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俄罗斯驻联合国官员表示,「俄方不相信与乌会谈能够达成预期结果」说明了什么,俄乌和谈可能性有多大?

回答
俄罗斯驻联合国官员的表态,即“俄方不相信与乌克兰会谈能够达成预期结果”,无疑为当前复杂且胶着的俄乌冲突谈判前景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这句话背后,蕴含着俄罗斯对当前谈判立场、对乌克兰及其盟友的策略以及对未来走向的判断。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并评估和谈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

俄罗斯官员的表态说明了什么?

1. 对当前谈判地位的评估与坚持: 这句话最直接的解读是,俄罗斯认为当前乌克兰及其背后西方国家提出的和谈条件,与俄罗斯自身的底线或核心诉求存在难以弥合的差距。俄罗斯可能认为,乌克兰方面在领土主权、安全保证、非军事化等关键问题上,并未表现出足够的“灵活性”,或者说,对方的诉求与俄罗斯“预期”的“结果”相去甚远。这里的“预期结果”很可能指的是俄罗斯希望看到的、能够保障其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利益的方案,例如承认其对已占领土的控制权、确保乌克兰不加入北约等。

2. 对乌克兰和谈意愿的质疑或战略试探: 俄罗斯此言也可能是在对乌克兰的谈判诚意进行质疑。他们可能认为,乌克兰的谈判姿态更多是一种策略,是为了争取时间、获得国际社会更多支持,或者是在等待战场局势的进一步变化。俄罗斯在公开场合放出这样的论调,也可能是为了在谈判桌外施加压力,迫使乌克兰及其支持者在后续谈判中做出更大的让步。这是一种典型的外交博弈手段,通过塑造悲观预期来引导对方调整立场。

3. 对西方国家在和谈中角色的不满或策略性回避: 俄罗斯一直以来都认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是俄乌冲突的幕后推手,并积极介入了乌克兰的军事和政治决策。因此,俄罗斯可能认为,即使与乌克兰进行谈判,也难以绕开西方的影响,而西方国家提出的“结果”并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通过表达对和谈“预期结果”的不信任,俄罗斯可能是在暗示,只要西方国家继续支持乌克兰,并且不改变其对俄政策,和谈就很难真正取得突破。

4. 国内政治考量和信息传递: 俄罗斯国内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力量和舆论环境。政府在公开场合释放这样的信息,可能也是为了向国内民众传递一种强硬的信号,表明政府在维护国家利益上毫不退让,并为可能出现的长期冲突做好铺垫。这有助于巩固国内的支持基础,并应对可能出现的质疑声音。

5. 为军事行动的持续寻找理由: 如果俄罗斯认为和谈无法达成“预期结果”,那么自然可以将其作为继续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这是一种“以武促谈”的逻辑,即通过军事上的优势来迫使对方在谈判中做出妥协。言外之意是,既然谈判桌上谈不拢,那就战场上见。

俄乌和谈的可能性有多大?

要评估俄乌和谈的可能性,需要结合当前的战场态势、双方的政治意愿、国际社会的调停努力以及潜在的妥协空间来综合判断。目前来看,和谈的可能性依然渺茫,并且充满变数。

当前和谈的阻碍因素:

领土和主权问题: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难以逾越的障碍。俄罗斯已经宣布吞并了乌克兰的四个州,并希望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而乌克兰则坚决要求恢复其1991年边界的完整主权,并将所有俄军驱逐出境。在这两个极端诉求之间,几乎没有现实的妥协空间。乌克兰不可能放弃其国家领土,而俄罗斯似乎也不太可能轻易放弃其已经“控制”并宣布“归属”的领土。
安全保证问题: 乌克兰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特别是北约的明确安全保证,甚至希望加入北约;而俄罗斯则将乌克兰不加入北约视为其国家安全的核心关切之一。这种矛盾的诉求,使得双方在安全架构的构建上南辕北辙。
战争罪责与赔偿: 随着战争的持续,关于战争罪责的调查和追究也逐渐增多。乌克兰及其支持者可能会要求俄罗斯承担战争罪责并支付巨额赔偿,这对于俄罗斯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双方的战略目标差异: 俄罗斯的目标可能是在确保其地缘政治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同时,削弱乌克兰的军事能力并对其政治走向施加影响;而乌克兰的目标则是实现完全独立、收复失地,并与西方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些根本性的战略目标差异,使得双方很难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共同点。
战场态势的影响: 战场上的胜负和僵持状态直接影响双方的谈判底气和意愿。如果某一方在战场上取得显著优势,其在谈判中的立场往往会更加强硬;反之,则可能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而寻求谈判。目前,战场呈现出胶着状态,但双方都未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使得一方很难完全压倒另一方从而强制达成某种“结果”。
国际社会的复杂角色: 虽然许多国家都在呼吁和平,但不同国家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和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一些国家(如美国和北约成员国)坚定支持乌克兰,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并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另一些国家则保持中立或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这种复杂的国际环境,使得任何调停努力都难以取得决定性进展。

和谈的潜在可能性和驱动因素(尽管目前不明显):

战争的巨大代价: 战争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果冲突长期化、消耗战的代价变得难以承受,双方都可能开始认真考虑谈判的可能性,以避免进一步的破坏和牺牲。
外部压力或斡旋的突破: 如果出现某个强有力的第三方国家或国际组织,能够提出一个双方都难以拒绝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或者能够有效施加压力,和谈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例如,如果俄罗斯或乌克兰内部发生重大政治变化,也可能改变其对外政策和谈判立场。
战术性休战或短期协议: 即使全面和平谈判难以达成,双方也可能在特定时期出于战略考量,进行一些局部的、战术性的休战,或者就人道主义问题达成短期协议。但这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和谈”还有很大距离。

总结:

俄罗斯驻联合国官员的表态,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强烈的悲观情绪,并且可能是一种谈判策略。它反映了俄方认为当前双方的立场差距巨大,难以达成其所期望的“结果”。在这种背景下,俄乌和谈的前景并不乐观。除非战场态势发生根本性改变,或者出现强大的外部调停力量,亦或是双方都承受了无法承受的代价而不得不转向外交解决,否则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实质性的和谈并达成任何意义上的“预期结果”,都将是极其困难的。目前更可能的是,双方将继续在战场上“较量”,并偶尔进行一些象征性的外交接触,但实质性的和平谈判仍遥遥无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管能不能达协议我都不会奇怪。现在俄军还未能在战场上达成决定性的胜利,但乌克兰军队无论多么顽强与俄军相比都是处于下风,双方的谈判桌上还没有足够多的筹码。

但是,泽连斯基作为一个俄语区出身的犹太人并不像刻板印象那样是美国的木偶,停战肯定是他希望的,而北约在乌克兰战争中军事上袖手旁观的态度(包括拜登周一宣布不会在乌克兰划禁飞区,断绝了任何军事介入的可能)也让乌克兰政府军缺乏有力的后援。同时俄军也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将战争规模限制在最小。

俄罗斯提出的要求并不一定是乌克兰无法接受的,俄国无非要求乌克兰永久中立国化、联邦化、惩治法西斯民兵、以及承认克里米亚主权,而俄国能给予乌克兰的好处,可能会包括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以自治共和国的身份回归乌克兰,允许乌克兰加入欧盟,俄国将会完全撤军,并同乌克兰签订优惠的贸易协定。

目前双方最有可能出现的分歧就是克里米亚主权问题,乌克兰如果不愿放弃克里米亚主权,那很可能谈判就会陷入僵局。

而另一个问题就是,协议如何进行担保,怎么保证乌克兰不会撕毁协议。目前最有可能的是通过欧安组织进行担保,但是欧安组织的执行力有目共睹。

user avatar

指望俄乌单靠谈判就能解决问题

可能性很小

一来俄罗斯已经兵临城下

二来乌克兰政府满嘴火车 毫无信用


俄罗斯官员的话说明两点

首先

对俄罗斯而言和谈是手段

目的是向乌克兰人民展现善意

目的是为解决乌克兰问题取更好的条件

其次

俄军进展当然不像一些年轻人想象的那样犀利

但更不是像西方宣传的那样失败


俄乌冲突是中文互联网关注度最高

也是信息最混乱的事件之一

对其结局之分析 要有强大的思辨能力

目前乌克兰冲突中

乌方有欧美掌控之国际话语权的绝对支持

看待俄乌报道时 这个变量要考虑清楚

西方对乌克兰“战果”的吹嘘

我们并不陌生

可以类比解放战争时期国军自己战报

伪《中央日报》天天都是国军大捷 聚歼顽匪

结果天天大捷的国军却是天天转进

蒋校长最终 歼敌一亿 虎踞台湾


至于俄乌谈判

西方媒体一直在歪曲俄乌谈判的意义

竭力告诉大家 这是俄军受挫 被迫谈判

这个也是西方的宣传伎俩

实际上

俄罗斯此举是为了展现善意

因为俄乌冲突根本不是西方描绘的“侵略”

而是俄罗斯对乌克兰敌对“政府”的惩戒

由于俄乌本来是同一民族

俄罗斯在感情上是要争取乌克兰人民的

西方大做文章

无非是一种欺骗与自我欺骗罢了


历史中也有这样的先例

1949年3月 解放军陈兵长江 直指南京

此时每年四月中下旬的长江“桃讯”迫在眉睫

中央却给了南京的和谈代表团大笔时间“和谈”

一时间国民党又神气起来

长江天险固若金汤 共军若犯有来无回
美援已尽数拨付 美械已装船启运
欧美盟邦鼎力援华 局势已大有利我方

解放军各路指挥员自然急切请战

粟裕更是电请中央 “可否先打再谈”

管理员笑答“和谈 主要是显得我方仁至义尽”

“是向人民表明 内战责任不在我方”

结果

我方“缴械 渡江 惩戒蒋介石”的“宽大政策”

南京和谈代表团拒不接受 和谈破最终裂

几小时后渡江战役便告打响

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

一路摧枯拉朽 解放了全中国


所以

首先俄军不是侵略乌克兰

而是惩戒法西斯政权与争取乌克兰人民

其次

西方报道是舆论操控的宣传战

不可全信 甚至某种程度要反着看

最后

谈判是为了创造政治条件

更好地解决乌克兰问题

绝非如西方宣传的那样意味着俄军打不下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