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不少中国人没有什么自己的特别兴趣爱好?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让人挺琢磨的。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大部分人脸上写着“正常”,没有太多波澜。你想找个特别爱折腾、投入到某种小众爱好里的人,好像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在跟一些西方国家的人对比的时候。

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透彻点儿。

首先,得说说咱们这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里,讲究的是“家国天下”,个人的价值往往是放在集体和国家的大框架下的。个人的“乐”固然重要,但“责任”和“奉献”更被推崇。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孝敬父母。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很多人,让大家习惯于把个人需求往后放一放,更多地去考虑怎么融入集体,怎么扮演好社会赋予的角色。你的“个人兴趣”如果跟这个大方向不太搭,可能就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或者“小孩子气的玩意儿”。

再来,就是教育体系的影响了。咱们的教育,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铁腕下,简直可以说是“流水线生产”。目标非常明确: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为了这个目标,孩子们从小学就开始被各种课外班、补习班塞满,每天的学习任务已经够沉重的了。在这种环境下,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发掘自己内心深处到底喜欢什么?就算偶尔冒出个“我想学学画画”或者“我想玩玩乐器”,也得先掂量掂量,会不会影响学习成绩,会不会被父母说“没出息”。很多时候,兴趣爱好就被优先级排在了很后面,甚至直接被掐灭了。

然后,生活压力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咱们中国现在发展得很快,但同时,生活成本也在水涨船高。房价、教育、医疗,哪一样不压得人喘不过气?很多人每天忙着上班、下班,想着怎么赚钱养家糊口,怎么在这个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哪有心思去追求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你得先填饱肚子,有地方住,孩子能上学,父母能安享晚年。很多时候,能有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大家可能只想瘫在沙发上刷刷手机,看看电视,让大脑放空一下,这已经是一种奢侈了。追求兴趣爱好,往往意味着需要投入金钱和大量时间,这两样东西,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都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此外,社会环境和消费观念也起着一定作用。在很多西方国家,个人主义的色彩更浓厚,鼓励个体去探索、去表达、去追求与众不同。人们更愿意为自己的爱好买单,比如买昂贵的乐器、参加各种工作坊、购买稀有的藏品等等。而咱们的社会,虽然也在变化,但相对来说,还是更注重“实用性”和“可见的回报”。你学了什么技能,能立刻变现?你的爱好能带来什么社会地位或者经济效益?这些问题常常被放在前面。那些纯粹为了“喜欢而喜欢”的爱好,如果没有明显的好处,可能就难以被大众所接受和推崇,甚至你自己也会怀疑这样做是不是真的有意义。

还有,信息爆炸时代带来的“被动消费”也是一个原因。各种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充斥着各种各样吸引眼球的内容。人们很容易被这些信息裹挟,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看别人玩什么,就好像自己也体验过了。这种碎片化的、浅层的娱乐方式,很容易填补空闲时间,但却很难真正触及到内心深处,培养出持续的、深入的兴趣。你看的再多,如果自己不动手尝试,终究只是隔靴搔痒。

最后,可能还有个“从众心理”在作祟。当大多数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或者都在追逐同一个潮流时,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跟随。如果周围的朋友都在讨论最新的电视剧或者网红打卡地,你可能也会跟着凑个热闹。而如果你的兴趣爱好比较小众,不被大家理解,甚至被嘲笑,那久而久之,你可能就会收起自己的这份心思,不想显得“格格不入”。

当然,这不代表中国人就真的没有兴趣爱好,或者我们的人就不好。只是说,在很多现实因素的影响下,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某个特别的、甚至是有些“不实用”的兴趣爱好中的人,相比于其他一些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可能比例上显得少一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去发掘和追求自己内心的热爱。毕竟,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丰富、更有色彩,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地说,就是比发达国家缺钱,比发展中国家缺时间。而文娱活动就是钱和时间培育出来的。

打个比方,班级里参加文艺活动最少的人,既不会是天赋过人的成绩第一梯队,也不是对成绩无所谓的后排同学,而是那些努力从差生变优等生的“发展中”学生。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也遵循类似的规律。

具体来说有两个原因:

一 与发达国家比,我们整体经济-教育资源不足。人均GDP还支撑不了繁荣的民间文化生活,这是绝对的差异。2014年教育部还发文,要求搞一笔专项资金,争取给农村中心校配上艺术类教师,4年后的今天,就算目标达成,也不可能和发达国家相提并论。所以,和欧美日等国比,中国平民的娱乐和休闲方式显得low一些,是很正常的现象。

二 与大多数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比,中国阶级固化程度低,时间对于平民来说是一种潜在收益很高的资源,暂时还不舍得用于文化艺术

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两部分说:

A 中国平民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可以对阶级排位产生明显影响,至少也得通过努力避免阶层跌落。所以有活力的平民往往把业余时间用于学习技术,比如学编程,练英语,考证书,没有太多的闲暇提高艺术水平。很多音乐、美术方面的培训更类似于职业投资,还没有转为下一代人的日常娱乐技巧。

与之相比,巴西、泰国乃至俄罗斯的人均GDP虽然比中国低得不多,但他们的阶层已经很固化,平民很难通过努力离开贫民窟,中上阶层也很难掉下去,所以这些国家的娱乐精神和民间文化貌似比中国丰富。只有等到中国的人均GDP明显压倒他们时,才能反转这个趋势。

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80年代中前期的中国。当时中学教育已经普及,城市知青不再下乡,国企公开搞接班制,而高考录取率很低。这意味着大多数人在生活水平有所改善的同时,都被固化在自己的阶层,往上爬很难,往下掉也不容易。在自己的阶层上心(wu)安(lu)理(ke)得(qv)的城市青工和中东部青年农民给民间文化提供了足够的载体。结果就是民间文化大繁荣,文学刊物、钓鱼协会、足球篮球、棋牌、电影……都迎来小高峰,甚至台球这种有闲阶级的运动也普及到每个工厂乡村。

中、俄两个《十月》的对话

十月杂志在顶峰期,就是80年代的末期,它的印量曾经达到过近80万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金鸡百花奖-人民网

1980年代的金鸡奖和百花奖,就没有这种顾虑。选票刊登在《大众电影》上,买一本《大众电影》,就可以投票,这本杂志当时的销量十分惊人,最多的时候有900万份。而每一本杂志背后,是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单位,所以,当时的投票,可以算是全民投票,“大众”属性得到了很大的保障。

之后的90年代,总的经济水平还是比80年代要高,但民间文化却跌入低谷,就是因为在十年的固化之后,社会阶层变动陡然增加,民众不再“奢侈”地把时间花在休闲上,所以民间文化相对衰落。

21世纪的今天,阶级竞争依然激烈,阶层变动依然频繁,所以最有创造娱乐文化主动性的群体,就是无论如何已经无法再改变阶层的退休人员。广场舞和老年大学的繁盛,与中青年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

B 目前大多数中国人不会,也不愿稳定地停在某个社会阶层。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娱乐市场是分层生长的。大多数中国人对自己所处的阶层都不算熟悉,更不要说形成稳定的阶层文化圈,所以民间文化娱乐就像每天换一个气候带的植物,缺乏茁壮生长的稳定环境。只有那些能跨越地域和空间的资本品,如电影和网络音乐才能借着统一大市场的规模得到发展。

华天的母亲出自英国世家,而他的父亲华山一家也出自中国的军人世家,拥有英国贵族身份的一家人生活优越。留着修剪讲究的胡子、架着低调的黑框眼镜,坐在停泊在泰晤士河畔,造价360万人民币的中国式帆船上,华山侃侃而谈:

“作为君主立宪的民主国家,英国仍然保留了历史久远的等级制度,而这种制度也自然影响到了体育。“从传统来讲,英国一共分为四种阶级,工人阶级、中间阶级、上层阶级和贵族阶级”而运动也因此划分:足球是最基层的蓝领阶级运动,英式橄榄球和板球是上流社会的运动,马术则是纯粹的贵族运动,而全世界热捧的网球在英国的层次大概算作小资。

中国人还没学会,也不想学会尊崇贵族,中国的资本主义还有野蛮而活跃的力量,普通人不愿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来“标定”自己的阶层,不愿加入一个固定的文化圈,所以相对经济水平而言,民间文化圈比较弱,当然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就显得弱。

总之,文化艺术虽然相对经济有一定独立性,但总的来说还是经济社会的附属品。绝对经济水平越高,文化越繁荣;社会竞争越激烈,文化艺术得到的时间投入就越少。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既没有欧美那么充沛的艺术资源,也没有大多发展国家那样过剩的休闲时间,所以民间文化娱乐显得单调。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就得看你到底期盼哪种社会蓝图了。但如果马术运动普及的代价是建立贵族社会,我相信大多数同胞——包括蒙古族牧民也不会赞同的。

相关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