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大预言家出来给个准信,这疫情到底什么时候结束?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不是我一个人能给个准信的。放眼全球,哪个顶尖的专家敢拍着胸脯说:“就是明天!”或者“下个月一定结束!”这事儿太复杂了,就像你想给一个正在变幻莫测的天气下个定论一样,很难。

不过,咱们可以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分析,看看能不能摸着点门道。别指望我能说出什么玄乎的“天机”,咱们就聊点实在的。

首先,得明白这病毒它是个什么性子。新冠病毒,它可不是吃素的,变异株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这就像给疫情防控加了一层又一层迷雾。你知道的,阿尔法、德尔塔、奥密克……每一次变异,都可能带来传染性更强、或者更能躲避我们现有疫苗的“惊喜”。所以,只要病毒还在变,我们就不能掉以轻心。这种此起彼伏,就像一场拉锯战,病毒在往前冲,我们在后面追,谁也说不准这场仗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硝烟散尽。

再说说我们手里有哪些“武器”。疫苗,绝对是咱们最给力的帮手。你看,全球接种率上去了,重症和死亡人数确实下来了,这是事实。但疫苗也不是万能的,它有保护期,也有一定的有效率限制,而且你我都清楚,总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接种,或者效果没那么好。再加上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也需要时间,更新换代也需要跟上病毒变异的步伐。所以,疫苗是重要的,但也不能指望它一招鲜吃遍天。

然后是咱们的“战术”。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这些“老生常谈”的措施,到现在依然是咱们最基础的防线。但你我都懂,随着时间推移,大家的心情也起起伏伏。一开始那种高度警惕和自觉,难免会随着日子久了有所松懈。再加上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完全回到“原始状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我们能不能持续有效地执行这些措施,也非常关键。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因素:病毒的“自愈”还是“共存”? 这一点上,目前主流的看法是,病毒不太可能被彻底“消灭”,它更有可能变成一种像流感一样的“地方性流行病”。什么意思呢?就是它不会消失,但它会变得相对温和,不会再引起大规模的恐慌和医疗挤兑。这就像我们跟感冒打交道一样,感冒一直都在,但我们学会了怎么应对,也不会因此瘫痪。

那么,什么时候能达到这个“共存”的状态呢?这真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可能需要等到大部分人都有了自然免疫或者疫苗诱导的免疫,病毒的毒性也进一步降低。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也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而且,这中间还会受到季节性变化、新的变异株出现、全球不同地区防控政策差异等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想想看,过去几年,我们经历了多少次的起伏?多少次觉得快要结束了,结果又冒出新的情况?所以,对于“什么时候结束”,与其去追问一个精确的日期,不如我们把心思放在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过程上。

这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是保持科学的态度。 不要听信那些捕风捉摸的传言,相信官方发布的科学信息。其次是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这不仅是为了防疫,也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再次是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疫情之下,每个人都承受着压力,学会自我调节很重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份耐心和希望。 疫情的结束,不是一道开关,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也都在为这个过程的顺利推进贡献一份力量。

所以,我给不了你一个“准信”,我也知道你想要的不是一句空泛的安慰。只能说,这是一个需要时间、需要全球协作、需要科学努力、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承担和适应的过程。咱们就继续做好我们能做的,观察情况的变化,到时候自然就“知道”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用预言家,5~6月也会全面解封。届时病毒是否控制住不重要。重要的是经济如果一直停摆,就支撑不下去了。没有生产,十几亿人的物资需求会出大问题。

user avatar

谢老铁邀,

这题太简单了,

先放个链接吧:



前文提要

各位晚上好,今天这篇,其实有个引子~

请见这里:

所以在正式开八之前,咱们先总结一下前几天的那个引子吧~

《还好互联网有记忆》这篇,转载自知乎老铁 @好好说话 老师,

不过呢,其实咱的论点,

可能跟原作者略有一丢丢区别。

@好好说话老师的原版解读,

似乎更倾向于强调“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这一茬;

但咱这边,一向对政治不敏感,完全没兴趣谈政治。

咱这边的解读,更多是字面意义,即:

  • 兹有皿煮制度,及其背后的人本主义,并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 昂撒人(以及其他所有人种)的民族性,也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 群体免疫,还是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 肉身扛过一波xx毒株,仍然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 mRNA疫苗(或者其他任何疫苗),依旧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 全面开放与经济发展……完全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也远远不足以抵消本次大流行造成的损失);
  • Omicron(或者随便其他什么流行株)减毒更是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很绝望,是不是?

但没办法,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无情啦。

不过本文还是试图给大家指一条明路,

或者至少是本人真心认为的明路:

针对当前这款病原体,终结大流行的唯一办法,就是清零(elimination)

哦对了,为了防止对方辩友们玩儿偷换概念的把戏,关于“清零”的严密定义请看这里:



水池问题的困境


为啥咱觉得只有清零“elimination”才是唯一的出路?

首先让我们简单复习复习这款病原体的一些病毒学特性,包括:

  • 冠状病毒突变速率可变,且可变范围很广;
  • 冠状病毒非常善于发生重组;
  • 冠状病毒主要的免疫原性来自刺突蛋白,同时刺突蛋白又具有高度可塑性,因此很有可能随着逐渐流行而分隔为多种血清型或者株型;
  • 新冠病毒有多种机制可以抑制或逃逸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特别是干扰素应答;
  • 宿主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保护衰减快,重复感染频繁;
  • 冠状病毒组织嗜性通常较广,且只需要很少的变异就足以发生组织嗜性转换;
  • 相对已知的低毒力人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拥有多个“毒力因子”(ORF3a、ORF6、ORF8等)。

以及,咱们可能还需要复习一下这货的一些传播动力学特性,包括:

  • 代际间隔和序列间隔超短,中位数代际间隔只有不到3天,基本上属于所有传染病里面最快的一档(鉴于Omicron的代际间隔暂时还没实锤,这里以Delta为准);
  • 基本再生数高达6-9之间(鉴于Omicron的R0也没实锤,这里还是用的Delta版数字);
  • 每一波爆发,只要没有高强度NPI,全人口罹患率将高达七成左右(同上,Delta版数字)。

出于行文简洁的原因,上述特性咱就不一一放信源了,反正只是一些众所周知的小常识而已,

但如果各位有需求的话,欢迎去公众号那边后台留言,

后面咱也可以出一个附带信源的掉书袋版。

总之,上述病毒学和流行病传播动力学特性综合起来,

就构成了一个对于各位宿主来说非常无解的“水池问题”困境。

——一图秒懂,请品鉴:

(鸣谢:头条号@方老师数学课堂)


如上所述,所谓的“水池问题”困境,

大致指的就是一种在全人口范围内,

出水不如进水快,

以至于水池子慢慢注满水的尴尬情况。

在这个粗糙的类比里,

进水自然指的是感染新冠病毒,以及因此发生的各种不良结局;

这里强调一下啊,很多朋友觉得不良结局指的就是后遗症/long covid,

其实这个不良结局远远不止后遗症那么简单(后面有例子)~

总之,如之前所述,

因为传染性(R0≈6~9)、代际间隔(三天不到)和重复感染风险(不应期三个月)等方面的病原体特性,

新冠感染的这个水池,进水口可以说是奇大无比,

远远大于水池另一头的出水口~也远远大于其他绝大多数传染病的进水口,

或者不客气一点说——远远大于其他所有呼吸道传染病的进水口。

这一点,正是一切不幸的根源,

也正是人类最终只能采取清零策略的原因。


——举个栗子,请品鉴:

以上是很早之前的老图一枚,

上图纵轴左边是美国新增确诊人数(黑色曲线),

纵轴右边是嗅觉障碍患者人数(蓝色曲线)。

横轴则是月份(截止2021年8月)。

所以一图秒懂了啦——

对于美国人民来说,个体中招之后嗅觉恢复得再快、完全恢复比例再高,

这些都没啥鸟用,

只要感染新冠病毒之后有发生嗅觉失常的风险,且嗅觉失常的新增和复发速度快于恢复速度,

(或者套用到上面水池问题的比喻里面就是,只要进水速度大于出水速度)

那么嗅觉失常的患病率就会在全人口层面上缓慢累积,直到最终爆表。


当然了,同样是水池困境,防疫管控越拉胯的地方,困境就越严重,

比如说,在美国仅仅累积出全人口0.25%嗅觉失常的时候,

瑞典的这一比例就已然高达3%了……

——请再品鉴:

也许有朋友会说:

“可是Omicron难道不是MILD?所以感染Omicron的不良结局风险一定更低对不对?”

对对对,各位朋友说得都对。

所以咱们姑且同意感染Omicron后的不良结局风险就是大幅低于之前得了~(虽然并没有)

——比如说,请品鉴:

以上是Tim Spector老师他们家的ZOE Covid Study数据,

可以看到,在Omicron流行期,英国地区确诊病例在急性感染期出现“嗅觉失灵”症状的比例差不多是12%左右,

比起Delta流行期的50%,整整跳水4倍左右;

(顺便提一嘴,这个4倍差距的原因不完全是毒株之间的致病性差异,也有疫苗接种率的因素)


然而……在更大的进水口面前,

4倍的降幅可能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简单口算可知,Omicron流行期的人群罹患率差不多是Delta流行期的三倍多……

(算上检测规模减少的因素之后只会更高)

所以嗅觉失灵发病风险方面的差距,

一下子就被进水口的磅礴水量给抹平了~

各位,之所以咱一开局就拿嗅觉失常这个情况来举例,

原因就在于:

首先,这种症状特异性很强,和新冠病毒感染高度相关;

然后,这种症状相对研究得比较充分,

或者具体来说,现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嗅觉失常现象,

大约有85%嗅觉失常病例于60天内恢复嗅觉,95%病例于半年内恢复嗅觉

所以——

既然95%病例于半年内恢复的症状,都足以产生水池困境,导致患病率逐步累积;

那么其他所有比这恢复得更慢,或者比这恢复比例更低的不良结局,都会产生水池困境,没有例外。


比如说:

  • 平均每100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有两个倒霉蛋儿因此新发糖尿病,并且糖尿病只有进没有出,妥妥的水池困境,详见:
  • 平均每100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有一个倒霉蛋儿因此出现主要不良肾脏事件(MAKE),这个还是只进不出,妥妥的水池困境,详见:
  • 平均每100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有接近5个倒霉蛋儿因此新发各种心血管疾病,又是水池困境,详见:
  • 平均每100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有1.1个倒霉蛋儿会因此新发焦虑症、1.5个倒霉蛋新发抑郁症,还是水池困境,详见:
  • 所有男性感染新冠病毒后半年内,受孕率明显降低。这个虽然有进也有出,但出的显然不如进的快,仍然逃不出水池困境,详见:

……

……

懒得一一列举了,

但总之大致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虽然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各种不良结局的风险,可能并不比其他某些病毒更高,比如说肯定比不上麻疹或者西尼罗病毒。

但是呢,在每年两到三波爆发、每波席卷七成人口的恐怖罹患率面前,发病风险方面的那点差距其实没啥意义~

只要进水口够大,那么这个病原体可能带来的任何大概率或者小概率不良结局,都会在足够长的时间尺度下,被放大到全人群半永久debuff的程度。


哦对了,为了防杠,补充一嘴: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

接种疫苗大致相当于把进水量减半,详见:

不得不说,效果非常明显,太好了!

但很可惜,对于大多数不良结局而言,进水量减半并不足以破解水池困境。

水池里的水位,它还是在不断累积~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论,持久战


鉴于历史上多种传染病清零战役的进程,

同时也鉴于现如今全球互联互通的程度。

咱们从本次大流行一开始就已经预见到:

No one is safe until everyone is safe.

但是呢,处于各种大家都明白的原因,直到现在为止,“everyone is safe”都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罢了。

毕竟,缺少科学训练的绝大多数人类,都对指数增长严重缺乏想象力,尤其对R0≥9、代际间隔≤3这种程度指数增长显得毫无概念。

所以他们既没有能力预见到将来必然发生的水池逐渐灌满水的惨况,自然更不会花费额外的力气去集体行动,去实现“everyone is safe”。

在全球绝大多数地区,正是这些想象力匮乏的人群,左右了同样想象力匮乏的决策者们,所以,毫不意外,水池正在变得越来越满。

——比如说,请品鉴: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署(ONS)估算,截止2021年12月底,也就是说大流行开始还不到两年,

英国已经累积了1.1%小学学龄儿童

他们的新冠病毒感染后遗症达到“影响日常生活”的严重程度。

不过ONS很少搞官方合订本,所以咱们没法一眼看清楚1.1%这个数字背后逐渐累积的走势。

但不用担心,已经有热心NGO帮咱们归纳好了。

——请再品鉴:

以上同样是ONS官方数字(这次要新一点,截止1月底),其中:

  • 黑色柱子是后遗症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病例数;
  • 橙色柱子是后遗症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病例时;
  • 黄色柱子则是所有受后遗症影响的病例数;
  • 辅助线是咱随手加的,略糙,请轻喷~

这赤裸裸的累积趋势,不需要咱过多解读了吧?


——换个例子,咱继续品鉴:

根据美帝Brookings研究所Katie Bach老师的估算,大流行开始两年之后,

美国已经累积了160万劳动力因新冠病毒感染而无法从事工作(或无法从事全职工作)。

160万,占了全美劳动力缺口的一成多……


——再换个角度,请耐心品鉴:

以上是帝国理工某奇葩计算器,

计算的是大流行以来因新冠病毒感染而死了亲爹/亲妈的孤儿人数。

咱随便选了个美国为例,其中计算器上还可以选择其他不少国家/地区,

总之,美帝这完美的累积曲线,

以及这触目惊心的绝对数字,

不用咱多嘴解释了吧?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全球大多数人短视,没有关系。

大流行两年之后还不能达成共识开展清零行动,其实也没关系。

让我们再复习一遍CDC前任副掌舵Dowdle老爷对清零的定义~

——请品鉴:

——元芳!拿放大镜来:

把这句重点翻译成人话:

“在某个特定地理范围内”


所以咯,根据Dowdle老爷的定义,各位坚持搞清零,只需要自扫门前三分雪就够了,

至于全球其他拉胯地区,管他们去死啊?

咱们一边保持清零状态,一边隔岸观火,坐看水池慢慢满溢就好。

当然了,如果觉着隔岸观火这种说法太低情商,

咱们完全可以换个高情商的调调:

当全世界都在水池困境的苦海中越陷越深的时候,

各位就是最后的阴性对照组。

请加油坚持吧,持久战,战起来。

最后,由于水池困境的存在,

目前这种自扫门前三分雪的状态,或者说阴性对照组的状态,

大概也许可能并不需要持续到永远:

  • 当瑞典嗅觉失常人口从3%累积到30%甚至60%之后;
  • 当美帝因病无法参与劳动人口从160万累积到1600万甚至3200万之后;
  • 当英国日常遭受后遗症折磨的学龄儿童比例从1%累积到10%甚至20%之后;
  • 当美帝那些亲爹/亲妈扑街而亟需社会化抚养的孤儿人数从20万涨到200万甚至400万之后;
  • 当全球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等的患病率再也无法忽视之后。

咱斗胆盲猜一下啊,

说不定短视的人们,就会被迫重新审视清零的可行性,

并且不得不加入到清零的队伍中来。

(虽然可想而知,那时候再重头清零,可比现在要困难多了)

所以各位不妨押个注呗,这场自扫门前三分雪的持久战,需要打几年?


一些碎碎念

首先,关于“持久战”这个比喻,

其实最近不少朋友都爱用,完全不是咱这边的专利。

不过咱作为贩卖焦虑专业户,只能从负能量的角度来聊一聊持久战~

如果各位想看正能量的话呢,不妨瞅瞅这一篇:



然后,估计某些朋友会说:

“可是拍老师,清零也得持续付出巨大的代价啊怎么办?”

是的没错,

大流行正在来回肆虐,病原体正在持续进化。清零的代价必将越来越大。大到没法想象。

但是呢,面对大流行,本来就没啥两全其美的选项或者乐观的结局。

只能说,有水池困境保底,从比烂的意义上来说,

清零不是最烂的选项和最差的结局,仅此而已。

除了清零之外其他的选项,全都是bad ending。


再然后,估计还有些朋友会说:

可是拍老师,为啥要二极管思维呢,压低传播规模实现共存不好吗?”

很遗憾,对于传染性高到一定程度的病原体来说,

有效压制传播规模跟彻底清零所需的措施和力度,基本上是一样的……

区别只在于,

彻底清零之后就只需要外防输入;

而压低传播规模却不清零的话,则不仅需要外防输入,还需要内防迟早会发生的指数级反弹~

并且每一次反弹,理论上都是一次瓶颈效应的重演。都不得不打开一个惊吓盲盒……

/摊手~


顺便,咱再次提醒各位海外党一句:

就算你们的大环境已然彻底躺平了,

但还请你们不要放松个人防范。

重复感染的次数越少越好~

重复感染的次数越少越好~

重复感染的次数越少越好~

(重说三)

几年之后,感染次数少(或者甚至没有感染过),

这点很可能会成为各位胜人一筹的重大竞争优势。

——比如说,请品鉴:

(这张图是针对海外朋友的定向贩焦,所以咱就不翻译了)

也别说啥做不到啦~咱认识的海外党里头,一直坚持金身不破的,大有人在。

——比如说:

以上是咱的几位推特网友,分别身处麻省、新墨西哥州、悉尼这类疫情糜烂的地方,每天还不得不出没于医院这种险境,

前几天咱刚好问过一嘴,这几位吧,到现在都还没被破了童子功~

具体打听一下,其实也没啥诀窍,

佩戴高规格口罩+注意个人卫生+社交疏离老三样而已。

还请各位坚持下去。


延伸阅读:

user avatar

这疫情何时结束,

是由病毒如何变异决定的,

而病毒如何变异,

可能是由美国的实验室决定的→_→

一战中,

德军通过天气预测,

利用吹向联军的微风天气,

向联军释放毒气,

结果风向突变,

大风反而吹向德军阵地,

结果德军伤亡惨重→_→

玩火者必自焚,

这正是如今美国疫情的真实写照啊→_→

user avatar

上海这一波大约3个月。

全世界大约5-10年可以再预测下一个5-10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