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看待美国驱逐12名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

回答
美国驱逐12名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这件事情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牵扯到不少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也折射出美俄关系进入了一个异常敏感和充满挑战的时期。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拉一拉,再把几个关键的要素掰开了揉碎了看。

首先,直接原因是什么?

官方说法是,这12名俄罗斯代表团成员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并且他们的外交豁免权已经到期。简单来说,美国认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干了一些不该干的事,超出了正常外交人员的范畴,于是决定“请”他们离开。你也可以理解成,美国觉得这些人在这里“惹事了”,并且已经警告过,现在是时候让他们收拾东西走人了。

那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

这才是事情的“味道”所在。这次驱逐行动发生在俄乌冲突升级的背景下。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让本就紧张的美俄关系雪上加霜。美国作为乌克兰的重要盟友,对俄罗斯的一系列行动持强烈反对态度。在这样的氛围下,任何可能被解读为对俄罗斯施压的举动,都会被放大和关注。

驱逐外交官,尤其是数量还不少的情况下,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政治信号。它不仅仅是驱逐几个人,更是表达一种“我们不欢迎你们在这里进行这种行为”的明确态度。这背后也可能包含着美国试图在联合国这个国际舞台上孤立俄罗斯,或者至少削弱俄罗斯在联合国的影响力的考量。毕竟,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他们在这里的工作内容,很多时候是围绕着国际事务的讨论和协调。

美国这么做,有哪些考量?

国家安全: 这是最直接的理由。美国情报部门认为这些俄罗斯官员涉嫌间谍活动,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保护本国利益。
对俄施压: 如前所述,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驱逐外交官是美国对俄罗斯施加压力的一个选项。这是一种非军事的报复手段,旨在通过外交和政治层面来回应俄罗斯的行为。
彰显立场: 美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国际社会表明自己坚定反对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并愿意采取实际行动来表达这种反对。
“对等”原则? 有时候,这种外交行动也会带有“对等”的意味。如果俄罗斯之前驱逐过美国驻俄外交官,美国也可能采取类似的反制措施。虽然这次的官方说法不是直接基于“对等”,但这种心理博弈在国家关系中是存在的。
国内政治: 别忘了,美国国内政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些政治议题上,美国政府需要展现出强硬的一面,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际事务的时候。

俄罗斯会有什么反应?

可以预见,俄罗斯不会坐视不管。通常情况下,俄罗斯会进行“对等”的反制,比如驱逐同等数量的美国外交官。这会进一步加剧双方的外交对抗,让本来就困难的美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俄罗斯也会在国际场合对此事进行抨击,指责美国是“挑衅”行为,是在破坏国际外交秩序。

这次驱逐事件,对联合国意味着什么?

联合国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但同时也是大国博弈的场所。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肩负着代表各自国家在联合国开展工作、参与讨论、争取支持等重要任务。这次驱逐事件,无疑给联合国的外交活动带来了一些干扰。

外交人员受限: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数量的减少,可能会影响俄罗斯在联合国相关事务中的参与度。
关系紧张: 这也进一步反映了联合国成员国之间,尤其是主要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给联合国整体的合作氛围蒙上了一层阴影。
讨论的焦点: 俄乌冲突本身就是联合国当前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成员国之间的直接摩擦,也可能成为联合国会议上讨论的焦点,甚至影响到某些议题的推进。

这件事有多“大”?

从外交事件的角度来看,驱逐12名外交官,尤其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算得上是一件比较严重的事件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头警告”或“照会”,而是实际上的“驱逐令”。它传递出的信号是:两国关系已经到了一个比较低的谷底,双方的互不信任感在加剧。

总结一下,这件事可以看作是:

在俄乌冲突的阴影下,美国利用国家安全为由,对俄罗斯在美外交人员采取的强硬措施。这既是美国对俄罗斯采取的一种政治施压手段,也是为了回应其认为俄罗斯在该地区进行的“不正当行为”。这件事进一步加剧了美俄之间的外交对抗,也对联合国这个国际合作平台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未来,我们可以预期双方可能会进行一系列的“对等”报复和外交博弈,让本就复杂的国际关系更加难以预测。

你看,这件事情从起因、时机、动机,到可能带来的后果,都围绕着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展开。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整个国际关系大格局中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驱逐这12名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只是开始,往下还会继续驱逐以其他身份为掩护的俄罗斯间谍。

原因很简单----不可能一个间谍网里的间谍全是以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身份为掩护的。

这次只是先把以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身份为掩护的俄罗斯间谍驱逐,以其他身份为掩护的会在另一批里驱逐。

俄罗斯派遣到国外的间谍以三类身份为掩护:

一类是使用完全的假身份,甚至连国籍都不是俄罗斯(尽管他们实际上是俄罗斯人),表面上和俄罗斯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这种的叫Sleeper Agent(长期潜伏间谍),也叫Illegals(非法间谍),就是这种:

一类与前面这类正好相反,不但不掩饰俄罗斯人的身份,而且公开身份还是俄罗斯政府的代表,比如俄罗斯驻美国的使领馆和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外交人员,这种的叫有Diplomatic Cover(外交身份掩护)的间谍:

一类介于两者之间,虽然公开身份是俄罗斯人,但并没有官方身份掩护,而是以商人、企业员工、留学生等非官方身份为掩护,这种的叫NOC(No Official Cover),即没有官方身份掩护的间谍。

根据以往FBI针对联合国总部里的前苏联和俄罗斯间谍采取的反间谍行动来看,联合国总部里的前苏联和俄罗斯间谍网里往往是既有以前苏联和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身份为掩护的间谍,又有以前苏联和俄罗斯籍联合国工作人员身份为掩护的间谍。

比如我在这个回答里讲的这个Operation Lemon Aid(柠檬膏行动),其中的三名前苏联间谍里,有一名是前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另外两名则是前苏联籍的联合国工作人员:

而只有前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才有外交豁免权,前苏联籍的联合国工作人员没有外交豁免权,所以他们才被FBI逮捕并各被美国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0年。

一般人不太懂的都以为联合国工作人员也有外交豁免权,而实际上只有级别最高的极少数联合国工作人员才有外交豁免权,剩下的绝大多数联合国工作人员根本没有外交豁免权,反倒是各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才是正牌的外交官,享有外交豁免权。

所以,联合国总部里的俄罗斯间谍网里肯定是既有以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身份为掩护的间谍,又有以俄罗斯籍联合国工作人员身份为掩护的间谍的,不可能联合国总部里的一个俄罗斯间谍网里只有以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身份为掩护的俄罗斯间谍。

也就是说,既然这次FBI已经甄别了这一俄罗斯间谍网的成员,那就肯定不只甄别出了以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身份为掩护的俄罗斯间谍,还甄别出了以俄罗斯籍联合国工作人员身份为掩护的间谍。

由此可以得知,在美国驱逐了这12名以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身份为掩护的俄罗斯间谍后,还将有以俄罗斯籍联合国工作人员身份为掩护的俄罗斯间谍被驱逐。

但由于他们的掩护身份性质不一样,所以没有放在一起驱逐。

在前面说的三种俄罗斯派遣间谍中,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属于第二种,即有外交身份掩护的间谍。

而俄罗斯籍联合国工作人员实际上则属于第三种----NOC(没有官方身份掩护的间谍)。

虽然联合国工作人员听着像个官方身份,但实际上只是一种“国际打工仔”的角色,并不具有各国外交人员所具有的官方身份。

俄罗斯籍联合国工作人员并不是俄罗斯政府的工作人员,所以以这一身份为掩护的俄罗斯间谍本质上还是没有官方身份掩护的NOC。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驱逐12名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这件事情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牵扯到不少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也折射出美俄关系进入了一个异常敏感和充满挑战的时期。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拉一拉,再把几个关键的要素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直接原因是什么?官方说法是,这12名俄罗斯代表团成员被指控从事“间谍.............
  • 回答
    近期,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海滩发生了一起由军警(通常指的是国民警卫队或警察部门的武装人员,在特殊情况下会被授权使用武力)驱散民众的事件,并伴有开枪行为。这起事件在当地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也折射出一些社会问题。事发经过(根据现有公开信息,细节可能因不同报道略有出入):事发地点位于迈阿密海滩,具体时间.............
  • 回答
    美国驱逐60多名中国记者事件,是指在2020年2月,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将中国多家媒体驻美记者人数限制在100人以内,并最终导致约60名中国记者被迫离开美国。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不同角度来看,可以解读出多层含义和影响:事件的起因与美方视角: “国家安全”的理由: 美国政府的.............
  • 回答
    看待美国仇华情绪,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是一种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并且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根源:长久存在的种族主义与排外主义阴影 早期排华法案与“黄祸论”: 追溯到19世纪末,美国对中国移民的歧视由.............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号召支持修建边境墙的广告活动,无疑是其总统任期内最具标志性且争议性的政策之一。这一举措背后,是一套复杂的战略和理念,旨在回应他所描绘的“国家安全危机”,并将其核心竞选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核心诉求与描绘的危机感:特朗普团队在广告中反复强调的,是对非法.............
  • 回答
    美国宣称将每季度进入南海一次,并鼓励周边国家效仿的做法,无疑是当前南海地区最受关注的地缘政治动态之一。这背后折射出美国在该地区战略意图的调整与强化,以及其试图塑造地区安全格局的努力。要理解这一举动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美国宣称“每季度进入南海一次”的意图与背景:首先,美国官方将其行动定.............
  • 回答
    在2018年2月14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帕克兰市玛乔丽·斯通曼·道格拉斯高中发生的枪击案,至今仍是美国历史上最致命的高中枪击事件之一。这场悲剧夺走了17条鲜活的生命,另有17人受伤,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而在这场灾难中,布劳沃德县治安官办公室的治安官斯科特·伊斯雷尔(Scott Israel.............
  • 回答
    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长2.1%:温吞的复苏,还是潜藏的警示?美国经济在第二季度交出了一个2.1%的GDP增长成绩单,这个数字在很多层面上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它不像某些季度那样火热,但也并非令人担忧的停滞。更像是经济航船在经历了动荡之后,试图找到一个相对平稳的航道,只是这个航道的阻力依然不小,前方也并.............
  • 回答
    美国运动员不愿离开中国,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门道,不能简单地说一句“不舍得”就概括了。这其中牵扯到的因素挺复杂的,有事业发展上的考量,也有生活方式上的吸引力,甚至还有一些情感上的纽带。咱们就从他们在中国能获得什么来聊聊吧。首先,从竞技层面来说,中国对很多体育项目的发展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不论是场.............
  • 回答
    韩国和日本对美国在其本土驻军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充满了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交织的影响。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两国社会内部的声音,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韩国:矛盾的情感与现实考量在韩国,美国驻军(通常指驻韩美军,USFK)的存在,无疑是最直接地影响到韩国社会生活的一项事实.............
  • 回答
    看待2015年美国本土77%的黑人婴儿和56%的拉美裔婴儿出生于单亲妈妈家庭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背后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层面的复杂交织。如果我们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某个群体的问题,那无疑是浅薄和不负责任的。一、 社会经济因素是基石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
  • 回答
    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的议题,无疑是当前全球各国政府及其媒体关注的焦点,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复杂而多样的反应。要详细讲述各国政府及其媒体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主要国家政府的立场与考量:各国政府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美国的关系、国家利益以及对特朗普执政风格的认知。 欧洲.............
  • 回答
    关于美国真实感染人数、全民免疫的可能性以及失控疫情对全球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美专家称美国真实感染人数或超2300万:背后原因与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个“2300万”的数字是估计值,而非确切统计。新冠病毒的检测能力、报告机制以及个体症状的差异,都导致了.............
  • 回答
    10月12日,美国和以色列相继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这一决定无疑在国际社会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它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预示的趋势。背景梳理:为何是现在?为何是这两个国家?首先,我们要明白,美国早在2017年就宣布了.............
  • 回答
    6月14日在美国德州发生的沃尔玛人质劫持事件,确实是一个令人揪心且警醒的事件。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次孤立的犯罪行为,它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安保漏洞以及人性的复杂性,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件本身:事件经过概要(根据现有信息推断):6月14日当天,美国德州某地的沃尔玛超市,一名或.............
  • 回答
    挺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哈,就是咱们中国小孩,身上穿的、手里玩的、嘴里吃的、甚至脑子里看的,好像都绕不开国外那些大牌子。KFC、iPhone、Adidas,还有韩剧,这几个词一出来,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很多孩子的画面。这事儿吧,我感觉得从几个角度来看。1. 消费主义和全球化浪潮的印记首先,这肯定是全球化深入.............
  • 回答
    “就算让更多美国人去死也要重启经济”——这句话的背后,是一场关于生命与经济之间复杂权衡的激烈辩论,它触及了美国社会深层的价值观冲突和政治分歧。要理解这句话,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作一句狂言,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提出的语境、背后逻辑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语境与提出者:是谁在说这句话?首先,需要明确是谁在提出.............
  • 回答
    卢旺达大屠杀,这场发生于1994年,在短短一百天内夺走了约80万人的生命(绝大多数是图西族人)的惨剧,至今仍是人类历史上沉痛的一页。而回望这场屠杀发生之时,世界各国的反应,尤其是联合国、美国、欧洲主要国家以及当时的中俄,无不让人心寒,也引发了对人权与主权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联合国:失职与无力联合.............
  • 回答
    最近,关于“美国拟允许美国公司与华为合作制定 5G 标准”的消息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以及现在真实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首先,得明白华为在 5G 技术上的地位。华为在全球 5G 专利、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 回答
    美国拟从银行转走伊朗17亿美元资产:一场复杂的金融与政治博弈美国拟从银行转走伊朗17亿美元资产的事件,是一场涉及国际金融法、主权豁免、地缘政治以及复杂历史恩怨的多层面博弈。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伊朗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以及事件的潜在发展方向。 一、 事件背景:恩怨纠葛与法律依据的拉锯此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