿车、新能源车百花齐放,甚至在一些细分领域,比如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和电动化方面,中国品牌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要说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能够被大众消费者接受的“平价跑车”,似乎总是缺了那么一点点火候。.............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关于女权讨论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点。很多人,包括您在内,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有些人自称女权,但行动和言论却似乎在制造对立?为什么我们听到的多是批评和诉求,而进步性的方案却鲜少提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也更细致一些。这背后牵扯到.............
  • 回答
    中国目前还没有自主研发并能与英特尔、AMD 和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在高性能独立显卡市场相抗衡的品牌,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涉及到技术积累、产业链成熟度、人才培养、研发投入、市场策略以及国际竞争格局等多个方面。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技术壁垒极高,研发周期漫长且成本巨大:1. 核.............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让人挺琢磨的。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大部分人脸上写着“正常”,没有太多波澜。你想找个特别爱折腾、投入到某种小众爱好里的人,好像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在跟一些西方国家的人对比的时候。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透彻点儿。首先,得说说咱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模式以及科技创新的深层逻辑。简单来说,中国互联网之所以能涌现出众多“厉害”的公司,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全球科技浪潮的机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模式创新、生态构建和精细化运营,而非从最底层的技术——编程语言——进行原创性突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民族主义、历史叙事和国家认同建构的深层逻辑,将土耳其和希腊与中国做对比,确实能看出一些有趣的差异。简单来说,土耳其和希腊在推翻奥斯曼统治后,并没有将自己视为“罗马”的继承者,主要是因为:1. “罗马”在他们历史中的象征意义与实际控制是脱节的。2. 民族主义的兴起更多地是基于语言、文.............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核心困境。要说“完全没有”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这说法也不太准确,但如果从一个能够独立于国际主流体系,并且在商业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强大生态的意义上来说,确实存在很大不足。这背后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好比一棵大树,它的生长需要阳.............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没有一个直接对应西方“逻辑”(logic)概念的本土词汇,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东方思维“不逻辑”,而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认识世界、构建知识体系时,有着一套与西方不同的侧重点和路径,从而影响了概念的形成和表达。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逻辑”这个西方词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细致。我们平常观察到的现象确实如此,中介的微信名里,“A”这个符号似乎成了他们的“标配”,但律师那边却鲜少见到类似的操作。这背后并非什么神秘的约定,而是不同行业生态和个体选择的自然结果。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中介,尤其是房产中介,热衷于在名字前加“A”。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层面的考量:.............
  • 回答
    关于“龙珠”里悟空(卡卡罗特)没有“自己的绝招”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微妙,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透彻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绝招”。在“龙珠”的世界里,人们通常说的“绝招”是指那种独一无二、以施展者名字命名、或者具有标志性特征、并且威力惊人的招式。比如“龟派气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复杂而多面的现象,即一部分中国人为何在文化认同上出现“疏离”于传统,转而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推崇,甚至被一些人标签化为“崇洋媚外”。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心理等多个层面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自觉缺失”或“崇洋媚外”这样标签化的判断。首先,我们.............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UC Berkeley)确实是一所世界顶级的学府,综合实力毋庸置疑,但你观察到的现象——即相对较少有人将它视为“唯一的梦想学府”,背后原因远不止UC不提供ED那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让我们来抽丝剥茧地聊聊这个问题。首先,你需要理解美国本科申请系统中一个.............
  • 回答
    中小城市企业如何发展,以及中国四五线城市为何未孕育出大型企业?企业自身应如何应对?中小城市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城市自身条件的影响,也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战略选择。中国四五线城市在孕育大型企业方面遇到的困境,更是值得深入剖析。 一、 中小城市企业发展面临的普遍挑战:首先.............
  • 回答
    嘿,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就是你盼了老久、盼得心都痒了的一件事,终于如期而至,可当你身处其中,甚至事后回味时,却发现那种如潮水般涌来的、想象中该有的狂喜,并没有如约而至?甚至有时候,还会有点空落落的,或者比预想的要“淡”那么一丢丢。这事儿,我太能理解了。感觉像是你精心调配了一杯期待已久的鸡尾酒,等了半.............
  • 回答
    越南战争在美国社会留下的创伤,其深度和广度远非中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所经历的可以比拟。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从战争的性质、规模,到参战双方的意识形态、国内社会环境,乃至战后的政治和文化影响,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越南战争:一场“被遗忘”的胜利与深刻的社会撕裂对于美国人来说,越南战争是一场漫长、残酷.............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学外语的人都有同感。看着美剧,明明听着挺顺溜,偶尔冒出个新词,当时没查,一晃就过去了,下次再遇到还是懵。可回想自己小时候学中文,好像从来没为某个字词卡壳过,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模.............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自由、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复杂而多维度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我们对“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的理解和衡量标准。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人均GDP高(特别是中国的两倍以上,约1.6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也未必能简单地被描述为“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一、 定义“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
  • 回答
    我们星球自转的稳定,确实是个迷人的话题,尤其是在亿万年的尺度上来看。毕竟,万物皆有损耗,为何地球这颗庞大天体,似乎能够“抵抗”住时间无情的侵蚀,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速度?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入手,一步步揭开地球自转“不衰减”的奥秘。首先,我们得承认,地球的自转并非完全不变,它确实在缓慢地.............
  • 回答
    在微博这个虚拟社区里,“女权”这个标签下的讨论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戾气”,并且一些发言者似乎展现出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尤其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遇到与此相似的女性时。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一、 微博作为信息茧房与情绪放大器首先,微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
  • 回答
    在我看来,我们谈论自然界中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奇妙的能量获取方式时,总会让人觉得像是在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而其中一个特别令人着迷的话题,就是化能合成作用——那些不依赖阳光,而是依靠化学反应来获取能量的生命形式。大家可能都听过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啊,藻类啊,通过阳光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这个大家都熟悉。但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