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预言家,5~6月也会全面解封。届时病毒是否控制住不重要。重要的是经济如果一直停摆,就支撑不下去了。没有生产,十几亿人的物资需求会出大问题。
谢老铁邀,
这题太简单了,
先放个链接吧:
各位晚上好,今天这篇,其实有个引子~
请见这里:
所以在正式开八之前,咱们先总结一下前几天的那个引子吧~
《还好互联网有记忆》这篇,转载自知乎老铁 @好好说话 老师,
不过呢,其实咱的论点,
可能跟原作者略有一丢丢区别。
@好好说话老师的原版解读,
似乎更倾向于强调“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这一茬;
但咱这边,一向对政治不敏感,完全没兴趣谈政治。
咱这边的解读,更多是字面意义,即:
很绝望,是不是?
但没办法,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无情啦。
不过本文还是试图给大家指一条明路,
或者至少是本人真心认为的明路:
针对当前这款病原体,终结大流行的唯一办法,就是清零(elimination)。
哦对了,为了防止对方辩友们玩儿偷换概念的把戏,关于“清零”的严密定义请看这里:
为啥咱觉得只有清零“elimination”才是唯一的出路?
首先让我们简单复习复习这款病原体的一些病毒学特性,包括:
以及,咱们可能还需要复习一下这货的一些传播动力学特性,包括:
出于行文简洁的原因,上述特性咱就不一一放信源了,反正只是一些众所周知的小常识而已,
但如果各位有需求的话,欢迎去公众号那边后台留言,
后面咱也可以出一个附带信源的掉书袋版。
总之,上述病毒学和流行病传播动力学特性综合起来,
就构成了一个对于各位宿主来说非常无解的“水池问题”困境。
——一图秒懂,请品鉴:
(鸣谢:头条号@方老师数学课堂)
如上所述,所谓的“水池问题”困境,
大致指的就是一种在全人口范围内,
出水不如进水快,
以至于水池子慢慢注满水的尴尬情况。
在这个粗糙的类比里,
进水自然指的是感染新冠病毒,以及因此发生的各种不良结局;
这里强调一下啊,很多朋友觉得不良结局指的就是后遗症/long covid,
其实这个不良结局远远不止后遗症那么简单(后面有例子)~
总之,如之前所述,
因为传染性(R0≈6~9)、代际间隔(三天不到)和重复感染风险(不应期三个月)等方面的病原体特性,
新冠感染的这个水池,进水口可以说是奇大无比,
远远大于水池另一头的出水口~也远远大于其他绝大多数传染病的进水口,
或者不客气一点说——远远大于其他所有呼吸道传染病的进水口。
这一点,正是一切不幸的根源,
也正是人类最终只能采取清零策略的原因。
——举个栗子,请品鉴:
以上是很早之前的老图一枚,
上图纵轴左边是美国新增确诊人数(黑色曲线),
纵轴右边是嗅觉障碍患者人数(蓝色曲线)。
横轴则是月份(截止2021年8月)。
所以一图秒懂了啦——
对于美国人民来说,个体中招之后嗅觉恢复得再快、完全恢复比例再高,
这些都没啥鸟用,
只要感染新冠病毒之后有发生嗅觉失常的风险,且嗅觉失常的新增和复发速度快于恢复速度,
(或者套用到上面水池问题的比喻里面就是,只要进水速度大于出水速度)
那么嗅觉失常的患病率就会在全人口层面上缓慢累积,直到最终爆表。
当然了,同样是水池困境,防疫管控越拉胯的地方,困境就越严重,
比如说,在美国仅仅累积出全人口0.25%嗅觉失常的时候,
瑞典的这一比例就已然高达3%了……
——请再品鉴:
也许有朋友会说:
“可是Omicron难道不是MILD?所以感染Omicron的不良结局风险一定更低对不对?”
对对对,各位朋友说得都对。
所以咱们姑且同意感染Omicron后的不良结局风险就是大幅低于之前得了~(虽然并没有)
——比如说,请品鉴:
以上是Tim Spector老师他们家的ZOE Covid Study数据,
可以看到,在Omicron流行期,英国地区确诊病例在急性感染期出现“嗅觉失灵”症状的比例差不多是12%左右,
比起Delta流行期的50%,整整跳水4倍左右;
(顺便提一嘴,这个4倍差距的原因不完全是毒株之间的致病性差异,也有疫苗接种率的因素)
然而……在更大的进水口面前,
4倍的降幅可能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简单口算可知,Omicron流行期的人群罹患率差不多是Delta流行期的三倍多……
(算上检测规模减少的因素之后只会更高)
所以嗅觉失灵发病风险方面的差距,
一下子就被进水口的磅礴水量给抹平了~
各位,之所以咱一开局就拿嗅觉失常这个情况来举例,
原因就在于:
首先,这种症状特异性很强,和新冠病毒感染高度相关;
然后,这种症状相对研究得比较充分,
或者具体来说,现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嗅觉失常现象,
大约有85%嗅觉失常病例于60天内恢复嗅觉,95%病例于半年内恢复嗅觉。
所以——
既然95%病例于半年内恢复的症状,都足以产生水池困境,导致患病率逐步累积;
那么其他所有比这恢复得更慢,或者比这恢复比例更低的不良结局,都会产生水池困境,没有例外。
比如说:
……
……
懒得一一列举了,
但总之大致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虽然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各种不良结局的风险,可能并不比其他某些病毒更高,比如说肯定比不上麻疹或者西尼罗病毒。
但是呢,在每年两到三波爆发、每波席卷七成人口的恐怖罹患率面前,发病风险方面的那点差距其实没啥意义~
只要进水口够大,那么这个病原体可能带来的任何大概率或者小概率不良结局,都会在足够长的时间尺度下,被放大到全人群半永久debuff的程度。
哦对了,为了防杠,补充一嘴: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
接种疫苗大致相当于把进水量减半,详见:
不得不说,效果非常明显,太好了!
但很可惜,对于大多数不良结局而言,进水量减半并不足以破解水池困境。
水池里的水位,它还是在不断累积~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鉴于历史上多种传染病清零战役的进程,
同时也鉴于现如今全球互联互通的程度。
咱们从本次大流行一开始就已经预见到:
No one is safe until everyone is safe.
但是呢,处于各种大家都明白的原因,直到现在为止,“everyone is safe”都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罢了。
毕竟,缺少科学训练的绝大多数人类,都对指数增长严重缺乏想象力,尤其对R0≥9、代际间隔≤3这种程度指数增长显得毫无概念。
所以他们既没有能力预见到将来必然发生的水池逐渐灌满水的惨况,自然更不会花费额外的力气去集体行动,去实现“everyone is safe”。
在全球绝大多数地区,正是这些想象力匮乏的人群,左右了同样想象力匮乏的决策者们,所以,毫不意外,水池正在变得越来越满。
——比如说,请品鉴: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署(ONS)估算,截止2021年12月底,也就是说大流行开始还不到两年,
英国已经累积了1.1%小学学龄儿童,
他们的新冠病毒感染后遗症达到“影响日常生活”的严重程度。
不过ONS很少搞官方合订本,所以咱们没法一眼看清楚1.1%这个数字背后逐渐累积的走势。
但不用担心,已经有热心NGO帮咱们归纳好了。
——请再品鉴:
以上同样是ONS官方数字(这次要新一点,截止1月底),其中:
这赤裸裸的累积趋势,不需要咱过多解读了吧?
——换个例子,咱继续品鉴:
根据美帝Brookings研究所Katie Bach老师的估算,大流行开始两年之后,
美国已经累积了160万劳动力因新冠病毒感染而无法从事工作(或无法从事全职工作)。
160万,占了全美劳动力缺口的一成多……
——再换个角度,请耐心品鉴:
以上是帝国理工某奇葩计算器,
计算的是大流行以来因新冠病毒感染而死了亲爹/亲妈的孤儿人数。
咱随便选了个美国为例,其中计算器上还可以选择其他不少国家/地区,
总之,美帝这完美的累积曲线,
以及这触目惊心的绝对数字,
不用咱多嘴解释了吧?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全球大多数人短视,没有关系。
大流行两年之后还不能达成共识开展清零行动,其实也没关系。
让我们再复习一遍CDC前任副掌舵Dowdle老爷对清零的定义~
——请品鉴:
——元芳!拿放大镜来:
把这句重点翻译成人话:
“在某个特定地理范围内”。
所以咯,根据Dowdle老爷的定义,各位坚持搞清零,只需要自扫门前三分雪就够了,
至于全球其他拉胯地区,管他们去死啊?
咱们一边保持清零状态,一边隔岸观火,坐看水池慢慢满溢就好。
当然了,如果觉着隔岸观火这种说法太低情商,
咱们完全可以换个高情商的调调:
当全世界都在水池困境的苦海中越陷越深的时候,
各位就是最后的阴性对照组。
请加油坚持吧,持久战,战起来。
最后,由于水池困境的存在,
目前这种自扫门前三分雪的状态,或者说阴性对照组的状态,
大概也许可能并不需要持续到永远:
咱斗胆盲猜一下啊,
说不定短视的人们,就会被迫重新审视清零的可行性,
并且不得不加入到清零的队伍中来。
(虽然可想而知,那时候再重头清零,可比现在要困难多了)
所以各位不妨押个注呗,这场自扫门前三分雪的持久战,需要打几年?
首先,关于“持久战”这个比喻,
其实最近不少朋友都爱用,完全不是咱这边的专利。
不过咱作为贩卖焦虑专业户,只能从负能量的角度来聊一聊持久战~
如果各位想看正能量的话呢,不妨瞅瞅这一篇:
然后,估计某些朋友会说:
“可是拍老师,清零也得持续付出巨大的代价啊怎么办?”
是的没错,
大流行正在来回肆虐,病原体正在持续进化。清零的代价必将越来越大。大到没法想象。
但是呢,面对大流行,本来就没啥两全其美的选项或者乐观的结局。
只能说,有水池困境保底,从比烂的意义上来说,
清零不是最烂的选项和最差的结局,仅此而已。
除了清零之外其他的选项,全都是bad ending。
再然后,估计还有些朋友会说:
“可是拍老师,为啥要二极管思维呢,压低传播规模实现共存不好吗?”
很遗憾,对于传染性高到一定程度的病原体来说,
有效压制传播规模跟彻底清零所需的措施和力度,基本上是一样的……
区别只在于,
彻底清零之后就只需要外防输入;
而压低传播规模却不清零的话,则不仅需要外防输入,还需要内防迟早会发生的指数级反弹~
并且每一次反弹,理论上都是一次瓶颈效应的重演。都不得不打开一个惊吓盲盒……
/摊手~
顺便,咱再次提醒各位海外党一句:
就算你们的大环境已然彻底躺平了,
但还请你们不要放松个人防范。
重复感染的次数越少越好~
重复感染的次数越少越好~
重复感染的次数越少越好~
(重说三)
几年之后,感染次数少(或者甚至没有感染过),
这点很可能会成为各位胜人一筹的重大竞争优势。
——比如说,请品鉴:
(这张图是针对海外朋友的定向贩焦,所以咱就不翻译了)
也别说啥做不到啦~咱认识的海外党里头,一直坚持金身不破的,大有人在。
——比如说:
以上是咱的几位推特网友,分别身处麻省、新墨西哥州、悉尼这类疫情糜烂的地方,每天还不得不出没于医院这种险境,
前几天咱刚好问过一嘴,这几位吧,到现在都还没被破了童子功~
具体打听一下,其实也没啥诀窍,
佩戴高规格口罩+注意个人卫生+社交疏离老三样而已。
还请各位坚持下去。
延伸阅读:
这疫情何时结束,
是由病毒如何变异决定的,
而病毒如何变异,
可能是由美国的实验室决定的→_→
一战中,
德军通过天气预测,
利用吹向联军的微风天气,
向联军释放毒气,
结果风向突变,
大风反而吹向德军阵地,
结果德军伤亡惨重→_→
玩火者必自焚,
这正是如今美国疫情的真实写照啊→_→
上海这一波大约3个月。
全世界大约5-10年可以再预测下一个5-10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