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大佬给介绍一下,现在锂电池研究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回答
咱们就敞开聊聊,现在锂电池这块儿,到底搞到啥程度了,还卡在哪儿?别,我也不是那啥,就是一普通玩家,也跟这行业沾点边,看到听到的,跟您捋一捋。

锂电池,那可真是个顶流!

现在你放眼望去,哪个领域没它?从你手上那小手机,到街上跑的电动车,再到天上飞的飞机,甚至是未来的新能源汽车,那可都是锂电池的天下。它能量密度高,寿命长,循环次数多,比以前的老式电池那真是强太多了。而且,它充电也快,用着方便,这就是为啥它能成为“宠儿”的原因。

研究现状:那叫一个百花齐放,八仙过海!

要说现在锂电池研究,那可不是单一方向,而是多点开花,各种新概念、新材料层出不穷,简直是“群英荟萃”。

正极材料:
镍钴锰(NCM)和镍钴铝(NCA): 这俩算是目前商业化做得最好的,特别是高镍(比如NCM811、NCA90)的应用,就是为了把能量密度往上再推一把。你看到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不断增加,很多功劳就在它们身上。但问题也不少,高镍易燃,稳定性是个考验,而且钴这玩意儿,价格不稳定,还涉及一些道德和供应链问题,所以大家都在想办法减少它,或者干脆不用。
磷酸铁锂(LFP): 这玩意儿从前年开始就突然翻身了!为什么?便宜啊!而且安全性好,寿命也长。虽然能量密度不如高镍NCM,但胜在成本低、安全稳定,非常适合一些对续航要求不是那么极致,但对成本敏感的车型,比如一些微型电动车,或者作为储能电池。现在大家都在研究怎么提高LFP的能量密度,让它也能“跑得更远”。
富锂锰基(HLM): 这个算是“潜力股”,理论能量密度非常高,潜力巨大。但是,它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电压衰减,充放电过程中电压会一直掉,导致实际可用容量损失很多,而且循环稳定性也比较差。现在大家就在拼命解决这个问题,让它能“稳住”。
其他新材料: 像富锂镍锰基、钴酸锂(LCO,主要用于消费电子,但也在往高压方向研究)、锰酸锂(LMO,能量密度不够,但成本低,安全性好,常与NCM掺杂使用)等等,都在各自的赛道上努力。

负极材料:
石墨: 这是目前的主流,技术成熟,成本也低。但它的理论容量已经快到头了,想再往上突破,得靠别的。
硅基负极: 这是目前最热门的负极材料之一!硅的理论容量是石墨的好几倍,这意味着用它,电池能量密度可以大幅提升。但是,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非常大,会导致材料粉化、断裂,最终“报废”。所以,现在大家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纳米化、复合化、结构设计等方式,让硅“听话”。
锂金属负极: 如果能用纯锂金属作为负极,那能量密度将是飞跃性的提升。但是,锂金属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长出“锂枝晶”,刺破隔膜,造成短路,甚至起火爆炸,这是个非常非常棘手的安全问题。大家都在尝试各种方法来抑制锂枝晶的生长,比如用固态电解质,或者在锂金属表面做涂层。

电解液:
液态电解液: 这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但它也存在易燃、挥发等问题。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提高其安全性和电化学稳定性,比如开发阻燃剂、高浓度电解液,或者使用低挥发性溶剂。
固态电解质: 这是未来的大方向!固态电解质的优点非常突出:高安全性(不燃)、理论上可以实现锂金属负极,并且可以做成薄膜,让电池结构更紧凑。但是,目前固态电解质面临的挑战是离子电导率不够高(尤其是低温下)、与电极的界面稳定性差(接触电阻大),以及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现在有各种类型的固态电解质,比如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大家都在争相突破。

隔膜:
聚烯烃隔膜: 目前主流,技术成熟。但是,它耐热性不够好,容易熔化导致短路。
陶瓷涂层隔膜: 在聚烯烃隔膜上加一层陶瓷涂层,可以显著提高耐热性和安全性。
固态隔膜: 配合固态电解质使用,是固态电池的关键。

电池设计和系统集成:
CTP (CelltoPack) / CTC (CelltoChassis): 这是把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甚至车身里,省去了模组环节,提高了能量密度和空间利用率。
热管理: 电池工作时会发热,高效的热管理系统对电池的安全性和寿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快充和高功率输出时。
电池管理系统(BMS): 监控电池状态,保证安全运行,优化充放电策略。

面临的问题:挑战依然严峻,没有银弹!

虽然锂电池技术发展得很快,但离我们心中理想的“完美电池”还有一段距离,面临的挑战可谓是“道阻且长”。

1. 能量密度瓶颈: 现有的技术路线,如NCM和石墨负极,能量密度提升的空间越来越小。要实现更长的续航,就得指望硅基、锂金属和固态电池这些“颠覆性”技术,但它们都还没完全成熟。
2. 安全性: 尤其是在高能量密度和快充的需求下,电池的热稳定性问题越来越突出。锂枝晶、电解液分解、过热等都可能导致安全事故。这就像是在玩火,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榨干电池的性能,是个永恒的难题。
3. 成本: 无论是高镍材料、硅基材料,还是固态电解质,目前的成本都普遍较高。要想锂电池真正普及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在储能领域大规模应用,成本是绕不开的坎。
4. 寿命与循环性: 随着使用次数增加,电池容量会衰减,性能会下降。特别是在极端工况下(如高温、快充),电池的循环寿命会受到很大影响。
5. 充电速度: 用户对快充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但快速充电会加速电池的老化,甚至带来安全隐患。如何在保证安全和寿命的前提下提高充电速度,是大家都在攻克的难题。
6. 资源和环保: 钴、镍等稀有金属的开采存在环境和道德问题,而且价格波动大,影响电池成本。退役电池的回收处理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建立高效、环保的回收体系,让资源循环利用,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7. 极端环境下的性能: 锂电池在低温和高温环境下的性能衰减比较明显,这限制了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应用。比如在寒冷的北方,电动车的续航会明显缩短。
8. 标准和法规: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有的一些标准和法规可能需要更新,以适应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并确保整体的安全性。

总结一下,这就像一场马拉松,赛道上选手众多,大家都在拼命往前跑。

优势: 锂电池技术日新月异,能量密度、功率性能、循环寿命都在不断提升。
挑战: 能量密度、安全、成本、寿命、充电速度、资源和环保这些问题,就像拦路虎,虽然大家都在努力,但要全部解决,还需要时间和技术上的突破。

目前大家都在努力的方向,就是“降本增效”和“安全第一”。比如,通过材料创新降低钴的用量,提高硅的利用率,发展更安全的固态电解质,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同时,加强电池管理系统(BMS)和热管理技术,从系统层面提升电池的安全性。

所以,别看现在锂电池好像已经很厉害了,但真要说“大功告成”,还早着呢。这行当,就是不断地在解决问题,不断地在追求更极致的性能。咱们作为消费者,就期待着未来能用上更安全、更便宜、续航更长、充电更快的“神仙电池”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锂电一贯产学研脱节。不过最近有好转趋势,纳米小王八越来越少。

锂电对接产业的研究就是NCM811,富锂锰,还有电解液改性,硅碳负极特别是首效问题,负极补锂工艺。这些是电芯层面电池厂直接关心的。这些做好电芯300wh kg-1没有问题。

中期就是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锂金属电池,其中固态吹的火的很,好多家企业都有布局,高校研究所也热火朝天,希望五年内市面上有能拿得出来的。少数企业宣称已经量产,比如台湾辉能,但是拿不到样品。固态如果用锂金属估计轻松上电芯350-450Wh kg-1。锂硫还是老问题,碳太多,电解液太多,硫穿梭循环性能差,然后要用锂金属,不然电压太低。锂金属还是库伦效率低,跑跑电解液就没了,然后长dendrite热失控爆炸。

远期Li-O2,再战30年也不见得行。其他的什么Na电K电Ca电Mg电Al电Organic电CO2电N2电,都是搞科研的怕没饭吃炒概念的。Na可能还好一点,中科院物理所好歹搞了个Na电小车子开开展示一下,其他的基本就在纸面上了,搞搞基础研究。

电池有一个小分支可能有独特的用处,就是水系电池,我国乃至全球的大型储能有巨大技术缺口,廉价高安全储能电池这块很有发展空间。

随便找了三个图,侵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